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2019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定区2012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当代中国诗人为何只向西看鲁枢元
①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诗人如海子、苇岸,当他们谈起自己追慕与效仿的诗人时,可以说出长长的一排: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荷尔德林、惠特曼、爱默生、纪伯伦、普希金、叶赛宁、济慈、雪莱、黑塞以及米什莱、赫德逊、列那尔、普里什文等等,却很少提起自己国度的传统诗人。
苇岸曾坦诚地承认:“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一直以来未能进入我的视野。
”海子更是绝情地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
”
②这里我不想责备年轻诗人的偏激,我只是为我们中华民族诗国疆土的沦丧感到悲哀。
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最有希望的诗国传人竟翻越一道道异国语言的障碍“皈依”到大洋
③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时至今日,陶渊明的世界影响,主要还在汉文化圈内,至于他在西方国家的流布与影响,却查找不到过多的记载。
20世纪以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
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判已几近干涸,而西方现代文化却如太平洋的海啸一般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地。
④中西文化的阻滞与隔膜只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遗憾,就其作为共同的人类文化而言,交融、互补才是必然的,文学更是如此。
即便从陶渊明西方接受史的点滴文献中,也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⑤20世纪2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看到了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梁宗岱翻译的陶渊明的诗篇,在随即给梁宗岱的信中写道:“你翻译的陶潜诗使我神往。
不独由于你的稀有的法文知识,并且由于这些诗歌的单纯动人的美。
它们的声调对于一个法国人是这么熟悉!与我们古代土地上升上来的气味是同样的。
”接下来,法国印象派诗人瓦雷里在为梁宗岱《法译陶诗选》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写道:“试看陶潜如何观察‘自
然’,他将自己融进去,参与进去,……有时像情人,有时像多少带点微笑的智者。
”陶
渊明就是“中国的拉封丹和维吉尔”。
美国的陶渊明研究虽然起步较晚,陶渊明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却被色彩浓重地写进教科书中,将其描绘成一位“不一般的中国农民”,一位喝酒、吟诗、将理想寄托于世外桃源、陶醉于简单田园生活的诗人。
新近,一位叫马克·艾尔文的美国汉学家更把陶渊明归于“生态保护主义者”的行列。
⑥东方古代诗人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与田园式的回归诗学其实不难在西方文化界找到知音。
如果稍微深入地加以探究,我们将会发现,在对待“人与自然”这个元问题上,中国的陶渊明与西方的某些先哲总是操持着共同的语调。
如古希腊时代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
以往国内学界常把伊壁鸠鲁说成一位享受主义者,其实他追求的享乐主要是精神上的平静和谐,这恰与陶渊明是一致的。
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也是顺从自然,主张简朴、清贫的田园生活,“贤人应当喜爱田园生活”,“宁静无扰的灵魂既不扰乱自己也不扰乱别人”。
⑦依我看来,海子,苇岸这些被誉为“麦田诗人”、“大地诗人”的年轻一代文学家,无论如何也应该更钟情于自己民族的自然主义诗人陶渊明吧。
因为在“简化生活”、“蔑视金钱”、“景仰朴素”方面,陶渊明不是更早、更近、更好的榜样吗?然而我们这些20世纪后期的诗国骄子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
如今,自然之死的进程在我们的国土正极速蔓延,诗人的声音依然微弱。
海子死了,苇岸死了。
更加不幸的是,那位在
一千六百年前去世的陶渊明在今天也已经再度死去,而且是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
..的。
(节选自2012年10月13日《文汇报》)1.概括第①段大意。
(25字以内) (2分)
2A.感叹号 B. 问号
⑵简要说明这样选择的原因。
(3分)
3.第⑤段作者以罗曼·罗兰及瓦雷里的文字为例意在()。
(2分)
A.说明陶渊明的诗歌令西方作家神往。
B.说明陶渊明是一位生态保护主义者。
C.证明中西方文化交融互补是必然的。
D.证明陶渊明在西方还是颇有影响的。
4.简析第⑥段的作用。
(3分)
5.第⑦段加点词“死去”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6.结合本文,推断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2分)
祖母的呼唤牛汉
①在一篇文章里,我说过“鼻子有记忆”的话,现在仍确信无疑。
我还认为耳朵也能记忆,具体说,耳朵深深的洞穴里,天然地贮存着许多经久不灭的声音。
这些声音,似乎不是心灵的忆念,更不是什么幻听,它是直接从耳朵秘密的深处飘响出来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常常就是一条河的源头。
耳朵幽深的洞穴是童年牧歌的一个源头。
②我十四岁离开家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声音唤醒,有母亲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有祖母深夜在炕头因胃痛发出的压抑的呻吟。
几十年之后,在生命承受着不断的寂寞与危难时,常常能听见祖母殷切的呼唤。
她的呼唤似乎可以穿透几千里的风尘与云雾,越过时间的沟壑与迷障: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成汉是我的本名。
③童年时,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
男人的声音极少,总是母亲和祖母的声音。
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
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哪个角落,我一下子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
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④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们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
”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
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然有几次,听到母亲急促而忿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
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我还没回去,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⑤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不是没有道理。
我们那一带,狼叼走孩子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
前几年,从家乡来的妹妹告诉我,我离家后,我们家大门口,大白天,狼就叼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
狼叼孩子非常狡猾,它从隐秘的远处一颠一颠不出一点声息地跑来,据说它有一只前爪总是贴着肚皮不让沾地,以保存这个趾爪的锐利。
狼奔跑时背部就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远远望去,异常恐怖。
它悄悄在你背后停下来,你几乎没有感觉。
它像人一般站立起来,用一只前爪轻轻拍拍你的后背,你以为是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回头,狼就用保存得很好的那个趾爪深深刺入你的喉部。
祖母常常警戒我:在野地走路,有谁拍你的背,千万不能回头。
⑥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
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总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她只有托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
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
祖母如果不用手托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
天寒地冻,为了不至于冻坏,祖母奇小的双脚不时在原地蹬踏,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处,像牛皮鼓面的中央,因不断敲击而出现的斑驳痕迹。
⑦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
她从不骂我,至多说一句:“你也不知道肚子饿。
”
⑧半个世纪来,或许是命运对我的赐予,我仍在风风雨雨的旷野上奔跑着,求索着;写诗,依我的体验,跟童年时入迷地逮田鼠、兔子,挖掘甜根苗的心态异常的相似。
⑨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那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
⑩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叫声。
⑪由于童年时心灵上感触到的对狼的那种恐怖,在人生道路上跋涉时我从不回头,生怕有一个趾爪轻轻地拍我的后背。
⑫“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
(选自《中国散文小品鉴赏辞典》)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
8.第③段画线句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3分)
9.第⑥段描写了光滑而发暗的“门框”与像牛皮鼓面中央的“凹处”这两个细节,请加以赏析。
(3分)
10.作者多处描述祖母的呼唤声,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6分)
A.第②段由“故乡的声音”、“脚步声”等引出对祖母呼唤声的回忆。
B.第③段“最细最弱”、“发颤,发抖”等句,是对声音的客观描述。
C.第④段写母亲“急促而忿怒”呼吼声,是以母亲的急躁陪衬祖母。
D.“就像她擀的杂面条”这一比喻切合人物身份,而且富有乡土气息。
E.“小河……都帮着她喊”使用拟人手法,活现出老祖母的焦急心理。
F.第⑥段描写呼唤声时虚实结合,真诚地表达了对童年顽劣的愧疚。
11.“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这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这样写的好处是(4分)
12.本文对“狼”的叙写很有意味,请对此加以评析。
(4分)
(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其一》)
(2),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3)落花水香茅舍晚,。
(马致远《远浦帆归》)
(4),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5)师者,。
(韩愈《师说》)
(6)昔我往矣,;今我来思,。
(《诗经·采薇》)
(7)鸟雀呼晴,。
(周邦彦《苏幕遮》)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16题。
(8分)
曲江对酒①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②。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③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④远,老大徒伤未拂衣⑤。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
此时诗人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
②霏微,迷濛的样子。
③判,读“pān”,甘愿的意思。
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⑤拂衣:振衣而去。
指归隐。
《新五代史·一行·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
”
14.杜甫,字子美,其诗作被称作“”。
(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咏史诗,首联“转”字写出时过境迁的意味。
B.颔联不仅上下句对仗,而且还有“当句对”,格律严谨。
C.颈联正话反说,尾联使用了“沧州”、“拂衣”等典故。
D.全诗感情浓烈,运思深刻,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6. 诗的第三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来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深得后人赞誉。
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7分)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①,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②乎?”苏子曰:“不闻。
”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
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
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
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苏子曰:“善。
请重公于齐。
”
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
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谿谷,地形险易尽知之。
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
”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
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
”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
甘茂辞不往。
苏代伪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
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
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
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
”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注】①苏子:即苏代,苏秦的弟弟。
②处女:古时指未出嫁的女子。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欲去.之()(2)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3)苏代伪.谓齐王曰()(4)茂德.王之赐()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甘茂亡秦且之.齐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B.厚其禄以.迎之思试之斗以.觇之(《促织》)
C.弃逐于.秦而出关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D.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2)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20.甘茂为什么对苏代讲“江上处女”的故事?(2分)
21.依据全文,概述苏代是如何帮助甘茂“重于齐”的。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1分)
送石昌言使北引苏洵
①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
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
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
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
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②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
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
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②之间足矣。
③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
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③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
今之匈奴④,吾知其无日能为也。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
”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
②折冲口舌:靠外交的辞令同敌斗争。
③奉春君:即汉时的娄敬,因刘邦赐他姓刘。
《史记·刘敬传》载“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
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
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
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
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
’械系敬广武。
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
”④匈奴:契丹。
22. 第①段叙述了作者自己半途而废、折节复学、□□□□的求学经历。
(1分)
23. 第①段回顾了石昌言“啖我”、“闻吾废学”、“称善”等往事,意在。
(2分)
24.下列与石昌言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石昌言是作者的近邻,又是亲戚,比作者年长。
B.石昌言考中了进士第四名,在京师及各地做官。
C.能有今日的富贵是石的幸运,作者提醒他珍惜。
D.石此次出使的契丹,是屡次入侵宋的强悍之敌。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分)
26.第③段例举了两个出使敌国的典型事例,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分)
二写作70分
27.作文。
著名学者王元化在《思辨发微·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青年时代,我在一本通俗小册子里读到伽里略的事迹,我一直记得伽里略创地动说受到教廷审判宣告自己错误的情景,当这一切完毕以后,他怀着屈辱站起来说:‘可是地球还是动着的!’至今我一想到这事,我的心仍会感到战栗。
”
那么,在你的学习、生活中,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曾有什么事让你至今想起仍感到战栗?
请你以“心因而战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将题目补充完整;⑵不少于800字;⑶不要写成诗歌;⑷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高中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阅读(80分)
一(16分)
1.(2分)当代中国诗人皈依西方诗人,拒绝祖国诗歌传统。
2.(3分)⑴(1分)A ⑵(2分)①从下文看,作者并未探讨当代中国诗人皈依西方诗人的原因,重点是分析祖国诗歌传统的现代价值、普世价值;②该句不是设问也不是反问,而是抒发对“诗国疆土沦丧”的感叹之情。
3.(2分)C
4.(3分)第⑥段阐明陶渊明与西方先哲在“人与自然”这一元问题上见解的共同之处(1分);是对前两段所述话题的深入探究,又是下一段提出“应该更钟情于自己民族的自然主义诗人陶渊明”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前提)。
5.(2分)陶渊明所代表的中国诗歌传统(1分)面临无人继承的局面(1分)。
6.(4分)示例:①当代中国诗人对于祖国诗歌传统缺乏深入了解;②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评,传统文化资源已几近枯竭;③西方文化强势输入;④传统文化某些负面因素让当代诗人反感。
(开放题,每小点2分,答出3点给满分。
照抄原文酌情扣分)
二(22分)
7.(2分)运用比喻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记忆深处“声音”渺远、新鲜、难忘等特点。
8.(3分)一步一步勾画出一个冬天傍晚的景象,(1分)为祖母呼唤声的出现铺垫一种寒冷而又黑暗的氛围,(1分)衬托出祖母温情与慈爱。
(1分)
9.(3分)两处细节描写的是祖母独特的“呼唤之迹”,最大限度地展示了祖母的深挚爱心,同时又表现了作者对祖母的理解与挚爱。
10.(6分)B F
11.(4分)①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收纵自如;②照应标题,具体呈现祖母“呼唤”的内容;③标明文章层次,由回忆转到现实,完成立意升华;④突出文章的中心意
象,形象化概括文章的主题。
12.(4分)狼的引入,有阴森的感觉,使本文不同于一般怀念祖母或亲人的文章。
拓宽了文章的意蕴,除表达对祖母的思念之情外,还有对人生艰险的警悸,以及对自我人生态度的言说:高度警惕,绝不回头,勇往直前。
狼的叙写使整篇文章凝重、深邃。
(题材1分,立意2分,风格1分。
大意相同即可)
三(6分)
13.(6分)⑴直挂云帆济沧海;⑵何时倚虚幌;⑶断桥头卖鱼人散;⑷何当共剪西窗烛;⑸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⑹杨柳依依雨雪霏霏;⑺侵晓窥檐语
四(8分)
14.(1分)诗史
15.(3分)A
16.(4分)改得巧妙、准确。
(1分)修改是把拟人改为白描。
(1分)从全诗看,作者表现的是因仕途失意而懒散无聊的心情。
用白描的手法,写桃花的“细逐”,杨花的“飘落”,正好衬出他枯坐江边、空闲无聊的心情。
(1分)用拟人的手法,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
(1分)
五(17分)
17.(4分)⑴使……离开⑵吝惜⑶假装⑷感激
18.(2分)B
19.(6分)⑴我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好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
(“足下”/“幸”/倒装(宾语前置)句⑵他回来就把他软禁在槐谷,一辈子不让他出来,诸侯又凭什么图谋秦国呢?(省略句/“出”/“何从”)
20.(2分)降低身份,希望让苏代帮助自己在齐国谋职;表明苏代帮助自己对他本人也是有好处的。
21.(3分)⑴先是对秦王道出甘茂的重要性,告诉秦王,即使不能重用甘茂,也不能使他被别人所用。
⑵于是秦王假意以高官厚禄召唤甘茂回国。
⑶苏代又对齐王说连秦王都愿意以这么高的待遇让甘茂回秦国,说明甘茂人才难得,必须要留下他。
六(11分)
22.(1分)学而有成(意对即可)
23.(2分)表现石昌言对自己的关怀与鼓励。
(1分)因这种关怀而产生的深厚交情是下文勉励、期望之语真诚表达的基础。
(1分)(句意1分,与下文的关系1分)
24.(2分)C
25.(3分)这句话长短结合,整散结合:先用散句叙述两人的经历变迁,一长句突出石昌言所任新职的责任与荣耀,句式参差,富于变化;再用整句与短句铺排出使场面的风光与神采,节奏鲜明,颇有气势。
26.(3分)用“彭任从富公使还”的例子,说明对敌国之耀武扬威应毫不“震惧”,(1分)以“奉春君使冒顿”的事例说明要善于识破敌人的阴谋诡计。
(1分)两件事例从不同的角度,提醒石昌言应吸收历史教训,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取得出使任务的胜利。
(1分)
二写作(70分)
27.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基准分66分
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一类上(68—70)2 一类中(65—67)2 一类下(63—64)1
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二类上(59—62)3 二类中(55—58)3 二类下(52—54)2
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三类上(48—51)3 三类中(44—47)3 三类下(39—43)4
四类卷(21—38分)基准分28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四类上(30—38)8 四类中(25—28)3 四类下(21—24)3
五类卷(0—20分)
(1)脱离题意。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五类上(17—20)3 五类中(10—16)6 五类下(0—9)9
说明:(1)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
(2)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
(3)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
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4)未写题目,未补齐题目扣2分。
.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