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黄龙山缓步动物区系初步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延安黄龙山缓步动物区系初步调查
李宏群;刘晓莉
【摘要】报道了陕西省延安黄龙山的缓步动物名录.该名录包含了13种缓步动物,
隶属于2纲、2目、3科、6属.其中帕氏双向熊虫(Diphascon patanei Binda & Pilato, 1971)和马氏等高熊虫(Isohypsibius marcellinoi Binda & Pilato, 1971)
是陕西省新纪录种,其余叶状角棘影熊虫(Cornechiniscus lobatus Ramazzotti,1943)、加拿大棘影熊虫(Echiniscus canadensis Murray,1910)、日本棘影熊虫(Echiniscusm japonicus Morikawa,1951)、太白棘影熊虫(Echiniscus taibaiensis Wang and Li,2005)、假棘影阿斯皮尔熊虫(Oseydecgubuscys asoer Abe,Utsugi & Takeda, 1998)、假棘影苏氏熊虫(Pseudechiniscus suillus Ehrenberg,1883)、假棘影乳突状熊虫(Pseudechiniscus papillus Li,Wang, Liu and Su,2005)、哈氏大生熊虫(Macrobiotus hamsworthi Murray, 1907)、胡氏大生熊虫(Macrobiotus hufelandi Schultze,1833)、瑞氏大生熊虫(Macrobiotus richtersi Murray,1911)、Diphascon scoticum Murray (1905)是陕西省延安黄龙山新纪录种.
【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0(049)003
【总页数】4页(P659-662)
【关键词】缓步动物;名录;黄龙山;区系
【作者】李宏群;刘晓莉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重庆,408100;长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重庆,408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1
自1773年德国牧师Goeze首次描述一种淡水缓步动物以来,至今已有约1 000
种缓步动物被描述[1,2]。
而在我国对该动物的研究始于 1937 年[3],迄今为止,前人发表的我国缓步动物分类区系论文标本多采自陕西、四川、云南、安徽、内蒙古、西藏、河北、江西、湖北、吉林、海南、青海等省[4-6],而对陕西
延安地区缓步动物尚未有人进行研究,笔者于2007年1月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山采得345份苔藓标本,发现13种缓步动物。
1 材料与方法
苔藓标本采集于陕西省黄龙山,样线分为3条,即大梁样线、瞭望塔和黄龙县城北,地理坐标为109°38′~110°12′E,35°28′~36°02′N。
将采集的标本浸泡于
蒸馏水中12h,在解剖显微镜下用吸管提取缓步动物,用沸酒精处死,再用Hoyer’s液固定后加盖玻片,置于相差显微镜下观察鉴定。
2 系统分类
2.1 异缓步纲
2.1.1 角棘影属(Cornechiniscus Ramazzotti)叶状角棘影熊虫(Cornechiniscus lobatus Ramazzotti)
1)描述:体长最长可达600 μm,身体红色,呈卵圆形,眼点黑色。
背板上布满
粗糙颗粒状刻饰物。
肩板上有一个W形的轻微突起结构,其表面光滑,无刻饰物。
头部附属物包括内侧须、外侧须和头乳突。
侧部惟一的附属物是侧丝A。
第一、二
中板横向分成前后两部分,但第三中板不分裂。
假隔板存在,后侧边缘有2个细
小的钝圆状突起。
第1对腿的外侧有一小刺,第4对腿外侧有一乳状突起,无齿领。
2)讨论:叶状角棘影熊虫的分布广泛,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1],1963 年在我国广东省首次发现[7]。
随后在青海省[5]和陕西秦岭[8]都有报道,该种在陕西延安属首次报道。
2.1.2 棘影属(Echiniscus Schultze)加拿大棘影熊虫(Echiniscus canadensis Murray)
1)描述:体长最长可达到450 μm,身体红色。
背板上的刻饰物由小的六角形或
中心具圆点的圆形组成。
头部附属物包括内侧须、外侧须和头乳突。
侧部的附属物是侧丝A。
背丝C呈细丝状,而背棘D呈短刺状。
第4对腿上具有锯状齿领和小
乳突,内侧爪具有1个弯曲的小刺,第3对和第4对腿外侧靠近基部处有2个短刺。
2)讨论:加拿大棘影熊虫的分布广泛,在欧洲、亚洲和美洲许多国家被发现过[1]。
2005年我国在陕西省秦岭首次发现[9]。
该种在陕西延安属首次报道。
2.1.3 日本棘影熊虫(Echiniscus japonicus Morikawa)
1)描述:体长可达到230 μm,身体红色。
背板上布满许多直径大小不一多边形
小凹陷。
头部附属物包括内侧须、外侧须和头乳突。
侧部的附属物是侧丝A,较长。
第4对腿上具有锯状齿领和小乳突,每条腿上两内爪上都有1个弯曲的小刺。
第
3中板缺乏,终板通常没有缺刻纹,但有2个显著的凹口。
2)讨论:日本棘影熊虫的分布广泛,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1]。
2005年我国在陕西省秦岭首次发现[9]。
该种在陕西延安属首次报道。
2.1.4 太白棘影熊虫(Echiniscus taibaiensis Wang and Li)
1)描述:体长最长可达到180 μm,身体红色,眼点黑色。
背板上布满许多大小
不一多边形和不规则小凹陷,但第2中板前面部分缺乏。
头部附属物包括内侧须、外侧须和头乳突。
侧部的附属物是侧丝A、C、D、E 以及 Cd,Dd。
第 3中板缺乏,终板通常没有缺刻纹和凹口。
第4对腿上具有锯状齿领,侧面有一小乳突。
每条腿爪上都不具有小刺。
2)讨论:太白棘影熊虫在陕西秦岭太白山首次发现[10],该种在陕西延安黄龙山再次报道。
2.1.5 假棘影属(Pseudechiniscus Thulin)假棘影阿斯皮尔熊虫(Pseudechiniscus asper Abe,Utsugi&Takeda)
1)描述:个体很小,体长可达180 μm,身体红色。
背板上布满许多大小不一的
颗粒。
肩板、第一、二对板旁有明显地侧板。
头部附属物包括内侧须、外侧须和头乳突。
侧部仅有侧丝A。
假隔板沿中轴一分为二,其后面边缘有两个肺叶状的突起,终板的后方有两个不显著刻纹。
每条腿内爪上都有小刺。
2)讨论:假棘影阿斯皮尔熊虫最早发现于日本北部[11],后在陕西秦岭太白山再次发现[10]。
该种在陕西延安属首次报道。
2.1.6 假棘影乳突状熊虫(Pseudechiniscus papillus Li, Wang, Liu and Su)描述:体长可达220 μm,身体红色。
背板上均匀地布满许多直径不同的乳突状的小突起,腹侧缺乏。
头部附属物包括内侧须、外侧须和头乳突。
侧部的附属物是侧丝A。
背板的头板上有刻面,肩板从横向分为前面部分和后面部分,假隔板沿中轴一分为二,其后面边缘有两个肺叶状的突起,顶点指向后方,终板的后方有两个不显著凹口。
第4对腿基部具有小乳突,每条腿爪上都没有小刺。
讨论:假棘影乳突状熊虫在陕西秦岭太白山首次发现[12]。
该种在陕西延安属
首次报道。
2.1.7 假棘影苏氏熊虫(Pseudechiniscus suillus Ehrenberg)
1)描述:体长可达285 μm,身体红色。
在头板、肩板和中板上分布有致密的小
颗粒,其他部位比较粗糙,终板也有,但不甚明显。
头部附属物包括内侧须、外侧须和头乳突。
侧部的附属物是侧丝A。
第一和二中板横向分为前面部分和后面部分,具有完整的假隔板。
终板的后方有两个不显著凹口。
4对腿都比较长,在腿的基部都有颗粒分布,第4对腿上有一个乳状突起,没有齿领,且内爪上有弯曲的小刺。
2)讨论:假棘影苏氏熊虫的分布广泛,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1]。
在我国最早
发现于北京、河北和广东省[4],以后各省都有报道[8,13]。
该种在陕西延安属首次报道。
2.2 真缓步纲
2.2.1 大生属(Macrobiotus Schultza)哈氏大生熊虫(Macrobiotus harmsworthi Murray)
1)描述:身体无色或白色,眼点存在。
体长可达650 μm。
角质皮层光滑无颗粒。
围口板明显。
口管宽短,吸咽卵圆形,基突存在,3块大板均呈细长的杆棒状,两端圆顿且长度几乎相等,各排大板呈弧形排列,且向中间凹陷。
小板存在。
爪子为典型的hufelandi型,主枝上有2个明显的附棘。
半月板中等大小,一般均光滑,有些个体在第4对足的半月板上有细长锯齿状突起。
讨论:哈氏大生熊虫是一种常见的缓步动物,遍布世界各地[1]。
我国陕西省秦岭[14]、吉林省和湖北省[15]、江西省[16]、青海省[5]和浙江省[17]等都有报道,该种在陕西延安黄龙山属首次报道。
2.2.2 胡氏大生熊虫(Macrobiotushufelandi Schultze)
1)描述:身体为不透明的白色,常有数排横向的棕色或灰色条纹。
眼点存在。
体长大约在300~400 μm。
角质皮层光滑无颗粒。
有围口板,口管中等宽,口针发达细长且向内弯曲。
吸咽呈卵圆形,有基突存在,具两排大板和一排小板,第一排大板比第二排长,且中间有一缢痕,使得大板看起来呈现为3块,这在成体中表
现突出。
爪子为典型的hufelandi型,有主枝和副枝,两者相连于主枝的中部,主
枝上有发达的附棘。
半月板中等大小,一般光滑,仅仅极少数年老的个体半月板上有轻微的锯齿状结构。
2)讨论:胡氏大生熊虫是一个常见种,遍布世界各地[1],我国陕西省[14]、吉林省和湖北省[15]、江西省[16]、青海省[5]和浙江省[17]等都有报道,在陕西延安黄龙山属首次报道。
2.2.3 瑞氏大生熊虫(Macrobiotus richtersi Murray)
1)描述:身体无色,无眼点。
体长可达560μm。
表皮光滑,有椭圆形明显的密
布小孔。
围口板明显。
口管较短较粗,口针粗壮。
吸咽卵圆形,有基突和3排棍
棒状大板,第三排最长,第一排次之,第二排最短,有明显小板,与大板有明显的距离。
爪子为典型的 hufelandi型,爪序 2-1-2-1,附棘明显,爪基部的半月板光滑,偶尔有细微的锯齿。
2)讨论:瑞氏大生熊虫是常见的缓步动物,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1],我国湖
北省[13]、云南省[18]和陕西省秦岭太白山[8]等都有报道,这次在陕西延安属首次报道。
2.2.4 双向属(Diphascon Murray)苏格兰双向熊虫(Diphascon scoticum Murray)
1)描述:身体细长,体长可达400 μm。
体表无色、光滑,眼点不存在。
口管和
咽管都较细且长度几乎相等,口管和咽管交接处无“水滴”状结构。
吸咽呈椭圆状,具有1排较小的基突、3排细杆状大板,长度依次增加、1排小板和1排小隔。
所有腿上双爪的排列顺序为 2-1-2-1,长度各不相同。
爪的基部膨大,主枝细长且有附棘。
前3对腿上内爪的两侧各有一个角质皮条,第4对腿上内外爪之间
有一个角质条。
2)讨论:苏格兰双相熊虫是一个广布种,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1],中国标本
过去在青海省[5],这次在陕西延安属首次报道。
2.2.5 帕氏双向熊虫(Diphascon patanei Binda&Pilato)
1)描述:身体较小,眼点存在。
表皮上具有多角形的装饰物,身体背部从前到后有 8排横向排列的突起,每排各有2个半球形大突起。
口管细长,在口管和咽管
交接处具有“水滴状”结构,口管后端易弯曲且管壁有螺旋状加厚。
吸咽卵圆形,有1排较小的基突,2排棒状大板,第二排大板的长度大约是第一排大板的2/3
和1排棒状小隔,小板不存在。
每条腿上的2对爪相似,主枝和次枝共有的基部
较短,主枝上有附棘,爪序为 2-1-2-1。
每对腿上的内、外爪之间存在1个
角质条。
2)讨论:帕氏双向熊虫以前在意大利发现过[19],中国标本过去在青海省[5]有报道,该种在陕西省黄龙山首次发现,应该是陕西省一个新记录。
2.2.6 等高熊虫属(Isohypsibius Thulin)马氏等高熊虫(Isohypsibius marcellinoi Binda& Pilato)
1)描述:身体无色或白色,眼点存在。
表皮光滑。
身体较小,最大可达到350
μm。
口器是典型等高型。
吸咽内有基突和两排大板,第一排大板较长呈棒状,中间有缢痕,第二排大板较短呈颗粒状,小板不存在。
爪子为典型等高爪型,前3
对腿的内爪附近有非常明显角质皮条,4对腿上爪的主枝上均有附棘。
2)讨论:马氏等高熊虫的模式标本来自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20]。
中国标本
笔者曾经在安徽发现过,首次报道来自于中国的青海省[6],这次在陕西延安黄龙山又发现它,应该是陕西省一个新记录。
参考文献:
[1] RAMAZZOTTI G, MAUCCI W.II Phylum Tardigrada.3rd ed.(CW Beasley, English translation)[J].Mem Isit Ital Idrobiol,1983,41:1012.
[2] GUIDETTI R, BERTOLANI R.Tardigrade taxonomy:an updated
check list of the taxa and a list of characters for their indentification [J].Zootaxa, 2005, 845:1-46.
[3] RAHM G.Vorlaeufige erste Mitteilung ueber Tardigraden Chinas [J].Peking Natural History Bulletin, 1936-1937a, 2:157-160.
[4] LI X C, WANG L Z ,YU D.The Tardigrada fauna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with descriptions of three new species of E-chiniscidae
[J].Zoological Studies,2007,46(2):135-147.
[5]姜丽琼,王立志.青海省缓步动物区系初步调查[J].四川动物,2008,27(4):654-657.
[6]王大勇,李秉一,李晓晨.中国等高熊虫属缓步动物两个新记录种记述[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27(1):42-45.
[7] BARTO譒 E.Die Tardigraden der chinesischen und javanischen Mossproben V /stn5k feskoslovenské Spolegnosti Zoologické[J].Acta Societatis Zoologicae Bohemoslovenicae,1963,27:108-114.
[8] LI X C.Tardigrades from the Tsinling Mountains, central China with descriptions of two new species of Echiniscidae(Tardigrada)
[J].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2007,41:2719 -2739.
[9] JIANG L Q,WANG L Z.Two new records of Tadigrada(E-chiniscidae)from China [J]. Acta Zootaxonomica Sinica,2005,30(3):509-512. [10] WANG L Z, LI X C.Echiniscus taibaiensis sp.nov.and a new record
of Echiniscus bisetosus Heinis (Tardigrada, E-chiniscidae) from China [J].Zootaxa,2005,1092:39-45.
[11] ABE W, UTSUGI K, TAKEDA M.Pseudechiniscus asper, a new Tardigrada(Heterotardigrada: Echiniscidae) from Hokkaido, northern
Japan [J].Proceedings of the Biological Society of Washington,1998,111(4):843-848.
[12] LI X C, WANG L Z, LIU Y, et al.A new species and fivenew recordsofthefamilyEchiniscidae (Tardigrada)from China[J].Zootaxa,2005,1093:25-33.
[13]杨潼.中国神农架国家森林公园苔藓中的缓步动物[J].动物分类学报,2007,32 (1):186-189.
[14]冯帆,李晓晨.陕西缓步动物4新纪录种(缓步动物门:大生熊虫科,高生熊虫科,小斑熊虫科)记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37-39.
[15]王立志.吉林和湖北缓步动物二新纪录[J].四川动物,2005,24(1):42-45.
[16]郁笛.江西省缓步动物四个新纪录种记述[J].四川动物,2006,25(3):533-536.
[17]王汉屏,郑乐,王西安.浙江省缓步动物2个新纪录种记述[J].安徽农业
科学,2008,36(23):10002-10003,10029.
[18]杨潼.云南省丽江苔藓中缓步动物(异缓步纲:棘节目:棘影熊虫科;真缓步纲:近爪目:大生熊虫科,高生熊虫科)[J].动物分类学报, 2002,27(1):53-64.
[19] BINDA M G, PILATO G.Nuovo contributo alla conoscenza dei Tardigradi di Sicilia[J].Bollettino delle Sedute dell’Accademia Gioenia di Scienze Naturali in Catania,1971,10:896-909.
[20] BINDA M G, PILATO G.Nuovo contributo alla conoscenza dei Tardigradi di Sicilia [M].Catania:Accademia Gioenia di Scienze Naturali,
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