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2T11:18:02.39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5期作者:涂郑禹,孙建成[导读] 以实验室技术、工艺控制、质量检验和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四大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涂郑禹,孙建成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402
摘要:以实验室技术、工艺控制、质量检验和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四大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梳理原有课程体系中的教学要点与岗位工作要素的对应关系,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的“活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

教学过程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为支撑的三层次递进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体系化工类专业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今中国正处在整体转型升级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一大批优秀的职业技术学校协同,当务之急是加快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与此同时,各高职院校为了创出各自的办学特色,对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能力培养、人才规格等方而进行了不断地探讨和研究,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课程建设等进行了改革,以岗位能力的需求为目标,以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和建设为重心和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岗位应用能力,满足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1-3]。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和“1+X”职业技能中级标准要求,打破传统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平台”设置课程,从化工行业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出发,构建以实验室技术岗位、工艺控制岗位、质量检验岗位和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岗位为核心的“活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书证融通的人才培养。

一、高职化工类专业课程的现状
基于化工职业岗位的高职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化工行业的职业发展规律,即从初学者--熟练者—实践专家的职业发展规律,要求学院在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时,不能一味的追求大而全,而应从职业岗位能力出发融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来培养学生,不仅要求让学生完成面向工作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强调让学生主动构建未来工作过程中的隐形知识[4-5]。

合理构建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学期间不仅能够完成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岗位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在毕业时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6]。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并设计了“1+X”证书制度。

截止到2020年12月,前四批公布的447个“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化工类有5个,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将“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去,没有按“书证融合”的要求实施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从而影响了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取。

二、高职化工类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改革思路
化工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化工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从众多的企业调研分析结果显示,多数企业对于一线人才的第一需求并非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水准[7]。

敬业、责任感是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

同时,化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并注重可持续能力的培养。

化工类专业要以“素质和能力为本位”构建课程体系。

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以化工技术应用能力和化工岗位工作技能为支撑,以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等化工职业素养的培养为根本,明确应用化工专业领域核心能力,即:实验室试验操作能力;质量分析检测能力;化工工艺操作、控制能力和化工设备的使用及维护能力。

围绕这四项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化工类专业领域课程体系,同时要与行业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以使学生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8]。

三、基于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实验室技术岗位、工艺控制岗位、质量检验岗位和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岗位是高职化工类专业学生就业后要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因此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逻辑主线来进行,目标是培养学生化工生产过程的试验操作、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工艺技术操作、控制和管理能力,课程体系立足于化工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新梳理原有课程体系中的教学要点与岗位工作要素的对应关系,进而设置不同的模块化课程。

最终构成基于四大岗位职业能力的“活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

四、构建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支撑的三层次递进式教学模式
由于化工行业具有化工生产危险性大、化工工艺差别大、化工设备稳定性难掌握,化工产品品种多等特点,多数化工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与岗位实际需求脱节,尤其是实践教学更为突出。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实训虚拟空间,复制工厂工作环境,实现以虚拟实训过程培养职业标准和职业素质,以实岗实训落实基础技能训练,以顶岗实习完成岗位能力全面提升,前后衔接,逐层递进,缩短了岗位对接距离,教学理念上打破了以课程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形成了符合行业教学特点的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遵循技能要素循序渐进的学习特点,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安全、高效的虚拟实训教学和真实、必要的实岗教学两个层次。

通过二者互为补充的技能要素学习,学生可以进入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顶岗实习,达到职业能力的培养。

整个教学运行采用工学一体的模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规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最大程度的缩短了在校学生与对接工作实践岗位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刘允峰.“移动应用开发”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23):69-71
[2]杨庆,张丹.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J].时代汽车,2021(5):48-50
[3]施冬梅,孙翠改,盛雪丰.产教融合视域下移动应用开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9,28(2):59-63
[4]鲁恩铭,申静.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6):132-133
[5]李德平.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河北职业教育,2018.8(8):23-28
[6]方俊.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科技资讯,2016,14(24):122-124
[7] 陈敏,高俊波,杜秀园,等.基于1+X证书制度的模块化教育模式构建-以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为例[J].江西化工,2021,37(1):82-84 作者简介:涂郑禹(1982-),男,河南禹州人,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孙建成(1992-),男,河北大城人,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安全及检测专业助理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食品安全检测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9-2020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化工类专业建设的途径
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9105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