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人生境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论语》看人生境界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是我此次阅读《论语》后印象最深的话,因为这是我曾经所在的那个班的班训。我还记得当时初入一个新的集体,收到班主任的贺卡,里面写着的这句话在那时的我看来并不好理解,感觉就是在说“孝顺、诚信、仁爱、学习”,并没有细想其中的具体内涵。如今看来,它的意思远不是这四个词说得这么简单。思修课上,邱吉老师提到的“人生境界”给了我新的启发。其实,这句简短的话也可以联想到这方面的。因此,在本文中我略去对《论语》的简介和概括性的感想,细谈一下由此句所联想到的与为人和人生境界相关的内容。

首先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年纪较小、为人弟或为人子的人,在家对待父母要孝顺,外出求学工作时对待比自己年长的人要尊敬;寡言少语,诚实守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则以学文”中的“文”是指学习诗、书、礼、义、乐这类古代文献。其中,“寡言少语”结合当今社会的要求可以理解为“注意言辞”,“学文”则可以理解为广泛阅读、学习,涉猎各方面知识。

这句话反映了一个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的事。敬父母,友兄弟,谨言行,爱众人,亲贤能,做学问,有先后次序,一步一个脚印,渐入佳境1。这是为人最基础的内容,也是人生境界的初始。《礼记.大学》中所提到的“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是类似的。从小事做起,从自我、从家庭做起,一步步地积累,按一定的顺序完成人生中的任务,才能在未来有所成就。就像一座大楼,地基越深越稳,地面以上的部分就能越盖越高。

1《论语解读》,第8页

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必修课”,具备了这些必修课的良好基础,便有可能有更好的发展。

由此,就联想到接下来的问题:打下基础后做什么?人生是如何进行下去的?要进行到什么程度?这便延伸到了“人生境界”。

课上,老师所讲的生命的境界分为“成器+生生+成德”三部分。但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太好理解,于是我通俗地扩充并解释为:一、自我充实与满足;二、韧性的练成;三、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与实现。这又让我想到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就象征着在黑暗中期待光线,在迷茫中确定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象征着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遇到数不尽的困难,但并不放弃,在不断的打击中磨练忍性与韧性。“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象征着最终实现理想时的畅然。这理想,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社会的。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都得到实现时,自我与社会的价值便会统一。

第一层境界是人从社会中不断地获取各方面资源,通过学习,充实自我,这实际上是一个个人利益的满足过程。“弟子入则孝……”一句就是反映了这一过程。孔子一直在强调向学之心。有向学之心,人才能真正学到人文之道,打开胸怀。

自我利益满足后,要修炼自己的忍性与韧性,才能提升到第二层境界。“忍”与“韧”字中都带有“刃”这一字,它提醒我们在面对诱惑、苦难等如刀刃一样尖锐的东西时,要学会用强大的心智去战胜它们。此外,除了对困难等要“忍”,对其他的人、事也要学会忍。“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句中,心胸宽广的君子与心胸狭窄的小人形成鲜明对比。能不能忍,是否有韧性,一对比便可知。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纳的力越强,修持的境界也越强。

这边是君子之道,也是第二层境界的含义。

在不断学习、磨练韧性、达到自我实现后,再跳出自我,放宽眼光,看向更多的人和更广阔的世界,由此便从第二层境界跳到第三层。鲁迅所说的“无尽的远方与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就体现了这样一种眼光与大爱精神。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心中有他人,眼里有社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怀揣着更远大的理想,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挑起更沉重的担子。我想,仁爱与责任兼有,就是孔子所追求的“仁”的最高境界吧?而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所要修的功夫实在是太多,世人多会在半途以各种理由放弃,然后仅在满足自我的层面中度过一生。我们没有资格否定这类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有自己作选择的权力。但作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被看作是“知识、创新、未来”的代名词,社会与国家的未来要靠我们每个人来书写。

上个月媒体报道了高智商的清华博士萧杨突然放弃留校做科研的机会,选择到北京一所重点中学做数学老师这样一则新闻。那么,这位博士是达到了哪种境界?很多专业学者都认为他的选择使科研界失去了一位人才,社会也失去了一颗新星。我却不这么认为。我没法知道萧杨本人具体的想法,但在我看来这一选择并不仅仅是萧杨自我认同与个人价值的实现。具有高学历、高水平、广视野的人作教师,会使学生们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知识,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这有利于人才培养与发展。从这样一个更大的视角看这位博士生的选择,我们便会发现它的社会价值,或许可以将萧杨的人生境界归为第三境界。

人生的三境界,其实还涉及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真正优秀的领导者或领导集团应是经历了前两层境界,并最终达到第三层的人。他所应具备的品质有很多,但其中他必须兼有仁爱与责任感,懂得何时严厉坚定,何时宽厚仁慈,懂得适时放下个人利益,肩负起国家责任。

一个人如此,两个人如此,一群人如此,所有人如此,那国家的民主与强大程度便可想而知了。从我的专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行政、土地资源、城市还是其他公共领域的管理,其管理者都应是具有高境界或追求高境界的人,为了实现个人与社会夹着的统一而努力。因为公共管理的原因实际上是公众社会需求的溢出,管理者既要合理管理这些溢出的社会需求,又要尽力满足公众需求。要想做到这一点,扎实的基础与素质、良好的忍性还有一颗服务大众的心是必不可少的。从具体事实来说,目前各公共领域的管理者应密切关注公众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例如,行政管理者积极落实十八大中着重提出的反腐倡廉工作,给民众一个交代;土地资源管理者继续思考、实践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以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城市规划与管理者积极推进我国城市化建设,对城市化过程中遇到或将会遇到的问题突出解决方案,力求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便是我在读过《论语》后,对“人生境界”相关内容的一些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