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全诗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全诗赏析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全诗赏析
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赏析
这是首送别,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

友人已乘舟向烟水迷蒙的远方驶去,但诗人还在向他洒泪挥手送别。

渐渐地,看不见友人的旅舟了,江面上鸟在飞着,不知它们要飞往何处;远处只有青山默默地对着诗人。

朋友乘坐的船儿沿长江向远处去了,诗人在斜阳里伫立,想象着友人即将游五湖的情景。

就这样离别了,不知有谁知道诗人对朋友的悠悠相思。

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恨,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

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爵里不详)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

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

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

友人此刻又如何,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

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

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

“没”字,暗扣“望”。

“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

真诚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念。

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

这使人联想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与徐庶分别时的情景。

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

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

别后更谁相伴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

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

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后休止。

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于此。

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

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

诗的最后,又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

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

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以下内容为繁体版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赏析
这是首送别,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

友人已乘舟向烟水迷蒙的远方驶去,但诗人还在向他洒泪挥手送别。

渐渐地,看不见友人的旅舟了,江面上鸟在飞着,不知它们要飞往何处;远处只有青山默默地对着诗人。

朋友乘坐的船儿沿长江向远处去了,诗人在斜阳里伫立,想象着友人即将游五湖的情景。

就这样离别了,不知有谁知道诗人对朋友的悠悠相思。

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恨,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

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爵里不详)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

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

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

友人此刻又如何,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

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

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

“没”字,暗扣“望”。

“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

真诚的友情不同於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後思念。

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後的独自久久凝望上。

这使人联想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与徐庶分别时的情景。

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

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

别後更谁相伴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

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

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後休止。

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於此。

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

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

诗的最後,又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

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

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全诗赏析
出自盛唐诗人岑参的《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赏析
暗含讥讽。

肃宗朝此事甚多,岑参和杜甫对此都不满。

只因不受器重,不得不少写谏书而已。

表达了一代文人身处卑位而又惆怅国运的复杂心态。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

岑参与杜甫在公元757-758年(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

“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

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

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读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

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

但君臣们既没有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定下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

诗人特意告诉读者,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

“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

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

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胜愁闷。

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

如果联系当时安史乱后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朝廷现状,读者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

阙事,指缺点、过错。

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就不必“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

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

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

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

这和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是语异而心同的。

所以杜甫读了岑参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

”(《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他是看出岑诗中的“潜台词”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

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以下内容为繁体版出自盛唐诗人岑参的《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赏析
暗含讥讽。

肃宗朝此事甚多,岑参和杜甫对此都不满。

只因不受器重,不得不少写谏书而已。

表达了一代文人身处卑位而又惆怅国运的复杂心态。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

岑参与杜甫在公元757-758年(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同仕於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

“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

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

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读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麽空虚、无聊、死板、老套。

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

但君臣们既没有办了什麽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定下什麽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

诗人特意告诉读者,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

“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

这对於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

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於“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胜愁闷。

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

如果联系当时安史乱後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朝廷现状,读者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

阙事,指缺点、过错。

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就不必“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

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

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

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

这和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是语异而心同的。

所以杜甫读了岑参诗後,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

”(《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他是看出岑诗中的“潜台词”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於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

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