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3年高考2年模拟》一轮复习课件第13讲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
也》)
树:种植
6.今王鼓乐于此(《孟子》)
鼓乐:击鼓奏乐
规律: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 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9.云青青兮欲雨 《梦游天姥吟留别》
名作动,下雨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译:使……来,或意译为招来
(2)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译:使……跟从,或意译为带领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使……承担,或意译为救活
形容词 活用为
使动
表示使宾语具有 某种性质或状态。
春风又绿江南岸。 译:使……绿,或译为吹绿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译:使……尊,或译为位居尊位
将军身被坚执锐。译为: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译为:长处;短处。 君安与项伯有故? 译为:旧交情。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译为:轻锐的部队。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译为:圣人;愚人。
形容词 活用为 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 带了宾语(有时也不带),而又 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 用为一般动词。
从高考的角度说,一般不考这是什么词活用作什 么词,考查较多的是某个词在某个句子里面是什么意 思,即放在选择题和翻译题来考查。
二、实词推断方法
1、语境法
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 义。“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 离开它存在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 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译为:善待。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译为:说坏话。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能够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 主观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
行为或行动
的性质与状态
“使宾语怎样”
例(1)项伯杀人,臣活之。
“认为宾语怎样”或“以为宾语怎 样”翻译为 “认为……”“以…… 为……”“把……看成(当作)……
动词 活用为
使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包括不及物动 词使动和及物动词使动两种。表示 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1)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
译:使……活,或意译为救活
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 译:使……鸣,或意译为敲响
卒庭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译:使……归
吞二周而亡诸侯。
译:使……亡,或意译为灭亡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译。:认为……奇特
名词 活用为 意动
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主语 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
(1)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把……当作宾客对待
(2)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
把……当作忧患,不把……当作忧患
(3)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 夷之;进入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
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 语的,多属使动用法。
1.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之:使之活。
2.可烧而走也。
走:使(之)逃跑。
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使……来。
形容 词的 活用
形容词 活用为 使动
形容词 活用为 名词
形容词 活用为 动词
形容词 活用为 意动
形容词 活用为 名词
形容词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有时前 面有“其”“之”等字或数词,形容词 活用作名词.
把……当作外族;把……当作中华人

数词用作动词。
它 词
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朝辉夕阴,气象万千。 (变化万千)
小结:学习词类活用知识,有助于正确阅读理解
文言文。
学习词类活用知识,要注意掌握和积累典型的例 子。对于不典型的甚至模棱两可的可不必纠缠。
此外,不能只满足于能说出来某词是什么活用现 象,还要能够准确地解释和翻译活用词。
(1)“认为(觉得)… …怎么样” (2)“把… …当作… …看待” (3)“对… …感到怎么样”
形容词 活用为 意动
表示认为宾语具有 某种人性质、状态。
成以其小,劣之。 译:认为……小
渔人甚异之。
译:对……感到奇怪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译:以……为羞,对……感到羞耻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译:认为……奇特
名作动,游泳
1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名作动,称王
规律:名词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12.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目:使眼色
1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
文之事》)
王:称王
14.江水又东(《水经注》)
东:向东流
规律: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 活用为动词。
3、结构法 语法分析指根据句内词与词,句与句的搭配
组合关系推断词性、词义。 ①从词的活用来推断。
如:永械致之府。 械,名词活用动词,“戴上刑械” ②利用句内搭配关系推断。 如:刺诸县短长。 偏义复词,短,形容词活用名词。
③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 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 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 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译:使……固,或译为固定
秦王恐其破璧。译:使……破,或译为撞(砸)破
名词 活用为 使动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
活用为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 成为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事物。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译:使……复活,使……长肉
舍相如广成传舍。
译:使……住在,或意译为:安排……住在
6、通假法 通假是文言文使用词语的特殊语法现
象之一。如果用其他方法无法准确释义 时,不妨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说不定 会柳暗花明。 如:以身徇国。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译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译为:到的人。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为:埋伏的人(伏兵)。
动词 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 (宾语)怎样”,活用为有 “使”“令”意义的动词。动词和它 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 系,而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 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识别词类活用主要根据上下文,从 语法角度去分析。

● 名词活用作动词
言 词
● 名词活用作状语 ● 动词活用作名词 ● 使动用法
类 ● 意动用法
的 ●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活 ●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用 ● 数词活用作动词
1.名词+宾语
名词 活用为
动词
籍吏民,封府库。 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2.副词作状语 +名词 汉水又东。
5、迁移法
①课内迁移 高考文言虽选自课外,而答案差不多在课内。
②成语迁移 善才绳之。 绳→绳之以法→约束、制裁 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恪→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 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出类拔萃→超出
②成语迁移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薄→日薄西山→靠近 吾亦望汝副其心 副→名副其实→符合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 速→不速之客→招致、邀请
①色彩语境
如: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黠”应为褒义,译为“聪慧”。 ②行文语脉
如:子访得之。 访,应为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贾祸—消除祸患。
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这个义项是 错误的。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 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 卖”可以引申出“求”“谋取”的意思,但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 另一义项是“招致”。
2012年 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13讲 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 基础练习 能力提升
第一部分 知识梳理
•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 文言虚词 • 常见文言句式 • 断句 • 翻译 • 筛选并归纳信息要点,分析概括观点态度。
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 用法。
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实词(也有个 别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改变原 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作另一类 词用的现象。
译为:当作……一样。
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江淮间。
4.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译为:在……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译为:用(乘,凭借)……
5.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译为:当面
6.表示时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劝学》)
2.日削月割。
3.能愿动词 +名词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名词处在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词应该处的位 4.名词+补语
置上。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5.“所”+名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 词.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南:向南,西:向西)(《过秦论》)
规律二: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 用为状语。

动词 活用为

为名词
不及物 动词活用 为使动
及物 动词活用 为使动
动词 活用为
名词
规律:动词活用为名词,
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 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 “其”或“之”。
2、加字法
古代词大多是单音词,在译成现代汉语 时,古代的单音词就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合 成词。利用这个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加字 组词的方法来理解翻译某些词语。
《出师表》 “愿下亲之信之。”
信任
《曹刿论战》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诚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 相信
《史记·刺客列传》“今行而弗信,秦未亲也。信”物
15.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名作动,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16.扣弦而歌《赤壁赋》
名作动,歌唱。
规律:名词前后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 短语连接,这个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总结
下列几种情形中的名词常用作动词: 1.用在代词前的名词 2.用在介宾短语前的名词 3.用在兼词前的名词(兼词即一个词具有 两种词性) 4.用在副词后的名词 5.用在能愿动词后的名词 6.用在所字后的名词 7.用在疑问代词后的名词 8.两个名词连用时的其中一个名词 9.两个重叠使用的前一个名词
名词 活用作 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 接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 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规律一: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 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 状语。
1.表示比喻。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为:像……一样。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表示处所。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译:使……称王,或意译为:称王天下
齐威王欲将孙膑。
译:使……为将,或意译为:任命……为将领
意动 用法
名词 活用为 意动
形容词 活用为 意动
意动用法的翻译图示

主语
谓语中心语
宾语

例如:一人横行天下,武王耻之。
[译文:纣王一个人在天下横行霸道,武王认 为这是羞耻。]
意动用法的翻译格式:
如: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以”同“用”,“任用”。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与“箭”相对,应为名词,意为“奔马”
如:“党同伐异”。
“伐”,讨伐。反义推断“党”为“偏袒”。
如:举类迩而见义远
“迩”与“远”相反,意思是“近”。
4、字形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 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常见形旁 的词义指向: 从“刂(刀)、弓、矛、戈、斤 (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 羊、豕 、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讠 (言)、辶(走)、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 关。其它如: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 纟--丝麻、宀--房舍、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 月--肉、页--首、自--鼻、目 --眼、尸--身体……
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 活用为动词。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朝歌夜弦 《阿房宫赋》 名作动,唱歌。
2.晋军函岭,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名作动,驻军。
3.朝服衣冠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名作动,穿上。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帝王:称帝称王
规律:两个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偏正、 修饰关系,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 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臣活之”中的主语是“臣”,而 “活”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却是项伯,
因而“主语不一致”,为使动
用法。活:使之生存下来
侣:以……为侣,友: 以……为友,意动用法
使动 用法
名词 活用为 使动
及物 动词活用
为使动
不及物 动词活用
为使动
形容词 活用为 使动
使动的翻译有两种,一种为 直译,使……一种为意译,用 相应的及物动词代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