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练习试题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生物练习试题答案及解析
1.显微镜的使用
(1)当显微镜的镜筒下降时,你的眼睛应注视显微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视野左下方看到的是字母d图像,想要把它移到视野的中央,要把玻片往
____________移动。

由此可知所观察的玻片标本上写的字母应该是_____________。

(3)观察玻片上字母时,在视野中出现一个污点,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污点都没有发生位移,由此可以断定污点最可能在( )
A.反光镜上 B.目镜上 C.物镜上D.装片上
(4)某同学使用的显微镜共有两个目镜、两个物镜,它们有下列四种组合。

如果他想在视野中
观察到细胞数目最多,应该选择( )
A.目镜15x,物镜40x B.目镜15x,物镜10x
C.目镜5x,物镜10x D.目镜5x,物镜40x
(5)使用显微镜时,如果光线较暗,应选用反光镜的_______面,用______的光圈。

【答案】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显微镜的使用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识,只有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
用操作才能较容易地完成此类题目.
解答:答:(1)当镜筒下降的时候,如果只注视目镜,我们看到不物镜的位置,就容易让物镜
压碎了玻片标本,所以在镜筒下降时我们要注视物镜防止其压碎玻片标本.
(2)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
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
向左移动的.在题干中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左下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下方移动
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上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看到的字母是P.
(3)在观察植物细胞时,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先移动载玻片再转动目镜,污点都没有移动,说明污点不在载玻片和目镜上,那么污点一定在物镜上.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
数越小,视野就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最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是目镜的放大
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在四个选项中A选项放大600倍,B选项放大150倍,C选项放大了50倍,D选项放大200倍,只有C选项的放大倍数最小,所以看到的细胞最小数目最多.
(5)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
镜调节.如果在光线条件较差实验室里使用显微镜,应该使视野变亮,故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故答案为:
2.小明在校园调查时记录了以下生物:红蜘蛛、松树、榆树、蚯蚓、柳树、蚂蚁、蚊子、鼠妇。

请你按形态结构特点对它们进行分类。

【答案】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分类.解答时可以从生物的分类依据即它们的相同点
和不同点方面了来切入.
解答:解:植物与动物的不同点:1、植物一般不会运动,动物一般都能自由运动,(动物出生
之后为了生存要到处寻找食物);2、植物一般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是自养,动物不能进行
光合作用;3、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
织→器官→系统→动物体.营养方式是异养首先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个体
发育的,4、植物从小只有营养器官,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才开始出现生殖器官(花果实
种子),动物从出生基本上就具备了后天所需要的所有器官;5、高等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动
物细胞不具有,同时高等植物的成熟细胞还有中央大液泡,有的一些植物器官里如叶片还有叶绿体.根据以上特点可以分为,植物:松树,榆树,柳树;动物:红蜘蛛,蚯蚓,蚂蚁,蚊子,鼠妇.
故答案为:植物:松树、榆树、柳树
动物:红蜘蛛、蚯蚓、蚂蚁、蚊子、鼠妇;(分类依据是)能否运动、营养方式、结构层次、生
殖器官、细胞结构.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植物体结构的不同特点.
3.春雨潇潇,滋润万物。

然而有些雨水却能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使植物枯萎,甚至能伤害人
的皮肤和黏膜。

为什么?因为这样的雨水具有较强的酸性,叫酸雨。

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
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它对生物会造成极大伤害,被称为“空中死神”。

而福建是我国主要的
酸雨分布地区之一。

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小宁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制定计划并实施:
①在一个花盆里播10粒大豆种子,等它们长成幼苗后做实验;
②向食醋中加清水,配置成“模拟酸雨”。

③向花盆里的大豆幼苗喷洒“模拟酸雨”,每天一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几天后,花盆中大豆幼苗全部死亡。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中小字同学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宇同学制定的计划中有没有设置对照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需要,你认为下列哪一组可以作为其对照( )
A.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每天喷洒清水
B.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既不喷洒清水也不喷洒“模拟酸雨”
C.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放在阴暗的环境中
D.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并放在低温的环境中
(4)根据小字的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考点】探究酸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探究酸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的实验.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其酸性成分
主要是硫酸,也有硝酸和盐酸等.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
解答:解:(1)题干中描述酸雨对农作物、建筑物及人体的伤害,制定的探究实验以大豆幼苗,模拟酸雨,显然是探究酸雨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所以问题是: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2)我们所做的实验一般为对照实验,那么就要求①要形成对照②变量具有唯一性,在设计的
实验中我们明显发现缺少对照实验设计.
(3)作为对照实验要保证变量的唯一性,由于实验探究酸雨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所以唯一变
量应为--酸雨,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每天喷洒清水
(4)由于向花盆里的大豆幼苗喷洒“模拟酸雨”,每天一次,几天后,花盆中大豆幼苗全部死
亡.可以发现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不良影响.故答案为:(1)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2)没有(3)A(4)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不良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实验,因注意①找好对照②变量具有唯一性.
4.下图表示人在吸气、呼气时胸廓上下径、膈、肺的变化,依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各字母所示结构分别为:
A B
C D
(2)甲图表示(回答“吸气”还是“呼气”)。

(3)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使胸腔容积,肺随着,气体便被吸入。

【答案】
【解析】【考点】呼吸系统的组成.
分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一、学会识图;二、理解呼吸的原理.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够增大;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
增大;这时整个胸廓的容积增大,肺随着扩张,肺内压下降,外界空气进入肺.呼气正好相反.
解答:解:(1)(2)图甲、乙表示“膈的运动与呼吸的关系”示意图,图中的A代表气管;B代
表支气管;C代表肺;D代表膈肌.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中的D膈顶部上升,C肺处于收缩状态,而图乙中的D膈顶部下降,C肺处于舒张状态,这说明甲图表示的呼气,乙图表示的是吸气,则从甲状态向乙状态转换时,是正在吸气.
(3)从图(一)和图(二)比较可以看出:图(二)表示胸廓的容积比图(一)小,膈顶部与
图(一)相比也处于上升状态,可见图二表示的是吸气,图二表示的是呼气.
因为图二中,膈肌舒张时,膈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变小,肺内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气体被压出肺,完成呼气.
故答案为:
点评:呼吸的原理是难点,注意图文的结合记忆.
5.某中学“爱科学”实验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以下四种处理:
试管加入的物质(各2 水温(℃)时间min试剂实验现象
请利用你所学的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在表格中填写现象
(2)①与②实验说明。

(3)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了
(4)设置4号试管的目的是
【答案】
【解析】(1)淀粉与唾液进行了充分的搅拌,并置于适宜温度中,因此该试管中的淀粉被唾液
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滴加碘液后不变蓝。

温度不适宜的情况下,淀粉不能被唾液中的淀粉酶分解,所以不变蓝。

(2)温度不适宜的情况下,淀粉不能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

(3)淀粉与唾液进行了充分的搅拌,并置于适宜温度中,因此该试管中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
解为麦芽糖,滴加碘液后不变蓝。

(4)说明清水,对淀粉无作用。

6.西红柿(又名番茄)富含维生素、糖类等营养物质,深得同学们的喜爱,尤其在夏季有的同学
把它当作水果吃。

请你结合所学的植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的同学当作水果吃,吃进去的应属于组织。

(2)切开西红柿,你会发现这些现象:
①瓤中有些亮晶晶的“小颗粒”,这实际是一个个的;
②红色的甜酸可口的汁液流出,这些汁液来自于细胞结构的中;
③有些“筋络”把汁液分隔开,推测这些“筋络”属于组织。

(3)这些富含糖类等有机物的汁液实际是由细胞质中的将光能转变成的。

(4)种下番茄种子会长出番茄,决定该现象的物质存在于细胞结构的中。

【答案】(1)营养(2)细胞液泡输导(3)叶绿体(4)细胞核
【解析】略
7.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

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2)作出假设:
(3)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两侧的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该实验的变量是。

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为什么?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做怎样的处理?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5)表达和交流。

【答案】(2)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或光影响鼠妇的分布)
(3)光不可以鼠妇数量太少,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
(4)计算出5次实验结果中,鼠妇在明亮和阴暗环境中的平均值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
【解析】略
8.分析实验:(共8分)
(1)以上实验是观察对的消化作用。

(2)经过上述实验过程,D组2号试管中浆糊颜色,原因是
;1号试管中浆糊颜色,原因是。

(3)如果将C组烧杯中的水换为5℃,再重复D组实验,这两个试管中浆糊的颜色,原因是。

【答案】(1)唾液淀粉酶对淀粉。

(2)不变蓝,原因是唾液将淀粉分解,变蓝,原因是水不能分解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
(3)变蓝,原因是温度不适宜,淀粉不能被分解。

【解析】【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
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为研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该实验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解答:解:(1)分析题干中的图示可知,该实验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因此该实
验的目的是观察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从图示中可知,2号试管中加入了唾液,浆糊中的
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1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清
水对淀粉无消化作用,淀粉没有被分解,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
(3)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将实验装置放在5℃的环境下,酶的活性受到影响,2号试管中的淀粉也没有被分解或分解不彻底,因此滴加碘液后两个试管中的
液体都会变蓝色.
故答案为:
(1)唾液淀粉酶对淀粉。

(2)不变蓝,原因是唾液将淀粉分解,变蓝,原因是水不能分解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
(3)变蓝,原因是温度不适宜,淀粉不能被分解。

点评:此题考查了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以及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
9.下图是检验呼出气体的实验装置,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和实验经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呼吸处”作缓慢的吸气和呼气,吸气时,用夹子夹紧B管的橡皮管;呼气时,夹紧A管的橡皮管。

进行多次后,(填“A”或“B”)试管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


明呼出的气体中含。

(2)在实验中设置A试管的目的是。

(3)人体内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部位是()
A.血液B.肺泡C.细胞D.气管
(4)在呼吸时,由于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气体就被;当舒张,胸廓变
小时,气体就被呼出。

【答案】(1)B 较多的二氧化碳
(2)作对照
(3)C
(4)吸入肋间肌和膈肌
【解析】略
10.当我们细细地咀嚼馒头时,会感觉到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呢?
某同学猜想,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是口腔中的唾液使馒头变甜的。

元旦假期结束返校后,他做了如下实验:
第1步:取适量新鲜馒头,切成碎屑,分成2等份。

将口漱净,取4毫升唾液放入小烧杯中。

第2步:取2只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做如下处理:
在①号试管中放入1份馒头碎屑,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
分的搅拌。

第3步:将2支试管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10分钟。

第4步:在2只试管中各滴加2滴碘夜,摇匀。

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分析上述实验并回答:
(1)该同学将馒头切成碎屑并充分搅拌,这是为了模拟。

(2)请将该实验的第2步补充完整。

(直接写在第2步下面的横线上)
(3)该实验的第3步有待改进完善,请将改进后的做法直接写在第3步下面的横线上。

【答案】(1)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2)在②号试管中放入1份馒头碎屑,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
(3)将2支试管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10分钟
【解析】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