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电位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_殷钰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1180)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ZZ12_
0609)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3)
2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骨科
△通讯作者 E-mail:yinyuhan0718@hotmail.com·文献综述·
诱发电位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殷钰涵1 杨俊锋2 王建伟2△
[关键词] 诱发电位;脊髓损伤;应用进展
[中图分类号] R7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205(2015)01-0069-03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疾病,造成其受损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脊髓功能评分(如Frankel分级、JOA评分、ASIA标准等)都存在人为的主观因素干扰,难以准确评估脊髓功能情况。

随着神经生理学方面的发展,诱发电位为评估脊髓损伤的程度及反映脊髓传导通路提供了客观指标。

诱发电位可应用于脊髓损伤,也可以在术中检测神经功能状况以避免可能发生的神经损害,对评估手术疗效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1 诱发电位的分类与原理
诱发电位的分类有很多种,目前在脊髓损伤中常用的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均属外源性刺激相关诱发电位。

SEP包括皮层体感诱发电位,脊髓诱发电位,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

MEP可分为神经源性MEP、脊髓MEP和肌源性MEP[1]。

其中以肌源性MEP最常用。

按刺激方式可分为:经颅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两种运动诱发电位。

SEP多用来检测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可反映神经系统自周围皮肤痛觉末梢至感觉皮质的浅感觉上行传导通路的功能,其检测范围贯穿神经系统的整个躯体感觉通路,记录电极可循周围神经、神经干、神经丛、脊髓及皮层获得不同水平神经兴奋电位,能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性[2]。

但SEP的局限性在于不能直接反映脊髓下行运动传导系统的功能状态。

而MEP是沿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等位于脊髓前索和前外侧索的运动束传导[3]。

能直接反映脊髓的运动传导束的功能,特别是脊髓下行传导束或外周运动神经的功能状态,对评估运动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MEP对脊髓前柱损伤和前、后柱混合损伤极敏感,而对后柱损伤不及SEP敏感。

故MEP弥补了SEP的局限性,使诱发电位在临床及实验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2 诱发电位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2.1 评估及定位脊髓损伤
既往临床上对脊髓损伤常根据患者感觉、关键肌的肌力、括约肌功能等对脊髓损伤的程度、平面进行评估,但上述方法误差较大,且继发性脊髓损伤由于脊髓水肿及无菌炎症逆向升行会损害多个脊髓节段,故对损伤平面定位也不准确。

CT、MRI等影像学检查,虽然能够反映形态学病变,但无法发现功能上的改变,且影像学改变不能代表功能的结果。

诱发电位通过对脊髓电生理的检测,是一种更为客观、定量的分析,通过反映脊髓传导通路,可对脊髓损伤或病变进行定位。

龙海波等[4]发现完全性颈脊髓损伤SEP波形消失,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可测出波形,以此可区别完全性脊髓损伤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多表现为部分波消失及潜伏期延长,且组内对比SEP波幅和潜伏期没有统计学差异,他认为SEP能准确评估完全性与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但对判断损伤程度以及损伤平面价值不大。

李六一等[5]认为SEP对纵向脊髓损伤仅能作出大致判断,无法详细定位损伤节段,在采用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SSEP)检测脊髓损伤患者后发现于T7棘突处无波形出现,结合解剖位置提示T8~9脊髓节段损害,与实际损伤节段下移一到两个节段。

Domenico等也将节段性脊髓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用于腰骶脊髓病变,并认为SEP可评估脊髓功能障碍及大致确定脊髓受压迫水平。

但他发现部分患者即使部分脊髓节段有压迫,皮层电位仍可为正常,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压迫仅影响中央灰质的功能,不影响上行体感通路[6]。

故当前大多数学者认为SEP反映脊髓损伤情况时敏感度不如MEP。

梁宪光[7]同样采用节段性运动诱发电位测记,根据刺激电极位置的变化,可判断相应的脊髓损伤平面的上限和下限。

椎管内占位性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年1月第23卷第1期
病变定位中,MEP所定位的脊髓损害平面的下限误差一般不超过一个椎体。

任玉玲等[8]认为MEP异常与病变部位和脊髓损伤程度有关,通过对34例脊髓内病变患者中MEP、CT、MRI及椎管造影等检查,发现其中30例在MEP异常部位存在压迫脊髓的病灶,6例行手术治疗病例的影像学结果及术中所见其病变部位与MEP检查结果一致。

由此可见SEP和MEP在评估脊髓损伤及定位损伤节段上具有一定意义,且MEP更为敏感、精确,但单独应用难以做到脊髓损伤的精确诊断,目前仍应与其他检查结合应用。

2.2 预后判断
脊髓损伤后下肢功能恢复对患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但目前临床上难以通过徒手评定或目测方法对周围神经及肌肉功能作出客观判断。

诱发电位评价可反映脊髓运动及感觉功能,用来评判脊髓损伤的预后具有可靠及重要参考价值[9]。

有实验研究发现脊髓损伤的严重性、受外在压迫的程度及受压持续时间为影响脊髓损伤预后的主要因素,而电生理特性的改变和病理变化以及功能变化相一致,脊髓受压迫越重,组织病理学损害也越严重,SEP和MEP潜伏期也越长、波幅越小,后肢功能评分也越来越低。

由此可见诱发电位与脊髓损伤的预后密切相关[10]。

SEP的变化可以反映脊髓电生理活动的活跃程度,潜伏期越短,波幅越高,则脊髓传导功能越好[11]。

一般来说,损伤早期可记录到SEP者提示预后良好,反之则预后不佳。

平少华等[12]发现重度脊髓损伤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会完全消失,且其波幅的恢复很有限,不完全损伤者早期即可以引出波形,并且能逐渐地恢复。

若脊髓损伤后3~6hCSEP出现者,则提示预后良好。

而脊髓诱发电位(SCEP)如果胸段脊髓损伤后3h仍不出现,表明功能丧失已经不可逆。

故一般认为,脊髓损伤后3h内SCEP有所恢复,则脊髓功能可以恢复。

而MEP反映脊髓的运动传导功能,不完全脊髓损伤者肌力减弱或消失者,其MEP多异常或消失,且与肌力减弱的程度成正比。

侯勇等[13]发现脊髓恢复过程中,潜伏期缩短最为灵敏,波幅升高缓慢,波形变化不稳定,且SEP的恢复早于MEP。

有研究表明MEP对实验性脊髓损伤与动物运动功能一致,MEP的恢复先于运动功能的恢复[14]。

由此可总结出脊髓损伤后诱发电位的恢复规律:潜伏期恢复早于波幅,而且SEP恢复早于MEP,MEP的恢复早于功能评分,以此规律就可用诱发电位来判断预后。

脊髓损伤后,临床症状可随诱发电位的恢复而改善,诱发电位出现或恢复越早,脊髓功能恢复越理想。

2.3 术中监测
在脊髓脊柱手术中,SEP为脊髓功能监测是应用较早较常用的电生理监测方法,已有研究证实其术中监测能预防医源性脊髓损伤,评估脊髓损伤后对脊髓功能具有重要作用[15],且能一定程度上评价手术疗效。

一般认为SEP术中监护波幅较基准值下降50%以上、潜伏期延长10%以上或>3ms为异常警示标准[16],均提示有病理性损害,应暂停手术或改变手术方法。

如电位恢复不佳,多提示术后将出现神经功能缺失。

有文献表明,SEP的波幅变化较潜伏期变化更敏感,更能反映病人的实际情况,因此波幅变化常作为监护中异常判断的首选标准[17]。

陈庄洪等[18]在椎管前方减压术中发现因椎管前方静脉丛出血而应用脱脂棉片压迫止血时,即引起SEP波幅下降,去除后波幅可回升。

而刮除突出于椎管内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和咬除增生硬化的骨质时,SEP波幅有大幅度上升,且SEP波幅增加50%以上的患者症状改善优于波幅增加不足50%的患者,行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丁宇等[19]术中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测,并根据脊髓受压或损伤后波形表现分为Ⅰ~Ⅳ型,发现Ⅰ型患者在术中未引出波幅,波形近似直线,术后脊髓功能也无明显恢复,该型均属于Frankel A级患者,Ⅱ、Ⅳ型部分患者术后感觉肌力恢复,治疗有效率为52.4%、82.8%.Ⅳ型患者CSEP波形、潜伏期及波幅均正常,高峰波略呈W形,该类患者脊髓无明显受损,CSEP监测主要是为了防止医源性截瘫,治疗有效率也最高。

故多数学者认为SEP波幅变化幅度与临床症状的变化呈正相关性,评价手术疗效及判断预后意义明确。

关于MEP监测的预警标准分歧较大,翁名相等[20]认为在脊髓肿瘤手术中,D波波幅下降超过50%即有可能导致永久的运动功能损害。

在脊柱侧凸手术中,20%~30%的波幅下降已经是一个公认的警报标准[21]。

但大多数人认为,50%的报警标准太敏感。

国外也有报道称波幅降低基线的80%与手术后的神经损伤无明显相关性,有学者认为由于肌肉MEP的刺激阈值差异较大,无法作为术中监护的标准,只有MEP“全或无”的标准才与临床上运动功能障碍的有显著相关性。

多数学者倾向以肌源性电位的有或无作为损伤的指标[22,23]。

MEP反应实际运动功能,在髓内肿瘤切除术中MEP如完全消失,术后病人会出现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24]。

大量研究发现MEP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肌力、病理征、术后肌力的恢复密切相关[25]。

MEP较SEP在术中监测更具优势,术中无需叠加波形,且其敏感性(尤其对脊髓缺血性病变)高于SEP[26]。

国外在427例颈椎手术中统计发现,MEP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100%,而SEP的特异性也为100%,但敏感性仅为25%[27].脊髓损伤后SEP轻度变化时,MEP已有明显波幅降低及潜伏期延长,甚至波形

7Chinese J Trad Med Traum &Orthop,Jan 2015,Vol 23,No 1
消失,故单独用SEP监测肢体运动功能时出现假阴性结果。

术中如MEP出现一过性波形改变而SEP正常并不意味着神经功能损伤,一旦出现双阳性(MEP消失和SEP阳性者)须引起警惕,应积极查找原因或进行唤醒试验[28]。

故术中SEP与MEP联合监测,可相互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减少假阴性结果的出现,更完整反映脊髓神经功能情况,确保术中监测的准确性。

3 诱发电位的不足及展望
诱发电位为评估脊髓损伤的客观定量的检测方法,且术中监测能反映脊髓功能完整性,减少医源性损伤,弥补了影像学检查的不足,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但我们应认识到诱发电位仍无法精确定位脊髓损伤平面,对预后判断缺少量化评估,术前基准电位及术中警报电位缺少统一标准,术中麻醉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干扰,这些都是诱发电位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当前诱发电位尚有许多方面需继续深入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神经电生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诱发电位与现代先进技术及其他检测方法相结合,其临床应用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颜益红,张长杰,刘汉良.诱发电位在脊柱矫形术中的应用及电位变化原因[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
(10):941-943.
[2] 陶涛涛,屠文展,蒋松.诱发电位在脊髓损伤患者及动物模型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3):288-291.[3] KRAJACIC A,WEISHAUPT N,GIRGIS J,et al.Train-inginduced plasticity in rats with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
ry:effects and side effects[J].Behav Brain Res,2010,214
(2):323-331.
[4] 龙海波,康建平,冯大雄.颈脊髓损伤患者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的价值[J].华西医学,2013,28(3):356-360.[5] 李六一,王霞.节段性脊髓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损害的定位价值[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302.[6] RESTUCCIA D,INSOLA A,VALERIANI M,et al.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after multisegmentallower limb stimulation in focal lesions of the lumbosacralspinal cord[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0,69
(1):91-95.
[7] 梁宪光,齐尚书,刘恒方.节段性脊髓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病变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6):964.[8] 任玉玲,郭怀宸,白静平.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8):881-883.
[9] SCIVOLETTO G,TAMBURELLA F,LAURENLA L,et al.Who is going to walk?A review of the factors in-
fluencing walking recover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J].Front Neurosci,2014,8:141.
[10] 王新家,叶卫莲,孔抗美.诱发电位改变与脊髓受压程度关系的实验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04,33(6):483-485.[11] 王斌,贺西京,历强.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嗅鞘细胞移植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和诱发电位的影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49(14):9181-
9184.
[12] 平少华,程爱国,王相利.感觉诱发电位在实验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4,6(4):452-453.[13] 侯勇,聂林,汤继文.脊髓损伤后早期减压对诱发电位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6):439-442.[14] 秦明芳,曹明亮,曾恒.不同时期减压对脊髓受压大鼠诱发电位及功能评分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0,18(11):1-3.
[15] LI F,GORJI R,ALLOTT G,et al.The usefulness of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in cervical
spine surgery: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00consecu-
tive patients[J].J Neurosurg Anesthesiol,2012,24(3):
185-190.
[16] 潘映辐.诱发电位的基础知识及其进展[J].临床脑电学杂志,2000,9:120-123.
[17] 王德春,齐宗华,胡有谷.脊髓监护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9):569.
[18] 陈庄洪,蔡贤华,王华松.脊髓型颈椎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变化与手术疗效的关系[J].中华骨科杂志,2006,6
(7):451-453.
[19] 丁宇,阮狄克,陈波.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在脊柱脊髓疾患中的临床应用[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2,15(2):75-77.[20] 翁名相.运动诱发电位及在神经外科手术监测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08,14(13):2017-2020.
[21] BARTLEY K,WOODFORTH I J,STEPHEN J P,etal.Corticospinal volleys and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 produced b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stimulation
during spinal surgery.[J].Clin Neurophysiol,2002,
113(1):78-90.
[22] LOTTO M L,BANOUB M,SCHUBERT A.Effects ofanesthetic agents and physiologic changes on intraopera-
tivemotor evoked potentials[J].JNeurosurg Anesthesi-
ol,2004,16(1):32-42.
[23] KOTHBAUER K F,DELETIS V,EPSTEIN F J.Mo-tor-evoked potential monitoring for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 surgery:correlation of clinical and neuro-
physiological data in a series of 100consecutive proce-
dures[J].Neurosurg Focus,1998,15:4(5).
[24] 宋启民,术中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对脊髓功能完整性的保护作用[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0,37
(4):374-376.
[25] 宋新光.运动诱发电位诊断要点[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2,9:36-43.
[26] 茅磊,王汉东,吴伟.诱发电位监测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1):16-18.
[27] HILIBRAND A S,SCHWARTZ D M,SETHURAMANV,et al.Comparison of transcranial electric motor and sa-
matosentory evoked potencial monitoring during cervical
surgery[J].J Bone Joint Surg,2004,86-A(6):1249-1253.[28] 许文强,沈炳华,倪淑芹.皮层体感诱发电位联合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颈胸椎管内占位手术中的应用
[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8(5):2384-2386.
(收稿日期:2014-05-31)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年1月第23卷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