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地理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2014·XX百校大联考】天山大峡谷陡峭狭长,山体主要由粗砂砾石组成,崖壁下部有大大小小洞穴分布,如图l所示。

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组成大峡谷的岩石所属类型主要为图2中的 ( )
A.甲 B.乙 C.丙 D.丁
2.形成崖壁下部洞穴的地质作用最有可能是图2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⑥
【答案】 1.C 2.A
【解析】第1题,粗砂砾石是外力堆积和风化作用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知,甲乙丙丁分别属于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据此判断结论。

第2题,天山峡谷地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崖壁下部洞穴很可能是风力作用的结果;根据上题分析①、④为外力作用、②、③为变质作用、⑤为重融再生作用、⑥为冷却凝固作用。

据此可知正确选项。

【2014·XX市第一学期期末】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中纬度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3、4题
3.图中靠近现代大河的地点最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中A处的海岸线自15世纪至现代,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
A.修建有护海大堤 B.大河河口不断摆动
C.红树林保护了海岸 D.海平面不断下降
【答案】3.C 4.A
【解析】第3题,现代大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使海岸线陆地向海洋凸出。

第4题,A处海岸线由于受护海大堤的控制,抵御海潮侵袭作用增强,海岸线几乎没有变化。

【2014·市XX区上学期末】图4为XX某旗及相关景观示意图,该地在距今1万至300万年期间为冰雪覆盖,景观处岩层基本上由花岗岩组成。

据此回答5~7题。

5.图中XX刃脊、角峰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冰川堆积
6.北大山石林是由XX地貌演变而成的,其演变
A.受流水的化学侵蚀作用
B.反映北大山所受的断裂作用强于XX
C.由地震的崩塌作用造成
D.反映北大山地势和纬度高,更易被侵蚀
7.该旗
①多地质地貌和生物旅游景观②可在各景区内建大型高档宾馆
③距较近,客源市场较大④旅游发展具有较好的交通条件
A.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5.B 6.D 7.B
【解析】第5题,角峰地貌是冰川侵蚀的结果,据此判断答案。

第6题,北大山石林与XX 地貌相比,岩石更加破碎,这是由于北大山山体和纬度更高,所受冰川侵蚀作用更强所致。

第7题,结合图示信息知,该旗地质地貌和生物旅游景观多样,距较近,客源市场较大,旅游发展具有较好的交通条件。

如果在各景区内建大型高档宾馆可能会对自然景观造成破坏。

【2014·XX、XX一模】黄土台塬是由黄土所覆盖的、阶梯状倾斜的台状地。

读我国黄土台塬主要分布区及景观示意图,回答8~9题。

8.我国黄土台塬主要分布于
A.晋 B.陕 C.豫 D.甘
9.形成黄土台塬覆盖物的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 D.风力堆积
【答案】8.B 9.D
【解析】第8题,结合我国黄土台塬主要分布区知其主要分布省份。

第9题,受偏北风影响,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XX、XX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域较细的沙粒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遇秦岭山地的阻挡,经堆积作用形成由黄土所覆盖的、阶梯状倾斜的台状地貌。

【2014·XX区上学期期中】图9为莉娟同学所摄我国东北某地的自然风光(甲)及在周边所拾得的与该景观形成直接相关的代表性岩石(乙)的图片,据此回答10—11题。

甲乙
10.甲图景观是( )
A.在火山口形成的天池 B.溶洞塌陷形成的天坑
C.地壳下陷形成的湖泊 D.岩石崩塌形成的堰塞湖
11.乙图岩石( )
A.可能为石灰岩 B.上升冷凝而成 C.可能为变质岩 D.具有层理结构
【答案】10.A 11.B
【解析】第10题,结合经过图可知其为锥形山地景观,并有火山口发育,是在火山口形成的天池。

第11题,图示岩石气孔密集,为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喷出岩。

【2014·东城高中示X学校12月调研】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

读图5,回答:12~14题。

12. 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A. 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 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 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 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13. 图中③处
A. 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B. 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C. 位于太平洋中脊
D. 形成巨厚沉积岩
14.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
A. 海岭和海沟
B. 海岭和裂谷
C. 山地和海沟
D. 岛弧和裂谷
【答案】12. D 13. B 14. C
【解析】第12题,东非大裂谷处于非洲板块内部,据此判断②板块为非洲板块;①板块位于②板块以西,且中部为板块X裂地带,据此判断①板块为美洲板块。

第13题,结合上题分析,③为大西洋海底山脉,处于位于生长边界。

第14题,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时,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以下,并使大陆沿岸抬升,可能形成沿岸山地和海沟。

【2014·XXXX调研一】15. 有关山的形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岩层受侵蚀弯曲形成褶皱山B.板块运动地块隆起形成向斜山
C.岩层断裂错位上升形成断块山D.岩浆侵入,冷却堆积形成火山
【答案】C
【解析】岩层受挤压发生形成连续的弯曲变形才形成褶皱山;向斜山是向斜槽部不易受侵蚀而形成的山地;岩层断裂错位相对两侧都上升形成断块山;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堆积形成火山。

【2014·XX市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油气分别为石油和天然气,回答16—17题
16.生油层和盖层的岩石属于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17.图中4种岩石或地质作用,按形成年代从早到晚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
【答案】16.C 17.D
【解析】第16题,石油存在于地质时期的沉积盆地中,据此推断生油层和盖层的岩石类型。

第17题,沉积岩一般下老上新,图中断层出现在沉积岩形成之后,据此排列4种岩石或地质作用的顺序。

【2014·XX潍坊上学期期末】汾河平原位于XX省中南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结合黄土高原东西向基岩剖面图,回答18—19题。

18.图中与我国泰山地质构造相同的是
A.太行山 B.太岳山 C.子午岭 D.六盘山
19.汾河平原的形成过程为
A.断裂下陷一流水沉积 B.褶皱一断层
C.断裂下陷一流水侵蚀 D.水平挤压一风力沉积
【答案】18.D 19.A
【解析】从地质构造看,泰山属于地垒,结合图示判断与泰山地质构造相同的山体。

渭河平原为断层下陷并接受汾河沉积的作用形成的。

【2014·XX市上学期期末考试】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黑点代表在该地区钻探某页岩层的钻井位置,数据为各钻井该页岩层的顶部高程。

读图回答20~21题。

20.该图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向斜谷
21.图示地区海拔最高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可能是()
A.270米 B.285米 C.300米 D.325米
【答案】20.B 21.B
【解析】第20题,根据等高线知该区域为山地地形;结合页岩层的顶部高程知其中部向下
弯曲,可能为向斜。

据此知该图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向斜山。

第21题,图示地区海拔最高点为575—600米之间,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高程为303米,据此可以计算出其垂直距离。

【2014·XX金丽衢十二校联考一】读“世界一大板块边界示意图(箭头表示相邻板块运动方向)”。

完成22—23题。

22.板块的相对运动,边界处可能形成
A.甲乙之间的裂谷、海洋
B.甲丙之间的海沟、海岭
C.甲丙之间的褶皱山脉、高原
D.甲丁之间的海沟、岛弧
23.甲板块
A.参与了地质循环
B.漂浮在莫霍面上
C.周边多地震活动,少岩浆活动
D.以海岸线与其他板块分割
【答案】22.D 23.A
【解析】第22题,结合板块形状知该板块为太平洋板块,根据各板块之间的运动状况知甲、乙、丙、丁分别属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亚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在它们之间可形成海沟、岛弧。

第23题,板块是由岩石构成,各种岩石都参与了地质循环;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在板块交界地带多地震和岩浆活动;板块之间以各种构造带(如海沟、造山带等)与其他板块分割。

【2014·XXXX上学期期中】读图6,回答24~25题。

24.图中平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流水侵蚀作用②流水堆积作用③地壳断裂下沉④地壳断裂抬升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5.图中岩石中可能含有
①甲—铜矿、乙一煤矿②甲一银矿、乙一化石
③甲一天然气、乙一石油④甲一金矿、乙一铁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24.C 25.A
【解析】第24题,结合图示可知,图示平原是在地壳下沉后接受河流堆积而成的。

第25题,甲地由于岩浆活动的存在,利于金属矿产的形成,乙处为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

【2014·XX上学期部分中学期中】2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l)说明图中甲处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

(2)图中地质构造,乙为_______,丙为________ 。

(3)简要分析丁处地形的形成过程。

【答案】(1)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

成因: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

(2)背斜断层
(3)沉积物在丁处沉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发生弯曲形成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比较坚硬,不易被侵蚀,而两翼岩石被侵蚀掉后,反而形成图示山岭。

【解析】第(1)题,甲地石灰岩受流水溶蚀作用影响形成喀斯特地貌。

第(2)题,结合乙丙两地岩层形态知其地质构造分别为背斜和断层。

第(3)题,结合丁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槽部比较坚硬,不易受侵蚀而成山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