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乌尊镇中学2024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乌尊镇中学2024学年高三
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年的暑假,博物馆成了当之无愧的旅游“热点”,可博物馆里展出的“高仿品”却让不少旅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博物馆不展出真品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真品被外借,不得不拿仿品暂时;有的是因为真品品相不好,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便将品相更好的仿品拿出来展览;但更多情况下,( ),毕竟真品保护起来工序复杂,用仿品替代则方便许多。

不少游客带着“朝圣”的心情来到文物面前,忽然得知文物竟是仿造的,不免一时间。

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几乎让博物馆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学校不仅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

一些博物馆和文物更是晋升成了“网红”,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游客赶来,却只能看到一件仿品,自然心有不甘。

当下,博物馆需要重新“定位”,把真品藏着掖着已经明显挫伤了公众学习参观的兴趣,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也会跟着大打折扣。

博物馆要收起“高冷范”,转变得生活化些、接地气些,让文化历史因为“活”而变得“火”,更好地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填补心灰意冷陆陆续续不约而同
B.补充心灰意冷络绎不绝不远万里
C.填补兴味索然络绎不绝不远万里
D.补充兴味索然陆陆续续不约而同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展出真品的博物馆还是出于成本考虑
B.由于商业原因,博物馆才不展出真品
C.出于保密考虑,博物馆才不展出真品
D.博物馆不展出真品还是出于成本考虑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博物馆几乎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不仅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

B.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几乎让博物馆变成大众的“第二课堂”,不仅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

C.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博物馆几乎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学校不仅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

D.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让博物馆几乎变成大众的“第二课堂”,学校不仅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博物馆的常客还有不少历史爱好者。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764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

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

一名学生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冒着被开除学籍的风险,做出一个勇敢的选择。

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纪律,把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

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稀世珍本。

该学生向校长说明事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

校长先是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

很多人表示不解,校长亮出哈佛的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一大批合作项目稳步推进,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落地生花。

B.围绕“朗读与视觉:人文、历史与危机”为主题,知名主持人董卿与来自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单世联、张涛甫、陈恒等各抒己见。

C.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以上,几乎是中国总人口数量的一半。

D.面对网络直播的迅猛发展,不仅需要从法律层面立规矩,还需要平台加强自律、网民主动监督,更需要职能部门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________,________”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

(2)《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四犯令
侯宾
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

莫听《阳关》牵离绪。

拚①酩酊花深处。

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

不似荼蘼②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

(注)①“拚”同“拼”。

②荼蘼:花期最迟、暮春才开的一种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破轻云天淡注”句,作者用写意手法疏笔勾勒出临别之夜的朦胧、恬淡又凄清的景象。

B.“莫听《阳关》牵离绪”,紧承“夜悄花无语”,点出“无语”的原因,原来是分别在即,离情别绪牵人愁肠。

C.“拚酩酊花深处”句透露出离人内心无法慰藉的痛苦和无可告语的悲哀,与柳永词“都门帐饮无绪”意境相似,具有同等震撼效果。

D.下阙抒发的惆怅和叹惋,与上阙的不忍分别相呼应,细腻地刻画出离人分别前的情绪和微妙的心理活动,令人回味。

2.本词下阙,作者独出心裁来抒写离别之情,请结合相关词句加以赏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子日:“___________,饮水,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述而》)
(2)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____________。

(苏洵《六国论》)
(3)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___________,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5)矮纸斜行闲作草,___________。

__________,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庙会的季节性特征,主要是指庙会的时间界限非常鲜明。

庙会一般集中在春季,农
历正、二、三月最多,尤其是正月庙会最为繁密。

这是由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春耕季节在整个农业生产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北方农村的耕作以春天为始居多,庙会就自然成为耕作的准备。

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因素使带有神秘色彩的庙会祭祀活动在春天繁盛,人们的愿望和担忧等心理因素,在庙会中化为具体的形式。

庙会在初一和十五前后为最多,最长的如淮阳人祖庙会,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为期长达一个月。

较短的只有一天,一般的庙会在三天左右。

另外,庙会的日期还以著名历史人物、传说人物的生日、忌日为高潮。

一般来说,夏收、秋收季节没有庙会,即使有,也只是小型的一天就结束的“小满会”之类的庙会。

这种季节性体现出庙会与农耕联系的特点。

(摘编自高有鹏《狂欢季节——庙会中的信仰与生活》)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张萍《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
(注)以上统计为清末民初澄城县一年中61个村镇举办的198天的定期庙会统计。

材料三:
庙会中使用的各种服装、道具等象征物品反映的对“官方符号系统”的嘲弄,是庙会狂欢精神的一大表现。

这种借神灵之力以反传统的做法,在城隍庙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在城隍出巡的队伍行列中,往往开始都是銮驾仪仗、三班六房的书吏衙役,然后才是各种杂耍舞队。

前面有铜锣开道,扮演者高举“回避”“肃静”大牌,还有旌旗伞盖,完全模仿现实中地方官员的排场。

在福建的神道出巡活动中,如果省城隍路遇瘟部尚书,城隍的神位要停在路边,尚书的神位则在路中央,代表城隍的香头要趋前三叩,表示接驾来迟,罪该万死,请求恕罪。

代表尚书的香头则挺胸凸肚,抚慰告诫一番。

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的等级限制,人们扮演着现实生活中距离极为遥远的角色;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他们不能超越或反抗这种“官方符号系统”,而只是在“应用”,并不是在摧毁。

正如克劳克所说,这些东西“有时允许被用来对文化的既定秩序进行挑战,但通常其结果则是维护这一既定秩序”。

(摘自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材料四:
来自原始宗教的庙会的狂欢精神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经历了世俗化或从“娱神”到“娱人”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庙会狂欢的调节器作用十分明显:远古社会宰牲以谢神,变成庙会游神期间的大吃大喝,满足久违了的食欲需要;原始的歌舞仪式和群众狂欢,变成后代的各种集体娱乐形式,以满足压抑已久的声色本能;伦理道德对男女、服饰、举止、交往的诸多限制,也在宗教信仰的借口下被冲破……可以说,在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理性活动,特别是被扭曲了的理性活动,需要非理性的活动加以调节,非理性的形式中可以潜涵着一种理性的目的。

如果辩证地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理性”约束其实很大程度上倒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非“人性”的,而表现形式上的非理性行为倒有很大的理性意义。

(来源同材料三)
1.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庙会狂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庙会的狂欢精神就是指在庙会中使用象征物品对“官方符号系统”进行嘲弄。

B.城隍庙会的狂欢活动既应用了“官方符号系统”,又突破该系统的等级限制。

C.经历了世俗化后,庙会狂欢开始发挥调节器的作用,满足人们压抑已久的欲望。

D.庙会的狂欢精神经历了世俗化的转变,冲破文明社会的各种限制,足见其非理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会主要在初一和十五前后举办,期限长短不一,高潮通常发生在著名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的生日或忌日。

B.清末民初澄城县2月至4月高频率地举办庙会,反映了农业社会人们一直以来的对于耕种的祈愿,或者说担忧。

C.城隍出巡的队伍行列完全模仿现实中地方官员的排场,是庙会活动对现实“官方符号系统”讽刺的一种表现。

D.人们在世俗化的庙会活动中大吃大喝、集体娱乐,借“娱神”的名义实现“娱人”的目的,使压抑已久的理性诉求得以满足。

3.当今社会哪些活动具有庙会式狂欢精神?请举一例,并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熬冬
江岸
在冬季漫长的一天里,陈奶奶除了做两顿饭,吃两顿饭之外,就是把一窝鸡放出来,给它们喂食。

大雪应该是在半夜时分开始下的,早晨起来的时候,陈奶奶打开大门,站
在自家廊檐上,看见黄泥湾宛如一只小小的船,淹没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之中,都分不清哪是房子哪是树了。

从早到晚,她开门望了好几次,大雪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她怕滑倒,便一天也没出门。

这样的天气,即便把鸡放出来,它们也无法去野外觅食,只能龟缩在廊檐上,还会在地上屙一堆堆鸡屎。

)陈奶奶懒得放它们出来。

快到晌午的时候,鸡群在鸡埘里乱扑腾,一只只脑袋都贴在竹编的鸡埘门上,尖嘴从门缝里露出来。

显然,它们已经饿坏了。

她只好把它们放出来,在廊檐上多撒了几把稻谷。

傍晚。

陈奶奶又在廊檐上撒了几把稻谷。

几只鸡应该都吃饱了,鱼贯进入鸡埘。

陈奶奶堵了鸡埘的门,却发现廊檐上还有一-只鸡在啄食。

她咕咕唤了两声,那只鸡非但没有向她走来,反而怯生生地往后退,退几步之后,又笨拙地跳下廊檐,跳到白雪皑皑的院子里。

在白花花的积雪反衬下,院子里亮光光的,她看清楚了,这是一只麻褐色的鸟儿,比她的鸡小了许多。

这个小可怜,恐怕是大雪封山,无处觅食,饿极了,才落到院子里偷食吃。

陈奶奶蹑手蹑脚地进了家,轻轻关上门。

她从门缝里往外看,那只鸟儿又飞到廊檐上,寻觅吃的。

鸡群几乎把地上的稻谷吃光了,鸟儿好不容易才从地缝里啄食一粒两粒被鸡们遗落的稻谷。

她看了一会儿,急忙从谷仓里抓了一把稻谷,轻轻拉开门,将稻谷撒在鸟儿面前。

鸟儿吓得慌忙飞到了院子里。

过了片刻,它又飞到廊檐上,尽情地啄食起来。

第二天晌午,雪停了,天气却变得分外寒冷。

陈奶奶出来喂鸡,不禁哆嗦一下,又哆嗦一下。

她扬手撒了一把稻谷,鸡们一下子朝稻谷撒落的地方扑去。

她突然发现鸡群里多了一只黑褐色的鸟儿。

这下,她彻底看清楚了,这是一只斑鸠。

斑鸠的羽毛稀拉拉的,有些潮湿凌乱。

它挤在鸡群中间,依然怯生生的,躲在鸡的身旁,不时啄上一口。

显然,这是一只苍老的斑鸠,一只在野外无法觅得足够食物的老斑鸠。

这天晌午,陈奶奶比平时多撒了好几把稻谷。

鸡们都吃饱了四散走开,只有老斑鸠还在啄食。

这会儿,它不再那么矜持了,啄食的速度明显加快。

.
从此以后,每天早晨,每天傍晚,这只老斑鸠总会适时出现在廊檐上,和鸡群一起进食。

陈奶奶怀疑它没有飞远,可能就躲在她家旁边的山坡上,守望着她的小院。

否则,它怎么可能那么准时地不请自到呢?有一次,它不知怎么来晚了,陈奶奶隐隐约约有些失落。

等它出现的时候,鸡群已经把地上的稻谷吃光了。

陈奶奶赶紧又撒了一把稻谷。

这一次,它没有惊慌逃走,而是和一只喂了很久的鸡一样镇定地站立着,开始进食。

每天除了给自己做两顿饭,给鸡喂食之外,陈奶奶又多了一件事情,就是给这只老斑鸠喂食。

转眼要过年了。

儿子开车回村里来接她,要把她接到竹园镇和他们一起过年。

陈奶
奶捡了一筐鸡蛋,让儿子带给孙子孙女吃,她却不愿意离开村子。

儿子说,娘,平时您说在镇上住不惯,要留在村子里,我也依您了。

过年您再不去镇上,自己一个人怎么过呢?
陈奶奶说,我走了,没人给它喂食,它会饿死的。

还像去年一样,我把鸡也逮走,您就放心吧。

我说的不是鸡。

它像我一样,七老八十了,不中用了。

我一走,怕它熬不过这个冬天。

我哪里也不去,我得陪着它,帮它把冬天熬过去。

陈奶奶说着,叹息了一声。

这一声叹息,让儿子实在琢磨不透。

儿子追问,娘,您说吧,到底是啥?咱们带它一起走。

一只老斑鸠,你带不走它,我也撇不下它。

别管我了,你走吧,你们自己好好过年吧。

有它陪我过年,挺好。

儿子半天无语,不知怎么劝慰娘。

和一只老斑鸠一起过年,娘真是越老越糊涂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既写出了陈奶奶的基本生活景况,又渲染了环境,说明雪大,为下文老斑鸠的出现做了铺垫。

B.作者观察细致,对老斑鸠初次在院子里进食的过程描绘得神形兼备,写出老斑鸠惊慌、谨慎和试探的形象。

C.文中说“陈奶奶隐隐约约有些失落”,写出了陈奶奶对老斑鸠的挂念,也表明了陈奶奶心地善良和生活孤独。

D.小说娓娓道来,以朴实自然的语言叙事,后面陈奶奶和儿子的对话,表明作者对陈奶奶儿子的不满和讽刺。

2.小说为什么以“熬冬”为标题?请简要说明。

3.小说结尾写陈奶奶“和一只老斑鸠一起过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

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

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

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

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

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

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

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

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

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

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

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

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摘编自《<宋诗选注>序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以后的文人对宋诗的评价起起伏伏,让宋诗饱尝世态炎凉的滋味,都是因为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不幸。

B.明代文人苏平认为宋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

这种批评没有分寸,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C.明代中叶以后的“公安派”把宋诗抬出来,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实际上苏轼远不及杜甫。

D.宋人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学唐诗而不像唐诗,从而让一些明人瞧不起宋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举金人、明人、清人对宋诗的评价,主要是为了证明人们对宋诗的评价有失偏颇。

B.第二段借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来类比宋代诗人在唐诗之后的境况,说理上取得了鲜明生动的效果。

C.第三段把宋诗和明诗作比较,是为了突出明诗像唐诗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

D.第三段从“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两个方面概括说明了宋诗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他们认为唐诗中没有好作品。

B.在作者看来,宋诗遭到了唐诗的挑战,比赛的结果是宋诗失败了。

C.若明人能看清宋诗的价值所在,他们就可能把握好批评的分寸,不会失掉适当的比例感。

D.宋诗如果在“大判断”上有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就可饒在唐人的基础上翻出新意来。

1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活水源记
刘基①
①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

其草多竹;其树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

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

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

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②居之。

②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③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不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鰿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

其草多水松、菖蒲。

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④。

有二脊令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

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

至是,悉出。

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③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注释)① 刘基,明初文学家、政治家。

②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③潴(zhū):水
汇积。

④ 滑:流利。

⑤脊令:即鹡鸰鸟。

1.第①段在介绍活水源___________的同时,还突出了其__________。

2.第②段作者详细描写活水源周围的花草树木和鸟虫鱼的用意是什么?
3.对“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

”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A.我既喜爱泉水滋润清澈,又喜爱它流淌的无穷无尽。

B.我既喜爱这泉水的清澈,又喜爱它流向远处的终点。

C.我既喜爱这泉水的清澈,又喜爱它源源不断地流淌。

D.我既喜爱那泉水的清澈,又喜爱它无穷无尽地流淌。

4.本文在写水清时别具匠心,请找出相关句子并作赏析。

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

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

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

钟用尚书苯义、胡浚等荐,描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

钟乘作至府。

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样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

”立棰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一府大震,皆奉法。

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

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

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

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

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

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

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

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惊,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有邹亮者,献诗于钟。

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

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

”立奏之朝。

召授吏、刑二部司务。

迁御史。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

至是钟教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

”思忠家素贫,来尝缘故谊有所干。

人两贤之。

正统
..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

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

明年十二月卒于官。

吏民聚哭,为立祠。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有刪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