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三跺脚”音乐采风调查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拍摄第十二天:
拍摄场地:者东村村民家里
慕名到者东村村民家去采访一段原生态的三跺脚彝歌,由文旧组的周宗芬和南着组的王美珍进行演唱。其歌词大意为:我们樟盆好地方,好山好水好风光,核桃茶叶栽满山……
拍摄第十三至十四天:
拍摄场地:振太镇中心小学
采访振太镇中心小学校长李仕彬先生有关于当地小学音乐教学中安排进“彝族三跺脚”音乐的原因以及具体措施。
拍摄第二十一天:
整理素材,检查拍摄的视频、图片有无遗漏。
拍摄第二十二至二十八天:
剪辑视频成片。
采风拍摄完成期限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1、2019年7月6日,与指导老师讨论题目,确定选题方向。
2、2019年8月12日,查阅相关资料,构思开题报告,并交由老师检阅。
3、2019年8月29日,修改开题报告。
4、2019年8月30-31日,按照老师的指导意见,再次修改开题报告。
笔者通过资料的查阅,领悟到“彝族三跺脚”在当地的流传程度、受欢迎程度名不虚传,对“彝族三跺脚”也有了更深刻的见解,彝家人以欢歌曼舞显现出自己的坚定信念,彝家文化在彝族音乐发展的推动下也日益繁荣。此次采访调查意在能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精彩有趣的艺术活动,使之流传更广泛,也为“彝族三跺脚”文化很好地做了一次推广和宣传,从而,号召更多的群众加入“彝族三跺脚”之中。
[3]李朝阳.浅析彝族音乐的表现形式[J].戏剧之家.2014,(5):140-140
[4]姚建美.浅谈彝族音乐的魅力[J].戏剧之家.2015,(4):97-97
[5]程莉华.浅谈彝族音乐的特点和文化[J].青春岁月.2017,(3):44-44
[6]郑文高.彝族音乐的元素与在创作[J].北方音乐.2012,(3):127-127
采访芦笙擅长者---曹贤生,谈谈芦笙在“彝族三跺脚”里面的作用,以及芦笙的制作、演奏方法等等,并相约曹贤生先生到文立水库进行采访拍摄。
拍摄第九至十天:
拍摄场地:老乌山观景台、文立水库
开始对“彝族三跺脚”进行拍摄,
第九天,首先相约李勇先生和他的母亲赵秀英到达老乌山观景台,配合满山茶叶美景给我们展示了一段当地民风民情的“三跺脚”对唱。(歌词大意:说给一声人情意,镇沅是个好地方,过路闻见茶飘香……)
指导教师意见(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创新之处、研究方法可行性等):
开题报告会纪要
时间
地点
与
会
人
员
姓名
职务(职称)
姓名
职务(职称)
姓名
职务(职称)
会议记录摘要(学生阐述的主要内容,开题小组所提问题及学生的回答等):
指导小组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院(系)意见
负责人签名:
院(系)盖章:
年 月 日
第十天,邀请了曹贤生、杨学坤、李仙等人在文立水库穿上民族服装给我们展示了充满彝家风情的“小情歌”“欢喜歌”“野马飞蹄”等等。并对当时表演“唱曲子”的李仙等人进行采访和“唱曲子”方法请教。
拍摄第十一天:
拍摄场地:文立村村民活动广场
与当地村民一起换上当地的民族服装,参加当地的篝火晚会,其中就有当地群众围成一个圈“三步一跳”的“彝族三跺脚”歌舞,感受当地彝族的风情文化,当时拍摄当地村民所说的“直歌”、“二折歌”等等,“曲子”部分歌词大意为:党和国家政策好,孩子们要用心读好书……
拍摄第五天:
拍摄场地:振太镇、按板镇
随机寻访振太镇和按板镇的当地居民,寻访三跺脚音乐在当地居民生活中的占比。随机走访村民家,了解当地的人文风情。
拍摄第六至八天:
拍摄场地:沙河村村民家、按板镇文立村村民家、
分别对“彝族三跺脚”擅长者进行采访(芦笙、三弦、唱曲子等演出者)
采访三弦爱好、擅长者---李勇先生,并在当时向李勇先生进行三弦弹奏请教。与李勇先生相约时间到老乌山观景台进行单独拍摄。
采风调查拍摄计划书:
采风目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彝族三跺脚”歌舞音乐,了解彝族文化,民间艺术等。
本次采风拍摄具体设计为下:
拍摄前措施:整理好拍摄文案,具体到某个人某件事。
拍摄第一天:
拍摄场地:难搭桥、塘坊村、文立水库、老乌山观景台
首先与摄影师汇合,前往以上四处地址。了解民风民情,以及拍摄本次纪录片中所需要的部分空镜镜头。
2、《打歌之乡话打歌》的作者是沙平、华源,发表期刊《东方艺术》2001年1期。本文对“三步狠跺一步脚”粗狂而原始的打歌进行描写,充分体现了一幅幅围着篝火跳起来的视野。
3、《浅析彝族音乐表现形式》的作者是李朝阳,发表期刊《戏剧之家》2014年5期。本文通过写彝族音乐把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描述,体现出彝族音乐的崇高地位和独特的彝族文化。
彝族“三跺脚”音乐采风调查
题 目
彝族“三跺脚”音乐采风调查
一、采风调查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三跺脚”是彝族最具特色的歌舞艺术活动,普洱地区彝族聚居较多,一句“黄灰跳起做得药”充分体现了这一歌舞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地位和文化内涵。笔者从小生活在“三跺脚”盛行的地区,于是便有了更加深入了解“三跺脚”歌舞这一念头,通过这次采访调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三跺脚”歌舞这一项艺术活动。
4、与当地被采访者约定好时间,避免拍摄时有失约情况出现,影响拍摄进度。
5、弄清楚演出人员的基本信息,演出内容文字部分的信息,便于后期字幕制作。
6、做好拍摄结尾工作。
主要参考资料:(不少于10项)
[1]张敏.论教育视角下的景谷彝族歌舞音乐---三跺脚[J].新一代.2018,(3):190-191
[2]沙平、华源.打歌之乡话打歌[J].东方艺术.2001,(1):53
“三跺脚”又叫“跳芦笙”、“跳三弦”、“三脚歌”、“跳歌,”广泛流行于思普地区,尤其深受广大农村各族群众的喜爱。逢年过节或遇重大喜事都要跳三跺脚。“三跺脚”歌曲在当地称为“唱曲子”,其一般演唱开始或结束都会带音 “说给一声人情意”、 “一说二笑阿三七”、“说来蜜笑三七了”、“阿苏在”“ 啊乖咯”等。演唱内容为即兴演唱,唱民风民情民意也唱党好政策好也有男女对唱的小情歌等等。
拍摄第二至三天:
拍摄场地:振太镇政府、振太镇沙河村村公所
对负责文化方面的政府工作人员进行采访,了解政府对“彝族三跺脚”在当地发展状况如何,以及政府对当地“彝族三跺脚”发展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度;并且寻找适合此次拍摄适合的村部。
到振太镇沙河村村公所对村支书李兴富先生进行采访,谈谈“彝族三跺脚”在村里的状况规模、村里对“彝族三跺脚”发展的支持力度,寻找村里适合采访的对象。
通过以上材料的阅读以及理解,加深了对彝族文化的印象,也提高了笔者对“彝族三跺脚”音乐的研究兴趣。“阿苏在”、“说给一声人情意”等等活泼有趣的歌词在笔者脑海里反复出现,仿佛早已置身于“彝族三跺脚”音乐之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尽管“彝族三跺脚”在当地流传很广,在某些方面也还缺乏着宣传推广。因此,此次笔者意向走进彝族村村寨寨,实地了解当地民风民情,了解彝族文化,把“彝族三跺脚”作为首要研究任务,提升自己的见识,同时也为“彝族三跺脚”做一个宣传推广活动。
[7]鲁庆华.文化生态视角下彝族音乐的危机与传承[J].2014,(9):236-238
[8]张兴荣.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乐[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10):13-88
[9]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771-779
[10]桑德诺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M].中央民族出版社.2004(3):153-180
4、《浅谈彝族音乐的魅力》的作者是姚建美,发表期刊《戏剧之家》2015年4期。本文通过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民族文化开始,叙述了彝族民间音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说明了彝族音乐是彝族文化最宝贵的财富,提升了彝族音乐的研究价值。
以上材料表明,在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彝族三跺脚”越来越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三跺脚”有其独特的魅力,在不同的地方也有着不同的名称。 “彝族三跺脚”备受人民群众关注时,彝族音乐也正以其自身的魅力把彝族人民的生活方方面面反映出来展示在世人面前,“彝族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彝族文化领域里彝族音乐是其最宝贵的财富,因此,彝族音乐的繁荣带动着“彝族三跺脚”的发展,“彝族三跺脚”的发展推动着彝族音乐的兴隆,二者的繁荣提升了彝族文化更高的研究价值。
拍摄第十五至十六天:
拍摄场地:第二中学
采访第二中学音乐教师周通柏,有关中学音乐课堂中加入“彝族三跺脚”的具体课堂。
拍摄第十七天:
拍摄场地:振太镇中心小学
主要拍摄当天振太镇中心小学师生的“彝族三跺脚”歌舞表演。
拍摄第十八至二十天:
拍摄场地:老乌山观景台
休息调整,三天主要早起拍日出,晚归拍日落,为本次纪录片完成更完善,拍摄片头以及片尾的镜头做准备。
二、采风调查对象综述。(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的查询,搜索到有关彝族音乐的文章共719条,围绕“三跺脚”的文章4条,其文章内容生动形象,内涵深刻。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1、《论教育视角下的景谷彝族歌舞音乐---“三跺脚” 》的作者是张敏,发表期刊《新一代》2018年3期。本文对“三跺脚”的出现场合、表现形式等作出介绍,突出“三跺脚”越来越受人喜爱。
5、2019年9月1日-15日,交由老师进行审查签字。
6、2019年9月19日,交第一次开题报告。
7、2019年9月22日,开题答辩。
8、2020年1月20日,开始采风拍摄。
9、2020年2月16日,完成采风拍摄。
10、2020年2月20日 ,进行论文写作。
11、2020年3月1日,按照指导老师意见,进行论文的修改。
12、2020年3月5日-3月底,完善论文直至定稿。
13、2020年4月初,准备进行论文答辩。
主要措施:
1、及时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交流
2、与摄影师提前沟通好拍摄所需要的设备,避免拍摄过程中出现缺失情况;准备好拍摄文案,方便拍摄有序进行。
3、寻找当地可拍摄地点作为本次纪录片的演出地址,以及纪录片的空镜内容。
拍摄场地:者东村村民家里
慕名到者东村村民家去采访一段原生态的三跺脚彝歌,由文旧组的周宗芬和南着组的王美珍进行演唱。其歌词大意为:我们樟盆好地方,好山好水好风光,核桃茶叶栽满山……
拍摄第十三至十四天:
拍摄场地:振太镇中心小学
采访振太镇中心小学校长李仕彬先生有关于当地小学音乐教学中安排进“彝族三跺脚”音乐的原因以及具体措施。
拍摄第二十一天:
整理素材,检查拍摄的视频、图片有无遗漏。
拍摄第二十二至二十八天:
剪辑视频成片。
采风拍摄完成期限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1、2019年7月6日,与指导老师讨论题目,确定选题方向。
2、2019年8月12日,查阅相关资料,构思开题报告,并交由老师检阅。
3、2019年8月29日,修改开题报告。
4、2019年8月30-31日,按照老师的指导意见,再次修改开题报告。
笔者通过资料的查阅,领悟到“彝族三跺脚”在当地的流传程度、受欢迎程度名不虚传,对“彝族三跺脚”也有了更深刻的见解,彝家人以欢歌曼舞显现出自己的坚定信念,彝家文化在彝族音乐发展的推动下也日益繁荣。此次采访调查意在能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精彩有趣的艺术活动,使之流传更广泛,也为“彝族三跺脚”文化很好地做了一次推广和宣传,从而,号召更多的群众加入“彝族三跺脚”之中。
[3]李朝阳.浅析彝族音乐的表现形式[J].戏剧之家.2014,(5):140-140
[4]姚建美.浅谈彝族音乐的魅力[J].戏剧之家.2015,(4):97-97
[5]程莉华.浅谈彝族音乐的特点和文化[J].青春岁月.2017,(3):44-44
[6]郑文高.彝族音乐的元素与在创作[J].北方音乐.2012,(3):127-127
采访芦笙擅长者---曹贤生,谈谈芦笙在“彝族三跺脚”里面的作用,以及芦笙的制作、演奏方法等等,并相约曹贤生先生到文立水库进行采访拍摄。
拍摄第九至十天:
拍摄场地:老乌山观景台、文立水库
开始对“彝族三跺脚”进行拍摄,
第九天,首先相约李勇先生和他的母亲赵秀英到达老乌山观景台,配合满山茶叶美景给我们展示了一段当地民风民情的“三跺脚”对唱。(歌词大意:说给一声人情意,镇沅是个好地方,过路闻见茶飘香……)
指导教师意见(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创新之处、研究方法可行性等):
开题报告会纪要
时间
地点
与
会
人
员
姓名
职务(职称)
姓名
职务(职称)
姓名
职务(职称)
会议记录摘要(学生阐述的主要内容,开题小组所提问题及学生的回答等):
指导小组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院(系)意见
负责人签名:
院(系)盖章:
年 月 日
第十天,邀请了曹贤生、杨学坤、李仙等人在文立水库穿上民族服装给我们展示了充满彝家风情的“小情歌”“欢喜歌”“野马飞蹄”等等。并对当时表演“唱曲子”的李仙等人进行采访和“唱曲子”方法请教。
拍摄第十一天:
拍摄场地:文立村村民活动广场
与当地村民一起换上当地的民族服装,参加当地的篝火晚会,其中就有当地群众围成一个圈“三步一跳”的“彝族三跺脚”歌舞,感受当地彝族的风情文化,当时拍摄当地村民所说的“直歌”、“二折歌”等等,“曲子”部分歌词大意为:党和国家政策好,孩子们要用心读好书……
拍摄第五天:
拍摄场地:振太镇、按板镇
随机寻访振太镇和按板镇的当地居民,寻访三跺脚音乐在当地居民生活中的占比。随机走访村民家,了解当地的人文风情。
拍摄第六至八天:
拍摄场地:沙河村村民家、按板镇文立村村民家、
分别对“彝族三跺脚”擅长者进行采访(芦笙、三弦、唱曲子等演出者)
采访三弦爱好、擅长者---李勇先生,并在当时向李勇先生进行三弦弹奏请教。与李勇先生相约时间到老乌山观景台进行单独拍摄。
采风调查拍摄计划书:
采风目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彝族三跺脚”歌舞音乐,了解彝族文化,民间艺术等。
本次采风拍摄具体设计为下:
拍摄前措施:整理好拍摄文案,具体到某个人某件事。
拍摄第一天:
拍摄场地:难搭桥、塘坊村、文立水库、老乌山观景台
首先与摄影师汇合,前往以上四处地址。了解民风民情,以及拍摄本次纪录片中所需要的部分空镜镜头。
2、《打歌之乡话打歌》的作者是沙平、华源,发表期刊《东方艺术》2001年1期。本文对“三步狠跺一步脚”粗狂而原始的打歌进行描写,充分体现了一幅幅围着篝火跳起来的视野。
3、《浅析彝族音乐表现形式》的作者是李朝阳,发表期刊《戏剧之家》2014年5期。本文通过写彝族音乐把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描述,体现出彝族音乐的崇高地位和独特的彝族文化。
彝族“三跺脚”音乐采风调查
题 目
彝族“三跺脚”音乐采风调查
一、采风调查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三跺脚”是彝族最具特色的歌舞艺术活动,普洱地区彝族聚居较多,一句“黄灰跳起做得药”充分体现了这一歌舞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地位和文化内涵。笔者从小生活在“三跺脚”盛行的地区,于是便有了更加深入了解“三跺脚”歌舞这一念头,通过这次采访调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三跺脚”歌舞这一项艺术活动。
4、与当地被采访者约定好时间,避免拍摄时有失约情况出现,影响拍摄进度。
5、弄清楚演出人员的基本信息,演出内容文字部分的信息,便于后期字幕制作。
6、做好拍摄结尾工作。
主要参考资料:(不少于10项)
[1]张敏.论教育视角下的景谷彝族歌舞音乐---三跺脚[J].新一代.2018,(3):190-191
[2]沙平、华源.打歌之乡话打歌[J].东方艺术.2001,(1):53
“三跺脚”又叫“跳芦笙”、“跳三弦”、“三脚歌”、“跳歌,”广泛流行于思普地区,尤其深受广大农村各族群众的喜爱。逢年过节或遇重大喜事都要跳三跺脚。“三跺脚”歌曲在当地称为“唱曲子”,其一般演唱开始或结束都会带音 “说给一声人情意”、 “一说二笑阿三七”、“说来蜜笑三七了”、“阿苏在”“ 啊乖咯”等。演唱内容为即兴演唱,唱民风民情民意也唱党好政策好也有男女对唱的小情歌等等。
拍摄第二至三天:
拍摄场地:振太镇政府、振太镇沙河村村公所
对负责文化方面的政府工作人员进行采访,了解政府对“彝族三跺脚”在当地发展状况如何,以及政府对当地“彝族三跺脚”发展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度;并且寻找适合此次拍摄适合的村部。
到振太镇沙河村村公所对村支书李兴富先生进行采访,谈谈“彝族三跺脚”在村里的状况规模、村里对“彝族三跺脚”发展的支持力度,寻找村里适合采访的对象。
通过以上材料的阅读以及理解,加深了对彝族文化的印象,也提高了笔者对“彝族三跺脚”音乐的研究兴趣。“阿苏在”、“说给一声人情意”等等活泼有趣的歌词在笔者脑海里反复出现,仿佛早已置身于“彝族三跺脚”音乐之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尽管“彝族三跺脚”在当地流传很广,在某些方面也还缺乏着宣传推广。因此,此次笔者意向走进彝族村村寨寨,实地了解当地民风民情,了解彝族文化,把“彝族三跺脚”作为首要研究任务,提升自己的见识,同时也为“彝族三跺脚”做一个宣传推广活动。
[7]鲁庆华.文化生态视角下彝族音乐的危机与传承[J].2014,(9):236-238
[8]张兴荣.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乐[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10):13-88
[9]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771-779
[10]桑德诺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M].中央民族出版社.2004(3):153-180
4、《浅谈彝族音乐的魅力》的作者是姚建美,发表期刊《戏剧之家》2015年4期。本文通过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民族文化开始,叙述了彝族民间音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说明了彝族音乐是彝族文化最宝贵的财富,提升了彝族音乐的研究价值。
以上材料表明,在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彝族三跺脚”越来越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三跺脚”有其独特的魅力,在不同的地方也有着不同的名称。 “彝族三跺脚”备受人民群众关注时,彝族音乐也正以其自身的魅力把彝族人民的生活方方面面反映出来展示在世人面前,“彝族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彝族文化领域里彝族音乐是其最宝贵的财富,因此,彝族音乐的繁荣带动着“彝族三跺脚”的发展,“彝族三跺脚”的发展推动着彝族音乐的兴隆,二者的繁荣提升了彝族文化更高的研究价值。
拍摄第十五至十六天:
拍摄场地:第二中学
采访第二中学音乐教师周通柏,有关中学音乐课堂中加入“彝族三跺脚”的具体课堂。
拍摄第十七天:
拍摄场地:振太镇中心小学
主要拍摄当天振太镇中心小学师生的“彝族三跺脚”歌舞表演。
拍摄第十八至二十天:
拍摄场地:老乌山观景台
休息调整,三天主要早起拍日出,晚归拍日落,为本次纪录片完成更完善,拍摄片头以及片尾的镜头做准备。
二、采风调查对象综述。(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的查询,搜索到有关彝族音乐的文章共719条,围绕“三跺脚”的文章4条,其文章内容生动形象,内涵深刻。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1、《论教育视角下的景谷彝族歌舞音乐---“三跺脚” 》的作者是张敏,发表期刊《新一代》2018年3期。本文对“三跺脚”的出现场合、表现形式等作出介绍,突出“三跺脚”越来越受人喜爱。
5、2019年9月1日-15日,交由老师进行审查签字。
6、2019年9月19日,交第一次开题报告。
7、2019年9月22日,开题答辩。
8、2020年1月20日,开始采风拍摄。
9、2020年2月16日,完成采风拍摄。
10、2020年2月20日 ,进行论文写作。
11、2020年3月1日,按照指导老师意见,进行论文的修改。
12、2020年3月5日-3月底,完善论文直至定稿。
13、2020年4月初,准备进行论文答辩。
主要措施:
1、及时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交流
2、与摄影师提前沟通好拍摄所需要的设备,避免拍摄过程中出现缺失情况;准备好拍摄文案,方便拍摄有序进行。
3、寻找当地可拍摄地点作为本次纪录片的演出地址,以及纪录片的空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