阅读,为教师的形象更添一份厚重的质感——做一个爱读书的教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为教师的形象更添一份厚重的质感——做一个爱读
书的教师
阅读,为教师的形象更添一份厚重的质感
--做一个爱读书的教师
有一位学者曾这样说:“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
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从民族发展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

学校就是一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

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教师要有才情,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这样才能拥有教师的个人魅力,长久地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

朱自清、叶圣陶、茅盾等文学大家都做过中学语文教员,他们酷爱读书、写作,才有很深的造诣和学养,为我们今天的教师作出了典范.
一次到某小学听一位优秀教师的课,这位老师的课上得很精彩,孩子们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美中不足的是,她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喜欢的儿童动画片,有一位小朋友说“樱桃小丸子”时,这位老师竟问“樱桃小丸子,是红烧的,还是清蒸的?”又有一次,我在办公室看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时,一位同事到我跟前,拿起来看了一下,说;“一看就知道是前苏联人写的小说!”……由此,我想到:读书对于现代教师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啊!很多教师说,我们也想看看书,看看报,可哪来的时间啊,身为教师的我,对此深有感触。

我真的希望有关部门为教师
“减负”,让教师拥有自己支配的时间;但我也真的希望我们教师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

读书应成为教师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在书中与大师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然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与学生一起成长。

于漪、高万祥、魏书生、钱梦龙等著名的语文教师无一不是嗜书爱书的人,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胸中有丘壑,”挥洒自如,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赖于读书,读书的力量给了他们行动的力量。

“窦桂梅”,这是一个为教育界熟知的名字,然而她却感叹:“读书,使精神高贵而丰富,亦使生命深刻而阔远。

读书,让我们在有限的从教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无限。

因而,读书,是我心灵的振翅;读书,是我的精神呼吸。

”这是她对于读书的极度推崇。

因为她知道,正是读书给了她最为根本的力量。

她在自己对待读书态度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如果说有字书是光合作用,无字书就是化学反应。

我崇尚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教育追求,而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必须加强这两个领域的学习,以对自身弥补和进修,努力做到以教促读,以写促读。

总之,读书应该成为我必须的生活,也是不变的生活。

窦桂梅的阅读面很广,教学的书读,文学的书也读,小说书读,谈美的书也读,专业的读,文化的也读……这样广泛的阅读与积累,难怪她能在课堂上如此的挥洒自如。

关于读书,我们更可以推而广之。

但凡有所成就的人也都是手不释卷的,不知留下了多少读书的佳话。

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自不必说,宋朝苏大学士努力读尽天下书,著名作家高尔基则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我忽又想起黄庭坚说过的话,“士大夫一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

”我不知道三日不读书是否真的面目可憎,但是,对于教师真的非常必要和重要。

因为,我们面对着的是每天都在成长和吸收新知识的学生。

没有自己的广博,哪能得心应手的给予。

做教师,就要热爱读书。

当我们跳开教师这个职业的狭隘
称呼,读书的意义,可以用窦桂梅的这句话来结束:“读书也是为了更好的活着--写的存在可以使我们的灵魂生长着,心壑洞明着,能够烛照我们的生活现象。

一旦放弃了广泛主动的阅读,你的精神世界将变得黯然神伤。


说到读书,其实也不一定只看教育类的书,这样会就教育谈教育,束缚自己的视野。

应该多看看历史、传记、政治、哲学类的书籍。

这些书能让我们站在人文精神的高度去观察和思
考教育,对教育思想的启迪是很丰富的。

我认为有四类书应该必读:
一是教育科学理论书籍,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学等。

同仁会说,这些书有什么可读呢?我们在学校不都学过于嘛。

其实不然,在学校学习时还是“纸上谈兵”,而我们现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阅读和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应用。

比如,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孩子进行科学的、综合的评价,但如何实施呢?很多老师很苦恼。

其实,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系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打开了一扇窗户。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彼此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个体间智力的差异。

问题不在于一个人多聪明,而在于怎样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

他把人最基本的智力分为8种:(1)语言的智力;(2)逻辑一数学的智力;(3)视觉空间的智力;(4)音乐的智力;(5)身体动觉的智力;(6)人际交往或“社会”的智力;(7)进入内心或直觉的智力;(8)自然观察的智力。

以此来评价孩子,差生几乎是不存在的。

二是教育著作,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魏书生的语文教育观、朱永新的新教育理想,李镇西的“爱心教育”等。

大师那里是智慧的背囊,有你需要的一切,它会让你的教育得心应手,出神人化。

例如同样是对待如何转化后进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教导我们,“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孩子是不会出现学业上落后
的--因此可以通过阅读实现对后进生的转化;李镇西则让后进生在任何课堂上都可以看他送的课外读物--以某一兴趣为切点带动其他学科的进步,即“长其善而救其失也”……
魏书生老师在许多场合建议教育工作者写教育日记,以便留住这些精彩的瞬间。

例如,有一位老师遇到过这样的孩子--不管你如何教育,他仍是我行我素,根本不买老师的账,甚至还故意与老师对着干。

学校规定不准学生在校园内嗑瓜子,可他买来瓜子当着老师的面嗑,你说怎么办呢?我们也许会毫不留情地当众批评他一番,可好好想想,批评就能使他改变吗?肯定不能!而这位老师的教育行为是:他拿了一把扫帚站在学生的后面,等学生回头问:“老师,你这是--”老师微笑地说:“没什么,等你把瓜子嗑完,我把它打扫干净。

”这位学生感到很惭愧,主动拿过老师手中的扫帚,把自己嗑过的瓜子壳扫干净。

三是教育类杂志,比如《人民教育》、《中国教师》、《班主任之友》等优秀杂志,不仅有国家教育方针的宣传、各位专家学者的讲解,更有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探讨,引人人胜,发人深思。

教育杂志是广大教师心灵倾诉的场所,是先进的教育理论聚集的舞台,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宣传阵地。

教师要经常浏览各类教育杂志,你所需要的,正是这些优秀杂志社所提供的。

四是少儿读物,既然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少年儿童,我们只有掌握他们的阅读(包括欣赏电视、电影等)动态,才能与孩子保持心灵的交融,否则就会像那个问“樱桃小丸子”是红烧的还是清蒸的小学老师那样闹出笑话。

少儿读物,我们要耐住性子来读,因为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口味,但我们要调整自己的口味,要与孩子平行,否则,如何能理解孩子的心呢,这方面的读物较多,如《智慧背囊》,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良好的指导意义。

很多优秀的青少年杂志,也应成为我们教育者涉猎的对象,如《中学生世界》等刊物,特别其中的一些
经典策划:中学生一定要追星吗?中学生可以谈恋爱吗?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不仅会引起学生的思考,更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探讨。

做一名人民教师,就是要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

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

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够有效地教书,
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够更好地育人。

每个教师都将成为一个阅读者。

阅读书中的思想,阅读书中的精神,阅读书中的真理;阅读中国和世界文化积淀的绮丽。

在阅读中与大师对话,与哲人交流,认识自己的使命与机遇。

每个教师都将争做一个思想者,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研究,在研究中“求是”,在“求是”中走路。

阅读,为教师的形象添一些厚重的质感;阅读,为教师的生活添一些文化的雅致;阅读,为教师的工作添一些巧妙与机智。

做一个阅读者,远离浮躁与平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