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会流动的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会流动的风》
教学目标:
1. 学会观察和描述风的特征和现象。
2. 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正确观察和描述风的特征和现象。
2. 学生能够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作用。
教学难点:
1. 学生能够解释风的形成原因和作用。
教学准备:
1. 显示屏幕或黑板。
2. 吹风机。
3. 测量风力的工具(如乌托邦风力标尺)。
4. 实验器材(如大瓶子、纸片、水盆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让学生观察窗外的树叶、旗帜等是否在风中摇摆,并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导致了树叶、旗帜等的摇摆?
二、探究(20分钟)
1. 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风的特征和现象,并引导学生描述风的特征。
2. 吹风机实验:将吹风机对准学生,调至不同的风力档,让学生感受不同风力对身体
的影响。
同学可以插上乌托邦风力标尺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风力下的标尺读数。
3. 分析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为什么会有风?风的原因是什么?
三、归纳(10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帮助学生概括出风的形成原因:风是空气在不
同地区的温度或压强差异引起的。
2. 让学生看一段视频或幻灯片,了解风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如风能发电、风带来新鲜
空气等。
四、拓展(15分钟)
1. 小组合作活动:分成小组,每组选一个代表,用自己的语言介绍风的形成原因和作用。
2.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风的现象或作用,进行深入了解并发表小报告。
五、反思(5分钟)
1.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觉得本节课有什么
可以改进的地方?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直观的风力实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风力的存在和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风
的形成原因和作用。
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