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浙江选考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单元滚动检测卷(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滚动检测卷(七)
(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学考必做·演练]
1.用单侧光照射小麦的幼苗(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该幼苗将()
A.停止生长B.直立生长
C.弯向光源生长D.背向光源生长
答案 C
解析单侧光照射可引起生长素更多地移向背光面,则幼苗可呈现向光弯曲生长。

2.(2017·温州十校联考)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度高于幼根
B.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C.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引起无籽番茄的形成
D.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
答案 A
解析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芽,故A项错误;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极性运输过程中,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浓度高,抑制生长,故B项正确;用适宜浓度
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柱头能获得无籽番茄,故C项正确;单侧光照射能导致生长素在苗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从而导致向光性的出现,故D项正确。

3. 如图表示人体中甲、乙、丙、丁4种体液之间的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甲中
B.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
C.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D.甲、乙、丙中可有激素、尿素、葡萄糖、CO2
答案 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乙、丙、丁分别是血浆、组织液、淋巴和细胞内液,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甲中,A、B项正确;丁若为红细胞,细胞内O2浓度可能高于甲,C项错误;甲、乙、丙组成细胞内环境,含有激素、尿素、葡萄糖、CO2等物质,D项正确。

4.(2017·嘉兴选考科目教学测试)为研究生长素类似物IBA对某植物插枝生根的作用,科研人员获得了下表所示实验结果。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IBA浓度
B.用三种溶液处理插枝的时间应该相同
C.插枝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会影响实验结果
D.促进插枝生根的最适浓度为10-10 mol/L
答案 D
解析三个浓度比较,10-10 mol·L-1的IBA溶液对插条生根有促进作用,由于缺少其他浓度的实验组,因此不能确定为最适浓度,D项错误。

5.(2014·北京,2)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

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 D
解析冬天环境温度较低,游泳爱好者入水后,皮肤冷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元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该神经中枢把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再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经传出神经元到达效应器,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A、B、C三项均正确。

同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D项错误。

6.(2017·温州十校联考)下列有关神经肌肉接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每一个突触小泡中只有一个乙酰胆碱分子
B.神经肌肉接点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化
C.乙酰胆碱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受体蛋白作为离子通道开放,引起后膜去极化
D.一个乙酰胆碱分子与受体蛋白结合后,即可在肌膜上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答案 C
解析一个突触小泡中含有一种化学递质,但有很多乙酰胆碱分子,故A项错误;神经和肌肉之间靠突触连接,兴奋在突触处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故B项错误;化学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的钠离子通道开放,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一个小电位,随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增加,开放通道增多,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使肌膜上引起一个动作电位,故C项正确,D项错误。

7.(2017·温州十校联考)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中会发生的是() A.辅助性T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作用于病毒
B.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内环境中的病毒并使之裂解
C.致敏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
D.巨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不参与体液免疫
答案 C
解析白细胞介素-2的功能是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其本身不与抗原结合,故A项错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针对细胞内的抗原,故B项错误;致敏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故C项正确;巨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故D项错误。

8.下列关于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B.神经元一般包含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C.神经元的突起称为神经
D.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
答案 C
解析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A项正确;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所以一般包含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B项正确;神经元的突起称为树突和轴突,C项错误;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所以是一种可兴奋细胞,D项正确。

9.(2016·湖州期末测试)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的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数量远多于支持细胞
B.静息时钾离子扩散到膜外,而负离子不能扩散出去,这是导致极化状态的主要原因C.当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离子通道打开,改变了后膜对乙酰胆碱的通透性D.在膝反射中,反射中枢是位于脊髓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答案 B
解析人的神经系统中,支持细胞的数量远多于神经元,A项错误;静息时钾离子扩散到膜外,而负离子不能扩散出去,使膜外正电荷较多,而膜内负电荷较多,导致细胞处于极化状态,B 项正确;当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离子通道打开,改变了后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C项错误;在膝反射中,反射中枢由位于脊髓的突触等结构构成,D项错误。

10.较大剂量注射一种激素后,小白鼠渐渐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以至昏睡,该激素是() A.甲状腺激素B.雄激素
C.雌激素D.胰岛素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意,该激素的功能应该是减弱动物活动,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从而使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不足。

11.细胞免疫时,能分裂分化产生子细胞的是()
A.效应B细胞
B.细胞毒性T细胞
C.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D.辅助性T细胞
答案 B
解析效应B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发生分裂和分化过程,A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
能分裂分化产生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B错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不会增殖和分化,C错误;辅助性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多种蛋白质和白细胞介素-2,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但不能分裂、分化,D正确。

12.科学研究揭示,与病毒和肿瘤作战的T淋巴细胞,具有短期保护和长期保护的分工。

当研究人员捕捉到刚刚分化的T淋巴细胞时,T淋巴细胞相反的两极分别生成了两类不同的蛋白,一类蛋白带有“战士”的分子标记,另一类则显示“记忆细胞”的特性,而记忆T细胞能潜伏多年,以防备未来的异物入侵。

下列关于记忆T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地产生大量的抗体
B.记忆T细胞一旦产生就能够永久记忆
C.记忆T细胞能够识别、结合靶细胞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D.记忆T细胞和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相比,细胞中的核DNA相同,RNA不同
答案 D
解析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效应B细胞,不是记忆T细胞,A项错误;抵抗天花病毒的记忆T 细胞可以存留一生,但并非所有的记忆T细胞都可以存留一生,这也是脊髓灰质炎、乙肝等很多疫苗都需要加强的原因,B项错误;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T细胞会识别抗原并克隆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和靶细胞结合,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C项错误。

13.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HIV侵入人体对⑤⑥尤其是对⑤有破坏作用
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
答案 C
解析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项错误;细胞a是巨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细胞f是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因此,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b、c、d、e、g,B项错误;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严重衰退,C项正确;细胞e是记忆T细胞,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才会发挥作用,D项错误。

14.体重近似、发育正常的甲、乙、丙、丁四只雄性小狗,丁狗不作处理,甲、乙、丙狗分别做不同的手术处理,几个月后查得各自血液中三种激素的含量如下表,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行动呆笨而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身体发育停止
B.乙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生长立即停滞
C.丙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性情变得温顺
D.在相同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其个体大小变化为:甲、丁狗个体小,基本处于术前状态,丙、乙狗不断长大
答案 D
解析甲狗手术后导致甲状腺激素低于正常值,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原因是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A项正确;乙狗生长激素含量降低,生长激素促进生长特别
是骨的生长,缺少后生长缓慢或停滞,B 项正确;雄激素可维持雄性第二性征,丙狗体内雄激素含量很低因而性情变得温顺,C 项正确;丁狗不作处理应正常生长,乙狗个体小,基本处于术前状态,甲狗由于甲状腺激素少,而患呆小病,丙含有生长激素能长大,D 项错误。

[选考加试·冲关]
15.(2017·绍兴诸暨市5月模拟)如图为神经纤维接受适宜刺激后,某时刻测得的一段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刺激在甲处,则a 段神经纤维处于去极化过程
B .若刺激在甲处,则b 段神经纤维的钠通道既有开放的,又有关闭的
C .若刺激在乙处,则b 段神经纤维处于复极化过程或已恢复到极化状态
D .若刺激在乙处,则a 段神经纤维处于开放状态的离子通道有钾通道和钠通道
答案 A
解析 由图示可知,若刺激在甲处,则a 段神经纤维处于去极化或复极化过程,A 项错误;由图示可知,若刺激在甲处,则b 段神经纤维的钠通道既有开放的,又有关闭的,B 项正确;由图示可知,若刺激在乙处,则b 段神经纤维处于复极化过程或已恢复到极化状态,C 项正确;由图示可知,若刺激在乙处,则a 段神经纤维处于开放状态的离子通道有钾通道和钠通道,D 项正确。

16.下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

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分泌细胞――→产生分泌物――→体液传送
靶细胞
A .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
B .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可能为垂体细胞
C .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肌肉细胞,以升高血糖浓度
答案 B
解析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故A项错误;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垂体细胞,故B项正确;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经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故C项错误;血糖含量低时,肌糖元不能分解成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故D项错误。

17.下图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B.正常人一次性吃糖过多,也可出现尿糖现象
C.结构①通过传出神经元释放的化学递质影响甲的分泌活动
D.图中a与c表现为拮抗作用
答案 D
解析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参与的结果,A项正确;如果一次性吃糖过多,由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尿液中也会出现糖类(尿糖),B项正确;图中的甲是胰岛β细胞,乙是胰岛α细胞,它们都可以接受来自下丘脑的兴奋,神经与胰岛细胞之间通过突触发生联系,即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递质能影响甲或乙的分泌活动,C项正确;a是胰高血糖素,c是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二者都可以提高血糖浓度,所以二者为协同关系,D项错误。

18.(2017·杭州质检)为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对黄化豌豆幼苗茎切段伸长和乙烯产量的
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需要设置IAA浓度为0的对照组
B.光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从而影响实验结果,所以整个实验应在黑暗中进行
C.该实验说明生长素低浓度有促进作用,高浓度有抑制作用
D.当生长素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生长素浓度与乙烯的产量呈正相关
答案 C
解析设置IAA浓度为0的组别,与一定浓度的IAA进行对照,A项正确;单侧光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从而影响实验结果,所以整个实验应在黑暗中进行,B项正确;生长素浓度为0的组别作为实验的对照组,曲线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只体现出促进作用,没有体现抑制作用,C项错误;分析可知,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生长素浓度与乙烯的产量呈正相关,D项正确。

19.(2017·“七彩阳光”联盟)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次免疫中的效应B细胞均来自记忆B细胞
B.记忆B细胞能产生更多的抗体来消灭抗原
C.注射青霉素抑制体内细菌繁殖属于被动免疫
D.重复注射疫苗可以增加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的数量,因此二次免疫反应更强烈
答案 D
解析二次免疫中的效应B细胞可以来自记忆B细胞,也可以来自B淋巴细胞,A项错误;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B项错误;注射青霉素抑制体内细菌繁殖不属于免疫,C项错误;重复
注射疫苗可以增加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的数量,因此二次免疫反应更强烈,D项正确。

20.如图表示HIV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有HIV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受体
B.HIV的逆转录过程发生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细胞溶胶中
C.从图中看出,某些DNA分子可以从细胞溶胶进入细胞核
D.该过程可刺激辅助性T淋巴细胞产生多种蛋白质,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
答案 D
解析HIV能够特异性攻击辅助性T淋巴细胞,说明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有HIV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受体,A项正确;逆转录是指利用RNA合成单链DNA的过程,图示说明该过程的场所是细胞溶胶,B项正确;图示双链DNA合成后,可进入细胞核中,C项正确;HIV攻击辅助性T淋巴细胞,导致辅助性T淋巴细胞裂解死亡,D项错误。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1.(8分)(2017·浙江模拟)为探究2,4-D溶液浓度对月季枝条生根的影响,首先按照图一所示步骤配制了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然后选择插条,分组、编号,浸泡枝条,适宜条件培养,得到实验结果如图二所示。

(1)自然条件下进行月季枝条扦插时,应该_________________(填“保留”或“去除”)侧芽。

(2)2,4-D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和植物体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本质)具有相似的生理效应。

(3)图一的实验步骤中,对5号烧杯中的2,4-D溶液还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这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量的严格控制。

(4)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两重性,请列举一种能体现该特点的自然条件下植物的生长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图二,实验结果是否体现了2,4-D作用的两重性?_____。

(5)若要进一步探究2,4-D溶液促进月季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则需在_________________浓度范围内配置更小梯度的溶液。

答案(1)保留(2)吲哚乙酸(IAA)(3)吸走1 mL溶液无关(4)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等是(5)10-11 mol·L-1~10-10 mol·L-1
解析(1)扦插枝条时保留芽,芽能合成生长素,生长素促进生根,易于成活。

(2)2,4-D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和植物体内的吲哚乙酸(IAA)具有相似的生理效应。

(3)为了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应将5号烧杯中的2,4-D溶液吸走1 mL,才能保证烧杯中的溶液量相等,这是对无关变量的严格控制。

(4)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如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等体现该特点。

从图二的结果可知,低浓度2,4-D溶液促进生根,高浓度的2,4-D溶液抑制生根,体现了2,4-D作用的两重性。

(5)根据图示,可以在10-11mol·L-1~10-10mol·L-1浓度范围内配置更小梯度的溶液。

22.(10分)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

下图示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请回答问题:
(1)DC细胞能通过____________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取入细胞内,将其分解;同时,免疫调节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2)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淋巴细胞外具有__________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淋巴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称为细胞间的__________。

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还有__________等。

(3)T淋巴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__________可作用于已被少数抗原刺激的____________细胞,并促进其增殖分化。

(4)DC细胞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对癌症患者的治疗,癌细胞是正常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_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突变产生的,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分子会____________,从而容易扩散和转移,给彻底治愈带来困难。

DC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DC细胞,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再回输给患者。

这些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还可诱导T淋巴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___精确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功效,该免疫过程属于____________免疫。

答案(1)胞吞防卫、监控和清除(2)识别信息交流巨噬细胞(3)白细胞介素-2B淋巴(4)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减少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
解析(1)DC细胞可通过胞吞方式将抗原摄入细胞内。

免疫调节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2)巨噬细胞与DC细胞功能相似,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的功能,DC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是通过细胞外特定物质与T淋巴细胞表面具有识别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来实现的,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T淋巴细胞可产生白细胞介素-2作用于B 淋巴细胞并促进其增殖分化。

(4)癌细胞是正常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的,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粘连蛋白减少,使癌细胞易扩散和转移。

DC细胞可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来杀伤肿瘤细胞,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23.(加试)(9分)神经突触后膜的小电位可叠加,达到一定阈值后会引发动作电位。

某研究小
组为验证此现象,进行了以下四组实验(如图)。

(说明:实验条件适宜,实验过程中材料保持正常活性;每次刺激强度适宜且相同)
①给A连续两个刺激(间隔稍长);
②给A连续两个刺激(间隔很短);
③给B一个刺激(间隔稍长),再同时给A、B一个刺激;
④给A、B交替连续多个刺激(间隔很短)。

记录每组实验中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只有④产生动作电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预测:参照①、②将③、④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画在以下坐标系中。

(2)实验分析:小电位叠加是因为突触前膜释放的__________累加作用于突触后膜,主要引起______________通道开放增多,导致电位变化增大。

(3)若刺激神经元的C处,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A、B上测得电位变化。

答案(1)如图所示
(2)乙酰胆碱(或化学递质)Na+(或钠离子)
(3)不能
解析(1)结合题干信息,单独用间隔时间较长的刺激,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只能产生微小的电位变化;单独用间隔较短的两个刺激仍然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只是产生稍微较大的电位变化;若用交替连续的间隔较短的多个刺激,则会产生明显的动作电位。

与静息电位相比,动作电位会发生明显的逆转,图示见答案。

(2)小电位能叠加是由于每个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递质(如乙酰胆碱)累加作用在突触后膜上,引起突触后膜上Na+通道开放增多,导致电位变化增大。

(3)由于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不能反过来传递,所以刺激突触后膜C处,不能在突触前膜所在的小体上测到电位变化。

24.(加试)(12分)(2016·台州1月期末测试)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胰岛素作用机理及引起胰岛素分泌异常的部分机理,其中抗体1、抗体2分别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能阻止葡萄糖或胰岛素与相应受体结合。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血糖浓度上升,一方面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另一方面使葡萄糖感受器产生兴奋,此时神经细胞膜外电位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传出神经末梢释放化学递质,并与胰岛β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

该化学递质不影响胰岛α细胞的分泌功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图可知,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____________的影响。

(2)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膜内________________的合成,促
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__________的合成,使血糖浓度降低。

(3)胰岛β细胞含有与某病毒相似的结构,若人体感染该病毒,免疫系统会产生________(填“抗体1”或“抗体2”),在消灭病毒时可破坏胰岛β细胞,引起Ⅰ型糖尿病(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

现有甲(正常)、乙(存在抗体1)、丙(存在抗体2)三人,在一次口服较多葡萄糖后,三者胰岛素分泌量由高到低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饲喂小鼠后,每隔30 min检测其血糖浓度,结果见下图。

请根据血糖浓度变化曲线,在同一坐标图上画出血浆中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并完善坐标图(注意:不要改变原来的坐标,胰岛素浓度具体数值不做要求)。

答案(1)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胰岛α细胞没有与该化学递质结合的受体胰高血糖素
(2)葡萄糖载体蛋白蛋白质、脂肪、糖元
(3)抗体1丙、甲、乙
(4)如图所示
解析(1)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刺激后则变为外负内正。

传出神
经末梢释放的化学递质,能与胰岛β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

化学
递质不影响胰岛α细胞的分泌功能,原因是胰岛α细胞没有与该化学递质结合的受体。

从图
中可以看出,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胰高血糖素的影响。

(2)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
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膜内葡萄糖载体蛋白的合成,从而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