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榆树
汪曾祺
(1)侉奶奶住到这里一定已经好多年了,她种的八棵榆树已经很大了。
(2)这地方把徐州以北说话带山东口音的人都叫做侉子。
这县里有不少侉子。
他们大都住在运河堤下,拉纤,推独轮车运货,碾石头粉,烙锅盔,卖牛杂碎汤……
(3)侉奶奶她姓什么?不知道。
大家都叫她侉奶奶。
大人、小孩,穷苦人,有钱的,都这样叫。
倒好像她就姓侉似的。
侉奶奶怎么会住到这样一个地方来呢?她是哪年搬来的呢?不知道。
好像自从盘古开天地,这里就有一个侉奶奶。
(4)侉奶奶住在一个巷子的外面。
后街边有一条很宽的阴沟,正街的阴沟水都流到这里,水色深黑,发出各种气味,蓝靛的气味、豆腐水的气味、做草纸的纸浆气味。
跳过这条大阴沟,有一片空地。
侉奶奶就住在这里。
侉奶奶的家是两间草房。
独门独户,四边不靠人家。
侉奶奶家左边长了很高的草。
右边是侉奶奶种的八棵榆树。
(5)侉奶奶靠给人家纳鞋底过日子。
附近几条巷子的人家都来找她,拿了旧布,袼褙和一张纸剪的鞋底样。
侉奶奶就按底样把旧布、袼褙剪好,“做”一“做”,然后就坐在门口小板凳上纳。
扎一锥子,纳一针,“哧啦——哧啦”。
有时把锥子插在头发里“光”一“光”。
侉奶奶手劲很大,纳的针脚很紧,她纳的底子很结实,大家都愿找她纳。
也不讲个价钱。
给多,给少,她从不争。
多少人穿过她纳的鞋底啊!
(6)侉奶奶一清早就坐在门口纳鞋底。
她不点灯,睡得早,天上一见星星,她就睡了。
起得也早。
别人家的烟筒才冒出烧早饭的炊烟,侉奶奶已经纳好半只鞋底。
除了下雨下雪,她很少在屋里(她那屋里很黑),整天都坐在门外扎锥子,抽麻线。
有时眼酸了,手乏了,就停下来四面
看看。
(7)正街上有一家豆腐店,有一头牵磨的驴。
每天上下午,豆腐店的一个孩子总牵驴到侉奶奶的榆树下打滚。
驴乏了,一滚,再滚,总是翻不过去。
滚了四五回,哎,翻过去了。
驴打着响鼻,浑身都轻松了。
侉奶奶原来直替这驴在心里攒劲;驴翻过了,侉奶奶也替它觉得轻松。
(8)街上的,巷子里的孩子常上侉奶奶门前的空地上来玩。
他们在草窝里捉蚂蚱,捉油葫芦。
捉到了,就拿给侉奶奶看。
“侉奶奶,你看!大不大?”侉奶奶必很认真地看一看,说:“大。
真大!”孩子玩一回,又转到别处去玩了……
(9)侉奶奶吃得真是苦。
她一年到头喝粥。
三顿都是粥。
平常是她到米店买了最糙最糙的米来煮。
侉奶奶也吃菜。
她的“菜”是她自己腌的红萝卜。
啊呀,那叫咸,比盐还咸,咸得发苦!——不信你去尝一口看!
(10)只有她的侄儿来的那一天,才变一变花样。
(11)侉奶奶有一个亲人,叫“牛”,是她的侄儿。
过继给她了。
牛在运河堤上卖力气,也拉纤,也推车,也碾石头。
他隔个十天半月来看看他的过继的娘。
他的家口多,不能给娘带什么,只带了三斤重的一块锅盔。
娘看见牛来了,就上街,到卖熏烧的王二的摊子上切二百钱猪头肉,用半张荷叶托着。
还忘不了买几根大葱,半碗酱。
娘俩就结结实实地吃了一顿山东饱饭。
(12)侉奶奶的八棵榆树一年一年地长大了。
香店的杨老板几次托甲长丁裁缝来探过侉奶奶的口风,问她卖不卖。
榆皮,是做香的原料。
丁裁缝来一趟,侉奶奶总是说:“树还小咧,叫它再长长。
”
(13)人们私下议论:侉奶奶不卖榆树,她是指着它当棺材本哪。
(14)榆树一年一年地长。
侉奶奶一年一年地活着,一年一年地纳鞋底。
那些捉蚂蚱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大。
侉奶奶纳他们穿的鞋底,尺码一年比一年放出来了。
侉奶奶也一年年地见老了,她时常病病歪歪的,连粥都不想吃,在她的黑洞洞的草屋里躺着。
有时出来坐坐,扶着门框往外走。
(15)一天夜里下大雨。
瓢泼大雨不停地下了一夜。
很多人家都进了水。
丁裁缝怕侉奶奶家也进了水了,她屋外的榆树都浸在水里了。
他赤着脚走过去,推开侉奶奶的门一看:侉奶奶死了。
(16)丁裁缝派人把她的侄子牛叫了来。
得给侉奶奶办后事呀。
侉奶奶没有留下什么钱,牛也拿不出钱,只有卖榆树。
(17)丁裁缝找到杨老板。
杨老板倒很仁义,说是先不忙谈榆树的事,这都好说,由他先垫出一笔钱来,给侉奶奶买一身老衣,一副杉木棺材,把侉奶奶埋了。
(18)侉奶奶安葬以后,榆树生意也就谈妥了。
杨老板雇了人来,咯嗤咯嗤,把八棵榆树都放倒了。
新锯倒的榆树,发出很浓的香味……
(选自汪曾祺《故里杂记》,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榆树,起到线索作用,侉奶奶去世,榆树被锯倒,又具有象征意义。
B.第(5)段运用细节描写,视听觉结合,语言委婉含蓄,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C.作者对小说中的人、事,既不居高临下也不刻意拔高,是地道的平民视角。
D.小说采用散文化的结构,淡化情节,看似随意,实则苦心经营。
2.请简要分析侉奶奶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3.小说写了侉奶奶及相关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也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传说,苏轼曾在作罢《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一词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
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正睡大觉呢,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
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罗网。
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
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
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
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
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
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
王船山也是如此。
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知道《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
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他虽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所表现出来的退
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
B.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C.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
D.苏轼在写下《临江仙》这首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
主要是因为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赋》所透露的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解脱的心绪,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空漠感,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无可寄托感。
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这些诗句显露出苏轼的自我安慰,表
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内心总有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C.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正契合了苏轼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
D.苏轼内心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是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
3.请简述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摩天轮:俯瞰美景的发明
林会
摩天轮是一种大型转轮状的机械建筑设施,挂在轮边缘的是供乘客搭乘的座舱,乘客坐在摩天轮里慢慢地往上转,可以从高处俯瞰四周景色,既惊险又刺激,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在摩天轮的发展历史上,伦敦的“伦敦眼”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它建于1999年,总高度为135米,共有32个座舱,每个座舱可载客25名,旋转一周需要30分钟。
“伦敦眼”又称“千禧之轮”,原本是为了迎接千禧年而建造的,最初只获准运作5年。
没想到,摩天轮建成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伦敦市的地标,这座用7500万英镑打造的临时性建筑因此被保留下来。
其实,对“伦敦眼”而言,高度并不是它最值得称赞的部分。
这个重1600多吨的庞然大物,是在浮于河面的一个平台上建造的,两个从陆地延伸过来的支架承担了它大部分的重量,另外加上六条巨型钢索防止其倒塌。
直到接近完工阶段,负责建造的工程师才透露,他们在设计时比预先估计多尝试了几百万次的运算,超过世界上任何较大和复杂的建筑,以确保其安全性。
有人统计过,“伦敦眼”的吸金能力居全英国付费景点之首。
在它不停旋转的过程中,平均每天都有超过1.5万名游客,愿意每人支付26英镑在135米高空一睹伦敦风采,为该市旅游业赚进了天文数字的利润,这也是它“由临转正”的一大重要原因。
“伦敦眼”刷新当时的世界巨型摩天轮纪录,此后也“点燃”了这股热潮。
后来,摩天轮的数量和高度几乎每年都被刷新。
从世界级大都市到普通二线小城,不论城市体量,“第一高”之争从未降温。
当然,有的是凭“净高”,也有的是借助山顶、塔顶等“外援”而成为“最高”。
如广州新电视塔塔顶摩天轮,高达455米;俄罗斯莫斯科麻雀山摩天轮高170米。
与它们不同的是,中东富庶城市迪拜继建造了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之后,2013年宣布将建全球最大、最高的摩天轮“迪拜眼”,约210米。
现在全球到底有多少座摩天轮,大概没人能说得准。
那么,为什么各地都热衷于“建轮”呢?
显然,摩天轮的可复制性比摩天大厦容易多了。
有人算过一笔账,选择摩天轮做地标是一个价廉物美的选择——造价大多为几千万美元,正常用时一般在一到两年。
但如果要建造一栋摩天大厦,动辄就要几亿美元,而且三五年甚至更长的开发时间都是小意思。
另外,摩天轮能依靠游客带来可观的门票收入,后期运营不复杂,而且源源不断的游客意味着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这是摩天轮经济最大的吸引力之一。
2014年,华盛顿景区国家港口附近的“首都之轮”诞生。
这座摩天轮总投资1500万美元,55米高,视野可达港口全
景、亚历山大旧城、华盛顿纪念碑等。
人们对“首都之轮”的热情超出了预期,据说在开门迎客的首周就有2.5万的游客量。
此外,不知什么时候,摩天轮开始同浪漫等词语挂钩,是很多情侣求婚的胜地。
年轻人选择在它缓慢旋转到最高点时向心爱的人表白,像“伦敦眼”就专门设置一些私人观景包厢,备有香槟和巧克力等,从来都是供不应求。
南半球最大的观景摩天轮“墨尔本之星”上,还推出过新奇的“天际婚礼”,新人们可以在豪华摩天轮包厢里举办难忘的婚礼。
(节选自2018年11月28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伦敦眼"载客量大,每半小时可以搭载多至800名乘客,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伦敦市的地标。
B.摩天轮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为此在设计"伦敦眼"时尝试运算的次数,超过当时世界上任何较大和复杂的建筑。
C.广州新电视塔塔顶摩天轮与"迪拜眼"都号称世界"第一高"摩天轮,但前者凭净高,后者借助"外援"。
D.相比摩天大厦,世界各地更热衷于建造摩天轮作为地标,"伦敦眼"就是伦敦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在高高的摩天轮上可以看到更远的景物,惊险性和刺激性较强,年轻人比中老年人更喜欢这种感觉。
B."伦敦眼"建于1999年,是为了迎接千禧年而特地建造的,这使得它在摩天轮建造历史上最具里程碑式意义。
C.世界各地建造摩天轮的热度方兴未艾,这种热度会持续下去,"第一高"之争不会平息,记录会不断被刷新。
D.让更多的情侣在摩天轮求婚和举办婚礼,是很多摩天轮建造的原因之一,这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3.请简要分析各地热衷于建造摩天轮的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周公论
王安石
①甚哉,荀卿之好妄也!载周公之言曰:“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貌
执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千有余人。
”是诚周公之所为,则何周公之小也!
②夫圣人为政于天下也,初若无为于天下,而天下卒以无所不治者,其法诚修也。
故三代之制,立庠于党,立序于遂,立学于国,以为养贤教士之法。
是士之贤,虽未及用,而固无不见尊养者矣。
此则周公待士之道也。
③诚若荀卿之言,则春申、孟尝之行,乱世之事也,岂足为周公乎?且圣世之士,各有其业,讲道习艺,患日之不足,岂暇游公卿之门哉?彼游公卿之门、求公卿之礼者,皆战国之奸民,而毛遂、侯嬴之徒也。
荀卿生于乱世,不能考论先王之法,著之天下,而惑于乱世之俗,遂以为圣世之士亦若是而已,亦已过也。
④且周公之所礼者,大贤与?则周公岂唯执贽见之而已,固当荐之天子而共天位也。
如其不贤,不足与共天位,则周公如何其与之为礼也?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
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或曰:“仰禄之士犹可骄,正身之士不可骄也。
”夫君子之不骄,虽暗室不敢自慢,岂为其人之仰禄而可以骄乎?
⑤呜呼,所谓君子者,贵其能不易乎世也。
荀卿生于乱世,而遂以乱世之事量圣人,后世之士尊荀卿,以为大儒而继孟子者,吾不信矣。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贽:见面礼
B.立庠于党庠:学校
C.子产听郑国之政听:听任
D.贵其能不易乎世也易:改变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说周公通过忙于拜见和接见许多人这种方式来选拔人才,而王安石认为这种说法不符合周公的待士之道,是对周公的小视。
B.在王安石看来,春申君、孟尝君招贤纳士是乱世中才会有的行为,圣世中的贤士是不会有闲暇时间游走于公卿之门的。
C.王安石引用孟子对子产听政的评价,是为了表明自己对孟子观点的不认同,从而论证于天下立善法对于执政的重要性。
D.王安石批评荀子被乱世的风气迷惑,而以乱世之事考量圣人的行为,并认为荀子配不上继孟子之后大儒的称号。
3.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游公卿之门、求公卿之礼者,皆战国之奸民,而毛遂、侯嬴之徒也。
(2)夫君子之不骄,虽暗室不敢自慢,岂为其人之仰禄而可以骄乎。
4.王安石是从周公的哪些方面得出“甚哉,荀卿之好妄也”这一结论的?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三、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二月三日登楼有怀金陵宣城诸友【注】
范成大
百尺西楼十二栏,日迟花影对人闲。
春风已入片时梦,寒食从今数日间。
折柳故情多望断,落梅新曲与愁关。
诗成欲访江南便,千里烟波万叠山。
【注】范成大在二十九岁中进士之前,曾一度游学于金陵、宣城等地,这首诗写于诗人回到家乡苏州之后。
1.本诗前三联从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序不断变化方面进行构思,请简要分析。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四、默写题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桃花源记》)
(2)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3)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4) ,何不改此度?(屈原《离骚》)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2)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 ,于我如浮云(《论语》)
(4)操千曲而后晓声,。
(刘勰《文心雕龙》)
五、材料作文
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每一个舞台都有主角。
当好主角需要责任担当、不懈奋斗、勇于超越、合作共赢……
六、选择题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金圣叹,中国颇负_______的文学批评家,才气纵横,性情在傲。
他选录初唐到五代的七言律诗近六百首进行细致点评, 揣摩唐人七言律诗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模式, 或_______,或借题发挥。
《清代七百名人传:全人瑞传》说他: “纵横批评,明快如火,________,一时见者叹为灵鬼转世。
”
A.胜名醍醐灌顶笔走龙蛇
B.胜名鞭辟入里笔走龙蛇
C.盛名鞭辟入里妙笔生花
D.盛名醍醐灌顶妙笔生花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①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使人感到吃力、头疼
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
③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
④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
⑤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
⑥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A.③⑤①②④⑥
B.③⑤②④①⑥
C.④①⑥③⑤②
D.④③⑤②①⑥
4.下列对联和所描绘的店铺名,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放眼看乾坤,增光察远近②满室明如昼,流光夺月辉
③悬将小户牖,亮彻大乾坤④昆池明月满,合浦夜光合
A.①眼镜店②珠宝店③玻璃店④灯具店
B.①玻璃店②珠宝店③灯具店④眼镜店
C.①眼镜店②灯具店③玻璃店④珠宝店
D.①玻璃店②灯具店③珠宝店④眼镜店
5.下列诗句中,与其他三项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元稹《使东川·南秦雪》)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苏轼《阳关曲》)
D.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曹雪芹《红楼梦〈咏白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