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道法纲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
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
适用年级:二年级
设计教师:
课时: 48 课时
制定时间:2022年9月
【课程背景】
(一)课标要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在本册教材中对本学段的要求:
道德与法制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懂法守法,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则,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综合课程。
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合理安排生活的能力、学生爱祖国、关爱长辈和学习
探究有明确要求。
第一单元,第1课《假期有收获》,第2课《周末巧安排》的编写是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愉快、积极地生活”中第1条“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和第6条“在成人帮助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
第3课《欢欢喜喜庆国庆》依据“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第12条“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
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第4课《团团圆圆过中秋》依据“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2条明确规定: “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中的第9条规定: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
”
第二单元依据《课程标准》“愉快、积极的生活”中的第1条“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以及“负责任、有爱心生活”中的第9条“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誉”,第6条“在成人帮助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和“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中的第5条“能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来扩展游戏或活动”而设计。
第三单元第9课依据《课程标准》“健康、安全地生活”板块中“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的第12条“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板块中“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第5条“爱护公物,行为文明”等要求而编写。
第10课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5条“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第7条“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第8条“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而编写。
第11、12课是根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第5条“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而编写的。
《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10条明确提出:“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是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四单元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7条明确指出:“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成果。
”第11条将“热爱革命领秀,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作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重要内容。
(二)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共4个单元16课。
本册教材针对低年级段儿童道德成长的需要,承接一年级下册的“共生共在”这一教育主题,针对二
年级学生存在着“小自私”(自我中心)倾向的特点,本册教材结合现代公共生活的需要,设立了“共有与共享”的核心教育主题,引导学生扩展视野,将自我放置于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中,为学生公共意识的养成奠定基础,也为学习中高段的相关内容下基础。
这里的“共有"除指传统所有权意义上的公共财物的拥有外,还指人人都共同享用的生活时间、空间和事件——这是人的共通性的一种体现。
教材设计是以引导学生超越自我中心的思维,进入不断扩大的公共视野,是随着学生生活的时间和逐步扩大的空间这两条线索,本册教材由《我们的节假日》《我们的班级》《我们在公共场所》《我们生活的地方》四个单元构成。
为学生的学习、健康的成长、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本册内容与前后内容联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按照自我—家庭—
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的顺序,由近及远地设计了我的健康成长、
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
我们共同的世界等六大领域。
同一领域内部,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螺旋
上升的编排方式,如“我的健康成长”,在一年级侧重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
三年级侧重学习习惯和安全成长,四年级侧重同伴交往,五年级侧重生活中的
新问题等。
以一年级新生上学为起点,根据学生上学后逐渐扩大的生活范围,
即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进展为逻辑顺序,精选内容,每册设计了一个相对
集中的教育主题。
一年级上册:适应新生活一年级下册:养成好
习惯
二年级上册:奠基公共意识二年级下册:追求创造性生
活
(四)学情分析
二年级这些学生活泼好动,上进心和求知欲很强。
对于刚刚进入二年级学
生来说,经过了一年的学习,基本上熟悉了学校的基本情况,能按照学校的要
求遵守课堂纪律,基本懂得学习生活的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
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积极学习,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
但是学生
还是有差异的,有一些学生自制力差,在课堂上、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地约束
自己,在班级中起了不好的作用。
这些孩子本性还好,只是有的是缺少家长陪伴,因此在校内老师要多关心,让他们与同学多交往,有好的表现时要进行强
化教育,强化优点,让他们慢慢做到融入集体学习生活中去,提升幸福感。
这就要求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树立班集体荣誉心,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每个人去学习。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自身生活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4、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5、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
6、了解学习的有关设施、设备;懂得爱护书本,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不同事物,感受生活的差异以及生活的美好,体会角色带来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做游戏等方法,引导孩子理解学生身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校生活,客服不良情绪。
2、体验提出问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
3、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
4、学习集中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健康、安全地生活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挚爱生命,热爱自然。
3、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4、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作。
5、懂得学校与家庭以及幼儿园生活、学习的不同。
体验上
学的快乐、体验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快乐和自豪。
各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的教学,不仅让孩子们关
注身边最常见的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气氛,感受美好的生活和
浓浓的亲情,而且还通过延伸、拓展学习,让孩子们了解源远流
长的祖国传统节日,关注祖国大家庭其它民族的一些民俗、传统
礼仪、积极的民间文化等,集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立起
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的精神链条。
2.通过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的教学,帮助孩子们建立华体观念,学习做小主人,自己的班级自己爱,自己的班级自己管,班级生活规则大家定、齐遵守,从而培养孩子们初步的集体意识和自主管理意识、责任意识。
3.通过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场所》的教学,引导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养成遵守秩序,爱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等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
渗透《环境保护法》、《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制教育。
4.通过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的教学,让孩子们爱祖国从爱自己的家乡做起,了解家乡的美丽山水、丰富物产,认识第3页为家乡作出贡献的可亲可敬的人们,为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骄傲自豪。
【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
1.《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教材
2.《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3.《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4.《道德与法治》讲义
5.网络资源
6.课件
二、学习活动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最直接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总结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2.充实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3.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4.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孩子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抓手,以实际生活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5.发挥绘本的作用
教学中积极发挥绘本生动活泼、有趣、有启发性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讲述或者表演等形式,自然而然地懂得其中蕴含的规则、法理等,使教学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做到实实在在地知行合一。
三、学习方法
教法:讲授法、演示法、情境体验法、点拨提示法、媒体辅助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法、分析讨论法、比较归纳法。
【所需条件】
教师用书、多媒体、投影片、图片、教案、环境与工具、各种网络资源等;有些教师准备,有些需要学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