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NINGBO DAHONGY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参考资料
2008年第3期总第6期
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编
本期目录
职业与职业指导概念探究 (1)
黄炎培职业指导理论体系研究 (5)
论杨贤江的职业指导思想及启示 (12)
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方法与内容 (17)
当前我国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3)
教学、实践、实习一体化职业指导体系的探索 (28)
论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 (33)
萨柏的职业生涯理论及其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38)
国内外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比较研究 (43)
美国大学职业指导理论述评 (50)
日本高校职业指导的系统研究 (55)
试论韩国高校职业指导的产生、发展及其启示 (61)
2008年4月
职业与职业指导概念探究
廖轶涵
一、职业
在职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职业含义的界定不尽相同,从国外学者的观点看,职业主要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来定义的。

美国社会学家塞尔兹认为:“职业是一个人为了不断取得收入而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这种活动决定着从事它的那个人的社会地位。

只有具备了技术性、经济性与社会性三要素的社会活动方可列入职业范畴”。

美国学者泰勒认为:“职业的社会学概念,可以解释为一套成为模式的与特殊工作经验有关的人群关系”,“职业是用以组成一个社会的一种地位范畴”。

日本学者尾高邦雄认为:“所谓职业,是个性的发挥,任务的实现和维持生活的连续性的人类活动”。

日本劳动问题专家保谷六郎认为:“职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为了生活所需而发挥个人能力,向社会作贡献而连续从事的活动”。

我国学者对职业的定义也有多种:如①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是专业的、非业余的。

②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

③是个人所从事的具有特定内容和方式的,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具体工作。

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并作为自我主要生活来源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职能的工作。

职业具有社会性、目的性、技术性、稳定性和群体性五个特性。

⑤指在业人口(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所从事社会性工作的种类;或劳动者从事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

⑥指社会人员按照社会分工所从事的相对稳定、合法、有报酬的工作。

如教师、警察、会计、医生、营业员、厨师、秘书、驾驶员、保安、理发师、法官、公务员、军人、清洁工、记者、咨询师、演员、作家等, 都是职业的名称。

职业具有社会性、有偿性、稳定性、规范性等基本特征。

⑦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为生活所得而发挥个人能力并为社会作贡献的持续性活动。

⑧是劳动者由于稳定地从事某项有酬工作而获得(的)劳动角色, 是一种社会劳动岗位。

⑨是在业人员所从事有偿工作的种类。

从上述定义看,学者分别从职业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描述了职业的内涵,反映了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职业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从职业主体看,职业载体是人,
职业的本质反映着人与社会的关系。

笔者认为:职业是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相对稳定、合法、有偿且能发挥个人能力或特长、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一种持续性活动。

从职业客体看,职业是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劳动分工变化而演变、为劳动者提供的一种既满足于社会要求又有益于社会的有偿活动。

二、职业指导
1.职业指导的定义
职业指导随着社会经济及职业的发展应运而生,但什么是“职业指导”,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探讨,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
第一类为“选择论”。

认为职业指导就是对个人选择职业的指导,这种观点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和能力特点,并与社会上的某种职业相对应。

职业指导就是要帮助个人寻找与其心理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以达到人与职的科学匹配。

如①《社会学百科辞典》把职业指导定义为:一定的社会机构帮助个人了解职业,走上职业道路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包括职业分析和个体评价,根据个人的职业心理特征和能力倾向对个人做出选择的建议。

②职业指导是帮助个人成功获取职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③职业指导是指导者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结构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结合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帮助求职者选择适合的职业和专业,进行定向培养,帮助用人单位选择合格的劳动者,达到人与职业优化组合的指导过程。

第二类为“服务论”。

把职业指导看成是一种为求职者提供帮助的社会服务活动。

包括预测和分析人才需求动态,汇集传递就业信息,组织人才交流,以及各种与劳动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把为企业推荐人才,为求职者介绍合适的职业当做职业指导的根本任务。

如①职业指导是对于选择职业、准备职业以及在职业过程中求进步而提供知识、经验和技能,它包含学校内的职业定向指导,也包含学校外的社会方面的职业指导;既包含升学指导,也包含就业指导;既包含对一般人的指导,也包含对残疾人的指导。

②前苏联的社会学家认为:职业指导是一个社会过程,它由职业信息服务、职业咨询服务、人员选择和职业适应四个部分组成。

第三类为“过程论”。

提出职业指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张要有意识地发
展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通过系统地教育,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自觉地选择生活目标,确定升学就业方向,并在毕业前做好升学就业准备。

如①美国“国家职业指导协会”(National Vocational Guidance Association 1913- 1983)认为:职业指导是帮助个人准备职业、选择职业、获得职业和转换职业的一种过程;具体而言,是帮助学生选择职业的过程,是为就业做准备的过程,也是在任职中求得发展的过程。

②华东师范大学金一鸣教授主张职业指导应渗透到整个教育过程,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

其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工作使学生在毕业时能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自觉地择定生活目标,确定升学和就业方向,并在毕业前做好升学与就业准备,以便适应未来的工作。

③职业指导是使人们在正确地认识职业和充分了解自身的基础上,合理地做出职业选择,选定职业发展方向的过程。

其本质有三个方面:是构成管理者、指导者、指导对象三要素这一“人—人”系统的内在联系;是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是一个动态的教育过程。

④职业指导是通过对个人的职业意识、职业品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来帮助个人根据社会需要、职业需要和自身特点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创造职业的教育过程,是对人的学习生涯、职业生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和指导。

第四类为“发展论”。

认为职业指导是有阶段性的,主张职业指导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并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

把人的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适应看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长期过程,而不是面临择业时的单一事件。

如台湾学者认为:职业指导不独使受指导者知业并适于何业,且需设法为之预备、助其入业,使安于其业、乐于其业;万一入业后不适宜,更当设法使之迁业,务得安居乐业之所也。

综上所述对于职业指导,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对于职业指导内涵的理解却是归一的。

即职业指导就是社会职业指导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谈、心理测试等方法和手段,按照社会求职者和学生的个人条件、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用人要求等提供咨询与指导,帮助社会求职者和学生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职业结构和有关人事、劳动政策法规,了解自己的职业志趣、职业能力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综合的职业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最终获得职业的成功
并实现人—职科学匹配的过程。

2.关于“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概念的厘正
从当今的汉语文献中不难看出,“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的概念与历史发展有关。

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指导在过去也称“就业指导”、“职业辅导”,它是以促进求职者根据社会职业变动趋势实现就业或参加职业培训,以及指导用人单位招聘所需人员为主要内容的多项服务工作的总称。

因而在国内,许多研究者多把职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而没有将二者做出区分。

典型的观点有:①《中国教育百科全书》解释:“职业指导,亦称职业咨询或就业指导,指根据社会职业需要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较为恰当地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

②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虽然称谓不同,但含义大体上是一致的”。

③就业指导,也有人称其为“职业指导”、“职业辅导”。

在新的历史时期,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一般来说不要相互替代。

首先,从汉语的词性上分析,“职业”与“就业”不能等同。

“职业”是名词性的,“就业”更侧重于动词性。

其次,人们使用概念的时候,既要尊重概念的来源,也要尊重汉语字词的本意。

如果说“就业指导”的概念能够概括学校的全部职业指导,那么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使用“就业指导”这个概念显然是不合适的,不符合汉语的语境。

从职业指导的分类角度来看,按目标划分,职业指导可分为就业指导和升学指导;按实施职业指导的主体划分,职业指导可分为:学校职业指导和社会职业指导。

因此,合理的概念界定应当是:职业指导的概念包含了就业指导,或者说,就业指导实质上是职业指导的一部分。

黄炎培职业指导理论体系研究
张志增刘娜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驱,他在提倡职业教育伊始,就十分重视与职业教育有密切关系的职业指导,并且创造性地将其纳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

在几十年的实践中,黄炎培就职业指导的本质、功能、原则和方法等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对中华职业教育社及全国各有关机构的职业指导工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职业指导的本质论
把握职业指导本质的基本前提,就是要正确理解职业指导的涵义。

黄炎培指出,何谓职业?“一方为己治生,一方为群服务,人类间凡此确定而有系统的互助行为,皆是也”。

“职业这名词容易为一般所误解,以为只是个人谋生的意思,我们中华职业教育社同志的主张,却不是这样,我们以为职业的意义,在谋个人生计,同时也是社会服务。

要不是这样,个人的生活,依然不能圆满解决,社会也得不到他的好处”。

黄炎培认为,职业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为己,二是服务,就像一物两面,缺一不可。

并且在抗战时期,所谓服务,更指一种牺牲精神了。

黄炎培对职业意义的阐释与他对职业教育目的的阐述是一致的,他说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而所谓职业教育,即“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

由此看来,黄炎培始终把“为己谋生/为群服务”作为职业教育的目的。

黄炎培认为职业指导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他把小学阶段的职业指导视为职业陶冶,也就是说职业陶冶是职业指导在儿童时期的表现形式。

何谓陶冶?“范土成器谓之陶,铸金成器谓之冶。

以此方法,施之教育,使儿童于不知不觉中,养成为己治生、为群服务之兴趣与习惯,所谓职业陶冶是也”。

他认为,在小学阶段,儿童还不懂得“谋生”、“服务”的意思,但是教师可以创造条件,培养儿童对于某方面事务的兴趣,“教之手工,使依样制作焉,自由制作焉,初未尝有意于为工而工在其中焉”。

“由是而进,则以其心理上与处境上自然要求而施行职业指导焉,更以训练之成功而介绍职业焉”。

如果把中学及其以后的职业指导建立在小学职业陶冶的基础上,那么,这种职业指导更具有实际的效果。

1946 年,
黄炎培创办了普通教育性质的比乐中学,目的是在初中进行职业指导,使学生按着指导,升入分科高中。

在创办比乐中学的意旨书中,黄炎培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描述性含义:“大多数青年不论男女,到了十四岁或十五岁,天然的会想到将来生活的寄托,就是择业问题。

教育在这个时候,就应该用种种方法明示或暗示各种职业的意义价值和从业的准备等等,使得每个青年不要走向和他天性或天才不相近的道路。

这就是职业指导”。

可见,在黄炎培看来,职业指导就是按着人的天性,为受教育者给予职业的准备,使其了解自我,了解职业,获得职业,从而达到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黄炎培认为,要使人的才能、性格符合职业的需求,就必须对求职者进行职业指导,职业指导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事事得人,人人得事”。

黄炎培倡导职业指导,是基于社会上失业现象的存在、社会分工不同导致的职业种类繁多和人类天生才性不齐的背景和形势。

他在1917 年创建中华职业教育社时,就揭示了职业教育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二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三是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

1934 年,又把“谋个性之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并且提出它的终极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黄炎培认为这四大目标的实现,非借助于职业指导不可。

职业指导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倾向,选择适当的职业,选择适当的训练,发展其天赋个性与特长,对己治生,为群服务,从而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理想。

因此,“职业指导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这四大目的。

职业指导的目的与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它服从于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

黄炎培指出,职业指导要达到令人信服的效果,它的工具必须是科学的。

比如:职业字典,它是在客观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汇集我国所有的职业种类编辑而成的,是职业指导人员了解职业的一把钥匙;心理测验室,用来判断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志趣、学业的最科学的依据,心理测验是客观的量尺,是识别“人”的科学工具,实施心理指导者,如果仅凭主观的观察、短期的谈话是不科学也不可靠的;体格标准,体格与选择、训练、介绍以及改进职业,都有密切的关系。

某类职业,应需某种体格;某类职业,,应避免身体上某种缺陷。

某类工作,可以补救某种缺陷;某类工作,可以增重某种病态。

以上各问题,实施职业指导者应了解而设法解决这些问题,解决的办法应根据事实,订成不同标准,作为体格
与职业配合的量尺。

可见,职业指导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指导者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职业信息,被指导者才能客观地了解自身状况,以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

黄炎培还认为,职业指导固然是科学的,但在文字、谈话和宣传上也是讲究艺术性的。

比如:在宣传职业指导的刊物上,艺术性的文字、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图画都会给宣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实施职业指导的人不但要有相当的学识,能够努力地去做,而且在人格和品性方面应有下面一些修养:高尚纯洁的人格、诚恳谦和的态度、虚心客观的态度、互助合作的精神、敏捷果断的才能、不厌其烦的耐心。

职业指导者如果具备了这些修养,指导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人们对职业指导的信赖程度也会提高。

二、职业指导功能论
黄炎培把职业指导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因为他认为职业指导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对个人、教育与社会三个方面都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黄炎培认为,人的个性差异是实施职业指导的客观依据。

“人各有特别之才能,本之天赋,苟一一用之于适当之途,与因学之不当、用非其长,或竟学成不用而一一废弃之,两者之一出一入,其影响于国家、社会前途,其复可以数量计?所谓人才经济问题,吾知诸君固不得不认为重要”。

也就是说,学以致用与学非所长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大为不同。

可见,职业指导是避免人们“所学非所用”的重要方法。

黄炎培还提出,要根据学生的品性与才能替学生分科选业,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从事某种职业。

他说:“我们研究职业教育,要知道教育并没有绝对的能力。

如果那人所入的学科,与他的性质和才能不相当的,无论给他怎么样教育上的准备,总是无效。

所以对于个人顶要紧的,就是用种种方法,试验出一种与他最相当的职业,然后给他入那种学科”。

用什么方法试验出与他最相当的职业呢?那就是最科学的方法——心理测验,而职业心理测验是实施职业指导的必需工具。

因此,职业指导能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使自己找到合适的职业,并且在漫长的职业生涯发展中,这种优势个性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是个性与职业的互助成长。

黄炎培认为职业指导的第二个显著功能是沟通教育与职业。

民国之初,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的现象严重,黄炎培遂提倡实用主义教育,不几年后,愤而提倡职业教育。

但是,如果仅从创办职业学校来说,只能部分地解决学生的失业问题,因为一方面大量普通学校的未能升学的毕业生仍旧面临失
业,另一方面只在教育领域内办职业学校,不能与关系学生就业的职业界有所联系,也会导致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因此,为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黄炎培于1925年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他指出:“社会是整个的。

不和别部分联络,这部分休想办得好;别部分没有办好,这部分很难办的”。

于是他得出结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

另一方面,普通学校的毕业生出路问题怎样解决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职业指导了,职业指导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上有哪些职业,哪些职业最适合他们的个性特点。

即便在“大职业教育主义”倡导之下的职业学校,也仍然需要借助于职业指导,获得信息、了解自我。

黄炎培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强调,通过职业指导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挖掘和使用人才,实现人尽其才的目的。

黄炎培在谈到“怎样加强团结”这个问题的时候,指出:“方法在把一群间地力、物力、人力凝聚起来,而人力是一切力的中心,必是每一个人肯把它所有的力量,完全贡献给群,构成群的整个力量”。

职业指导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措施,首先表现在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根据社会需要的实际状况,求得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合理匹配。

其次是为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信息,为人才流动提供指导,以减少人才积压,提高人才效益。

当劳动力供过于求时,职业指导通过分析过剩劳动力的结构,预测社会需求趋势,使失业者调整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减少失业;当劳动力供不应求时,职业指导主要着力于增加供给,指导用人单位合理利用现有人才和加大培训规模,将潜在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资本。

三、职业指导原则论
原则是人们处理问题时所依据的准绳,职业指导的原则是职业指导活动应遵循的规范。

根据黄炎培的职业指导观,职业指导要遵从匹配性、自主性和发展性三个原则。

匹配性原则强调人与事的适合。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的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反映着一个人整个的生活历程。

因此,性格一旦形成,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而处于择业困惑期的青少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性格,有助于在接受职业指导时了解和寻找与自己性格匹配的职业。

黄炎培在《河车记》里讲道,请求介
绍职务的人应该知道几条规则,其中之一是“介绍职务以相当的人配适当的事,并不保证人人有事”。

职业指导一定要遵循人职匹配的原则,对求职者负责任。

只有与人的性格相符合的职业才能够激发人的兴趣,而兴趣又是行动的先导,性格与职业相符了,会激起人的创造欲望;反之,会抹杀人的创造性,引起职业倦怠。

自主性原则强调被指导者最终由自己做出职业选择。

黄炎培在《河车记》里指出:“指导是建议性质,采纳与否是在个人,采行结果,亦由个人负责”。

这充分体现了黄炎培对职业指导自主性的提倡。

职业指导不是由指导者决定他人的升学与就业方向,更不是强迫被指导者走向自己所不愿意的目标,而是要培养青年独立的计划、选择和决定自己前途的能力,帮助他们对自己的需要、性格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地选择职业或专业。

职业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决定了职业指导者处于辅导、指导地位而非代决的地位。

至于指导者的建议能否被接受,指导的效果如何,还在于其建议和指导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合理性。

另外,自主性原则有助于避免被指导者的依赖心理,能够使被指导者意识到,指导者提供的只是一种职业的参考,真正决定个人未来职业趋向的还是自己。

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人的生理、心理、精神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发展性原则也是职业指导的一个基本原则。

“职业指导是多方面的,是长时期的,决不是介绍了一个位置便算了事,或者指导了一条职业的途径便算卸掉责任。

它的事业是重要,它的责任是久长”。

“职业指导乃长时期继续进行之事业,非短时期之商榷。

职业指导之实施时期,自职业陶冶时期,职业准备时期,专业训练时期,就业后补习时期,至确能自立经营,无需辅导时期,绝非短时间两人晤谈之匆促商量所能塞责”。

随着社会的进步,旧职业不断消失,新职业不断产生,人的需求不断变化,职业指导者必须对被指导者给以持续的、发展的职业指导。

四、职业指导方法论
黄炎培认为,如果青年人没有养成职业的习惯或者没有从事某种职业的兴趣,或者他所从事的职业与他的天性不一致,那么,职业教育也不能达到圆满的效果。

这就需要职业指导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黄炎培曾把职业指导的科学方法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