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
(山东卷)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张锐锋
①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

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
天的生活。

②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

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
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

它总是将人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
的答案日日常新。

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

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

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
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

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
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③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

她撒一把米,鸡们怀
着感漱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

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

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古老,节奏鲜明。

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
静的基本秩序。

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

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
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

一切劳
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

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
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④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

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
麦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

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
仰望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

趁着这样的间隙,邻居开始盖房,林和妻儿前去帮工。

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
手用小刀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

河边的大石头献出
了自己的平面,供老人坐下,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远方。

他在想什么?我们谁也不可能
猜到。

也许他所想的仅仅是眼前的一片蓝,天边的蓝。

⑤天很快就黑了下来。

一天的光阴就像几千年的光阴,简单而迅忽。

林的一家人陆续
回到家中,林对着墙壁上挂着的日历,沉思了好久,好像想起了什么,又好像忘掉了什么,
总之,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用老茧坚硬的大手,粗暴地撕下了一页。

用大大的黑体字标
着阿拉伯数字的日历,和造币厂刚刚印制的崭新纸币一样,挺括,坚韧,在黑夜到来前的
最后时刻闪着光,它用每一个唯一的日子作为自己的防伪标志,一个日子根本不会与另一
个日子混淆,只是在撕下它的一瞬,发出嗤的一声,尖锐,迅疾,刺激,不容置疑。

一天
的终结,多少年的终结,嗤的一声嘶裂。

⑥晚饭后才开了灯,一盏15瓦的灯泡,将并不明亮的光射向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脸
庞现出明暗的分界,夸张的塑像都坐在小板凳上,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屏幕,在一
片雪花斑点里推出了清晰度很差的人影,繁忙喧嚣的城市场景,豪华汽车和别墅,高架公
路和人行天桥……奢华的生活只露出冰山一角,已经足够让人震惊。

对于林一家人来说,
电视剧中讲述的不过是一个传说,一个神话,和远去的舜的故事几无区别,甚至他们更相
信后者。

⑦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
样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地悠悠节奏。

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
平凡可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平凡的极限。

(节选自《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有删改)
19.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4分)
【答案】顺叙(以时间为线索)。

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或“能更好
地展现农村一天的生活场景”),暗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节奏。

20.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含意?(4分)
【答案】从劈柴的细节可以看出,农村劳动简单自然、平凡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种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不变。

21.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4分)
【答案】①形象生动。

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漱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鲜明生动。

②优美抒情。

如“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
个抒情性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感。

③含蓄蕴藉。

如“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
过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情感。

④简洁而细腻。

如“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

(答出两点或类似意思,并分析得当,即可)
22.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或“赞叹”)。

②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和反感。

③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

④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

(答出①或类似意思,分析得当,可给满分;答出②③④或类似意思,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古怪的重水
叶永烈
①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

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
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

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

它在静悄悄
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

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

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

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

但那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
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的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然而,它似水不是水,跟普通
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

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

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公斤。

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

普通的水在0℃结冰,在100℃
沸腾。

然而,重水却在3.8℃结冰,在101.42℃沸腾。

普通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时最大。

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

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

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
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

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
原子组成的。

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
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50吨水里大约只含有7.5公斤重水。

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人们发现,当
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
越来越多。

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
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

从天然水中提取
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

据统计,提炼一公斤重水比熔炼1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

⑤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
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

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
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

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

当年德国人在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人们将原子能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

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

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

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

氘来自重水。

这样一来,重水更是身价百倍。

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
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

⑧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

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
很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
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氕。

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
19.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4分)
【答案】①突出表现小工厂所生产的产品的重要性。

②构成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③引出下文对重水的说明。

20.请从文中概括出重水的主要用途。

(4分)
【答案】示例一:用作制造原子弹的中子减速剂;在原子能反应堆中用作中子减速剂;提取氘,用于制造氢弹;提取氘,可以应用于热核反应发电。

示例二:作为中子减速剂,用于制造原子弹或建造原子能反应堆;作为提取氘的原料,用来制造氢弹或(将)应用于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

21.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①严谨。

运用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严谨地说明了重水的特
性和功用。

②简明。

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明白。

如“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

③朴素。

语言朴素自然,平实客观。

如“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读起来亲
切自然。

④生动。

有些句子运用了修辞,如“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用了拟人
手法,形象生动。

22.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
【答案】示例一:合适。

①“古怪”一词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兴趣。

②“古怪”准确地表现了重水稀奇少见的特点。

③正文重点写重水与普通水在特性、功用方面的巨大差异,文题一致。

④重水有多种用途,它既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也可以用于工农
业生产,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

(答出两条即可)
示例二:不合适。

①虽写了重水与普通水不同的一些特性,但最终目的是写重水的用途,题文不符。

②科技说明文应讲究客观性,而“古怪”一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

③重水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物质,具有它自身的特性,无所谓“古怪”。

④重水与水相似,却比水重,所以称为“重水”并不“古怪”。

(答出两条即可)
(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往事(二)之八
冰心
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

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
我站起,双手支颐〔颐(yí)〕颊、腮,也指下巴。

,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亲抬起头来。

“我想看守灯塔去。


父亲笑了一笑,说:“也好,整年整月的守着海──只是太冷寂一些。

”说完仍看他
的书。

我又说:“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
父亲放下书说:“真的便怎样?”
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我耸一耸肩,我说:“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
有诗意的生活……”
父亲点头说:“这个自然!”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

这时我们都感着
兴味了
我仍旧站着,我说:“只要是一样远的为人民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避世’!”
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父亲只笑着。

我勇敢地说:“灯台中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

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
的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的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

除却海上的
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

除了骀荡〔骀(dái)荡:使人舒畅。

〕的
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

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
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
的了!”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
倨傲与光荣。

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狎(xiá)习:亲近、领略。

〕了
海上的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
却蹙眉低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点是由我燃着!”
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的起了回忆。

“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

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
浪花怒撼崖石。

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

“三五日一来的小艇上,我不断的得着世外的消息,和家人朋友的书函;似暂离又似
永别的景况,使我们永驻在‘的的如水’的情谊之中。

我可读一切的新书籍,我可写作,
在文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


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固然极其超脱,而你的幻象,也未免过于美丽。

倘若病起来,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办?”
我也笑道:“这个容易──一时虑不到这些!”
父亲道:“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的光明……”
我连忙说:“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
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
舟的事,你须鸣枪,你须放艇……”
我郑重的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的。

为着自己,为着众生,我都愿学!”
父亲无言,久久,笑道:“你若是男儿,是我的好儿子!”
我走近一步,说:“假如我要得这种位置,东南沿海一带,爹爹总可为力?”
父亲看着我说:“或者……但你为何说得这般的郑重?”
我肃然道:“我处心积虑已经三年了!”
父亲敛容,沉思的抚着书角,半天,说:“我无有不赞成,我无有不为力。

为着去国
离家,吸受海上腥风的航海者,我忍心舍遣我惟一的弱女,到岛山上点起光明。

但是,惟
一的条件,灯台守不要女孩子!”
我木然勉强一笑,退坐了下去。

又是久久的沉默──
父亲站起来,慰安我似的,“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
的很!”
我不言语。

坐了一会,便掀开帘子出去。

弟弟们站在院子的四隅,燃着了小爆竹。

彼此抛掷,欢呼声中,偶然有一两支掷到我
身上来,我只笑避──实在没有同他们追逐的心绪。

回到卧室,黑沉沉的歪在床上。

除夕的梦纵使不灵验,万一能梦见,也是慰情聊胜无。

我一念至诚的要入梦,幻想中画出环境,暗灰色的波涛,岿然的白塔……
一夜寂然──奈何连个梦都不能做!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我自此后,禁绝思虑,又十年不见灯塔,我心不乱。

这半个月来,海上瞥见了六七次,过眼时只悄然微叹。

失望的心情,不愿他再兴起。

而今夜浓雾中的独立,我竟极奋迅的起了悲哀!
丝雨里,我走上最高层,倚着船栏,忽然见天幕下,四塞的雾点之中,夹岸两嶂淡墨
画成似的岛山上,各有一点星光闪烁──
船身微微的左右欹斜,这两点星光,也徐徐的在两旁隐约起伏。

光线穿过雾层,莹然,灿然,直射到我的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我无言,久──久,悲哀的心弦,开始策策
而动!
有多少无情有恨之泪,趁今夜都向这两点星光挥洒!凭吟啸的海风,带这两年前已死
的密愿,直到塔前的光下──
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无希望的永古
不失望,不希冀那不可希冀的,永古无悲哀!
愿上帝祝福这两个塔中的燃灯者!──愿上帝祝福有海水处,无数塔中的燃灯者!愿
海水向他长绿,愿海山向他长青!愿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一隅岛国上无冠的帝王,只对他们,我愿致无上的颂扬与羡慕!
1923年8月28日,太平洋舟中。

(选自《冰心散文》,有改动)
[注] ①本文是冰心《往事(二)》中的第八篇。

②中边:内外,表里。

③策策:悲
戚的样子。

11.“我”认为看守灯塔是“最有诗意的生活”,其理由有哪些?(6分)
答:
1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这一题的筛选区域
在临近上下文中去找。

从原文一些重点语句上可以看出,如“晴明之日, 可以悠然看潮落
星生。

风雨之日,可以听浪花怒撼崖石。

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可读一切的新书籍。

似暂离又似永别的景况,使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

”,尽量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的分条归纳
概括。

答案:①可以欣赏海上美景,感悟自然的不变与永久。

②可以与暂离的亲友书函沟通,更能感受彼此的深切情意。

③可以静静地读书写作,享受文化上与世界相通的乐趣。

12.文章前一部分是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4分)
答:
1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的能力。

从“我”提出到灯塔上
去(紧张期待)——据理说明看守灯塔最有诗意的生活(兴奋憧憬)——一遇父亲的
“障碍”,“我”爽快刚毅的执着精神,表示自己不怕冷寂,也不怕生病……(坚定执着)——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帐惘与不悦,失望与沉思(失望无奈)——父亲的启迪有了新
的思索。

最后用一些表现情感发展的词语来表述即可。

答案示例:紧张、期待兴奋憧憬
坚定执着失望无奈
13.“清净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远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的这句话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理解能力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一般
宜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答,先点明作用,再结合文本分析表达效果。

如深化文意(作用,形式上),表达效果,内容上,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

答案示例:①深化文意。

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

②为后文作铺垫。

启发我的思考,是后文写我的情感变化
的铺垫。

③凸显父亲形象。

显示出父亲的理性、睿智与感受。

1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8分)
(1)文章后一部分,作者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其用意是什么?
答:
(2)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用不作灯塔的梦”,“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可以从写作意图、主题等角度来谈的作用、谈你的理解。

答题时要联系全文,不要断
章取义。

只要言之有理,推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1)①交代我回忆往事的缘由。


将往事与现实贯穿起来,展现我的成长过程。

③引发我对灯台手的颂扬与羡慕之情,进而
表达我对为着众生的奉献者的赞美。

(2)示例一“我”放得下。

“我”与父亲的对话后,对当灯台守的理想已“禁绝思虑”;海上望见灯塔后,决定不再执着于无法实现的理想。

这说明“我”已与往日当灯台
守的理想彻底告别。

示例二“我”放不下。

海上望见灯台后,“我”回忆往事,心中产生了理想没有实
现的悲哀;文末“我”对灯台守致以无上的颂扬与羡慕。

这都说明“我”内心其实放不下
当灯台守的理想。

示例三“我”理智上放得下,情感上却放不下。

“我”认识到当灯台守的理想是不
现实的;但是在海上望见灯塔后,“我”为理想未能实现感到悲哀,这表明年轻时的理想
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示例四“我”会慢慢放下。

随着年龄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会更深刻的理
解父亲的教导,对理想的人是会逐渐成熟、理性,在今后宽广的人生道路上,用其他方式
继续追寻心中“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的理想。

(北京卷)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

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就不存
在了,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研究站点,如同昨天和今天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

珠穆朗玛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世界上最
高的长城站。

不过我也在想,假如8848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
要攀登呢?只要地壳不变动,8848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索精神则是无限的。

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重重叠嶂,人也就跨越了千
山万水。

开始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
无边无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

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
同时也为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

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

有一天,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
迷住了。

那里有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
看见我的一个主人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雪山的攀登者。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6740米。

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积雪,陡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

卡瓦格博至
今还是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

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
一个神秘的存在。

人们可能还记得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惨剧,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

为什
么鲜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陷入人生的绝境?21世纪教育网
天光黯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线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不灭的只
是心灵的篝火,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之中……
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好像还在
酣睡,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在多年之后,地球进一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
雪山融化,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

他们会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掏出揣在胸前的
旗帜,迎风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出哗啦啦的脆响。

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葱茏的绿树,盛开的鲜花,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3000年某月
某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