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年代顺序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诗人年代顺序大全
冯延巳(903--960),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
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
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
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
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后主本有集,已
失传。
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嘉祥县卧龙山街道酒庄)人。
北宋诗人、散文家,宋初有名的直臣,敢于直谏遭贬谪。
北宋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
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
宋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
后贬至黄州,故世称王黄州,后又迁蕲州病死。
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
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
著有《小畜集》30卷、《五代史阙文》。
苏易简(公元958—997),北宋官员,字太简,四川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
宋太宗太平兴国5年庚辰科,苏易简为进士第一。
因为宋太宗留心儒术,“责考生皆临轩复试。
”苏易简在复试中洋洋三千字一挥而就。
宋太宗读到苏易简的试卷甚为赞赏,曰:“君臣千载遇。
”钦点苏易简为甲科状元。
苏易简在仕途上进步很快。
初时为将作监丞,后任升州通判,又迁左赞善大夫。
淳化元年(990)“丁外艰”(苏易简的父亲苏协去世)。
这年他化悲愤为力量,勤奋耕耘,续写唐朝李肇《翰林志》二卷以献太宗,太宗更加注重他。
淳化2年又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充承旨(为皇帝拟圣批)。
尽管如此,宋太宗还觉得他的官不大,写诗安慰和勉励苏易简。
潘阆(?-1009)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广陵(江苏扬州)人。
太宗至道元年(995)召对,赐进士第,授四门国子博士。
后以“狂妄”罪名被斥,飘泊江湖,以卖药为生。
真宗时释其罪,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参军。
与寇准、王禹偁、林逋等交游唱和。
尝往来于苏杭,现存词几乎皆是歌咏杭州西湖景色,颇具浪漫色彩,笔调清新,多有佳句,其中以《酒泉子》(一)、(二)、(三)为最著名。
《酒泉子》(二)描写钱塘江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堪称古今“潮诗第一”;诗中的弄潮儿形象激励人勇往直前,充满了力度,极其令人振奋。
有《逍遥集》,词集为《逍遥词》。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林和靖,汉族,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
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
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
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
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
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
天圣六年(1028年)卒。
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
宋仁宗赐谥“和靖”。
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杨亿(974~1020年),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
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
性耿介,尚气节。
年
十一,宋太宗闻其名,授秘书省正字。
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
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
天禧四年卒,年四十七,谥号为文。
博览强记,尤长于典章制度。
曾参预修《太宗实录》,主修《册府元龟》。
今存《武夷新集》、《浦城遗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萃要》、《杨文公谈苑》15卷钱惟演(977年-1034年9月3日),字希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北宋大臣、文学家,吴越忠懿王钱俶第七子,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之兄刘美的妻舅。
钱惟演随钱俶归宋,历任右神武将军、太仆少卿、命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累迁工部尚书,拜枢密使,官终崇信节度使。
死后获赠侍中,谥号“思”。
后加赠太师、中书令、英国公,改谥“文僖”。
钱惟演博学能文,在文学创作上颇有建树,为“西昆体”骨干诗人。
他喜招徕文士,奖掖后进。
晚年为西京留守时,对欧阳修、梅尧臣等人颇有提携之恩。
所著今存《家王故事》、《金坡遗事》。
词《木兰花》张先990~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宋仁宗朝进士。
官至都官郎中。
晚年往来于杭州、吴兴间,过着优游的生活。
词作与柳永齐名,号称“张三影”。
今传《安陆词》、又名《张子野词》。
晏殊 991~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人。
北宋景德中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
悠闲性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
原有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后人称之为“词人宰相”。
张昪(bian)(992年—1077年),字杲卿,陕西韩城人。
北宋大臣、诗人。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兼枢密使,以太子太师致仕。
熙宁十年(1077年)卒,年八十六。
册赠司徒兼侍中,谥号“康节”。
杜安世,生卒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字寿域,(一作名寿,字安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载《杜寿域词》一卷,谓“京兆杜安世撰,未详其人,词亦不工”;列于张先后、欧阳修前。
黄升《花庵词选》云:字安世,名寿域。
有陆贻典校本《杜寿域词》。
与《四库总目提要》卷200,谓其词“往往失之浅俗,字句尤多凑泊”。
慢词作家,亦能自度新曲。
《四库总目》传于世。
有《寿域词》一卷。
宋祁(公元998年—公元1061年),字子京,小字选郎。
祖籍安州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高祖父宋绅徙居开封府雍丘县,遂为雍丘(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人。
是北宋官员、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词人。
司空宋庠之弟,宋祁与兄长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
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范镇为其撰神道碑。
天圣二年进士,宋祁初任复州军事推官,经皇帝召试,授直史馆。
历官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知制诰。
曾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
书》,《新唐书》大部份为宋祁所作,前后长达十余年。
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
嘉祐六年卒,年六十四,谥景文。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
北宋官员、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
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
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
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
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
另有《宛陵集》及《毛诗小传》等。
欧阳修 1007~1072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人。
天圣进士。
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
有《欧阳文忠集》,词集有《六一词》、《近体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
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
府推官、右司谏等职。
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
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
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
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
欧阳修赞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
宋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并准其配享宋英宗庙庭。
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
至清代,更先后从祀历代帝王庙及孔庙。
韩琦“生平不以文章名世”,但“词气典重,敷陈剀切,有垂绅正笏之风”;为诗不事雕琢,自然高雅;工书法,尤善正书。
家中聚书上万卷,在安阳筑有“万籍堂”。
今有《安阳集》、《谏垣存稿》等传世。
《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名列“元祐党人”,配享
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李师中,宋州楚丘县(今山东菏泽市曹县)人,徙居郓(今山东菏泽市郓城县)。
年十五,即上书议论时政,由是知名。
后中进士。
累官提点广西刑狱,摄帅事。
熙宁初,历河东转运使。
知秦州、舒州、瀛州。
后为吕惠卿所排,贬和州团练副使,稍迁至右司郎中。
元丰元年卒,年六十六。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著有《珠溪诗集》,词存《菩萨蛮》一首。
韩缜(1019~1097年),字玉汝,祖籍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徙雍丘(今河南杞县)。
韩绛、韩维之弟。
庆历二年进士。
英宗时任淮南转运使,神宗时自龙图阁直学士进知枢密院事。
曾出使西夏。
哲宗立,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罢知颍昌府。
绍圣四年(1097年)卒,年七十九,赠司空,谥曰庄敏。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王安石 1021~1086年,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
宋神宗时宰相。
创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境界醒豁。
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章楶(jie杰)(1027年-1102年),字质夫。
建宁军浦城县(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
北宋名将、诗人。
王安国(1028-1074),字平甫,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
北宋时期诗人,宰相王安石同母弟,与王安礼、王雱并称为“临川三王”。
器识磊落,文思敏捷,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
熙宁元年,赐进士及第,历任武昌军节度推官、西京国子教授、崇文院校书郎,改著作佐郎、秘阁校理,止于大理寺丞。
柳永?~约1053年,北宋词人。
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排名第七,故名柳七,宗安(今福建)人。
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有《乐章集》。
苏轼 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
嘉祐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在政治上属旧党,累遭贬黜。
其文汪洋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词属豪放一派,意境开阔。
其书画也自成一家。
晏几道约1040~1112年,北宋词人。
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晏殊第七子。
历任颖昌府许田镇监、乾
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
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
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
有《小山词》。
王观(?-?)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
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
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官至翰林学士。
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认为亵渎了神宗赵顼,第二天便被罢职,遂自号逐客。
其词学柳永,情景交融,生动风趣,近于俚俗,却又谑而不虐。
代表作《卜算子》一词以水喻眼波,以山指眉峰;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
《红芍药》词写人生短暂,从而提出人生应追欢及早,写法亦颇有特色。
著《冠柳集》,不传;今有赵万里辑本。
李冠,约公元1019年前后在世字世英,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真宗天禧中前后在世。
与王樵、贾同齐名;又与刘潜同时以文学称京东。
举进士不第,得同三礼出身,调乾宁主。
冠著有《东皋集》二十卷,不传。
存词五首。
《宋史本传》传于世。
沈谦《填词杂说》赞其《蝶恋花》“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句,以为“‘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俱不及”。
张舜民,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
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
邠州(今陕西彬州)人。
诗人陈师道之姊夫。
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
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
元佑初做过监察御史。
为人刚直敢言。
徽宗时升任
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
后又改知同州。
曾因元佑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
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南宋绍兴年间,追赠宝文阁直学士。
魏夫人,魏玩(?-?),字玉如,一作玉汝,邓城(今襄阳县)人。
出身世家,诗论家魏泰之姊。
北宋宰相曾布之妻,从夫籍(南丰),北宋女词人。
因夫贵初封瀛国夫人,后封鲁国夫人,人称魏夫人。
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今属浙江余姚大隐)人。
治平二年(1065)试礼部第一,授临海尉。
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点刑狱,提举两浙常平。
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是为「乌台诗案」。
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后为御史中丞。
崇宁元年(1102)知南康军,荆湖北路都矜辖。
蔡京以舒亶开边功,由直龙图阁进待制,翌年卒,年六十三,赠龙图阁学士。
《宋史》、《东都事略》、《墨庄漫录》有传。
今存赵万里辑《舒学士词》一卷,存词50首。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
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
历官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卒赠少傅。
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让人心醉,观赏把玩不已。
代表作有《卖花声》、《永遇乐》([一]、[二])、《宴琼林》(一)、《喜迁莺》(二)、《减字木兰花》、《渔家傲》(三)、
《蝶恋花》([五]、[十三])等,其中以《减字木兰花》为最著名,流传很广。
该词写龙舟竞渡夺标的场景,以红旗、绿柳、烟波、金碧西楼等富有特色的景物和鼓击、欢声等震耳欲聋的声响来渲染热烈的气氛和紧张的行动,再现了当时的火暴场面:“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其震动人心的效果可与潘阆那首著名的描写钱塘江潮的《酒泉子》相媲美。
有《演山先生文集》,其词结为《演山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洪州分宁人。
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
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
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
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
有《山谷词》。
王诜[shēn](公元约1048年—公元约1104年),字晋卿,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后迁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画家。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娶英宗女蜀国大长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
元丰二年,因受苏轼牵连贬官。
元祐元年(1086年)复登州刺史、驸马都尉。
擅画山水,学王维、李成,喜作烟江云山、寒林幽谷,水墨清润明洁,青绿设色高古绝俗。
亦能书,善属文。
其词语言清丽,情致缠绵,音调谐美。
存世作品有《渔村
小雪图》《烟江叠嶂图》《溪山秋霁图》等。
朱服(1048-?),字行中,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熙宁六年(1073)进士。
累官国子司业、起居舍人,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徙泉州、婺州等地。
刘弇(yan眼)(1048-1102)字伟明,号云龙,安福(今属江西)人。
元丰进士。
知嘉州峨眉县,改太学博士。
元符中,进南郊大礼赋,除秘书省正字。
徽宗时,改著作佐郎、实录检讨官。
崇宁元年卒,年五十五。
《宋史》有传。
著有《龙云集》三十二卷,词有《彊村丛书》本《云龙先生乐府》一卷。
《清平乐》
时彦(?—1107),字邦美,古河南开封(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靳堂乡时庄和师寨镇香时庄均称其为自己村)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己未科状元。
存词仅一首。
《青门饮·寄宠人》秦观 1049~1100年,北宋词人。
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商邮(今江苏)人。
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等职。
坐元祐党籍。
绍圣后累遭贬调。
文辞为苏试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工词诗,词多写男女情爱,伤感身世之作,是婉约词人中一大家。
诗风与词相近。
有《淮海集》、《淮海士长短句》。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
庭坚合称“宋四家”。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
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1]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米芾谓‘草书不入晋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为牢,自欺欺人。
元章草书之所以未见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篱也”。
[2] 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贺铸 1052~1125年,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辉县)人。
孝惠皇后族孙。
元祐中通判泗州、太平州,后退居吴下。
其词题材较丰富,风格也多所变化,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善于融化前人成句。
守格律、重用韵。
今传《东山词》一卷、《贺方回词》二卷。
晁补之(1053年—1110年11月8日),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晁补之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
与张耒并称“晁张”。
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
诗学陶渊明。
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
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
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张耒(lei)(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江苏清江)人。
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
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
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
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苏门四学士之一。
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
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
《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
著有《柯山集》、《宛邱集》。
词有《柯山诗余》,赵万里辑本。
周邦彦 1056~1121年,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毛滂(1056——?约1124),字泽民,衢州江山石门(今浙江衢州)人。
北宋词人。
生于“天下文宗儒师”世家。
父维瞻、伯维藩、叔维甫皆为进士。
他自幼酷爱诗文词赋,北宋元丰二年(1079),与西安(今浙江衢州)赵英结为伉俪。
毛滂诗词被时人评为“豪放恣肆”,“自成一家”。
元祐四年(1089)所作《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小词结尾“今夜山深处,断
魂分付潮回去”,南宋周辉认为含蓄情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有《东堂集》十卷和《东堂词》一卷传世。
李廌(zhì)(1059-1109)北宋文学家。
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
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
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
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
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
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
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李之仪(公元1080看前后在世),北宋无棣(今属山东省)人。
考取进士后,做过编修官(编写史书的官)。
谢克家(1063—1134)字任伯,上蔡(今属河南)人。
绍圣四年(1097)中进士,宋朝诗人、书法家。
词存《忆君王》一首,见《避戎夜话》。
《全宋词》辑录。
赵令畤(zhi至)(1064~1134)初字景贶,苏轼为之改字德麟,自号聊复翁。
太祖第四子岐王德昭﹝赵德芳﹞玄孙。
元祐中签书颍州公事,时苏轼为知州,荐其才于朝。
后坐元祐党籍,被废十年。
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
四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
著有《侯鲭录》八卷,赵万里为辑《聊复集》词一卷。
仲殊,北宋僧人、词人。
字师利。
安州(今湖北安陆)人。
本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
曾应进士科考试。
生卒年不详。
年轻时游荡不羁,几乎被妻子毒死,弃家为僧,先后寓居苏州承
天寺、杭州宝月寺,因时常食蜜以解毒,人称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称他为僧挥。
他与苏轼往来甚厚。
徽宗崇宁年间自缢而死。
苏庠(1065~1147)南宋初词人。
字养直,初因病目,自号眚翁。
本泉州人,随父苏坚徙居丹阳(今属江苏)。
因卜居丹阳后湖,又自号后湖病民。
苏坚有诗名,曾与苏轼唱和,得苏轼赏识,并因苏轼称誉其诗而声名大振。
徽宗大观、政和之际,苏庠曾依苏固与徐俯、洪刍、洪炎、潘淳、吕本中、汪藻、向子諲等结诗社于江西。
在澧阳(今湖南澧县)筑别墅以供游憩。
其后居京口。
高宗绍兴年间,苏庠与徐俯同被征召,独不赴,隐逸以终。
谢逸(1068-1113),字无逸,号溪堂。
宋代临川城南(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
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
与其从弟谢薖并称“临川二谢”。
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
曾写过300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
晁冲之,字叔用,早年字用道,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江西派诗人。
晁氏是北宋名门、文学世家,晁冲之的堂兄晁补之、晁说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晁冲之早年师从陈师道。
绍圣(1094~1097)初,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谪贬放逐,他便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
十多年后回到汴京,当权者欲加任用,拒不接受。
终生不恋功名,授承务郎。
他同吕本中为知交,来往密切,其子晁公武是《郡斋读书志》的作者。
《汉宫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