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模式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模式比立
2002年6月,我们代表团一行赴美国对其社会信用体系的全然模式、开展现状、特点以及在经济开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考察。
代表团先后走访了美国三大消费者信用调查机构〔Experian、Equifax、Transunion〕,参瞧了个人消费信用调查公司的数据库;走访了美国最大,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企业信用调查机构——美国邓白氏公司〔Dun&Brastreet〕;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等政府信用监管部门和美国消费者信用协会〔CDIA〕等行业治理组织分不就信用行业治理的架构、政府监管方式,以及行业自律等咨询题进行了座谈;并与相关的银行、工商企业就信用产品的市场需求咨询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
通过访咨询、座谈和参瞧,使我们对美国信用治理体系的体制模式、总体架构和全然内涵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
与此同时,我们还访咨询了设在华盛顿的世界银行有关机构,与专题研究全球信用体系的资深专家进行了比立深进的座谈和讨论,听取了他们对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信用体系全然模式的分析,并得到了他们对欧洲及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共信用调查机构与私人信用调查机构进行比立研究的相关报告。
通过讨论、座谈和参考他们的研究结论,再结合对美国的实地考察,使我们对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模式咨询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发,并引发了我们的深进考虑。
我国目前正处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初期,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信用体系发育的现状,选择什么样的信用体系模式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咨询题。
一、公共征信系统与民营征信系统:两种不同的征信模式
〔一〕美国社会信用体系是以民营征信效劳为特征的市场化模式
考察中我们瞧到,美国差不多形成了比立成熟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主体的具有鲜亮特点的征信国家。
其具体表现是,不仅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和政府监管体系,而且与市场经济的开展相伴随,形成了独立、客瞧、公正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方式建立,并依据市场化原那么运作的征信效劳主体。
美国的征信效劳机构,根基上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民营征信机构〔或称为私人信用调查机构〕,这些机构具有如下明显特征:
1.在机构组成方面:美国的信用调查机构要紧由私人和法人投资组成。
美国没有公共信用调查机构,其信用调查报告几乎全部由民营调查机构提供。
从征信机构的结构瞧,在20世纪80年代往常,美国存在着数千家信用调查公司,在此之后,由于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美国的征信行业进进了一个明显的市场整合期,通过兼并和合并,征信机构数量大幅度减少。
据美国消费者信用协会〔CDIA〕提供的资料,消费者信用调查机构由原来的2000余家减少到目前的400家左右,由此带来了征信市场集中程度的显著提高。
目前美国的消费者信用报告要紧由前述的三大征信机构提供,其余的小型征信公司只在某类业务或在一个较小的区域范围内提供效劳。
在企业征信效劳方面,邓白氏公司那么几乎占据了美国尽大多数的市场份额。
2.在信息来源方面:民营征信机构的信息来源广泛。
在美国,消费者信用调查机构的信用信息除了来自银行和相关的金融机构外,还来自信贷协会和其它各类协会、财务公司或租赁公司、信用卡发行公司和商业零售机构等。
其方式是由征信公司与上述机构自愿签订协议,由后者按协议约定向征信机构定期提供信用信息。
企业征信公司搜集的数据来源与消费者征信有所不同,要紧是美国各公司定期提供的公司内部信用信息和一些政府公共信息,而不是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的信息。
多数银行不向信用调查机构报告它们的企业信贷数据〔要紧是出于竞争和保卫商业隐秘的目的〕。
3.在信用信息内容方面:民营征信机构的信息较为全面。
不仅征集消费者的负面信用信息,而且征集正面信息。
特别是在对纳税人的全然信息数据、税收状况信息、企业地址、所有者名称、业务范围和损益表以及破产记录、犯罪记录、被追帐记录等方面,民营征信机构的数据更多、更全面。
4.在效劳范围方面:美国消费者信用数据的猎取和使用要受国家“公平信用报告法〞及其它相关的约束,只有在的原那么和范围内,才能使用相关的消费者信用信息。
征信机构必须对信用信息的使用和查询情况予以记录和保持,以备监管部门检查。
但在准许的范围内,消费者信用信息的猎取与其是否曾向征信机构提供数据信息那么没有对等关系,换言之,并不是只有提供数据者才能猎取数据信息,非数据提供者也可在的范围内猎取相关信息。
这讲明,美国民营信用调查机构是面向全社会提供信用信息效劳。
效劳的对象要紧包括:私人银行、私人信用机构、其它企业、个人、税收征管机构、实施机构和其它联邦机构,以及本地政府机构等,这些机构根基上征信报告的需求方。
但需要强调的是,美国的信用中介效劳完全是依市场化原那么运作,即信用调查机构提供的信用报告是商品,因此有价值和价格,按照商品交易的原那么出售给需求者〔除特别的条件下可免费提供〕,这是美国民营征信行业得以不断开展的制度根底。
在美国,从事消费者征信的机构,均提供消费者的历史信用数据,美国相关,一般的消费者信用数据可保持7年,破产信息可保持10年。
而企业征信机构,一般提供12个月内的企业信用数据信息。
5.在业务范围方面:美国的民营信用调查机构在从事消费者征信和企业征信业务上有明确的界限,大型信用调查机构的业务更是有比立明确的界定。
比方邓白氏公司要紧为社会提供企业信用报告和评分〔特别是中小企业〕,而特别少涉足消费者信用调查业务;穆迪〔Moody''s〕、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和菲奇〔Fitch〕等公司专门从事证券信用评级业务,重点为防范资本市场的风险效劳;三大消费者信用局那么要紧对消费者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评分并销售信用报告。
尽管在个人信用局的业务中,也会涉及到企业信用信息〔如Experian和Trans union公司都提供一局部企业信用报告〕,然而规模特别小,不是其核心业务。
这种业务上明确的社会化分工,使不同的征信机构重点围绕着各自的核心业务不断创新、研究、设计,并不断推出新的信用报告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公共信用调查系统的特点与模式特征
在与世界银行专家的座谈中我们了解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建有公共信用调查机构〔也称公共信用信息登记系统〕。
在世行专家调查的56个国家中,有30个国家设有这类机构。
公共信用调查机构起源于欧洲,德国于1934年成立了欧洲第一个公共信用调查机构,法国的同类机构产生于1946年。
1992年10月,欧共体中心银行行长会议将公共信用信息登记系统定义为:“为向商业银行、中心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部门提供关于公司、个人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负债情况而设计的一套信息系统〞。
通过参考世行对欧洲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公共信用调查机构的调查报告,公共信用信息调查机构具有如下特点:
1.机构的组成和要紧职能:公共信用信息调查机构要紧由各国的中心银行或银行监管机构开设,并由央行负责运行治理。
建立公共信用调查系统的要紧目的是为中心银行的监管职能效劳,为央行提供发放信贷的信息,包括金融机构对个人借款人发放的贷款、贷款评级和贷款附属担保品的价值信息等,而不是为社会提供个人或企业的信用报告。
这就决定了该机构不可能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公共信用信息成为银行监管的重要组成局部。
该机构为本国的金融监管部门提供最新的借贷大户和银行风险的全然情况,为强化监管和风险分析提供最根底的数据,有助于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风险进行比立全面而正确的评估。
2.信息数据的获得:与民营征信机构不同,公共信用调查系统通过或决议的形式强制性要求所监管的包括银行、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必须参加公共信用登记系统。
按的严格,这些金融机构必须定期将所拥有的信用信息数据报告给公共信用登记系统,而不是像民营征信公司那样,依据与
金融机构间的合同约定提供数据信息。
这种强制性的征信方式,使公共登记系统几乎能够覆盖一国的全部金融机构,然而它们并不收集所有的贷款资料,而只是在一个的起点上收集信息数据。
许多国家了金融机构向公共调查机构提供信用数据中的最低贷款数额〔各国不尽相同〕,低于那个数额那么不需提供,这就排除了相当一局部信用信息数据。
而民营征信机构的特点那么是能够提供每单笔贷款的具体资料。
3.信息数据的范围:公共信用登记系统的信用数据既包括企业贷款信息,也包括消费者借贷信息,与美国民营征信机构中二者在业务上有明显边界的特点大不相同。
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包括正面信息,也包括负面信息。
与民营的征信机构相比,公共信用机构的信用信息来源相对较窄,例如,它不包括来自法院、公共租赁公司及资产登记系统和税务机关等其它非金融机构的信息,也特别少搜集贸易〔商业零售机构〕信贷的信息,只有不到1/3的公共调查机构掌握信用卡债务的信息。
对企业地址、所有者名称、业务范围和损益表以及破产记录、犯罪记录、被追帐记录等信息全然不收集。
许多国家公共信用调查机构只公布当前的信用数据信息,而不提供借款人借贷信息的历史记录。
4.信用数据的使用:许多国家对公共信用登记系统的数据使用有较严格的限制。
依据相关,其数据的提供和使用实行对等原那么,即只有为该机构提供信用信息数据的机构才能猎取数据信息,而且这种信息是通过汇总后的,而不是具体的单笔信贷具体资料。
这是因为,公共信用登记系统要紧是为监管效劳,只有出于提供贷款审查目的才以汇总的方式向数据提供机构提供其他机构的信息。
因此,实际上公共信用登记机构的信用数据只是向金融机构提供,而不向社会其他需求方提供,即该机构要紧不是提供社会化的信用信息效劳。
这种对等的原那么也决定了这种数据使用不是商业化的,即这类信用报告不是商品,因此,即使有收费也特别少。
概括起来,公共信用登记系统模式与民营信用调查机构的模式有着较大的区不。
公共信用登记系统是由金融监管机构设立,更多地表达了监管者的意志和需要;民营征信机构是由私人和法人组成,采取商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公共信用登记系统要紧是为金融监管部门的信用监管效劳,而不考虑社会的商业化信用信息需求;民营征信机构是为社会更广泛的信用需求效劳,效劳范围更宽、更广、更全面。
公共信用登记系统的数据强制性地来自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民营征信机构的数据的来源更全面,除银行数据之外,还包括来自商业、贸易等方面的信用信息。
公共信用登记系统的数据使用更多地是金融机构内部为防范风险的信息互通,而民营征信机构的信用报告那么是商品,强调为需求者提供商业化、个性化效劳。
二、两种不同征信模式产生的根底与条件
是什么缘故决定了不同国家对不同征信模式的选择?这是我们关注的咨询题。
通过对美国的考察和对世行的访咨询,我们感到如下一些因素在征信模式的选择中不同程度地起着作用。
〔一〕经济开展和信用规模的扩大是民间征信业产生开展的客瞧根底
民营征信业的起源来自于经济开展中信用信息共享方面的需求。
我们从美国CDIA了解到,最早的消费者信用信息共享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是从伦敦的裁缝行业开始的,由行业内相互之间对消费者守信情况的互通,开展为在固定时刻内进行信用信息交流,防止消费者违约和不守信用的现象增加。
随着开展,出现了第三方专门收集消费者信用状况并加工生产成信用报告出售给需求者的民营征信机构。
在美国,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对信用信息的大量需求。
在这一时期,南北战争结束,美国经济开展速度加快,银行信用和民间信用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一些大都市,社会的信用需求和消费者借贷活动的增加促进了金融信贷和其它信用方式的开展,进而产生了金融机构、商业机构对消费者和企业信用调查、资信评级的市场需求,民营信用机构和征信业务便应运而生。
在一战、30年代经济危机和二战期间,美国民间征信业曾受到特别大碍事,制约了其开展进程。
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开展速度加快和信用规模的不
断扩大,征信和信用评级等行业快速开展起来。
到60年代,美国全国已有2200多个民营消费者信用调查机构,要紧业务是收集、整理、加工、储存、评估和销售消费者信用报告。
美国的消费者征信机构首先是从地点开展起来的,在较长时刻内,征信业务的地域性特征特不明显。
由于当时的经济开展状况和交通条件使人们的流淌性受到限制,以及对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规制,消费者更倾向于在本地金融机构或商业机构获得信用贷款,使得信用信息的供求双方一般都局限于一个地点或都市,因此,地点征信机构的信息更集中和有用。
这就导致了地点消费者征信机构数量的增加。
从征信手段瞧,在相当的时期内,美国民营征信机构是靠手工调查来收集、加工信用信息和生产信用报告。
20世纪60年代后,有三大因素促进了美国民营征信业的开展:一是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开展客瞧上要求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拉动经济增长,这就促进了信贷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了信贷机构对信用报告需求量的大幅增加。
二是电子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导致自动化操作手段代替了手工信息收集手段,加上信息技术产生的规模效应大幅度落低了征信行业的生产本钞票,使其效率和正确性大大提高,并为信用产品提供了新的传送渠道;三是美国于1971年公布的?公平信用报告法?〔FCRA〕使征信行业在的严格标准下步进了标准化、法制化的轨道,在有效解决信用信息收集与保卫消费者权益和隐私的关系方面迈出了要害的一步,大大促进了征信行业的标准化开展。
与此同时,自50年代开始的高速公路建设,促进了美国城乡居民汽车消费的超常增长,使人们的经济活动半径迅速扩大,客瞧上要求信用规模和信用活动范围随之扩大。
特别是70年代后信用卡等公司的迅速崛起,为征信市场提供了大量的社会需求,促进了征信行业谋求业务量的扩大和跨区域的拓展。
这些缘故综合作用导致了美国80年代后征信行业跨区域兼并和重组的趋势日益明显,其结果是征信机构数量的减少和市场集中程度的提高,进而促进了征信机构核心业务的开展和数据处理的集中化趋势,使信用信息更全面更正确。
庞大的消费信贷规模是美国征信行业开展的客瞧根底。
截止到1998年,消费者所有的抵押贷款总额到达4.1万亿美元〔包括第一和第二抵押权以及房屋产权贷款〕,另外,非抵押消费贷款〔信用卡、汽车贷款及其它个人分期付款〕的总额也到达1.33万亿美元。
同时,美国征信行业的开展,还得益于战后美国政府的公共政策长期致力于鼓舞金融机构和其他商业机构向城乡居民提供贷款和其他方式的信用支持与效劳。
这种政策的直截了当结果是美国利用信贷消费的人口比例大幅度增加。
1956年有大约55%的家庭申请了某种形式的消费信贷,到1998年,消费信贷已为74%的家庭所利用。
这种消费信用的快速开展在提高国民的投资能力和改善其生活品质的同时,也更快地促进了美国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迅速增加着市场需求,进而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而在此期间,征信效劳关于消费信贷的增长和经济的开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信用报告大大地落低了提供信用的时刻和本钞票,落低了信用提供者的风险,使更多的家庭和个人获得了贷款。
欧洲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随着技术进步、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和信用活动的增加,产生了对信用信息效劳的社会需求,私人征信机构先于美国而产生,并在经济活动实践中发扬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英国等工业化较早的国家,私人征信业发育更早。
实际上,美国最初的民营征信活动经验更多地是借鉴于英国等国家的征信业务实践。
在20世纪,英国等国家的私人征信活动开展也特别快,同时通过兼并和重组形成了一些大型跨国征信公司,如Experian确实是根基一家总部设在伦敦的大型民营消费者征信公司,其业务已开展至世界许多国家,在美国也成为三大消费者征信公司之一。
这讲明,不管是在美国或是在欧洲,经济开展和信用规模的扩大是民间征信业产生开展的客瞧根底。
另一些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等建立了公共信用调查机构,而民营征信业相对不是特别爽朗。
但这并不讲明这些国家的经济开展速度慢和信用规模小,而更多的是由于制度的不同和征信理念的差异。
〔二〕制度与征信理念的差异碍事了不同征信开展模式的选择
曾有人提出,促使一些国家成立并利用公共信用调查机构的缘故,是由于该国民营征信机构缺乏所致。
但实际上许多国家〔如巴西、智利、阿根廷和欧洲局部国家〕是在差不多建有民营征信机构的前提下成立了公共信用调查机构。
依据世界银行对不同国家的调查结果,选择不同的征信行业开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制度和征信理念。
依据一些信用专家的瞧点,在制度上,实行以拿破仑法典为根底的国家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信用调查模式〔如法国、意大利等〕。
因为在这种制度下,对债权人的权利保卫相对少一些,相应地限制了民营征信机构的开展,而建立公共调查机构的可能性更大,其目的是补偿或局部补偿政府对债权人利益保卫的不力,从而防止信用活动中的风险。
选择建立公共信用调查机构,还基于对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熟悉和征信的理念。
从历史上瞧,碍事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民营征信业开展的一个重要缘故是对借款人隐私保卫的熟悉。
这些国家实行的是高水平隐私保卫制度,要紧表达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相关文件中,必须通过借款人的明确认可,方可征集和使用借款人的信用信息。
这一原那么还被写进了于1998年10月生效的欧洲议会95/46号文件中。
文件:“在个人数据处理和保证个人信息自由流淌方面必须保卫个人利益。
〞这一文件也被称为“数据保卫指南〞,这一文件的生效使欧洲一些国家的相关立法变得更为严格。
例如法国的,不仅每次征集信用信息时必须征得借款人的书面同意,而且每次公布信用报告时必须再次得到本人书面认可。
在这种状况下,民营征信机构特别难有开展空间。
二是这些国家明确禁止征信活动中披露借款人的白色〔正面〕信息,认为这属于个人隐私,而只准许征集和披露黑色〔负面〕信息。
这种基于对消费者隐私保卫的理念和极严格的信息保卫制度,制约了民营征信行业的开展,使其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运作,也在客瞧上促成了公共信用调查系统的建立。
因为公共征信机构的信用信息全然上不向社会公开,不存在披露隐私的咨询题。
而以美国为代表的以民营征信效劳为主体的市场化模式的国家,在征信理念上不同于欧洲国家。
例如,一方面,美国除特别的情况外,一般不需要通过消费者本人的认可,只要是在准许的范围内,就可收集、加工、存储消费者信用信息,并销售相关报告;另一方面,在消费者信用报告中,不仅包括负面信息,也包括正面信息。
依据美国的征信理念,正是正面信息被采集和使用,才保证了信用信息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才能创新出更多的信息产品和增值效劳为社会所用。
这种征信理念所带来的相关和制度设计,大大促进了美国民营征信行业的迅速开展,并扩大了社会信用规模,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拉动了市场需求,带动了经济增长。
(三)强化金融监管是建立公共征信系统的决定性缘故
强化对金融系统的监管和确保金融运行的稳定性是一些国家建立公共信用调查系统的决定性缘故。
例如在法国,是将公共信用调查机构数据库与其它资料〔如资产负债表和司法事件等〕结合并利用它来评定公司信用级不,这些评定是货币政策的要害参数;通过对公共调查机构的数据分析,还能够减少银行在评定信贷风险时的失误,使银行减少损失;意大利等国家的一些集团银行还利用公共征信机构来定期评估自己的综合债务状况。
从世行的调查瞧,一些开展中国家更倾向于建立公共信用调查系统。
因为,一方面,这些国家的相关体系尚不健全,对信用市场的标准还没有全面步进法制化的轨道;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比立薄弱,存在着系统风险和隐患,要是对金融机构贷款状况监控不力,遇有风吹草动,就可能酿成金融危机。
如拉美一些国家的这一动机就十清楚显。
1994年墨西哥的经济危机的缘故之一,确实是根基银行系统的多项贷款成为呆坏帐,不良债务大量增加。
印度近年来也在筹备由中心银行牵头建立公共信用调查机构,强化金融系统的监管,防范或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
〔四〕金融机构的竞争程度碍事着征信模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