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9551/j.cnki.issn1672-9129.2019.010.137
浅谈构建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策略研究
潘民远(重庆市华蓥中学校 重庆 401132)
摘要:长期以来,初高中历史教学相对独立。
初中历史学科实行中国史与世界史两大通史系统的循环教学,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基础较差,积极性不高,理解知识能力有限,进入高中以后,对于“模块+专题”的教学模式,感到十分吃力,这就使初高中历史教学出现了脱节现象,这种脱节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瓶颈因素之一,如何处理好初高中这两张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就变得更加迫切和需要了。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9)10-0144-01
Abstract:foralongtime,juniorhighschoolhistoryteachingisrelativelyindependent.Juniormiddleschoolhistorydisciplineforthecycleofthetwo,acomprehensivesystemofChinesehistoryandworldhistoryteachingofjuniormiddleschoolstudentsintheprocessoflearninghistory,poorfoundation,enthusiasmisnothigh,understandknowledgeabilityislimited,afterenteringhighschool,theteachingmodelof"module+special",feelveryhard,whichmakeshighschoolhistoryteachingthedisjointedphenomenon,thisdis connecthasbecomeoneoftheimportantbottleneckfactorsofrestrictingstudentstolearnhistory,howtodealwithhighschoolbetweenthetwokindsofdifferentteachingmodesofcohesionandtransition,itbecomesmoreurgentandneed.
Keywords:juniorhighschoolhistory;Teachingcohesion
1 提出构建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背景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搬上了日程。
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在21世纪建构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简称新课改。
2001年中央人民政府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宣告了新课改的正式开始。
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
历史学科作为初高中教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对处于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意识、爱国主义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出现了明显的不衔接的现象,这对于初高中历史作为整体内容进行教学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迫切需要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进行研究,以改善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割裂显示,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
2 构建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意义
2.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迅速融入高一的历史学习。
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凭兴趣认识事物。
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他们进入高中学习历史至关重要。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有太多的不适应,通过初高中历史的衔接教学,让学生完成从初中历史主题式学习、识记和感性理解为主的浅层次学习到高中模块专题式学习、抽象理解为主的深层次学习的过渡,使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
2.2有利于提升教师历史教学的衔接意识,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初高中历史教师要通过历史的衔接教学,树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意识,并通过一定的案例分析和研究,探究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方法,并有效指导自己的历史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
3 构建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有效途径
3.1加强历史知识框架搭建和历史知识填报补。
所谓历史知识框架,是指以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原则,根据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纷杂繁琐,孤立无序的历史知识有机整合,形成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的知识网络框架。
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结构发挥重要作用。
3.2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转变学生的学习观。
学习观是指学生个体对知识、学习现象和经验所持有的直觉认识,是在日常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任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学习观,并用这套观念指导着自己的学习活动。
正确的学习观可以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策略,确定正确的的学习方向,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升入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讲,应该具备哪些学习观呢?笔者认为应具备的学习观有:自主学习观、创新学习观、终身学习观和合作学习观,这就要求初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的不好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的学习观,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提高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3.3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充分体现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教师要让学生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这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衔接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寻求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和学习内容的安排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
3.4转变教师的教学观,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革基础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的必由之路。
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这一门课程是实现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
而广大历史教师能否通过历史的衔接教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总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每一位高中历史老师在面对高一学生时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作为初高中历史老师,就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解决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从初中向高中学习历史的转变,实现历史教学的衔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也实现教师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探析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的解决方式[J].李阳.学周刊.2016(13)
[2]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思考[J].蒋怀顺黑河教育.2010(08)
·
4
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