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课程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开放性
自考
艺术接受主体
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 主体不同的 艺术意象 “期待视界” 的再创造
3
艺术品的鉴赏
观
品
悟
范畴 美学
概念
Aesthetica 美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
美学研究的方法
美论
美感论
审美 范畴论 艺术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 美(美的本质) 审美关系 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本质力量 美的创造 多层累的突创 美的形象性 美的社会性 美的客观性 美的相对性 美的绝对性 美感 美感欣赏活动 审美中的感受 审美中的直觉 审美中的知觉 审美中的表象 审美中的想象 审美中的联想 接近联想 相似联想 对比联想 审美中的情感 通感 审美范畴 崇高 优美
3、课程内容中的有关概念及命题学说,具体罗列如表 1-3-3 和表 1-3-4 所示。 4、除上述基本概念及命题学说外,6 大版块内容之中余下的各相关知识要点,具体请参见本课 程【笔记】栏目。该笔记基本上完全按照《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进行,因此 知识点的罗列已经非常简明清晰。其中:有关艺术论的第 5、6 章部分合而为一,同时参照其内在 的逻辑结构,将一些知识要点的编排顺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以便更加有利于读者的融会贯通和记 忆理解。
2、课材内容的知识要点,可以大致分为 2 大部分:一部分是 6 大范畴之中相关的各种美学概 念和理论命题,另一部分是 6 大范畴之中相关的各种美学基本知识及其理论阐释。从学习和考试的 角度来讲,前者基本重在理解上的识记,带有一定的外在客观性,主要命题形式为名词解释和简答 题;后者则注重于理解上的综合归纳,强调对各大版块理论知识的内在融汇和灵活运用,主要命题 形式为选择题和论述题。
1
自考
《汉语言文学专业(C050105)自学考试参考文丛》
图 1-3-1 《美学原理》课材内容知识逻辑结构示意图
自考
1、美感的产生
美
2、美感的生理基础
感
3、美感的心理功能
论
4、美感欣赏活动表层的心理特征
5、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
审 1、崇高 美 2、优美 范 3、悲剧性 畴 4、戏剧性 论 5、丑
美
育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 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
美
1、专门的美学著作→1750·德国鲍姆嘉登现实的审美关系
美
学
2、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术
论
艺术论内容的逻辑 结构请见下页图示
2
《汉语言文学专业(C050105)自学考试参考文丛》
2、这 6 大范畴之间,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内在逻辑上,都存在着一种相互的关联。这种逻 辑关联,其实基本上也就是课材在阐述美学理论知识方面的逻辑架构。如果利用图形框块的形象化 标示,我们可以将这种内在逻辑关联概略外化为图 1-3-1 和图 1-3-2 所示。
二、课程学习线索及知识要点
1、经过上述图示之后,显而易见,只要理解并借助这种逻辑关联,也就大体把握住了课程的 学习线索,并可据此将教材内容的各个知识版块,有机地组织和串联到学习和记忆中来了。
图 1-3-2 《美学原理》第 5、6 章:艺术论知识逻辑结构示意图
艺术 创作 主体
意向、想象力作用下 灵感、艺术想象力
意象 孕育
意象 生产
意象的生成
首先存在
艺 于艺术的
术 意象世界
的 只能存在 存 于主体 在 (人)的 方 审美心理 式
活动和审 , 美经验中 即 本 存在于从 体 艺术创造 论 -艺术品
《美学原理》课程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C050105)自学考试参考文丛》
一、教材内容及知识逻辑架构
1、从课程编排上来讲,教材共 7 章。其中,第 5、6 章分别讲述艺术的有关问题,基本可以视 为 1 章。这样,如果从结构目录上来讲,课材各章的内容标题可以简化为美学、美论、美感论、审 美范畴论、艺术论和美育这 6 大范畴。
4
美育
《汉语言文学专业(C050105)自学考试参考文丛》
自考
形式符号层 意象世界层 意境超验层
意象
仿象 兴象 喻象 抽象
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意境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虚静 灵感 艺术想象力 艺术敏感 艺术操作中的技与道 美育 审美人生观
1、是构成艺术品结构的第二层次;2、它是艺术品的直接的物质存在,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3、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1、是艺术品结构中建立在物质实在层和形式符号层上的第三层次;2、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3、指审美意象经鉴赏者的审美知觉和想象而产生的一种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 1、有广、狭义之分,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两种含义又往往混合为一体;2、是指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超越人类特定经验领域的形上至境。 1、是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包括意与象两个方面;2、“意”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3、“象”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 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4、“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两者合为一体,便是“意象”。 1、是艺术意象的基本类型之一;2、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3、特点:仿象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 1、是艺术意象的基本类型之一;2、是主体以客观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3、特点:“天然”、“隐蔽”。 1、是艺术意象的基本类型之一;2、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3、特点:喻象带有极明显的人工痕迹。 1、是艺术意象的基本类型之一;2、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 1、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过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2、意象的物化则是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3、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就是意象的生产过程, 并最终使艺术品得以产生。 1、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2、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1、是意境的主要类型之一;2、指创作主体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 ①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主要类型之一;(2)指创作主体完全消失,隐藏在艺术意象的后面。 1、虚静是中国古代对于创作心理的基本概念,庄子、陆机、刘勰等人曾作过描述;2、指艺术家在审美状态下排除功利杂念,集中精神,超越知性逻辑,以虚空的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的一种精神状态。 1、指艺术家在意象的创造过程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亢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2、灵感是主体艺术状态对日常状态的超越。 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的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和程度。 1、是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的表现;2、主要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实质就是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1、艺术操作中的技,主要指艺术创作过程的技能与技巧;2、艺术操作中的道,主要指艺术意象创作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3、艺术操作中的技与道是相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2、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的重要途径;3、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 1、对人生进行审美观照的理论观点就叫审美人生观;2、审美人生观包括三个层面:人生的意识、人生的反思和反悔;人生的价值。
-艺术接
受的动态
流程中
种 意类
象特 征
仿象 喻象 虚拟性 想象性
兴象 抽象 感性 情感性
意象的深入、升华
有我 意 之境
境 无我 之境
艺术 艺 之道 术 操 技巧 作 美形
式美
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结构 艺 层次 术 品 本质
特征
存在 特征
物质实在层
形式符号层
意象世界层
意境超验层
创造意象世界、传达人类审美经验
悲剧性
喜剧性 丑 艺术丑 艺术品 物质实在层
《汉语言文学专业(C050105)自学考试参考文丛》
自考
表 1-3-3 《美学原理》基本概念概览表
名词解释
1、Aesthetica 是鲍姆嘉登著作的名称;2、在原文中意即“感性学”;3、我国学者一般译为《美学》。 1、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2、审美现象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最终涉及到的是人生价值、人的审美价值,因此,从根本上说,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1、美学研究的方法极其多样,各种不同的具体方法又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性;2、美学研究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特征;3、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的采用应遵循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等基本原则。 1、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一种美学理论;2、主要内容有: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美的规律的理论、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艺术本质理论等。 1、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2、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的某种质的规定性,是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依据。 1、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2、这种关系既以感性的客观世界为中介,又能充分展示人的本质力量。它是开展审美活动的基础;3、车尔尼雪夫斯基最早提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 1、自然属性,即物质性和动物性;2、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精神性和社会性是人的更内在的本质属性;3、人的本质属性具体地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中,所以,历史性和历史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又一重要特性。 1、自然的本质力量。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感性基础;2、精神的本质力量。使人突破自然的物质束缚,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精神力量。 1、指在物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然后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所产生出来的变化;2、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1、这是有关美的创造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2、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指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3、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以及突发性、完整性显现的特点。 1、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1、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2、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指美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1、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2、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中的时候,它是美的;而处在另外的审美关系中时,它有可能不美或变成另外一种美。 指美之所以美的内涵和标准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内在规定性。 1、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的评价;2、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谐感和自由感。(注意:自由感是美感中的核心感觉) 美感欣赏活动是主体对美的现象进行感受体验、观照鉴赏和评价。 1、感受是感觉器官对对象的印象,这是美感的起点;2、感受是审美活动作为感性活动的前提;3、审美感受有两个特点,一是新鲜感,一是情感的荡漾。 1、一种单纯的感觉活动,它把我们感受到的外物,经过心灵的综合作用,表现为意象;2、审美中的直觉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直接性、突然性、专注性、透明性。 1、把直觉中感受到的印象加以区分和概括,形成完形的整体;2、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概念在感性形象中的活动;3、始终离不开感性形象,所以又不是清晰的概念的认识。 感性形象从客观的物质存在转化为内心的印象或意象,变成内心的形象的时候,便出现了表象。 1、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2、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按照情感的逻辑进行活动的。 1、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2、它以记忆为基础,将新、旧知觉表象经由类似或相关的其它对象的触发,产生联想,从而使既有的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不已的审美意象。 1、联想的一个种类;2、指在时空上相当接近,人们习惯上将两者联系起来,由甲自然联想到乙,并引起相应的情感反应。 1、联想的一个种类;2、指两件事物间在性质或状貌上相似,使人们习惯上把两者联系起来,由此物想到彼物;3、此喻、象征等手法都属于相似联想。 1、联想的一个种类;2、指由某一事物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反或相对的事物的联想,从而强化了对两种事物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1、是审美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2、对审美心理的总体活动起着推动性和创造性作用;3、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幻想。幻想有两种:一是设身处地,以假当真;二是情之所至,化无为有。 1、通感是美感活动中基本心理功能之一;2、通感的实质是各感官之间的相互协作、影响和沟通。 1、是人们在长期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最普遍、最基本的种类概念;2、最重要的审美范畴是: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和丑。 1、审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2、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使人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1、审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2、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3、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感情肯定。 1、审美意义上的悲剧称为“悲剧”或“悲”;2、悲剧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而矛盾的结果是正义的精神取得了胜利;3、悲剧可以激起人们的悲壮之情,净化心灵,提升精神,从而达到审 美效果。 1、审美的一种范畴;2、从本质上说,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1、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2、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3、外在组合形式往往凌乱,不能怡人。 1、艺术丑是艺术美的对应面;2、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伪劣;3、有时还指艺术领域中一种特殊形式的美。 1、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2、艺术品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意境超验层。 1、是构成艺术品结构的最基本层次;2、它是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是艺术品的间接性物质存在;3、是艺术品本体存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必要前提或构成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