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古代史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中国古代史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以隋唐为例)
1.对少数民族地理空间定位及自身发展状况(PPT示例)
2.民族关系得到发展的原因
☐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历史+政治+经济+民族+对外+文化+个人
3.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用思维公式从两个方面梳理知识)
☐=战争+设管理机构(行政管辖)+册封+和亲(联姻)+会盟(“议和”)4.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
☐=开明(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灵活+平等+自治
5.处理好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
☐(1)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
☐(2)有利于各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3)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6.两宋民族关系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①民族政权并立——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两宋并立。

②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③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夏、金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

④民族融合是主流——“和议”、边境榷场贸易、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的“汉化”政策的促进。

⑤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

☐(2)成因:①两宋王朝政治腐败,国家积贫积弱,统治者间战争违背民意。

②边疆少数民族崛起及以战争方式南下。

③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和少数民族杰出首领的推动。

④封建经济继续发展、长期民族迁徙、交往和少数民族的“汉化”政策的促进。

☐(3)少数民族封建化的主要表现:①经济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
②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③文化上,学习汉族文化;④生
活上,定居生活。

7.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
☐(1)人口流向:①少数民族内迁(北方草原-→黄河流域):少数民族游牧生产的不稳定性和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性。

②北民南迁(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战乱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③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政府出于巩固边防、发展边疆地区经济的需要而有组织地向边疆移民。

④华人外流:开发南洋。

⑤异族内流:回族形成。

☐(2)迁移意义:①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②有利于各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进步发展;③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④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古代文化(以春秋战国为例)
1、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来分析不同时期文化特征的原因。

☐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原因=政治前提(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人的因素(统治者的文化政策)+中外交流+继承发展
2、学会概括归纳各时期文化的阶段特征。

☐(1)概括文化特点的方法、原则:①从文化的表现中分析(概括同类文化现象及影响的共性内容);②通过与其他时期进行联系、比较;③虽然其他时期也有类似特点,但这时期特别突出的;④结合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2)文化方面特点的用词表述一般是:全面(异常)繁荣;世界领先;
交流频繁;气势恢宏;兼收并蓄;百家争鸣;承古萌新;影响深远等等。

3、将文化史的内容分门别类,每个门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和特点要归纳汇总,准确记忆。

4、明清时期中国科技由发展转为停滞
☐(1)表现:①总结传统科技,缺少创新;②未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现)代科学,开始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2)原因:①根本原因: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和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②文化专制统治阻碍科技和思想的自由发展。

③闭关政策阻碍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

④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3)1640年-1840年间的中英比较
中国古代外交(以两汉为例)
(一)学习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一般思维和方法
☐★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
☐特点=形式(内容)+路线+范围+影响
☐成因=政治前提(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人的因素(统治者的对外政策)+文化昌盛+交通发达
☐★对外关系的表现形式(用表现形式从两个方面梳理知识)
☐1、战争
☐2、政治互派使节(派遣留学生)互通友好
☐3、经济贸易往来互通有无
☐4、文化技术交流互补学习
(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以明朝中期为界分为两大阶段
☐1.明朝中期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和成因
☐(1)特点:①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成为亚非地区经济文化中心;②中外关系以友好交往为主;③汉唐宋元各朝及明朝初期基本上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

☐(2)成因:①政治稳定,国力强大;②政治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对外交通发达;④思想开放,兼容并蓄。

☐(3)影响:①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②促进了中外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③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2.明清时期中外关系的新趋势和成因
☐(1)新趋势:①我国开始遭受外来侵略,中国军民进行反侵略战争;②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

☐(2)成因:①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腐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空前强化,海防松弛,思想上固步自封等。

②外因:倭寇侵略我国东南沿海,西方殖民者的东来。

(三)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和成因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秦汉),然后陆、海两路并进(隋唐),最后以海路贸易为主(宋元);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技术提高和指南针的使用;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多战乱,打断了丝绸之路。

☐(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而着力加强友好往来(不计经济效益而缺乏持久的经济动力导致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
☐(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形成)。

中国古代经济(以隋唐为例)
(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繁荣)的原因
1.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
☐(1)环境的保证:①统一(相对)稳定的政局;②水利的兴修;③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④中外交往频繁。

☐(2)科技的推动: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推广;②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推广;
③外国先进物种(棉花、玉米、甘薯等)、技术(熬糖法、欧洲水利技术)
的引入;④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科技著作。

☐(3)政策(生产关系)的反作用:①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②新的生产关系产生;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如减轻赋税、奖励农耕、兴修水利、改善农民土地状
况等);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曾经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4)人民群众的主力作用:①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这是各代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②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代新王朝调整
政策。

☐(5)良好的基础: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发展为基础。

2.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政治前提(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人的因素(统治者的政策和人民的辛勤劳动)+中外交流+地理环境+继承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繁荣)的表现
1.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2.具体表现
☐(1)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2)农业经济=工具+技术+水利+作物+土地+人口+布局+……
☐(3)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或(工具+规模+品种+技术+分工+布局+……)
☐(4)商品经济=交通+货币+市场+商人+商品+城市+活动(边贸+外贸)
+……
☐(5)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1.发展历程(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1)春秋后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按亩纳税;
☐(2)西汉:编户制度——农民从此向封建国家承担四项负担: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3)隋、唐前期:租庸调制(“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隋朝开始部分推行“以庸代役”制度;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4)唐朝后期: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次分夏秋两季征税;
☐(5)明朝(1581年):一条鞭法——赋役合并、役归于地、赋役征银。

☐(6)清初:地丁银制——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的规律
☐(1)税制改革原因:增加国家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

☐(2)税制改革的内容及其趋势影响:①征税时间:逐渐固定,如两税法。

②征税标准:由人丁向田亩转变,放松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如:两税
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制度;③征收对象(内容):由实物到货币,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如两税法交钱、一条鞭交白银、地丁银制。

④赋税种类:逐渐减少。

如:两税法、一条鞭法;⑤服役形式:由力役到
可以代役(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减轻农民负担,保证生产时间,如
汉代“更赋”、隋唐“庸”、募役法、一条鞭法“纳银代役”。

☐(3)影响: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②减轻了农民的负担;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1)出现的条件:①建立在农业、手工业发展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③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发展缓慢的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①自然经济的自给性,阻碍社会分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②封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残酷剥削农民等;③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以末敛之,以本守之”),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中国古代政治(以各时期为例)
(一)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最根本的政治制度1.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一个中心:君主专制。

☐(2)两对矛盾:①皇权←→相权;②中央←→地方。

☐(3)原因:①经济根源:分散的封建经济;②政治根源:巩固封建国家统治和统一的需要;③思想根源: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关于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思想;④客观条件:秦的统一和强盛。

☐(4)六方面趋势(主要内容):①分割中央,强皇权,弱相权;②分割
地方,强中央,弱地方;③完善强化选官;④完善加强监察;⑤完善严密法律;⑥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

☐(5)七个发展历程:①战国萌芽;②秦建立;③汉巩固;④隋唐完善;
⑤宋元强化;⑥明清顶峰;⑦近代终结。

☐(6)两方面评价:①积极:统一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科技领先。

②消极:阻碍资芽、暴政根源、摧残进步、阻碍科技。

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二)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政治现象
1.中国古代朝代、都城和疆域的变迁
(1)中国古代王朝(政权)更替的基本规律
☐更替原因:①根源: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具有分散性。

②内因:专制统治
的腐败;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统治集团争权夺利等。

③重要原因:阶级矛
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等。

☐更替影响:①积极:促使新建王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政策,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消极:打断历史进程,破坏生产力,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2)都城
☐夏都阳城商都殷,西周镐京东洛邑;秦都咸阳汉长安,东汉洛阳曹魏继;
☐蜀汉成都吴建业,西晋洛阳东建康;宋齐梁陈继东晋,北齐北周继其都;
☐隋唐长安后唐洛,梁晋汉周都汴梁;北宋东京南临安,辽都上京临潢府;
☐西夏兴庆金会宁,蒙古和林元大都;明初应天后北京,后金赫图阿拉城;
☐清从盛京迁京师,民国南京后北京。

(3)疆域
☐秦、唐、清初的疆域。

☐秦(南越)、西汉(西域、西南、南越)、唐(西北、东北)、元疆域的拓展及表现。

☐我国封建王朝的疆域的变化趋势:东部、东北的变化相对较小;西部变化最大,最远在唐朝,已到咸海,最近在秦朝,仅达陇西(今甘肃临洮南)。

2.正确认识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1)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
☐统一:①结束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朝代:秦朝、西晋(短暂统一)、隋朝、元朝。

②地区性的局部统一:207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期,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南北朝后期,北周统一
北方;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③少数民族内部的统一:松赞干布、皮罗阁、大祚荣、阿保机、完颜部、铁木真、努尔哈赤。

☐分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割据混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分裂;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并立。

☐(2)国家统一、分裂的原因
☐“分久必合”(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人民渴望+统一旗手(实力强大)
☐“合久必分”(国家分裂的原因):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②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恶性膨胀;
④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民族矛盾激化;⑤民族融合不够巩固和社会生产
力水平的低下。

3.正确认识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和乱世
☐(1)盛世(治世)的特征: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民族融合,边疆巩固,邦交和睦……。

☐(2)盛世出现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②重要前提:国家统一,政治稳定;③重要原因:统治者良好的政治素
质,如善于用人、纳谏,推行开明的民族和外交政策等;④直接原因:
民众的辛勤劳动;⑤其他因素(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等)。

☐(3)“极盛而衰”:①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和;
②封建经济分散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③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
地兼并;④君主专制极易滋生腐败、暴政。

☐(4)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正确的政策(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先进科技(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之一。

④处理好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是经济繁荣重要因素。

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⑥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

4.中国古代战争的基本观点
☐(1)战争原因和目的:“战争是政治特殊手段的继续”。

☐(2)战争的类型和性质(国内战争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①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出现了掠夺战争。

如炎黄大战。

②奴隶主贵族争夺政权、霸权的战争。

如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春秋争霸。

③封建统治者为实现统一、争夺政权的战争。

④封建统治者为平定叛乱、反对分裂势力的战争。

⑤民族之间的战争。

⑥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

⑦人民群众反抗阶级压迫的战争,多为农民战争。

☐(3)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①战争的性质决定着人心向背;②实力对比,包括经济发展、国土大小、资源多少、人口多寡和军事综合水平;③战略
方针和战术是否正确;④内部关系,是否同心协力、团结对敌;⑤战争的
领导阶层是励精图治、积极进取,还是腐败无能;⑥有无外部援助。

5.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规律与认识
☐(1)原因:封建暴政(重刑、重税、重役)或政治腐败(君昏奸臣、宦
官专权)(根本原因)、土地兼并(重要原因)、自然灾害(直接原因)是
导致农民起义的三大因素。

☐(2)特点:历次农民起义有其共性,但也各具特色。

如秦末农民战争的首创精神;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
赋税制。

☐(3)结局:由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历次农民起义的最终结局有三:①被封建地主阶级所镇压;②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利用,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最大局限性);③农民起义领袖蜕变为封建统治阶级。

☐(4)积极作用:①推翻或瓦解腐朽的旧王朝;②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
③迫使新王朝调整政策,促进社会进步(突出作用)。

6.对中国古代改革、变法的正确认识
☐(1)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变法的基本原因:①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阻碍了新兴生产力的发展。

如商鞅变法;②缓解由于社会矛盾加剧造成的统治危机,加强、巩固统治。

富国强兵,如王安石变法。

☐(2)目的:①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②建立封建的统治基础;
③克服封建统治危机;④实现富国强兵。

☐(3)实质: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4)主要内容:①改革上层建筑及生产关系;②采取一些发展生产、缓和阶级矛盾的政治经济政策。

☐(5)结局:①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虽历经曲折,但最终都取得成功(一场改革成功与否,要看这一改革的积极成果是否得以维持);②挽救危机
的改革变法虽然暂时取得一定成果,但最终都失败了。

☐(6)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②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即政治地位和权力的高低强弱;
③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④最高统治者的态度等(近现代史还要加上
国际环境是否有利)。

☐(7)古代改革的成败对当今社会的启示: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②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③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
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④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7.中国古代史上的几个重要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