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人生境界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人生哲学
国际责任
孔子认为,一 个仁爱的人要 达到“仁”的境界, 就要有“平天下 之志”,即承担 起国际责任。
孔子认为,一个 国家要强大,必 须要有“平天下之 志”,即承担起国 际责任,为世界 和平与发展作出
贡献。
孔子认为,一个 君主要有“平天 下之志”,即承 担起国际责任, 才能成为一个真
正的仁君。
孔子认为,一个 国民要有“平天下 之志”,即承担起 国际责任,才能 成为一个有道德、 有文化、有责任
智之明
孔子强调修身 养性,认为智
是明理之道
孔子认为智者 能够洞察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 从而更好地指 导自己的行为
孔子提倡学思 结合,认为只 有不断学习思 考才能获得真
正的智慧
孔子强调智者 应该具备宽容、
谦虚、谨慎等 品质,以更好 地发挥自己的
智慧
第三章
齐家之法
孝敬父母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道德的核心。 孔子提倡尊敬父母,强调子女应该尽心尽力地照顾和服侍父母。
治国之策
为政以德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君主应该 以道德教化为治国之本。
孔子提倡“仁爱”思想,认为君主应 该关爱百姓,以民为本,以人民的 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孔子认为,为政者应该具备高尚的 道德品质,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来 影响和教化百姓。
孔子强调“礼乐”的重要性,认为礼乐 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的重要手段, 应该通过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 水平。
民族融合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孔子强调,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应该具有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以引领国家走向繁荣 和稳定。
论语读后感经典15篇
论语读后感经典15篇论语读后感1“礼之用,和为贵”,要说起维系中华上下千百年历史的文化纽带,当非儒学莫属,若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争鸣”画上休止符的时代算起,儒学的光芒已经在神州大地上荡漾了两千年,此中亦有不少儒学精华被传承至今,体现在当今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若要说儒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那么《论语》则是儒学文化的结晶,或者说,朴素而华丽的真理。
时间的长河冲不走《论语》带给后世的文化沉淀,历史的冲刷刷不掉《论语》立于中华文化中的丰碑。
作为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将孔子“仁”的思想作为中心,言语间无时无刻不在默默传递着“礼”、“德”、“孝”等思想。
纵然时隔千年,细细翻读《论语》,那位对于“八佾舞于庭”而感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恪守周礼的孔子,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推崇孝心的孔子,建议统治者“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强调以德教化人民的孔子,仿佛就在读者面前触手可及——他不苟言笑,举止庄严,用礼得体——两千年的厚重历史带不走他在读者眼前的真切感。
——在孔子自己的眼中,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位圣人,他有时也有不解之处需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也有“沽之哉!我待贾也!”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但他所言所行中的“仁”都以一种和谐的姿态安逸地落在《论语》中古老的文字上,几经岁月的波折,被历史的浪花磨去了棱角,如一枚鹅卵石般静静地躺在人类文化海洋的滩涂上。
《论语》是朴素的,其中除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外没有任何多余修饰的辞藻,一行行文字如商周的编钟般利落大方,而叙述道理也常常使用朴素的比喻。
例如“子罕”篇中提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言辞简洁,以朴素的松木作比,准确有力地道出了孔子对于“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志的肯定与赞扬。
但同时《论语》又是华丽的,这份华丽如一口被尘封许久的檀木箱子,只有你静下心来轻轻拂去表面的尘埃,再小心地顺着开口推开盒盖,你才能发现其中真正让人赏心悦目的瑰宝。
《论语》读后感(11篇)
《论语》读后感(11篇)《论语》读后感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二十个篇章,言简意赅而又面面俱到地讲述了人世之道。
《论语》的学而第一篇中,我记忆犹新的是这句: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白话文的说法就是:花言巧语,一副讨好别人的脸色,这种人很少有仁慈的。
细想之下,与现实生活非常贴切。
这些人,之所以讨好他人,无非是看在那个人的地位、权利与金钱上,希望这样的虚情假意可以得到他人的赞许,使自己在乌合之众中脱颖而出,得到官职、金钱与权势。
如果所讨好的人失去了金钱,失去了各种权利,这种伪君子就会翻脸不认人,将原先不能称之为交情的“交情”一笔勾销,绝口不提。
就算原先被讨好的人问起,也只会被很不耐烦地打发走。
这时,后悔、愤怒都因为金钱与地位的失去而丧失了发泄的权利。
花言巧语的人,通常都心怀鬼胎。
真心的赞美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词藻。
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用关系登上高位,再用言语迷惑当时的上级,讨的欢心,再借此关系高升……如此循环。
这类人,在社会上,更确切地说是在职场上早已数不胜数。
在生活上,这类伪君子也不算少。
一些小贩,为了推销不合格的商品,除了夸大商品的功效外,还会百般讨好客人:事业有成、学习进步、身体健康、万寿无疆、万事如意……说这些话的时候还满脸堆笑。
这些假心假意的祝福让顾客盛情难约,不由自主地掏钱买下。
等到发现商品的劣质后,十有八九,小贩早已不知去向。
做一个真实的人,杜绝虚伪。
脚踏实地,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努力所换来的一切。
无论如何,都问心无愧。
《论语》读后感2《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
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
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
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它文字简约,义理深刻,影响深远,是中国古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它蕴涵着厚重的智慧和思想,浸润和涌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的命脉。
《论语》中论述了做人、治学、治国诸多方面的理论,其中孔子最重要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儒学的基本范畴,是探讨人生价值,追求高尚的道德人生的基本内容和人我关系的最高准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一、孔子学说中的仁”、礼”思想在孔子《论语》中,仁”、礼”思想是儒学的基本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理想人格的最高体现就是圣人”,在孔子看来,圣德之人是一种崇高博大的审美境界。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是说仁德的人不忧虑,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无论是圣人、智者、勇者和仁者有着共同点,就是都贯之以仁,智者又叫知之者”知仁而求;勇者又叫好知者”好仁而行仁;仁者又叫乐之者”乐仁而安仁。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圣人之智(圣智)、圣人之勇(圣勇)、圣人之仁(圣德)是孔子对理想的仁”之追求。
他追求的仁” 是将心性升华至一种世界精神理性的境界。
可见,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追求一生的最高道德标准。
孔子对仁”的价值追求和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孔子对待人的态度是:任何人都应该成仁”和达仁”,若诚意地去求仁”就可达到仁”的境界。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求仁”,即追求自身道德的终极完善。
《论语》中更多地强调人的内在修养,达到仁”的境界,它是礼”的观念的一个发展。
《论语》中孔子的仁”的价值内涵,指的是仁”是情感的自得。
孔子强调人如何达到理想之仁”,仁的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倡导的仁”就是爱人” 由爱人”推导出孔子对社会与民众的关注,对整体人类与社会发展之间实现共同和谐的深深关切。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修身之道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修身之道儒家学派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君子”和“小人”区分人的道德境界,以“圣人”为最终道德目标。
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儒家学说的精要,“仁”是一种人生境界。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提倡个人注重自律、自强、自省的修身之道,这是接近“仁”的重要途径,是其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具体体现。
我将从为人之道、为己之道、修身之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为人之道社会属性是人的重要特征,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地理村子啊啊,这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具有不同的关系。
在人际交往的处世哲学中,既有因交往对象不同而存在的特殊性,也有人与人必然存在交往的普遍性。
(一)孝悌《论语》多次提及“孝弟”。
“孝”即孝顺父母,“弟”通“悌”,即敬爱兄长。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儒家学说将孝弟看做仁的基础把它当做维护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的一种道德力量。
(二)友恭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孔子看来,交友是人生一大乐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择接见他人的优点以提升自我,看出别人的缺点以提醒自己改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善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将阿谀奉承的人,当面称赞背后诽谤的人以及夸夸其谈的人都归为有害的朋友,提倡与正直、信实、见识广博的人交友,认为这三类朋友有益于个人自身的修养和成长。
总之如家提倡交友要善于选择对象,懂得向他人学习。
(三)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诚信亦为儒家学说所提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
”形象地说明了诚信的重要。
子贡问“君子”,孔子认为应当先做后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但是儒家所讲的诚信并不是不问是非曲折所有的诺言都要兑现。
孔子曾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种适度原则正好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哲学思想。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精选20篇)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精选20篇〕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精选20篇〕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1作为一名老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看来像是一位变幻莫测的朋友,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现。
这个假期在校领导的建议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展心与心的交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交给了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那么,更应该把握原那么里的分寸。
我们今天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断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
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
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生疏,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赞赏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读到这,我犹豫了。
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就是说一个人,假如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孔子说:“天人合一”。
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身为一名老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老师与学生的和谐,老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
我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知识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承受知识的才能比拟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可以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心,可以发自内心的肯定他们。
在我的职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与同事和平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论语》心得感悟(精品10篇)
《论语》心得感悟(精品10篇)《论语》心得感悟篇1《论语》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国学经典,许多人崇尚它“和为贵”的处世哲学,而我,则更迷恋它对理想的追随。
确实,整部《论语》都隐约的从礼仪、为政、学习等方面体现着对理想的追求。
在《论语》里,有一大段还特别描述了它。
子路、曾皙、冉求、公西华和老师——孔子在谈理想。
子路抢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给我一个很大的国家,但兵荒马乱、礼乐崩坏,我用三五年的时间,就能把敌人赶走,而且人人都举止高尚,成为一个礼仪之邦。
冉求在老师叫他之后慢慢地说道:给我三五十里地,那里也有战争,给我三年时间,我就能把国家重归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变成礼仪之邦。
他们的态度可谓一个比一个谦逊,到了公西华,他说他只想做一个帮助实行礼仪的道士。
最后,孔子叫到了一直在专心弹琴的曾皙,只听琴声渐轻,“当”一声,乐曲结束,曾皙坐了起来,说道: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我带上朋友、妻子还有一群孩子,到刚开冻的河里去洗澡,然后去唱歌跳舞,之后,就唱着歌回家。
这时,一直不发话的老师说:“我同意曾皙的观点。
”老师私下里又对曾皙说:“他们三个人的理想太不切实际: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个礼仪之邦;冉求虽说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个国家,有人民群众,有政府;公西华只是想做一个道士,但礼仪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
而曾皙的理想,不宏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点,最重要的是,他倾听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是啊,我记得苹果之父——乔布斯说过: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追随人的内心心灵和直觉的勇气,因为心灵会告诉你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而现在,许多人很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都在为别人而活。
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仰望星空?有多少人感受着四季的更替?有多少人会去倾听花开的声音?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不应该只有一颗冰冷的心。
那么,就多去看看大自然吧,这时,你会全身上下都充满了能量。
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你会很快乐。
孔子论语感悟心得范文五篇
孔子论语感悟心得范文1《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
《论语》读后感(10篇)
《论语》读后感(10篇)《论语》读后感1对于我们80后的年轻人很少有喜欢读古文的,我也不例外。
可是在大学教授的讲解中,我才真正体会了古人的才华和思想,我也渐渐爱上了一些古代文著。
例如:《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讲授之语,形式为语录问答体。
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代表了儒家文艺思想。
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
书中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让我们知道怎样为人处事。
我最欣赏的是孔子”以仁为本“的思想。
作为当今的教师,特别是我这种刚刚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学生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
我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快乐健康地长大,可也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们。
我班的学生大多都十一二岁,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比较叛逆,我不愿把一些东西的强加给她们。
孔子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
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一致的。
可是在现实当中我们注重的还是分数,对于孩子实际能力的培养过轻。
我们做老师的只有尽量拉近他们之间的差距,多重视孩子思想道德的培养,毕竟”人品决定文凭“,一个人的人品才是最关键的。
《论语》读后感2翻开《论语》,古人思想的精华就好似悠悠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我的脑海里埋藏,把我的心灵净化。
百善孝为先。
孝顺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最伟大的一种。
的确,从古至今,从闻雷泣墓到哭竹生笋,再从卧冰求鲤到扼虎救父,这一个个孝义的故事无不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孝顺。
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意思是:现在所谓的孝,只要养活爹娘就可以了。
即使是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
若不对父母多一些恭敬和爱戴,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是啊,孝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
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犬马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对待自己的父母。
读《论语》的理由
读《论语》的理由一、引言《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著作。
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文献之一,《论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伦理、政治等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读《论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读《论语》的理由,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二、读《论语》的理由1.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论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历史等方面,从而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汲取智慧,提升自我修养《论语》中蕴含了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对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启示和影响。
阅读《论语》可以帮助我们汲取古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3.培养人文精神,提高综合素质《论语》中强调的人文精神、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的传承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5.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必读书籍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论语》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必读书籍。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演变和发展,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结论综上所述,读《论语》具有多方面的理由。
阅读《论语》一书,能够使我们深入探索中国文化的精髓,汲取古人的智慧,提升个人的修养,培养人文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献,阅读《论语》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经典中的人生观人生价值与人生境界的追求
儒家经典中的人生观人生价值与人生境界的追求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文献资料,其中含有丰富的人生观、人生价值以及人生境界的追求。
儒家的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都以教育人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思想。
本文将从儒家经典的角度探讨人生观、人生价值和人生境界,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一、人生观:道德修养和个人成长的源泉儒家经典中的人生观,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其中的“修身”即指个人道德修养和品德培养。
通过学习儒家经典,人们可以了解到,个人修养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完美,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
个人修养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儒家的道德规范来实现。
例如,《大学》中提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强调了个人修养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使个人能够明辨是非、明智决策,并以此来影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二、人生价值:和谐共处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儒家经典强调了人生价值的追求,即通过个人修养和行为准则来实现和谐共处和社会责任。
在儒家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个人的价值在于与他人的互动和相处方式。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意味着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发展和幸福,通过与他人的互助合作来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此外,《中庸》中也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关系。
个人的价值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务,还包括了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贡献。
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应该承担起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任务,为社会和家庭的和谐发展尽一份力量。
三、人生境界:追求圆满和道德的高度儒家经典中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可以解读为对道德的高度要求和对圆满的追求。
儒家认为,一个人的境界不仅仅体现在个人修养和个人品德上,还体现在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上。
《论语》给我的启示
《论语》给我的启示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人,《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论集及活动的记录。
在中华文明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像孔子这样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也没有任何书像论语这样为社会各阶层普遍研读。
尽管中国的社会性质、文明程度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今天,孔子仍然以其强大的人格魅力、学术贡献以及学术精神为人们所敬仰,并且日益走向世界;《论语》也以其巨大的文化内涵借助现代传媒手段为更多的人所知道。
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人和事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和人的主观愿望、现实利益发生矛盾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如何处理观念和利益冲突,处理人际关系,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别人而不被别人的不良行为所熏染,是一个看上去简单而实际上又非常重要的问题。
所以,自省也好,自觉也好,自律也好,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方法得当,就能达到既定的道德境界,否则,就会偏离甚至背离既定的目标。
非常感谢论语与现代人生哲学这门课,它让我从论语中学到了许多。
我最初学到的是《论语》对我们学习上的影响。
《论语》主张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孔子在《论语》强调学习要不耻下问,好学不厌。
我们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前进的动力,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停滞于此,不能前进分毫。
一个人不能轻易满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在学习中去理解、感悟,把学来的东西加以消化吸收,然后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得到,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境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为第一境。
《论语》里谈到,获取知识首先要做到“勤勉”、“好问”,“文”、“行”、“忠”、“信”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是我们学习的第二境。
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老师耳提面命的一点,只有不断的巩固自己学到的东西,才有可能在实践里很好地运用。
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则是学习的第三境界。
学习并非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而应是学以致用,要学会思考问题,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儒释道名言150句,拔高人生境界
儒释道名言150句,拔高人生境界儒家经典名言50句——入世境界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大意: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大学》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大意;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大意: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大意: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大意: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
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论语》中的人生三境界
按说,“有朋自远方来”,人生已经很成功了。但人生不如意事有八九,事业若做得好,没有尽头。人才越聚越多,他们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内部矛盾会加剧。从外部看,当你达到“有朋自远方来”的境界后,风光无限,必会遭遇所有风光无限的人都遭遇的情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各种误解、诽谤、猜忌、花边新闻甚至暗算都会接踵而至。人们习惯于“锦上添花”,基本不会“雪中送炭”。对内对外,你面对的是极其复杂矛盾的局面,此时,“人不知”即不了解你,甚至误解你的地方很多,你能否做到“不愠”呢?是不动声色,坦然面对呢?还是极力辩白呢?是拈花微笑,了然于胸,还是怒火冲天,甚至恶言相向呢?
学,浅层意思当然是学习书本知识,但是绝非埋头书本,它包括领会、觉悟道理,进而效仿先贤,学习先贤的意思;时,不仅指时时,经常,还指把握适当的时机;习,当然指温习、练习,进而实践。“说”,即“悦”,开心之谓。
学到很高的境界很难,付诸实践并坚持更难,但最难的恐怕还是“时”,即把握适当的时机。三百六十行,有的人能到“家”的高度,能如入化境,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他总能恰当地把握时机,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什么时候该用什么人,基本上都能拿捏得准。“时”乃天机,领会和把握“天机”,你说这是什么水平?
王氏的三境界说很形象,也很好理解。实际上,《论语》中也有“三境界”。这个三境界比起王氏三境界来,别有一番味道。
《论语》“学而第一”开篇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也是人生学问三重境界,或说三部曲的最好写照。
第一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这方面,我总感到英美的政治家做得比较好,他们几百年的民主历程和极其严酷的选举经历,似乎已经让他们习惯在高处经受凄风苦雨,冷言冷语。你在权力之颠,是最大的资源掌握和分配者,你同时必须承受最大的压力。承受点“人不知”算什么?遇到“人不知”就要怒火冲天,恶言相向,就凭这点道行,你能到达何种高度?到达了又能呆多久?窃以为,曾国藩在这方面是国中人杰中做得最好的,他不仅能克己制“愠”,还懂得主动退缩,以免“盈满”之忌。人不知而不愠,极其难能可贵;倘若还能在公众面前坦然承认自己的缺点、不足、困难等,那真是圣贤中的圣贤了。
《论语》读后感(优秀8篇)
《论语》读后感(优秀8篇)《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
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
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
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
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
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
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
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
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
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
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可以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
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
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么现在你就要珍惜时间。
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他站在桥头一边等一边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
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
”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非常有意义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些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出色的想法。
”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
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论语》读后感10篇
《论语》读后感10篇《论语》读后感1子路的人品值得我学习,勇敢、乐于助人、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执着于自己的追求,不言放弃这些都是仲由的优点,虽然仲由有很多缺点,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又有谁没有缺点呢?所以,我觉得“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知耻者,其由也与!不伎不求,何用不藏?”即是对仲由的表扬。
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藏!”有谁能和穿衣服好的人站在一起不怕丢脸呢?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如果肉过了三天以后就不吃扔掉岂不是很浪费,普天之下又有多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之人?而孔子却不食出三日之肉,由此可见孔子之浪费。
《论语》读后感2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
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
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人生之道。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
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
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
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论语》读后感3《论语》真是让人百读不厌,它优美洗练的句子,精辟的思想,既给人美感又给人启发,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读《论语》有感作文。
如学而第一的第十章: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闻、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一章的意思是:子禽问子贡道:“先生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有心求人告诉他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说:“先生凭温和、善良、恭敬、节制和谦逊的态度来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使得人家主动把政事告诉他。
论《论语》《易传》《老子》的人生境界
的倾 向是把 ‘ 老子 》和 ‘ 易传 》的成书年 代 向后推 ,认 为
是 战国时期 的作品 ,‘ 老子 》的作 者不是老子 ,‘ 易传》 的
子》甲、乙以及19 93年荆 门郭店楚简 ‘ 老子》的出土而
不断掀起 高潮 ,经詹剑峰 、陈鼓应 、孙 以楷等学 者的研究 和辨析 ,可 以认为老子 的作者就是春 秋末期 的老聃是确定
二是大 量新材料的发现 和研究 。思想 观念 的解放和 大量新
子》是太史儋在老聃 《 老子》的基础上扩充完善而成,并
有专 著 问世 ,但这 种观 点多想 象 推 断之 辞 ,缺 乏 史实 根
材料的发现和研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 中国传统文化典 籍的认识和看法 。对学术史、文化史研究具有直接、重
由于学 术界尚有分歧 ,因此在切入主题之 前 ,有必要进行
抄录的 。抄录 的过程 实际上无 异于增补 修订 的过程 。今 日
之 ‘ 易传》 ,虽说是孔 子作,但不会是每一句每一字都 出
于孔子之手 ,其 中有些可 能是 七十 子后学所记 ,有些可能
是经孔子之手保存 下来 的旧说 。不论 哪种情况 ,其基本思
子》和 ‘ 易传 》 的成书年 代和作 者 已经 十分 明了 了。‘ 易
传 》的作者,经金景芳 、 吕绍纲 、李 衡眉 、李学勤等 学者
收稿 日期:2 0 .22 0 51-7
作者简介:崔云胜 (99 ) 16 一 ,男,甘肃临洮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河西地方史研究.
.
21 .
维普资讯
崔云胜:论 《 c 论语》 易传)( )《 老子)的人生境界 )
子和老子所达到 的人生境界和所达到 的思维水平 ,有助 于
尧 日》 )关 于 “ ” 论语》 中讲 得非 常少 ,《 语 ・子 命 ,《 论 罕 》说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 ”朱熹 《 四书集注 》引用 二 程的话说 :“ 命之理微 ” 。所 以孔子 “ 言” 罕 。可 见,“ ” 命 “ 从心所欲不逾矩 ”是 《 论语 》所揭示的孔子人生 的 最高境界 。人 ,人类社 会乃 至整个宇宙是一部大书 ,千 百 是 比较高深 的问题 ,所 以孔子不轻 易讲 。在 《 论语 》里 , 命也 和天 连用 ,称为 “ 天命 ” 孔子 日 : ‘ ,“ 君子 有三畏 。 畏天命 ,畏大人 ,侵 圣人之 言 。小人不 知天命而不畏也 , 狎大人,侮圣人之 言。 ( 论语 ・ 氏》 《 季 )又说 :“ 五十而
论语理解感悟10篇
论语理解感悟10篇每当我打开《论语》,我心中有莫名的感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是孔子的话,这句话告诉我对待志同道合的朋友,应该是很快乐的。
大家应该知道高山流水的故事。
他们二人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都很快乐,最后还留下了一段美史。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对于学过的知识,要不断的复习,从中寻找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就要思考,只学不动脑永远只会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通汇贯通,只空想,不学习,不努力是不可能的。
这是我们记住天上没有白掉馅饼的事。
这就拿我自身来说,数学老师教我做一道应用题,他说一步,我做一步,碰到类似问题该不会还是不会,有些题知道做题方法,却不动手实践,还是做错,相信你也有这种情况,那是就要想着这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地凋也。
”这句话说明,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显示真本事。
一块金子,只有在烈火中千锤百炼才能成为精美的装饰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令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我曾有一个好朋友,我们一起去买东西。
店主向我们介绍一种产品,我不是很喜欢我看店主给我们介绍了这么长时间,不好意思不买,我就让她去买,当时我能清楚地记住她满脸的委屈,后来,我后悔极了,每次见了她,我都绕着走。
所以自己不喜欢的,千万不要施加给别人。
读《论语》,学做人,走天下,畅天下。
我读了《论语》后,我知道了很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让我来告诉你吧!我明白了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的意思是说:“学的知识要时常去复习的,不也很快乐吗?”单单这句话就不仅教会了我一个道理,还教会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呢!从前,老师教过的知识,我放学回家后从来都会自觉去复习,总以为自己脑子聪明,很轻松地在课堂上就能把这些知识全部记住。
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到了即将段考的前几天,妈妈一检查我的作业和试卷,才发现我学的知识很多都没有巩固,有印象的东西并不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论语》看人生境界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这句话是我此次阅读《论语》后印象最深的话,因为这是我曾经所在的那个班的班训。
我还记得当时初入一个新的集体,收到班主任的贺卡,里面写着的这句话在那时的我看来并不好理解,感觉就是在说“孝顺、诚信、仁爱、学习”,并没有细想其中的具体内涵。
如今看来,它的意思远不是这四个词说得这么简单。
思修课上,邱吉老师提到的“人生境界”给了我新的启发。
其实,这句简短的话也可以联想到这方面的。
因此,在本文中我略去对《论语》的简介和概括性的感想,细谈一下由此句所联想到的与为人和人生境界相关的内容。
首先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年纪较小、为人弟或为人子的人,在家对待父母要孝顺,外出求学工作时对待比自己年长的人要尊敬;寡言少语,诚实守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
“则以学文”中的“文”是指学习诗、书、礼、义、乐这类古代文献。
其中,“寡言少语”结合当今社会的要求可以理解为“注意言辞”,“学文”则可以理解为广泛阅读、学习,涉猎各方面知识。
这句话反映了一个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的事。
敬父母,友兄弟,谨言行,爱众人,亲贤能,做学问,有先后次序,一步一个脚印,渐入佳境1。
这是为人最基础的内容,也是人生境界的初始。
《礼记.大学》中所提到的“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是类似的。
从小事做起,从自我、从家庭做起,一步步地积累,按一定的顺序完成人生中的任务,才能在未来有所成就。
就像一座大楼,地基越深越稳,地面以上的部分就能越盖越高。
1《论语解读》,第8页
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必修课”,具备了这些必修课的良好基础,便有可能有更好的发展。
由此,就联想到接下来的问题:打下基础后做什么?人生是如何进行下去的?要进行到什么程度?这便延伸到了“人生境界”。
课上,老师所讲的生命的境界分为“成器+生生+成德”三部分。
但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太好理解,于是我通俗地扩充并解释为:一、自我充实与满足;二、韧性的练成;三、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与实现。
这又让我想到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就象征着在黑暗中期待光线,在迷茫中确定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象征着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遇到数不尽的困难,但并不放弃,在不断的打击中磨练忍性与韧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象征着最终实现理想时的畅然。
这理想,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社会的。
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都得到实现时,自我与社会的价值便会统一。
第一层境界是人从社会中不断地获取各方面资源,通过学习,充实自我,这实际上是一个个人利益的满足过程。
“弟子入则孝……”一句就是反映了这一过程。
孔子一直在强调向学之心。
有向学之心,人才能真正学到人文之道,打开胸怀。
自我利益满足后,要修炼自己的忍性与韧性,才能提升到第二层境界。
“忍”与“韧”字中都带有“刃”这一字,它提醒我们在面对诱惑、苦难等如刀刃一样尖锐的东西时,要学会用强大的心智去战胜它们。
此外,除了对困难等要“忍”,对其他的人、事也要学会忍。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句中,心胸宽广的君子与心胸狭窄的小人形成鲜明对比。
能不能忍,是否有韧性,一对比便可知。
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纳的力越强,修持的境界也越强。
这边是君子之道,也是第二层境界的含义。
在不断学习、磨练韧性、达到自我实现后,再跳出自我,放宽眼光,看向更多的人和更广阔的世界,由此便从第二层境界跳到第三层。
鲁迅所说的“无尽的远方与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就体现了这样一种眼光与大爱精神。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
心中有他人,眼里有社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怀揣着更远大的理想,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挑起更沉重的担子。
我想,仁爱与责任兼有,就是孔子所追求的“仁”的最高境界吧?而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所要修的功夫实在是太多,世人多会在半途以各种理由放弃,然后仅在满足自我的层面中度过一生。
我们没有资格否定这类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有自己作选择的权力。
但作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被看作是“知识、创新、未来”的代名词,社会与国家的未来要靠我们每个人来书写。
上个月媒体报道了高智商的清华博士萧杨突然放弃留校做科研的机会,选择到北京一所重点中学做数学老师这样一则新闻。
那么,这位博士是达到了哪种境界?很多专业学者都认为他的选择使科研界失去了一位人才,社会也失去了一颗新星。
我却不这么认为。
我没法知道萧杨本人具体的想法,但在我看来这一选择并不仅仅是萧杨自我认同与个人价值的实现。
具有高学历、高水平、广视野的人作教师,会使学生们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知识,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这有利于人才培养与发展。
从这样一个更大的视角看这位博士生的选择,我们便会发现它的社会价值,或许可以将萧杨的人生境界归为第三境界。
人生的三境界,其实还涉及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真正优秀的领导者或领导集团应是经历了前两层境界,并最终达到第三层的人。
他所应具备的品质有很多,但其中他必须兼有仁爱与责任感,懂得何时严厉坚定,何时宽厚仁慈,懂得适时放下个人利益,肩负起国家责任。
一个人如此,两个人如此,一群人如此,所有人如此,那国家的民主与强大程度便可想而知了。
从我的专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行政、土地资源、城市还是其他公共领域的管理,其管理者都应是具有高境界或追求高境界的人,为了实现个人与社会夹着的统一而努力。
因为公共管理的原因实际上是公众社会需求的溢出,管理者既要合理管理这些溢出的社会需求,又要尽力满足公众需求。
要想做到这一点,扎实的基础与素质、良好的忍性还有一颗服务大众的心是必不可少的。
从具体事实来说,目前各公共领域的管理者应密切关注公众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例如,行政管理者积极落实十八大中着重提出的反腐倡廉工作,给民众一个交代;土地资源管理者继续思考、实践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以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城市规划与管理者积极推进我国城市化建设,对城市化过程中遇到或将会遇到的问题突出解决方案,力求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便是我在读过《论语》后,对“人生境界”相关内容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