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 病情说明指导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热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湿热概述
湿热是一个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
此处所说的湿热通常指湿热证,指湿与热蕴结在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脾胃失健、情志因素有关。
常见证型有肝胆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膀胱湿热证。
症状以头身困重,食少,腹胀,恶心,口苦,大便不爽、不成型,小便量少色黄有异味,皮肤以瘙痒、溃烂流水为主。
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黄疸、多种肝炎、胆道感染、胆囊炎、肝硬化、肝腹水、肝囊肿、肝癌、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痢疾、肾盂肾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尿潴留等。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头身困重、食少、腹胀、恶心、大便不爽、小便量少色黄
主要病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脾胃失健、情志因素
检查项目: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
重要提醒:湿热具有缠绵难愈的特点,患者一定要遵医嘱坚持治疗。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湿热的发病特点
三、湿热的病因
病因总述: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外湿属于外邪,称为湿邪,多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
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所谓热,也是一种邪气,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称为火热之邪。
热也可以因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称内热。
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或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热时可导致热证。
湿热为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
此处所说的湿热即湿热证,为中医证候名,指湿与热蕴结在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其病因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脾胃失健、情志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
1、感受外邪:主要是感受湿热之邪。
江南、广东、福建等地气候潮湿闷热,日久湿热邪气堆积体内。
2、饮食不节:过食肉类、甜品、奶茶等肥甘厚腻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导致脾运化功能障碍,胃热炽盛,脾运化能力减弱,湿气内生,与胃热结合产生湿热。
3、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
脾主运化,是水湿运转的枢纽,由于各种原因伤及脾胃,均可导致其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
湿阻日久化热,而成湿热之证。
4、情志因素: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
肝失疏泄则不能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
危险因素:
1、生活在湿热环境的人群;
2、先天脾胃虚弱者。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湿热的症状
症状总述: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外湿属于外邪,称为湿邪,多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
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所谓热,也是一种邪气,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称为火热之邪。
热也可以因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称内热。
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或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热时可导致热证。
湿热为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
此处所说的湿热即湿热证,为中医证候名,指湿与热蕴结在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其病因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脾胃失健、情志因素有关。
典型症状:
1、肝胆湿热证:自觉时冷时热,口苦,肋胁痛,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厌食,小便颜色深,严重者出现目黄、皮肤黄等黄疸表现,舌苔黄腻,脉弦数。
或有阴部潮湿、瘙痒、湿疹,外生殖器肿痛,带下黄稠臭秽等。
2、脾胃湿热证:身体热,心烦,总想吐,口苦,口中黏腻,口渴、但不想喝水,腹胀,吃饭不香,腹痛腹泻,泻下急迫频繁,或泻后仍有便意,大便颜色黄褐臭秽,肛门灼热感,小便量少而排出困难、颜色深,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3、膀胱湿热证:小便量少色黄、频数、急迫,排尿时有灼热感,或排出困难且疼痛,或小便浑浊、尿血、有砂石,或腰部、小腹胀痛,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伴随症状:暂无资料。
病情发展:暂无资料。
并发症:脂溢性皮炎、痤疮、带下病、膀胱炎、尿道炎、肾炎、黄疸。
五、湿热的检查
预计检查: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来判断病情。
必要时可能建议做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
体格检查:
1、望诊:包括患者神、色、形、态的全身望诊,头面部、颈项躯体的局部望诊,舌质与舌苔变化的望诊,排出物的望诊等。
2、闻诊:主要是听声音,医生诊察患者的声音、语言、呕吐、肠鸣等各种响声,来辨别邪气的性质及病情的轻重。
3、问诊:包括问寒热、问汗、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等。
4、切诊:主要是进行脉诊,判断是否出现符合湿热的脉象。
湿热患者多为脉数。
实验室检查:
1、便常规:排除细菌或病毒感染,协助诊断。
2、血常规、肝肾功能:明确身体基本情况,排除感染等部分病因。
影像学检查:暂无资料。
病理检查:暂无资料。
其他检查:暂无资料。
六、湿热的诊断
诊断原则:依据证侯、舌诊、脉诊、中医脏腑辨证诊断。
诊断依据:暂无资料。
鉴别诊断:
1、湿热需与寒湿相鉴别二者是性质相反的证候。
湿热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口黏,烦渴、渴不欲饮,发热、尤其在午后明显,且身热不扬,头身重,厌油腻、不思饮食,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濡数。
而寒湿主要表现为腹部满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喜温喜按,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腰腹肢体冷痛、少腹凉感,疼痛受凉后或天气潮湿加剧、持续性钝痛、夜间剧痛,舌苔白,脉沉紧或弦紧、濡缓。
2、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鉴别二者均有发热,苔黄腻,脉数等湿热证候。
但又有其他不同的表现,具体详见典型症状。
3、心火下移与膀胱湿热证鉴别二者均可见小便频急、灼涩疼痛等症。
但前者为火热炽盛,灼伤津液,兼有心烦、口舌生疮等症;后者为湿热蕴结膀胱,气机不畅,有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证候。
七、湿热的治疗
治疗原则:湿热缠绵难愈,要坚持治疗。
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但在治疗过程中一般分湿重还是热重。
湿重的治疗以化湿为主,热重的治疗以清热为主。
对因治疗:暂无资料。
对症治疗:暂无资料。
急性期治疗:暂无资料。
放化疗:暂无资料。
物理治疗:暂无资料。
心理治疗:暂无资料。
中医治疗:暂无资料。
其他治疗:可选用针灸治疗,不同证型其选穴不同:
1、肝胆湿热证:选择行间、太冲、合谷、肝俞、脾俞、足三里、阴陵泉、内庭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2、脾胃湿热证:选用中脘、内关、足三里、天枢、公孙、水分、脾俞、胃俞等。
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配穴。
3、膀胱湿热证:选择中极、膀胱俞、阴陵泉、三阴交、天枢、行间、委中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一般治疗:暂无资料。
药物治疗:
1、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中药有龙胆草、黄芩、栀子、当归、生地、柴胡等。
可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
2、脾胃湿热证:甘露消毒丹加减,常用中药有黄连、黄芩、栀子、茵陈、茯苓等。
可用中成药甘露消毒丸。
3、膀胱湿热证:八正散加减,常见中药有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等。
可用中成药热淋颗粒。
相关药品:龙胆泻肝汤、甘露消毒丹、八正散
手术治疗:暂无资料。
治疗周期:湿热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2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八、湿热的预后
一般预后:本病的转归与预后,与能否解除致病原因、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以及护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危害性:湿热可侵犯脏腑,造成脏腑功能失调。
出现黄疸、肝炎、胆道感染、胆囊炎、肝硬化、肝腹水、肝囊肿、肝癌、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痢疾、肾盂肾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尿潴留等多种疾患。
自愈性:暂无资料。
治愈性:湿热经合理调理可有效改善症状,甚至治愈。
若湿热日久或患者湿热体质,则治愈困难,需要长期调整。
治愈率:多数患者经及时有效地治疗后,可获得治愈。
根治性:暂无资料。
转移性:暂无资料。
生存周期:暂无资料。
后遗症:暂无资料。
复发性:病程较长或患者湿热体质,需要长期调整,有反复发作的可能。
九、湿热的日常管理
日常总述: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外湿属于外邪,称为湿邪,多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
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所谓热,也是一种邪气,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称为火热之邪。
热也可以因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称内热。
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或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热时可导致热证。
湿热为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
此处所说的湿热即湿热证,为中医证候名,指湿与热蕴结在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其病因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脾胃失健、情志因素有关。
术后护理:暂无资料。
复诊须知:暂无资料。
特殊护理:平时可进行穴位保健。
1、肝胆湿热证:按摩行间、太冲、足三里、阴陵泉等穴,每日1次,每次每穴5~10分钟。
2、脾胃湿热证:按摩中脘、足三里、天枢、公孙、水分等。
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
3、膀胱湿热证:按摩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天枢、行间、委中等,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
心理护理:暂无资料。
用药护理:湿热具有缠绵难愈的特点,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要擅自停药,以免病情反复发作。
生活管理:
1、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整情绪,避免过度情志波动。
2、重视体育锻炼,适当运动增加汗出,提高消化功能和抗病能力。
3、保持生活有规律。
病情监测:暂无资料。
饮食禁忌: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及热性食品(如辣椒、大料、牛羊肉等),严禁酗酒、吸烟。
其他注意:暂无资料。
饮食调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湿热者宜清淡饮食,可多吃西瓜、冬瓜、苹果、绿豆、红豆、薏米、莲藕等滋阴清热利湿之品。
2、平日可选用白茅根10g 或茵陈10g 煮水,做代茶饮。
3、夏日适当多食用绿豆粥或薏米粥。
十、湿热的预防
预防措施:湿热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不宜吃肥腻食品和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
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相关疫苗:无相关疫苗。
十一、湿热的就医指南就医指南:暂无资料。
家庭处理:暂无资料。
急诊120指征:暂无资料。
门诊指征:暂无资料。
就医准备:暂无资料。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暂无资料。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