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材料》测试(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材料》测试(含答案)
一、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材料辨析论述题
1.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史料鉴别)
材料一就性质而言,史料有原始史料(当时留下的事物、文件、记录、日记、当事人的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撰述史料(根据原始史料撰写的历史著作,如《春秋》、《史记》等) ;依据载体的不同,史料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声像史料、数字化史料等类型。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阅读下列史料,并依据材料一,进行判断。
(1)上述史料中,属于原始史料的是__________;属于撰述史料的是___________。
(史料运用)
材料二口述史料,不仅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补充,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例如,口述史提倡创立平民化的历史,让不掌握话语霸权的人们,包括社会底层的百姓、少数裔族群和妇女都有发出自己声音的可能性,使这些人的经历、行为和记忆有了进入历史记录的机会,并因此构成历史的一部分。
此外,口述史具有特有的“个人性”,重视从个人的角度来体现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认识。
但是,口述中往往会有太多或有意,或无意的记忆失误,也会有有意的、无意的谎言。
因此,使用史料过程中,需要将口述材料与文献记载互相参考。
——摘编自定宜庄《口述史料的独特价值与史料的整理鉴别》(2)某校研学小组搜集了美国前总统林肯的作品《亚伯拉罕·林肯自述》,其中涉及到关于美国南北战争的内容。
请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其作为研究美国内战的资料,具有哪些局限性? 应该如何弥补?
【答案】(1)属于原始史料的是①③⑤⑥(答对4项)
属于撰述史料的是④
(2)局限性:记忆失误;主观编造;个人认识局限 (答任意两点)
弥补:将口述材料与文献记载互相参考。
【解析】
【详解】
(1)依据上述史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属于原始史料的是①③⑤⑥;属于撰述史料的是④。
(2)依据材料二“口述中往往会有太多或有意,或无意的记忆失误,也会有有意的、无意的谎言。
因此,使用史料过程中,需要将口述材料与文献记载互相参考”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其作为研究美国内战的资料,具有的局限性是记忆失误;主观编造;个人认识局限;应该在使用史料过程中,将口述材料与文献记载互相参考,弥补不足。
2.材料明治政府成立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对原有工矿企业加以改造和扩建并新建了一些厂矿,通过这些方式,把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和技术吸收进来,大大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明治政府在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时,发布了一系列法令,废除了一些传统的习俗,并且宣传和鼓励民众采用西方的一些生活方式.如1871年8月,发布了《断发脱刀令》,鼓励人们效仿西方的发式。
1872年12月,宣布废除原来高级官员常用的直衣、狩衣等服装,确立西式礼服为官员礼服,并提倡官员在平时也穿西装,西方的一些社会习俗逐渐在日本传播开来,扫除阻碍文明进步的绊脚石。
——吴彤《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期间中日吸收西方文化之比较》(1)材料反映了日本历史上哪一场改革?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明治维新
(2)论述:观点: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论述: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实行文明开化政策,日本实现转折,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为主要形式的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因此成功的改革能不断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明治政府成立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日本开始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在“富国强兵”的口号下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因此材料反映了日本历史上的明治维新。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观点: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论述: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实行文明开化政策,日本实现转折,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
展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为主要形式的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因此成功的改革能不断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点睛】
解答此题,抓住关键词“改革”,结合历史可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因此提取观点: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结合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内容及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三代目广重《东海道名胜:变革进程纪实》(1875年绘制)(1)如图的“变革”指哪一历史事件?
(2)小鹭认为如图可以作为研究“文明开化”的史料,他的观点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明治维新
(2)观点:正确。
理由:因为“文明开化”是指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图片为1875年日本人绘制的有关明治维新时期变革的画作,从中能看出日本人向西方学习,使用了新的出行方式,穿着新式服装,出现了新的建筑样式,这体现了“文明开化”带来的影响。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出处“《东海道名胜:变革进程纪实》(1875年绘制)”并结合图片内容可知,这场变革指的是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明治维新,图片展现的是日本由于殖产兴业政策而发展的日本交通业。
(2)第一问:观点正确。
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明开化”是指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图片中人物使用了新的出行方式--火车出行,穿着新式服装--西式服装,戴礼帽,出现了新的建筑样式,采用西式生活方式,因此体现了文明开化的影响。
【点睛】
本题属于典型的图片材料题中的以图补文类型,解题的关键是对文字材料所隐含的信息进行深挖和解读,以图像所传递的信息为补充,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判断。
一是要根绝材料出处与时间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事件,根据187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处于明治维新时期,第二问要提取中图片中的信息,如服装、建筑等,再结合“文明开化”的概念进行作答即可。
4.19世纪中叶,美国上空翻滚着不安的阴云。
《走遍全球》栏目组来到了美国,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时刻关注着美国。
(名人点评揭秘美国)
材料一:“当前南部与北部之间的斗争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
”
——马克思(1)材料一中所说的“两种社会制度”分别指的是什么?美国当时的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什么战争的爆发?
(关注大选聚焦林肯)
材料二:林肯当选了,但他明白,等待他的,绝不是就职仪式上的万民欢呼,而是一场大规模的腥风血雨的搏杀。
(2)用史实证明林肯当选导致了“一场大规模的腥风血雨的搏杀”。
(绝境废奴解读政策)
材料三:从1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3)这一政策出台后,对当时的美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青史留名众说纷纭)
材料四:马克思评价林肯:“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
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
(4)材料四中的“倒下去”指的是什么事件?马克思认为林肯是一位英雄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案】(1)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
(2)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直接引发了美国内战的爆发。
(3)影响: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局,使南方陷入了绝境。
(4)事件:南北战争结束后,林肯遇刺。
依据:因为林肯为解放黑人奴隶和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
【分析】
【详解】
(1) 依据所学可知,美国独立战争后,形成了两种经济制度,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的种植园经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不可调和,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
(2) 依据所学可知,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南方的一些州联合起来,宣布组成一个独立国家,号称“南部联盟”,这一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3) 依据材料“从1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改变战争的形势,1862年9月,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这一政策出台后,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局,使南方陷入了绝境。
(4) 依据材料“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在剧院刺杀了林肯,林肯为维护国家的太浓易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所以马克思认为林肯是一位英雄。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从1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和“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结合南北战争的相关基础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同时能够认识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因为北方拥有经济优势,所以南方不得不更加顽固地依赖其政治力量……不得不强调州的自治权可以不听中央政府指挥……北方处于能够统一全国的有利地位,南方则不然,南方摆出进攻好斗的姿态,但它真正的意图是放弃斗争,脱离联邦。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这场战争最终清除了联邦只是一个各州的联盟,而其成员可以随意退出的观念。
如今成功地取代它的是另一种观念,即美国不是由各成员州组成的,而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组成的一个整体,即一个民族国家。
——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相对于南方,美国北方拥有的“经济优势”是什么?为什么说南方的真正意图是要“脱离联邦”?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指的是哪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中,扭转了北方在战场上被动局面的措施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如何理解这场战争使美国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组成的一个整体,即一个民族国家”的?
【答案】(1)经济优势: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经济实力雄厚。
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存废等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为保存奴隶制度,南方只有脱离联邦。
(2)战争:美国内战(南北战争)。
措施: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3)理解:美国内战避免了美国的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的“正因为北方拥有经济优势,所以南方不得不更加顽固地依赖其政治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经济实力雄厚,这是相对于南方,美国北方拥有的“经济优势”。
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存废等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为保存奴隶制度,南方只有脱离联邦。
因此说南方的真正意图是要“脱离联邦”。
(2)根据材料二的“这场战争最终清除了联邦只是一个各州的联盟,而其成员可以随意退出的观念。
”结合所学可判断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是美国内战。
美国内战中,为了扭转战争的不利局面,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农民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不利局面。
(3)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因此说美国内战使美国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组成的一个整体,即一个民族国家”。
6.提取图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阅读图一,请分别回答出现第二种和第三种斗争结果的地区或国家?
(2)图二图三分别是哪两位历史人物?结合图一分析他们领导的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18世纪末19世纪初,图三领导的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受到哪些事件的影响?
(4)图三中的人物被誉为什么?
【答案】(1)第二种:拉丁美洲;第三种:印度。
(2)图二是章西女王,图三是玻利瓦尔;欧洲殖民者在当地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
(3)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4)“南美的解放者”。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这一时期殖民地人民的斗争一般有三种结果:一是民族独立并逐步强太;二
是民族独立但社会发展缓慢;三是失败,殖民统治进一步加强。
”可知,出现第二种结果的地区是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取得胜利,出现第三种斗争结果的国家是印度,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
(2)观察图片可知,图二是印度民族大起义领导者章西女王,图三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领导者玻利瓦尔。
他们领导的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根本原因是欧洲殖民者在当地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
由于英国殖民当局严重的殖民掠夺激化了印度各阶层与殖民者的矛盾。
爆发了印度民族大起义。
由于欧洲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爆发了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受到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侵入拉丁美洲,除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外,其余地区基本上都在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开采金银,经营种植园,役使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
后来,当地土生白人也对殖民统治等深为不满。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争取独立的运动在拉丁美洲兴起。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16年以后的十年间,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队,不屈不挠,英勇作战,由北向南,转战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等地,横扫南美大陆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
玻利瓦尔因此获得了“南美的解放者”的美誉。
【点睛】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印度民族大起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和南美的解放的相关知识。
7.探究问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中期,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叩关”,日本与其他亚洲的国家一样遭遇了生存危机。
然而日本以此作为弃旧图新的历史机遇,并最终化危为机,成为东方第一个摆脱列强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并以侵略扩张建立起海外殖民地的唯一亚洲国家。
——杨伯江《日本两度崛起留给世界深刻启迪》材料二明治维新期间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三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生计。
”武士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尤其那些俸禄低微的武士,更是困苦之极。
”“不少下级武士为了维持生计,开始从事商业、手工业。
一些有文化和政治经验的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希望在社会改革中求得生机。
他们成为倒幕运动的中坚力量。
”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十九世纪中期日本遭遇生存的危机直接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归纳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为转化“生存危机”所做的努力。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探究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因素。
【答案】(1)美国等西方列强的侵略。
(2)努力:颁布《五条誓文》;派遣使节团赴欧美学习;发展义务教育;出版著作,介绍欧美见闻。
(3)原因:明治政府的努力;改革措施全面;各项措施行之有效;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倒幕派力量强大,内忧外患加剧了幕府统治危机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十九世纪中期,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叩关’,日本与其他亚洲的国家一样遭遇了生存危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九世纪中期日本遭遇生存的危机直接原因是美国等西方列强的侵略。
(2)根据材料二表格“明治维新期间大事年表(部分)”内容可知,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为转化“生存危机”所做的努力有颁布《五条誓文》;派遣使节团赴欧美学习;发展义务教育;出版著作,介绍欧美见闻。
(3)根据材料二表格内容,材料三“一些有文化和政治经验的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希望在社会改革中求得生机。
他们成为倒幕运动的中坚力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因素有:明治政府的努力;改革措施全面;各项措施行之有效;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倒幕派力量强大,内忧外患加剧了幕府统治危机。
8.阅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政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和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材料二:“请你们相信,为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
”
——亚历山大二世材料三:“当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了。
”
——列宁(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指的是什么?列宁之所以认为这件事情总的来说是正确的,是因为它的结果是什么?
(2)从材料二来看,沙皇在做“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时是以什么为政治前提的?他的主观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农民获得了哪些自由?列宁说农民被剥夺的“一干二净”,说明上述事件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1)1861年改革(或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2)为保护地主的利益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3)人身、(选)择(职)业沙皇政府与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解析】
【详解】
(1)结合材料一“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政变”,依据所学可知,这是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使俄国由封建社会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故第(1)问的答案是:1861年改革(或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2)结合材料二,依据所学可知,1861年改革是以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前提的,地主阶级是沙皇专制的统治基础,沙皇这次改革的目的是维护沙皇的专制统治。
故第(2)问的答案是:为保护地主的利益;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3)结合材料三,依据所学可知,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可以选择职业,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但农奴获得解放时必须出高价赎买“份地”,当农奴获得“自由”时已经被掠夺的一无所有了,这是一次对农奴的更残酷的掠夺剥削。
故第(3)问的答案是:人身、(选)择(职)业自由;沙皇政府与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初,他决心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
他创建了一只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厂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兴办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材料二: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
地主农奴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
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
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也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改革》(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
(2)从材料二归纳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改革在历史上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答案】(1)彼得一世。
(2)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农民起义的高涨。
(3)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通过展示两则材料,考查学生对俄国历史上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掌握
情况。
【详解】
(1)据材料“18世纪初,他决心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
他创建了一只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厂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兴办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他”是彼得一世。
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彼得一世在位期间,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政治上,设立参政院;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鼓励出口;军事上,开办炮兵学校、海军学校培养专门军事人才,彼得一世改革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落后局面,仿照西欧实行军事和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跻身于欧洲强国行列,为俄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奠定了近现代俄国强大的基础,彼得一世可以称为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其主要局限性是未能废除农奴制度,侵略扩张也给亚欧人民带来了灾难。
(2)据材料“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
地主农奴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
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
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也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有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农民起义的高涨。
(3)本题为总结性试题,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点睛】
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使得农奴制进一步强化;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0.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它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井田,开阡陌”是中国土地史上的重大变革,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2014年6月4日《大众日报》材料二:“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在赎地时,农民必须先付赎金的20 - 25%,其余的75 - 80%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的四十九年内每年以“赎地费”形式偿还。
……赎地费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
”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材料三:在指导思想上推行多元化,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
经济上推行私有化从根本上改变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进行这一“重大变革”的改革家是谁?材料反映的是哪项改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