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汉墓导游词-精选word文档 (23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汉墓导游词
篇一:龟山汉墓导游词
龟山汉墓
欢迎大家来到龟山汉墓!龟山汉墓是1981年2月由当地农民开山取石时无意中发现的,同年11月由南京博物院会同徐州博物馆共同发掘整理。
在85年的文物普查时征集到一枚龟钮银印,从而揭开了墓主人的身份之谜,知道它是汉代第六代楚襄王刘注及其夫人的合葬墓。
该墓葬由2条墓道,2条甬道和15间墓室构成,中间以夔门为界,夔门以南的10间是刘注的墓室,北面的5间是刘注夫人的墓室。
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大封同姓王,他把自己的弟弟刘交封到徐州,封为楚王。
这是一张楚王世系表,墓主人刘注就是刘交的重孙,第六代楚襄王,在位时间13年,时值汉武帝统治的鼎盛时期。
古代的皇帝死后,会有一个谥号,但在这张世系表上,我们会发现第四代楚王却没有谥号。
这是因为他参加过当时的“七国之乱”,属于“乱臣贼子”,于是这一栏便空了下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组图片是山体没有被挖掘之前的原貌,这座山远看犹如一只乌龟,头朝北,尾朝南,故得名为龟山。
龟山汉墓就挖掘于山腹之中。
由于当时的黄河流经此处,所以这座墓葬是由半山腰开始开凿的。
从这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南甬道在发现时里面共有26块塞墓石,分为上下两层,每层13块。
这些塞墓石每块重达6-7吨,接缝严密,连一枚小小的硬币都无法塞入。
据专家鉴定这些都不是本山的石头,而是从遥远的西南方运来的。
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人究竟利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石头运过来,塞入甬道的,至今难以想象,为我们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
而这些上面打着牛鼻环的塞石就是当时被盗墓者拖出来的,西汉时期只能用牛马拉出来。
我们在清理北甬道时专门请了工程指挥兵学院的官兵动用了大型的现代化工具还花费了100多天才把下面一层塞石清理出来。
可见那时候盗墓是一项多么巨大的工程。
所以专家认为只有可能是官盗,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完成这样大规模的盗墓工程。
在这组陈列柜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组鼎。
说到鼎,最初只是作为炊具,后来
才改作祭祀所用,成为身份的象征。
帝王用九鼎,士大夫用七鼎,诸侯王用五鼎,于是有“一言九鼎”的说法。
刘注是楚王,所以这里摆放了五只鼎。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些玉,这是在墓葬中发现的。
为什么盗墓者没有把这些
玉也带
走呢?古人讲究玉是身份的象征,如果盗墓者把这些玉带出去,不正是向别人
表明:我是盗墓者么?于是,这些玉幸存了下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龟山汉墓的出土文物中的精品--鎏金铜炉。
所谓鎏金,就是
指在饰品的表明镀一层金,起到防腐的作用。
这件鎏金铜炉的制作十分的精美,它的上盖可以打开,里面盛放点燃的熏香。
我们看到的是一件复制品,它的原
件收藏于南京博物馆。
下面我们共同看一下徐州地区的墓葬分布图。
说到汉朝,封在徐州的楚王就有
13个。
依据汉代葬制,地方诸侯死后应埋在其封国内,徐州地区发现的汉代诸
侯王均是凿山为墓,现在已经发现了8处。
其它汉墓主人的身份有待进一步考证,唯一确定身份的是龟山汉墓。
确定身份是依据什么呢?就是这枚龟钮银印。
这是在85年文物普查时征集到的,它的质地为白银,上方是一只可爱的小龟。
下方用小篆刻了:“刘注”二字,从而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
龟山汉墓工程量浩大,气势雄伟,被誉为“中华一绝”,“千古奇观”。
那么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参观一下两千多年前的鬼斧神工。
摆在甬道口的这块塞石,叫做“第百上石”。
“百”在这里是“一”的意思,
那么这块塞石,就是南甬道26块塞墓石中最外面的上面的一块。
它的上面刻着48个篆字,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刘注身为一代楚王敢对天发誓,我的墓室
中只有我的棺木和尸体,没有华贵的服饰,也没有值钱的金宝玉器。
后世的贤
大夫有幸看到这块塞石就应该同期我,为我感到悲伤,所以我的墓室你们就不
要动了。
外面知道龟山汉墓原有的陪葬品数量应该是非常丰富的,那么塞石上
的话无疑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墓道口的这两座夯土墙,是用一层砂土一层土夯实而成的,十分坚固,可以防
止墓道被裸露在外,同时也防止了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的侵蚀。
您现在所处的是南甬道,南甬道高1.78米,宽1.06米,全长56米,沿中心线开凿的最大偏差仅为5毫米,精度达到万分之一。
大家可以摸一下墙壁,非常
的光滑,都是经过人工细心打磨的。
这是我国发现的西汉的墓葬中最为精致的
一间。
我们可以从这条红色的激光射线看出,甬道壁与激光射线是绝对平行的。
甬道壁的上夹角都是90度的直角,与之相对应的下方是两条宽、深各为10公
分的排水槽,贯通15间墓室。
请大家小心脚下,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有凹槽,而其是上下对称的。
专家认为这可能是打凿时固定一些装置撑起墓道,防止塌方。
也可能是用来固定塞墓石的。
现在我们来到第一间墓室,这是一间马厩,即栓马养马的地方,面积是22.2平方米。
中间的水池是饮马池,旁边的石头是栓马用的桩。
当时在这里出土了两
件文物:一间就是陶盆,另一间是陶俑象征着马夫。
这间墓室最具特色的还是
它的顶部结构。
类似于草原上的蒙古包,为四角攒尖顶。
大家可能认为它是由
四块石头拼凑而成,其实它是一个整体。
在西汉时期炸药还没有发明,完全是
用手工雕凿的。
第一间墓室作为马厩,可以看出刘注对养马业的重视。
有了马当然少不了车了,下面我们就去参观一下刘注的车马室。
当时在这里有
一辆木制的马车,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已经腐蚀掉了,只剩下一组陶马现收藏于
徐州博物馆。
我们现在看到
的是一套复制品。
汉代的陆路交通以车马为主,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制度。
作为
最高统治者的君王可以乘坐6匹马车,刘注身为一代楚王只能乘坐4匹马拉的车。
这间墓室我们发现比刚才看到的马厩大了许多,为了防止塌方,古人特意
掏空四周,在中间留下一根石柱,以起到支撑墓室的作用,我们称它为擎天柱。
一间车马室在我们看来也就足够了,可刘注却别有特色,他还有一间小的车马室,就在对面,我们去参观一下。
这间车马室比我们刚刚看见的要下许多,只
有5.91平方米。
它的顶部结构也是四角攒尖顶。
这里出土了三件御手俑和四匹陶马。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这间墓室的位置,它处于主墓葬的正南方,甬道
一侧,作用类似于今天厂矿企业的传达室和值班室。
好,我们继续向前。
这座墓葬东西全长86米,南北最宽处达33米,总面积
700多平方米,容积达2600多立方米。
专家推测,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修
建这样的墓葬需要300多名能工巧匠日夜不停的动工,十年才可以完成。
而我
们现在所走的这条甬道并排只能走2个人,所以并不可能300名工人同时开工。
刘注的在位时间只有13年,可想而知他要花费多么大的人力和物力来打凿这座地下宫殿。
所以,龟山汉墓不仅是当时封建贵族奢华生活的见证,也凝聚了汉
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穿过幽长的甬道,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刘注的礼乐器具室,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歌
舞厅。
大家留意一下这间墓室的顶部结构,是人字形尖顶。
看来,在西汉时期
我国就出现了这样的建筑结构。
在汉代,上至皇帝贵族,下到官吏百姓都好歌舞。
当时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歌舞俑,
皆为女性。
她们右手上举,左手下垂,双袖随舞姿摆动,翩翩起舞,十分优美。
在汉代,贵族在欣赏歌舞的同时,好边吃边欣赏。
所以在礼乐器具室的旁边特
意安排了一间庖厨室,也就是厨房,我们去参观一下。
中国人相信灵魂不灭,人死了只不过是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去继续生活,
所以他们在这间厨房里放上了整套的炊具和餐具还有食物等希望到了阴间可以
继续享用。
专家还从这里清理出大量的谷物和动物骨骼。
有了厨房当然少不了
水咯,在厨房的外面有一口精致的水井,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这口水井只有象征意义,没有实用价值,水深只有20公分,里面的水是长年不干的,都是山上石头裂缝里慢慢渗下来的。
您不用担心水满了会溢出来。
刚刚
在甬道里提到的排水槽贯穿15间墓室,在水井的旁边也有排水槽,整个排水系统由东到西,由高到低。
经专家测量,我们现在所站的位置比甬道口高出527
毫米,有利于水的排出。
当时在水井里还清理出大量的果品核,有枣、桃、杏、李、梅,大都是夏秋两季成熟的,因此专家推断刘注的下葬时间是在8-9月。
这一间是刘注的兵器库。
发现这里时兵器架上并没有发现很多兵器,主要是因
为当时兵器都是铁制品,年代久远都锈蚀掉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复制品。
兵
器库对于一个国家在军事上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刘注也意识到这一点,当年就
对兵器库加了两块塞石堵塞,作用就相当于今天的防盗门。
但是这样并没有阻
挡住盗墓者的脚步,我们发现龟山汉墓时塞石已经被拖出来像现在这样摆放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15间墓室中最小的一间,这间墓室只有4平方米,用途,一目了然,是刘注的厕所。
我们可以看见这个厕所是相当的讲究:下有蹲坑,后
有靠背,右有扶手,旁边还有两个陶盆供洗手之用。
厕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
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由此可见,西汉当时的文明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不过这仅限于贵族,不能反映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参观完15间墓室中最小的一间,下面就去参观15间墓室中最大的一间。
这里
是刘注的前殿,面积为68.91平方米,主要作用是宴饮宾客,十分重要。
这间
墓室最大的特色就是这根擎天柱,它高4米,宽1米。
为什么说它是这间墓室
的特色呢?我们来看一下墓室顶部中间
的这道直线,据专家测定它是南北甬道的中轴线,而这根擎天柱就位于这根南
北甬道的中轴线上。
在201X多年前没有照明设备、测量定位仪器的情况下,古人是怎样测量定位的?不经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
在一座墓葬中,最重要的就是棺室了,下面我们就去参观一下刘注的棺室。
大
家可以看一下,这间棺室是15间墓室中打凿最为精细的一间。
当时在这里并没有发现刘注的尸体和棺木,只是清理出大量封棺用的铁钉。
在85年征集到龟钮银印,古人讲究印不离身,所以专家就认定这里就是西汉第六代楚襄王刘注的
墓室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棺木是仿造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棺木复制的。
这间
墓室有个奇特的地方,在西北角有一个阴影,它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古人拿着书
面东而立。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夏季渗水严重,冬季严寒干燥引起的。
可是,在
我们发现龟山汉墓时并没有出现这个阴影,而是在93年开馆后才逐渐显现的。
所以,kuim我们叫它“楚王迎宾图“。
而为什么只有这个角出现阴影呢?无从
知晓,这就又给龟山汉墓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中国自古以东为首,按理说刘注的墓室应该在东面那一间,是什么原因将刘注
的墓室转移到了西边呢?我们现在就去东面的原棺室探究一下原因。
这里就是
刘注的原棺室,我们可以看见顶部出现一条巨大的山体裂缝,旁边有人工打凿
的痕迹,而裂缝是天然的。
当时人们认为山体裂缝会造成塌方,看起来不美观,雨季时也会出现严重的渗水现象,不利于尸体和棺木的保存,所以才会移到西边。
后来把这间墓室作为了贮藏室。
当初选择这间墓室做棺室,不仅因为它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