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金融
2016/09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现状
流动性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融资性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下,无法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第二类是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
市场动
荡,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资金的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普遍重视融资性流动性风险,而对于市场流动性管理认识不足或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
日常管理工作往往围绕监管达标开展。
工作内容多数限于:日间资金头寸安排、各项流动性监管指标计量和监测报告、应急措施安排等。
其实,当前货币市场资金价格波动频繁、波幅较大,如何通过合理的资产负债期限安排来有计划的调整缺口分布,以此达到有效规避市场资金价格动荡对银行盈利的冲击是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工作实践的重点内容。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工作内容和技术工具(一)流动性管理的内容
一是流动性指标的管理,分为监管指标和内部指标管理;二是现金流分析,分别包括静态现金流分析和动态现金流分析,其中以动态现金流分析更贴近实际;三是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主要分为定期压力测试、不定期压力测试和情景设定;四是限额体系及超限额调整机制。
限额体系有两种分类,第一类分类为日常管理限额与压力限额,第二类分类为指令性限额与指导性限额;五是应急融资预案,即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危机的方案;六是流动性风险报告。
(二)流动性管理的技术工具1.流动性指标控制
流动性管理指标主要包括监管指标、监测指标两大类。
监管指标包括流动性比例和流动性覆盖率。
监测指标方面包括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依存度、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存贷款比例等。
监管指标方面,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和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性资产/资金净流出,反映严重在压力情景下,金融机构所持有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流动性资产是否足以应对30天以内的资金净流出)作为巴塞尔协议III 中重要的流动性标准指标,对衡量中期和短期流动性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
监测指标方面,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缺口/未来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核心负债依存度(核心负债/总负债)、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人民银行超额备付金存款和库存现金之和/人民币各项存款期末余额)和存贷款比例(贷款余额/存款余额)等指标共同作为流动性管理的辅助指标。
通过流动性指标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各业务条线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在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机构和经营模式、规范金融市场等创新业务发展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流动性缺口管理
流动性缺口管理是指用流动性缺口指标来度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缺口是银行风险的指向标,是指银行未来一定时间内即将到期的资产与负
收稿日期:2016-08-08
作者简介:霍华英
(1978-),女,河北深州人,大学本科,经济师,供职于河北银行。
摘要: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现状,指出了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如何加强
流动性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流动性指标;缺口管理;限额管理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73(2016)09-0050-02
浅议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霍华英
(河北银行,河北
石家庄
050051)
工作研究
50
DOI:10.14049/ki.hbjr.2016.09.016
河北金融2016/09
债之间的差额。
当即将到期的资产大于负债时,说明未来流动性充裕;当即将到期的资产小于负债时,说明银行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需要从外部寻求新的资金来源。
如果流动性缺口产生于当前状态下的资产与负债,称为静态流动性缺口,如果流动性缺口产生于未来新增的资产与负债,称为动态流动性缺口。
同时流动性缺口管理需要按照业务条线进行细分,通过对各个业务板块的缺口分析,有针对性的发现流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流动性缺口是对银行流动性现状的一个大致描述,需要依托现实中的现金流状况对流动性缺口进行调整,以反映真实的流动性水平。
3.资金头寸管理系统
由于城市商业银行管理半径延长、支付结算手段多样化,资金头寸管理系统是必要的技术保障。
资金头寸管理主要是日常流动性管理。
通过系统进行全行头寸的报送、归集和整理,在保证支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满足监管要求和业务需求。
三、流动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流动性管理重事后计量和分析,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
流动性管理方法粗糙,具体的措施也很不完善,被动管理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日常工作多是计算各种指标并进行定期报告。
没有完整的工作机制,缺乏“计量—监测—调整—分析”的闭环工作流,不能将流动性管理目标通过有效的银行内部责任分工和明晰的工作流程落实到业务开展过程中,从而使流动性状况成为被动的经营结果,不能有计划地加以控制。
2.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和监管方式有局限性
在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流动性评价指标主要是备付金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以及缺口率等。
这些指标内容比较单薄,并不能全面反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状况,更没有反映银行的融资能力。
而监管部门按照时点监测银行以上指标情况,各银行又不顾自身实际去套用、追求这几项流动性指标的时点优化,扭曲了流动性管理的本质。
3.金融产品创新和支付结算方式的创新给流动性管理带来极大挑战
金融产品的创新是一把双刃剑,能够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可能导致新的金融风险产生和扩散,特别是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充分说明了金融产品过度创新可能产生的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创新的管理水平不高,金融产品创新平台发展也较为落后,同时金融产品监管力度不足。
不规
则期限的金融产品日益丰富和移动支付结算方式不
断创新,给银行业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如“T+0”类金融产品使得短期支付额度难以精确预
测等问题不断出现,同时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风
险识别能力和相应的风险防范模式也有待优化。
四、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建议
将流动性管理具体分为短、中、长期流动性管理,分别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和管控手段。
长期流
动性管理的重点内容是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配置,
主要是通过业务种类、期限结构等安排对90天以
上流动性状况进行前瞻性干预和调整,主要措施是
通过指标计量、业务计划、业务调整来实现。
指标
体系包括: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流动性比例、流
动性缺口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等。
中期流动性管理是基于已经客观存在的业务结构来
静态分析现金流缺口,并制定缺口调整目标,由业
务部门在后期开展新业务时落实缺口调整目标,实
现全行流动性缺口在各时间分布趋于均匀,防范市
场流动性风险,主要工具是缺口管理,要详细分解
到业务板块,并将静态分析和动态优化紧密结合。
短期主要是日间头寸管理,实行头寸提前报备和限
额控制,基于当天的资金缺口完成投融资操作。
通过短、中、长期管理手段有机结合,可以进一
步推动流动性管理水平,同时防止资源闲置和效
益下降。
■
参考文献:
[1]翟旭,杨丹.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影响研究[J].
经济研究,2015.
[2]周宏,潘沁.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科学,2014.
[3]朱孟楠,侯哲.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特征及其制度背景[J].管理世界,2014.
[4]张旭.全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的发展状况[
J].
金融研究,2013.
工作研究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