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却砚是中国名砚之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苴·却·砚·历·史
苴却石形成于2.5亿年前,自古产于四川攀枝花市郊金沙江畔(拉鲊古渡),因产地原属云南苴却县(今永仁县)而得名。

史传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定南疆,五月渡泸,七擒孟获,屯兵安营在此,发现苴却石(古称泸石)具有通天彻地的灵气,令人采石制砚供用营中。

据专家考证,正式史料中记载过,宋朝的宋徽宗就曾用过泸石砚。

苴却砚历经几代,盛于清朝,只因苴却石产量少,地处边陲,运输极为不便,全靠马帮长途辗转运至云南和内地,影响较小。

据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史树青先生考证,清宣统元年(1909年),苴却巡检宋光枢取其三方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一举获奖名震中外。

后因战乱、传人不继而失传。

1953年,四川雕刻艺术家前后逾50多年,新开发出攀西奇石苴却砚系列。

苴却砚是继中国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澄泥砚、洮砚)之后的又一名砚,号称中国五大名砚之一,它既有端砚的眼,石眼珠宝般缀在石间,耀眼夺目。

石质如歙砚般致密、细腻,且具有洮砚的艳丽色彩,澄泥砚般发墨。

可以说其集四大名砚之优点于一身。

中国著名书画家文物鉴赏家方毅、启功、溥杰、范曾、黄胄、杨超、千家驹、董寿平、白雪石、王遐举、沈鹏、柳倩、张绍曾、刘炳森等名人赞其为“砚中珍品”、“书画良友”、“文房奇品”并欣然题词。

被黄胄称之“美石妙品”的苴却砚色紫黑沉凝,致密细腻,莹洁滋润而温坚,发墨如油,存墨不腐,耐磨益
毫,呵气可研,叩之有金玉之声,清越铿然,抚之如婴肤娇嫩,视之文理清秀。

石品中,石眼最为绝妙,或青如碧玉,或红似金瞳,或白如月牙;圆如龙眼、鸲鹤眼,长似乌鸦、丹凤;其色鲜活,质地纯净高洁,有心、有环、有晕、有彩、睛瞳亮明,烔烔有神,脉脉如诉,令人视之而心动,观后而神怡。

在我国制砚史上石眼有”七珍八宝”之说,即在砚上有七个石眼的为珍品,八个眼的为瑰宝,而苴却砚上石眼最多的有200多个,最大的石眼直径在4公分以上,真可谓宝中之宝。

苴却石之珍奇,还在于它具有十分丰富的石品花纹,有绿标、黄标、玉带标、鱼脑冻、蕉叶白、花纹、云纹、水纹、冰纹、鱼子纹、火捺、碧眼、青花、金星、绿腰、黄腰、眉子、金线、银线、紫砂、鸡血等上百个品种,真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九八九年“中国苴却砚展”在北京中国美术展览馆举行,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亲自为展览剪彩;一九九四年六月亚太地区博览会荣获“金奖”,十月获首届中国博览会“金奖”;九五年入选国家级礼品,由乔石委员长以国礼相赠日本天皇、韩国总统等外国元首;九七年中国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名品”,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荣获“金奖”,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再获“金奖”;中国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品、收藏品博览会金奖。

苴却砚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经众多艺术家、商家的发掘、推广,已享誉东南亚、海内外,人们已不再将其作为单一的研墨工具,而是做为艺术品欣赏收藏,做为高档礼品赠送亲朋好友。

上一条
下一条
攀枝花的苴却石被原轻工业部组织专家鉴定为稀有的中档宝石资源。

屡次获得殊荣,名声日盛,苴却石产品的收藏与投资价值成上升趋势。

现有资源量预测1159万立方米。

攀枝花市已具备系列产品开发的团队群体,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人才基础。

有制作苴却石产品大小作坊数十余家,500多具有雕刻技艺的人在从事这项产业。

这批艺人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有曾经获得“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制作大师。

投资概算:10000万元
市场预测:苴却砚由于其优良的品质,国际、国内影响力与日俱增,现一跃成为当代中国三大名砚之一,在近几年的国内市场上反映最为强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韩及东南亚国家,对苴却砚也是喜爱有加,在香港和亚太地区国家举办的一系列国际博览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苴却砚国际市场前景广阔。

攀枝花公众信息网 2008-1-21
苴却,古地名,今分属云南楚雄和四川攀枝花,境内有金沙江和雅砻江穿过,雅砻江与金沙江又在这里汇合,现在的攀枝花市就在雅砻江与金沙江的汇合处。

当地人把境内的雅砻江称作泸水,也包括与金沙江汇合后的部分,三国时就这样叫。

苴却砚石在产于泸水河边的山崖之上,现在没有泸水的称呼了,就说产在金沙江畔。

产于泸水边的石头很自然就叫泸石,所以当时苴却砚就称为泸石砚,应该是在宋代的时候就这样叫了,在宋代的时候也比较有名,这种砚也比较难得,非常珍贵。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这个地方属大理国,在大理国与大宋的边界,中间还隔着金沙江,这样的石头流入内地很困难。

不过还好,由于当时大理与宋的经济文化交流比较好,所以这个砚石还是流入内地,制成的砚台还出了名,一般人很难见到,宋代学者高似孙《砚笺》,元代虞道园《道园学古录》中,都有泸石砚的记载。

不过后来泸石砚失传了,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战乱。

宋被元灭了,元同时也灭了大理。

大理少数民族聚集,元的政策又不是很宽松,人们或躲蔽或反抗是必然的,也是长期的。

在元的这一百年当中,泸石砚应该是逐渐消失了。

到什么时候又出现了呢?应该是在明代。

明代时大概也没有泸水这一称呼了,或许早在宋代行政区域上就没有这个名称了,但是人们当时还有这个叫法。

明的时候,产这个砚的地方叫苴却,人们就称这个砚为苴却砚,好象以前
就根本没有泸石砚这个称呼似的。

到了清咸丰年间,这个苴却砚已有一定名气,宣统二年还在巴拿马获国际金奖。

那么,在宋代时,这个地方叫不叫苴却,当时为什么不叫苴却砚?当时这个地方即使叫苴却,人们习惯上也还是会叫它为泸石砚。

就如端溪产石出端砚,洮河产石出洮砚,易水产石出易水砚一样,并且当时这个泸水应该在当地很重要。

水是人们生活、文化发展的基础,就如长江、黄河之如中国,泸水当时在当地也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叫金沙江石克或雅砻江石砚呢,我想应该当时在当地未必有金沙江和雅砻江的称呼,雅砻江在当时这个地方就叫泸水,金沙江在这个地方也叫什么水。

即使有金沙江的叫法,从习惯上,人们还是习惯叫泸石。

因为金沙江不完全是大理的,而泸水才是大理的。

就比如我们习惯上说“河北特产”、“北京特产”,而不习惯说“中国特产”一样,也如我们总是称呼对方的名字,而不笼统地叫“人”或“男人”、“女人”一样。

苴却砚大概开始于明,发展于清。

现在苴却这个地名也早就没有了,但是人们还是叫它为苴却砚。

现在也开始有人称之为金沙江砚,我觉得比苴却砚这个名称要好,但是还是不如泸石砚,或干脆叫泸砚好。

那么泸砚的石质怎么样呢?好!泸砚出名晚,在宋代,当时四大名砚已经有了,排定座次了,而且当时四大名砚都有最好的砚石,在那个时候出名不容易。

泸石为绿泥绢云板岩,石质很细、很温润。

泸石以结核和花纹为特色,多为绿泥石结核和变质花纹,色泽、石品、花纹多样,很好看。

发墨如何呢,摸如缎、磨如磨,下墨细腻,速度适中,是发墨最好的砚石之一,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点。

实际根据后来查证,金沙砚的叫法应该早就有了,注意是金沙砚,而不是金沙江砚。

另外,由于石中有眼,且称之为眼,过去好象并一定叫眼,是不是只有端石中才叫眼不好说,反正泸石中有碧玉色的大小圆点,所以这个砚也叫碧眼砚。

称呼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叫大理砚也可以,叫攀枝花砚也可以,叫永仁(地名)砚也可以,就和龙尾砚、歙砚、眉纹砚等一些叫法相似,一种砚的叫法可能有很多种,我的名字,想起来,从小到大,也有好几个呢。

概因泸石砚富含"金沙"颗粒,所以才叫金沙砚.这么说起来,金沙江的叫法大概与黄河差不多,
也因于此.所以金沙砚与金沙江应该是兄弟关系,而不是父子关系
苴却砚是中国名砚之一,苴却砚石材产于中国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四川和云南永仁交接处,永仁县古名苴却)故谓之苴却砚。

苴却砚集端、歙二砚优点于一身,雕刻集浅浮、镂空、圆雕、深雕、薄意、减地雕刻于一体,形成了厚重浑实、明丽浓郁的多元风格。

石品绚丽丰富,有石眼、青花、金星、冰纹、绿膘、黄膘、火捺、眉子、金线、鱼脑冻、蕉叶白、庙前青、玉带、紫砂、鸡血等近百种,其中尤以碧翠神
溢,如珠似宝的石眼著称于砚界。

苴却砚,人们又称它为中国彩砚,它斑斓多姿、异彩飞扬、天生丽质、独步天下。

有极晶美誉的金田黄,色泽金碧,灿灿然一片金黄;外白如晴雪,内红如丹砂的封雪红,风韵天成;似凝脂初露,嫩润可人的碧云冻,如碧云浮起,丰饶富丽;天然成趣的绿萝玉,如幽谷涌翠,碧波泻玉,又似绿萝漫延。

苴却砚石质细腻,发墨如油、存墨不腐,耐磨益毫,呵气可研,叩之有金玉之声,抚之如婴肤娇嫩,方毅、张爱萍、启功、董寿平、黄胄、范曾等名家大师为苴却砚写诗题字,称苴却砚为“砚中珍品”,“砚中瑰宝”,“砚中奇品”。

砚的历史名坑主要有平地坑、大宝哨坑和花棚子坑。

平地坑,位于苴却石矿脉中段,据传古人在此采石,先把麻绳系在身上,由陡峭的崖口逐步下移,一直移到数十米处,才能到达坑口采石。

平地坑眼石,眼形明晰、色泽翠绿、心睛圆正、环晕纯美,其中红睛、金睛、带环带晕的居多。

石眼较多的料石主出在平地坑。

平地坑以膘石为其特色,主出绿色膘石,罕见、名贵的绝晶青花、绿萝玉主出在这里。

大宝哨坑又称上岩,是历史上的著名老坑。

大宝哨坑以出产石眼为主,石眼心睛明晰、色泽碧翠、晕色纯美。

苴却砚中最佳绝的金瞳石眼、紫砂红石眼,名贵的封雪红,稀世极晶金田黄、金地鱼子亦出自这里。

花棚子坑地处砚料富集地的下层低洼处,也称下岩石,当地人称水岩石。

花棚子坑的砚料色泽偏紫,略重于平地坑与大宝哨坑。

花棚子坑的石质细腻、滋润。

主出石眼、鳝鱼黄、绿膘、黄膘、青花、天青、玉带、金线、银线、罗纹、鱼子与膘石。

但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地势偏低,加上紧邻金沙江,江水涨落无常,故采石极为困难。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时曾在此地就地取石制砚(现在此地还存有诸葛亮点将台)但终因交通闭塞未能大量开发流传。

后清宣统元年大姚县苴却巡检宋光枢,取砚三方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举获选,名震中外。

近年来苴却砚先后荣获亚太地区博览会、中国名砚博览会等多项金奖,并入选国家礼品赠送日本天皇、韩国总统等外国元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