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些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些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的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
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如何科学地将中华传统文化引进校园,服务于教育工作,是一件值得探索与深思的教育实践活动。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和探索经验,着重论述论述了六点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思考建议。
标签:教师传统文化校园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展,学生是文化传承的主体之一,是国家的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并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培养产生重大影响。
在新时期环境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不仅是铸文化之魂,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为科学发展、跨越式發展培育合格人才,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
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带进校园,引发道德自觉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历史课和思想政治课应很好地发挥学科特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与思想政治课本中有很多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团结友爱、孝敬父母等等,但这些知识点往往在教学中被忽略,很多老师还是习惯于应试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考试热点的知识点上,因此教师应当一方面转换教学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学科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提炼、升华,开展渗透教育,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
二、教师应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
教师是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参与者,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更新,更应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
不久前,笔者到贵阳孔子学院参观,里面展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细细看来,有许多是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也有很多竟然一概不知,所以,老师作为文化、文明的传播者应该要积极“充电”,增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知。
三、我国现阶段教育机制存在缺陷,不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中的积极影响
历史与思想政治课程从小学开始就一直被视为“负科”,教学质量监管不严、教学评估手段单一、陈旧而不实用,依然用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到了
高中因为要进行会考、高考,历史与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此时已经错过了学生思想教育的黄金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优良思想品质,尤其是爱国主义和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意识,所以应从教育体制的根本上进行改革,重视学生自小的品德教育和传统文化观的教育,重视学科渗透教育,历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伴随学生的学校教育逐步加强而加强,而不应被视为可有可无的教学参考评价。
四、校领导应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认可
校领导首先要使自己具备相当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充分肯定优秀传统文化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性、现实性,有魄力、有意识的推动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否则仅靠一些学科老师的努力,不可能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素质。
天津杨柳青中学的大课间活动、南开中学的校园生态园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展现,而其校长的卓越见识成就了令人钦佩的校园文化。
五、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改造
现行学校教育中,学校与班级的管理主流手段就是依靠规章制度,因此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很大程度上接受到的是行为的约束,而不是思想上的转化。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不是教条地说教,从学生内心、思想上感化,进而养成良好的思想自觉。
例如针对学校的“留守学生”,父母忙于工作、生活,缺少了对孩子的关爱,学校承担起“父母”的责任,关爱学生,在爱中使学生珍惜学习、珍爱生活、爱师爱校,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结合学校实际,有取舍的引入中华传统文化
不能讲究面面俱到,是优秀文化都要引入。
学校发展的背景不一样,文化背景就不同,那么对文化的需求也应该不一样,结合实际,按需索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道德境界。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需要得到学校上下的认同,需要教育体制的改革,需要师德修养的提升和自觉运用,需要与校情相结合的合理引用,当然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努力。
时代再怎么进步,优秀的传统文化却是我们一成不变的精神指引,发扬之,广大之,我们的校园文化才会有生机,有活力,又不失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