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990年开放浦东新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 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3.格局: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作用: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深圳——“一夜崛起之城”、 对外开放的窗口
“25岁,用青春把小渔村变成大都市;25年,用前无古人 的速度领跑经济;这个城市的名称,不止代表地点,它代表关 于时间的观念,也代表重若生命的效率。” ──2004年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
3、 “南巡讲话”历史Biblioteka 义:①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
想,
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被称为改革开放的第二 次宣言
四.系统概括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 导地位, 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五.最终形成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 指导思想,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3、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党经历了两次伟
大的历史转折。指出导致这两次重大转折的历 史事件与主要内容?各有何重大意义?
(3 2)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 (1)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误在中央的统治,建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 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 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折点。
请注意,有地 雷!要细心哟!
1.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A.中共七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八大 )
3.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A.农业 B.工业 C.经济建设
巩固一下
1、列举建国后,我党提出集中力量 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两个会议。 ①中共八大(1956年)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
2、列举十一届三中会后,我国颁布的一系列 法律文件。 ①1979年《刑法》 ②1982年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④《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环境保护法等》
思想解放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时间地点: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
3、内容
①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 想路线; ②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 中央的领导集体。
8.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全 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这 一格局中,第二步开放的是( B ) A.沿海经济开放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经济特区 D.内地
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打开封闭的 国门走向世界。下列属于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和扩大开放的窗口是( A ) A.深圳、上海浦东 B.珠海、香港 C.汕头、澳门 D.深圳、厦门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二)对内改革: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计划经济下,企业缺乏活力
2、时间:1985年对城市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3、内容:①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 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③实行按劳分配制度。 4、加快步伐: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建国以来,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 次调整:
土地政策名称
土地改革
农业生产合作化
时间及内容
1950——1952年,废 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作用
人民公社化 (社会主义探 索时期)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业生产迅速发 展,为国家工业化 建设准备了条件 1953——1956年,把土 引导农民走集体化的 地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道路,进一步提高生 产力 1958年,提高公有化程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 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3.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 期的是( A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4.假如你是一位记者,采访了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你的采访报道中不应出现以下哪个观 点?( B ) 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阶级斗争为纲 C.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10.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的第一个关于“三农”问 题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 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该“一号文件”着 A 眼于( ) A.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B.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 C.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D.建立社会主义生产经济体制 11.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下列流行语与时间 对应不正确的是( B ) A.大跃进——20世纪50年代后期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60年代 C.经济特区——20世纪80年代 D.北京奥运——21世纪初
5.右图是1998年为了纪念 一次转折性会议召开20周年 而发行的纪念章。这次会议 是( C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6.1978年被称为“中国命运大转折”的一年, 这一“大转折”指的是(B )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7.既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 又是新时期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的是 ( C ) A.广州 B.深圳 C.厦门 D.上海
15.中国共产党哪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章 中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C )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16.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是 ( B ) A.坚持改革开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自力更生 D.坚持科教兴国
1、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 导集体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 中国社会在20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 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 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 为传奇的一页。 ——电视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同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的完成
(2)指出材料二中取得“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 是以我党哪次重大会议为开端?这次会议作出了 怎样的重大决策?
)上来
4.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开创了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重要的共同点是( )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社会主义 C.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第9课.改革开放 一.对内改革
(一)对内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2、1978年安徽凤阳小 岗村18户农民私下立 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 的生产契约。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 展;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 是。
二、对外开放
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 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 地聚起座座金山……
1、目的: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 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 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2、过程 (1)1980年设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珠海、汕 头、厦门); 1988年又划定海南为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 发区 (3)1985年起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安徽小岗村包干到户红手印原件,成为 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之后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安徽凤阳小岗村拉开了我 国对内改革的大幕;率先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5、意义(结果和作用):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1980年,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 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1982年,我国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这是新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1986年颁布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义务教育法》 等一系列法律。 3、意义: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我 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1.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巨变, 促进“第三次巨变”的领导人是( C ) A.孙中山 B.毛泽东 C.邓小平 D.胡锦涛 2.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社会最近三 十年“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基调。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指导思想是( ) B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三个代表思想
3、意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 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5.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似处: ①都具有转折意义; ②都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 ③都确立了党的正确领导核心。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单元重点与主题图片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经济特区 4、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粉碎“四人帮”以后,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 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 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了“文 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作 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 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 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开始,实行包产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 积极性,推动了农业 (改革开放新时期) 到户,包干到户 生产发展
分析上面表格,回答问题: 1、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是: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和 。 2、分田地的是: 土地改革 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3、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有 土地改革 、 农业合作化、 4、从以上政策的变化中,我们获得了什么教训或 启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 计师? 见课本内容48页
三 .充实发展:邓小平南方谈话
1、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内容(主要精神,四句) ①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②特区姓社不姓资; ③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 ④发展经济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初步提出: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 放;改革开放后,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 二.基本形成 中共十三大(1987),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 中心,两个基本点),经济发展三步走。
12.右图反映了1978 年以来我国农民家庭 人均收入的变化情况。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 D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 开展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化运动的掀起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的实行
13.江西省永丰县潭城乡龙洲村某农户墙上 刷有一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前进!”的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 条标语是下列哪一时期刷写的?( D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具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这一框架 的核心是( A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