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58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急疹58例分析
作者:羊慧丹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11期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280-01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婴幼儿常见的急性热性出疹性疾病,临床上以2岁以内婴幼儿突发高热,热退疹出为特点,但出疹前往往难以确诊。

现将本院儿科2010年1月~2011年8月诊治的58例幼儿急疹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般资料:本组58例病例均为2010年1月~2011年8月门诊及住院患儿,排除药疹、风疹及他出疹性疾病而确诊为幼儿急疹,其中男33例(56.9%),女25例(43.1%),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24个月,其中3~6个月10例(17.2%),6~12个月41例(70.7 %),12~24个月7例(1
2.1%)。

1.2 发病季节:幼儿急疹为散发病例,一般没有流行性,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冬春季多发,但本文所观察病例无明显季节性,为散发病例。

1.3 临床表现
1.3.1 症状:58例均有发热,多数为骤起发热,其中体温38℃~39℃26例(44.8%),39℃~41℃32例(55.2%)热型不规则,热程2~5天,其中首次发热35例(60.3%);伴随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12例(20.7%);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21例(36.2%);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3例(5.2%)。

1.3.2 体征:①均可见红色玫瑰疹,皮疹多体温下降后出现。

其中体温下降时出疹15例(25.9%),体温下降至正常后出疹43例(74.1%)。

皮疹主要集中于头、面、颈部及躯干,四肢相对较少,肘膝以下及掌跖部多无皮疹,24小时内出齐,2~3天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及脱屑。

②咽部充血轻~中度21例(36.2%)明显充血及滤泡增生17例(29.3%)。

③出现耳后、颈部及枕部淋巴结肿大35例(60.3%),淋巴结如黄豆大小,质软、活动、无压痛。

1.3.3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者32例(55.2%),增高者26例
(44.8%),其中中性粒细胞增高者9例,淋巴细胞增高者17例,CRP增高者8例。

1.3.4 治疗及预后幼儿急疹具有自愈性,一般预后良好,轻症口服抗病毒药物及退热药物,高热者退热补液对症治疗同时给予广谱抗病毒药物如:病毒唑(10~15㎎/㎏)静脉滴注,中性粒细胞升高或CRP升高患者加用抗生素治疗,一般以窄谱的青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
素为主,高热惊厥者给予苯巴比妥(8~10㎎/㎏)肌注止惊,腹泻严重者可口服蒙脱石散保护胃肠粘膜及止泻。

本组58例患儿治疗后,均痊愈,无后遗症。

2 讨论
幼儿急疹病原体主要为人类疱疹病毒-6(HHV-6)型,部分为人类疱疹病毒-7(HHV-7)型,无症状的成人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经呼吸道飞沫传播[1]。

新生儿血清中可以检验到来自母体的HHV-6抗体,故6个月以下婴儿很少发病,出生后6个月血清抗体明显下降,成为易感人群[2]。

HHV-6具有亲神经性,可引起高热惊厥,并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脑炎,应予以重视[3]。

此外幼儿急疹可引起心肌损害[4]。

幼儿急疹应注意与麻疹、风疹、川崎病等鉴别,因早期无特异性表现容易出现误诊,通过本组病例观察,可总结出以下特点:<2周岁,尤其是6~12个月幼儿,骤起高热,体温39℃以上,特别是生后首次发热;精神状态良好,伴随症状不明显,部分有轻度卡他症状或腹泻;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以淋巴细胞为主,应考虑本病。

同时不应盲目使用抗生素,即使继发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及CRP升高,也应使用窄谱抗生素避免菌群失调及耐药性产生。

参考文献
[1]王慕逖.儿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8.
[2]苏海滨李跃旗人疱疹病毒6型不单是幼儿急疹的病原体传染病信息,
2004,17(2):76
[3]邢嬛.幼儿急疹.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11):642-643.
[4]肖运迎张广友幼儿急疹伴心肌损害临床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2,12(6):370~371.
作者单位:322302 浙江省磐安县人民医院儿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