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淄博市桓台县田庄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淄博市桓台县田庄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愿以偿
[美]吉尔博特・莱特
坐在联合火车站的检票室内,我能看清走上台阶的第一个人。

我左侧杂志亭的主人托尼研究概率学,因为他喜欢赌赛马。

他宣布根据他的理论可以算出,如果我在这儿再工作120年,我就会看见世界上所有的人。

于是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你在像联合火车站这样的大站停留足够长的时间,你将看到旅行的每一个人。

我将我的理论告诉给许多人,可除哈里外没有人为之所动。

他3年前来此,接9:05的火车。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哈里的那个晚上。

当时他很瘦,很焦急。

他穿戴整齐,我知道他在接他的恋人,而且见面马上就结婚。

我不用解释我是怎样知道这一切的。

如果你像我一样在观察人们等在台阶尽头中度过18年,你也会很容易地得出上述结论。

瞧,旅客们上来了,我得忙一阵儿。

直到9:18的车快到时,我才得闲看一眼台阶尽头,令我吃惊的是那年轻人还在那儿。

9:18的车过去了,她没来。

9:40的车也过去了。

乘10:02的车的旅客来了,又纷纷离去了,哈里绝望了。

他来到我的窗前,我问他,她长的是什么样。

“她小个儿,有点黑,19岁,走路很端庄。

她的脸,”他想了一下说,“看起来很精神,我的意思是她会发疯,但从不持续很久。

她的眉毛中间皱起一个小疙瘩。

她有一件棕色皮装,不过也许她不穿那件。


我不记得见过那样的人。

他给我看他收到的电报:星期四到,车站接我。

爱你爱你爱你爱你,梅。

发自纳伯拉斯卡州的奥麦哈。

“那么,”我最后说,“为什么不给你家打电话?也许她先到了。


他不自然地看了我一眼。

“我到这儿才两天。

我们打算见面后去南部,在那儿我有一份工作。

她,她没有我的地址。

”他指着电报,“我收的是普通邮件。


说完他走向台阶的尽头,察看乘11:22的火车到来的旅客。

我第二天上班时,他又在那儿,他一看见我就走了过来。

“她有工作吗?”我问。

他点点头:“她是个打字员。

我给她以前的老板发过电报,他们只知道她辞了工作去结婚了。


这就是我们相识的开始。

以后的三四天,哈里接每一趟火车。

当然,沿线做了查找,警察也参与了此事,但是没能帮上忙。

我看得出,他们都认为梅显然是愚弄了他。

但不管怎样,我从不相信。

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哈里和我闲聊。

“如果你等得足够久,”我说,“总有一天你会看见她走上这个台阶的。


他转过身看着台阶,就像我们从未见过面似的,但我仍继续解释着托尼由概率学得出的结论。

第二天我来上班,哈里就站在托尼的杂志亭柜台后面。

他难为精地看着我说:“你瞧,我总得有份工作,是不是?”于是,他成了托尼的伙计。

我们再也没有说起梅,也没有提到我的理论。

但我注意到,哈里总是看着走上台阶的每一个人。

年底,托尼在一次赌博的争吵中被杀了,托尼的遗孀将杂志亭交给哈里经营。

过了一段时间,她又结婚了,哈里便买下了杂志亭。

他借钱安装了苏打水机,不久他的生意便初具规模。

昨天,我听到一声惊叫,接着是很多东西纷纷掉落的声音。

惊叫的是哈里,哈里跃过柜台时碰掉了许多布娃娃和其他东西。

他冲过去,一把抓住一个离我的窗口不足10码处的姑娘。

她小个儿,有点黑,眉毛中间皱出一个小疙瘩。

好一阵子,他们相互拥抱着,笑着,叫着,语无伦次。

她似乎说:“我原本指的是汽车站……”他抢着告诉她为了找她他做了许多事。

显然,3年前梅是乘汽车而不是乘火车,她电报中指的是汽车站而不是火车站。

她在汽车站等了很多天,为找哈里花掉了所有的钱,最后她找了一份打字的工作。

“什么?”哈里说,“你就在镇上工作?一直都是?”她点了点头。

“噢,天哪,你为什么不到火车站来?”他指着他的杂志亭,“我一直在那儿,那是我的,我能看见走上台阶的每一个人……”她的脸色有些苍白。

好长时间她都看着台阶,并用微弱的声音说:“我,我以前从未走上这个台阶。

你知道,我昨天才为了业务上的事走出这个镇子……噢,哈里!”她用双臂搂着他的脖子,真的哭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她退一步指着火车站的北端说:“哈里,3年了,整整3年啊,我就在那儿,就在这个车站工作,打字,就在站长办公室。

对我来说,惊奇的是概率学对这对有情人如此苛刻,最终使梅走上台阶竟需要如此长的时间。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写“我”能看清走上台阶的第一个人,这意味着“我”检票工作要开始了;后文写哈里能看见走上台阶的每一个人,表明他是在找梅。

B. “我不用解释我是怎样知道这一切的。

”这句看似与小说情节无关的话,既引出下文,又留下悬念,还能表现作者写作的“读者意识二
C. 小说情节安排详略得当,写哈里等梅,详细生动;写警察参与找梅,一笔带过,并用“他们都认为梅显然是愚弄了他”反衬哈里的坚守。

D. 哈里等梅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先是每天到火车站接每一班车,后来成了托尼的伙计,深得托尼夫妇信任,最后买下杂志亭做了老板。

2. 有评论家说:“小说男女主人公的坚守,使人感动,也令人遗憾。

”你对此怎么理解?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3. 小说中三次写到“我”的“概率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支付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其商业价值。

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

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

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

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

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

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

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

《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
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

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

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

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

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为了获得关注而不惜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为了吸引注意力而不惜制造新闻。

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

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

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

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

人们一旦缺乏辩析地一味相信媒介,让其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就是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

原载《光明日报》)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

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

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

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

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

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

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

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

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

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

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

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

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

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

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

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B.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C.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5.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

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D.“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

6.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文章先破后立,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C.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7.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

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

8.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平凡的世界》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孙少安重建学校
路遥
这一天晚上,少安被父亲有点神秘地把他从家里叫到院子里。

“什么事?”少安问。

他看见父亲一脸的诡秘。

孙玉厚就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已经上了二十块布施。

我听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咄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

“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

万一……”
“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玉厚老汉见儿子如此不恭神灵,急得两只手索索地抖着……
第二天上午,少安无意间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到金家湾那面去转一转,瞧瞧他的宝贝儿子。

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一个人慢慢遛达着,淌过东拉河,走过初冬荒凉的庙坪,跨过了哭咽河上的那座小桥。

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
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和润叶上过学的地方!以后,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

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

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

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

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

孩子们正在上课。

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

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

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

里面黑乎乎地,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

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念拼音。

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

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

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那个破学校!不过,这是儿子的事。

他向来在儿子们的大事上采取不干涉的态度。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

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算是敲定了。

当天夜晚,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

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

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

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

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

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

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

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

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一九八五年的春天,孙少安个人掏腰包出资一万五千元重建的双水村小学眼看就要最后峻工了。

当年拦河打坝震坏的校舍窑洞,已经被一排气势宏伟的新窑洞所替代。

当年的学校操场也扩大了一倍,栽起一副标准的篮球架。

操场四周砌起了围墙。

铁栏式大门上面,拱形铁架上“双水村小学”五个铁字,被红油刷得耀眼夺目。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章、五十一章,有删改)
9. 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妹们读过书的学校。

B. 孙少安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感到现在的自己“腰板硬了一些”,是因为这两年孙少安通过辛勤劳动赚了点钱,并且能为家乡双水村做点事了。

C. 孙少安出钱为双水村重建学校,虽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却是他一个平凡人的心意,他心中有一点自豪之情。

D. 孙玉厚希望少安捐钱重建庙宇被回绝,随后却听少安说要拿出一大笔钱重建小学,他虽然吃惊,但并没有反对,这与其朴实传统的性格有关。

10.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调动多种感官描写出饲养院改成的学校中“教室”环境的简陋破旧,并着力刻画虎子读书的认真,这些坚定了少安重建学校的决心。

B. 小说中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的事情,说明当时农村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也与孙少安个人掏腰包出资重建学校形成对比。

C. 重建的双水村小学操场上栽起一副标准的篮球架,呼应了上文旧学校中“腐朽不堪”的篮球架,也衬托出孙少安重建学校时设计之用心。

D. 小说人物语言有浓郁的陕北地方特色,如“万一怎”“你娃娃不敢这样”,强化了小说的地域色彩;叙述语言则庄重华美,富有感染力。

11. 孙少安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2. 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

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

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

至于超迁,是所不愿。

”遂为郎。

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

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

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

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

穆帝发诏令受之。

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

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

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

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

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

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

”朝廷从之。

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

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

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

”于是朝议乃定。

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

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

谨具封还内,请停。

”事遂不行。

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

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