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物理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3分)某同学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忘记写单位,试判断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厘米”()A.一支铅笔的直径是7.1B.茶杯的高度是11.2
C.物理书的长度是2.52D.他自己的身高是16.75
2.(3分)在公路上并列行驶的两辆汽车、甲车的乘客看到乙车向东运动,乙车的乘客看到窗外的树也向东运动。

如果以楼房为参照物时则说明()
A.甲车向东运动,乙车向西运动
B.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C.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甲车比乙车运动的快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甲车比乙车运动的慢
3.(3分)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4.(3分)“…驻足倾听,隐隐传来‘威风锣鼓’的节奏,渐渐地鼓声、锣声变得雄壮、喧腾起来,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对文中“隐隐传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空气可以传声B.锣鼓声响度很小
C.观察者离声源很远D.锣鼓声传播速度很小
5.(3分)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有关三人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个人体温都是39.5℃
B.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
D.三个人中有只有一人体温是39.5℃
6.(3分)如图是小明绘制的某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象。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图线中间的水平线段表示这段时间内物体不吸热
B.图线可能是冰的熔化过程
C.图线可能是蜡的熔化过程
D.图线表示晶体的熔化过程
7.(3分)一束阳光照射到平面镜上,与镜面的夹角25°,转动平面镜,使光束与镜面的夹角增至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间的夹角与原来相比()
A.减少了5°B.减少了10°C.减少了15°D.减少了20°8.(3分)光线从空气进入某种液体,它的传播速度()
A.增大B.减小
C.保持不变D.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
9.(3分)生活中常将小碗放在大锅中蒸煮食物,小碗与锅底不接触,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小碗中的汤将()
A.同时沸腾
B.稍后沸腾
C.汤的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温度,不会沸腾
D.汤的温度能够达到水的沸点,不会沸腾
10.(3分)小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电子钟的示数的像如图所示,这时的时刻应是()
A.21:10B.10:21C.15:01D.12:01
11.(3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照相机、幻灯机的镜头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使用幻灯机时,为了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像,幻灯片应倒立放置
C.只要是放大镜,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只能成等大的像
12.(3分)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水,直到加满的过程中,光斑将()
A.仍在原来位置B.向右移动后静止
C.向左移动后静止D.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
二、双项选择题(每题3分,选对一个得2分,选错不得分,共12分)
(多选)13.(3分)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0s﹣8s内,甲、乙两同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C.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多选)14.(3分)下面哪项措施的可以减慢水的蒸发()
A.用白色塑料网在花卉上方架着,防止太阳直射
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C.将湿衣服撑开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
(多选)15.(3分)如图是平行于主光轴光线经过两个不同的凸透镜会聚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B.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长
C.凸透镜表面越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就越弱
D.凸透镜表面越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就越明显
(多选)16.(3分)下列实例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A.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B.太阳落到地平线下还能看见
C.“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D.天空中的彩虹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7.(2分)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cm。

18.(2分)在炎热的夏天,人们经常利用冰冷冻食物,这是由于冰在时会吸收大量的热,由于冰块吸热,使冰周围的空气变冷,冷空气比热空气重,由此,你推断冰块应该放在食物的(填“上”或“下”)面。

19.(3分)用手机接打电话时,很容易听出熟悉人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判断的,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带耳机听MP3,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是增大了声音的,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来交流说明声可以。

20.(1分)一个人面朝南方站在阳光下,发现自己的影子在身体的右侧,影子的形成属于,这时是(选项“早晨”、“中午”、“下午”)。

21.(2分)古诗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诗句,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的大气时发生了而成的像,太阳实际在图中的位置(填甲或乙)。

四、作图题(共4分)
22.(2分)如图所示的两架敌机,一架是实际飞机,一架是从潜水艇上观察到的该飞机的像,请用作图法确定哪架是实际飞机。

23.(2分)完成光路。

(把如图三幅光路补充完整)
五、实验题(24-25每空2分,26题每空1分,共20分)
24.(6分)小宇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将一束红光斜射到空气中,用于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为了更清晰地观察水中的光路,可以采用的的方法。

实验中,(填“能”或“不能”)看见反射光。

(2)实验的折射光路如图中所示,可以判定折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增大入射角观察到折射角在(填“增大”或“减小”)。

25.(10分)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纸,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该实验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2)该实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是为了。

(3)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图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4)解决以上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此时若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则像将(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移动,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实验中,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时,撤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
置放一与玻璃板平行的光屏,则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显示蜡烛A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选填“实”或“虚”)像。

26.(4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和盛水量有关。

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道理。

材料三: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丧生。

问题:
(1)请你将上面材料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②。

(2)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是左右,声具有。

六、计算题(每题6分,共18分)
27.(6分)小林家门口到贵港新世纪广场的公交路线全长9km,周末,小林从家门口的公车站乘坐公共汽车用时15min到达新世纪广场公交车站与同学汇合。

求:
(1)公共汽车从小林家门口的公车站到新世纪广场公车站的平均速度v1是多少km/h?
合多少m/s?
(2)新世纪广场到园博园的公交路线全长20km,则小林和同学从新世纪广场公车站乘坐公共汽车到园博园公车站需要用多长时间(假定此公共汽车的速度v2与v1相同)?28.(6分)南京长江大桥,下层铁路桥全长6772米,其中江面正桥长1577米。

一列长300米的火车通过江面正桥用了2分钟,求:
(1)这列火车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2)以这个速度行驶,通过整个铁路桥要多长时间?
29.(6分)如图所示,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在其前方有一个固定的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

问:(超声波速度为340m/s)(1)汽车在两次接收信号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为多少米?
(2)汽车的速度为多少米/秒?
2021-2022学年湖南省衡阳市华新实验中学八年级(上)第三次
月考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解答】解:把cm分别放在数值的后面,分析是否符合实际:
A、一支铅笔的直径是7.1cm,不符合实际长度,故A不符合题意;
B、茶杯的高度是11.2cm,符合实际长度,所以B符合题意要求;
C、物理书的长度是2.52cm,不符合实际长度,故C不符合题意;
D、他自己的身高是16.75cm,不符合实际长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解答】解:(1)乙车的乘客看到窗外的树向东运动,说明乙车向西运动;
(2)甲车的乘客看到乙车向东运动,说明甲车也向西运动,并且速度比乙快。

故选:C。

3.【解答】解: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是为了减小误差,符合题意;
B、误差和错误产生的原因不同,不符合题意;
C、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不符合题意;
D、误差是不可以消除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解答】解:文中“隐隐传来”的意思,是指声音的响度较小,主要原因是由于距离发声物体太远,听到声音的响度太小。

另外还可以证明空气可以传声。

但本题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对固定的,不会发生改变。

故选:D。

5.【解答】解:甲的体温等于39.5℃,因为甲测体温前用的是甩好的体温计,所以结果准确;
给乙和丙测量时没甩体温计,结果不一定准确,可能等于、也可能低于甲的体温,故B 正确。

故选:B。

6.【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图象中间的水平线段表示这段时间内,物质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故A说法错误。

B、冰是晶体,但从图象可知,该物质是熔点是60℃,而冰的熔点是0℃,所以该图线不
是冰的熔化过程,B错误。

C、蜡是非晶体,而该图象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故C错误。

D、图象中有一水平线段,所以该图线表示晶体的熔化过程。

D正确。

故选:D。

7.【解答】解:平面镜转动前,入射角的度数为:90°﹣25°=65°;
此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夹角为:65°×2=130°。

平面镜转动后,入射角的度数为:90°﹣30°=60°;
此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夹角为:60°×2=120°。

则平面镜转动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间的夹角比原来减小了,减小的度数为:130°﹣120°=10°。

故选:B。

8.【解答】解:因为光在其它透明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光从空气进入某种液体,光的传播速度将减小。

故选:B。

9.【解答】解:当锅里的水沸腾后,由于热传递小碗中的汤也会达到沸点,但是此时温度相同,
不能继续吸热,故不会沸腾。

故选:D。

10.【解答】解:方法一:将显示的像数字依次左右互换并将每一个数字左右反转,得到时间为15:01;
方法二:将显示的像后面正常读数为15:01就是此时的时间。

故选:C。

11.【解答】解:
AB、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会在凸透镜另一侧在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正是应用了这一原理,使用幻灯机时,为了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像,幻灯片应倒立放置;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会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正是应用了这一原理;故AB正确;
C、因为放大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只有使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才会成正立放大的像,
故C错误;
D、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正立的虚像,故D正确;
本题选错误的;
故选:C。

12.【解答】解:当容器内加水时,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线将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即向下偏折,也就是在容器底的光斑向左移动如下图,当水加满后,光斑就停止移动;
故选:C。

二、双项选择题(每题3分,选对一个得2分,选错不得分,共12分)
13.【解答】解:
A、由图可知,甲同学是在4s时才开始行走,他比乙同学晚出发4s,故A正确;
B、0s~4s内甲同学静止,乙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4s~8s内,甲、乙的图象都是一条直
线,表明他们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0s~8s内,甲通过的路程是5m,一通过的路程是5m,则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
等;故C正确;
D、甲同学从4s开始行走,到8s末行走了5m,用时4s,则甲的速度:v甲===
1.25m/s;乙同学从0s开始行走,到8s末行走了5m,用时8s,则乙的速度:v乙==
=0.625m/s。

故D错误。

故选:AC。

14.【解答】解:A、用白色塑料网在花卉上方架着,防止太阳直射,这是为了降低温度,可以减慢水分的蒸发,故A符合题意;
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增加了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故B不合题
意;
C、将湿衣服撑开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提高了液体温度,增加了液体表面积,加快了液
体上方空气流动,故蒸发加快,故C不合题意;
D、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控制了表面积,降低了液体温度和减
慢了液体上方空气流动,故蒸发减慢,故D符合题意。

故选:AD。

15.【解答】解:AB、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透镜及对平行光的会聚作用不同,即凸透镜的焦距与凸透镜的凸起程度有关,右边透镜的焦点靠近透镜,焦距越短,故A正确,B错误;
CD、从图中可以看出,右边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明显,即凸透镜的焦距与凸透镜的凸起程度有关,凸透镜表面越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就越明显,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16.【解答】解:A、日食和月食的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太阳落到地平线下还能看见,是因为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发生折射形成的,故
B符合题意;
C、“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可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故C不符合题意;
D、天空中的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BD。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7.【解答】解:由图可知,在1cm之间由10个格,那么每一个小格就是1m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
从图中可看出,测量的起始刻度不是零刻度,而是5.50cm的刻线,金属片末端对着的刻度线为8.30cm,所以金属片的长度即为两刻度值差L=8.30cm﹣5.50cm=2.80cm。

故答案为:1mm;2.80。

18.【解答】解:夏天,人们经常利用冰冷冻食物,是因为冰在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由于冰块吸热,使冰周围的空气变冷,冷空气比热空气重,所以从有利于空气对流的角度,通常将冰块放在食物的上面用于保鲜,因为空气遇冷密度增大下沉。

故答案为:熔化;上。

19.【解答】解:用手机接打电话时,很容易听出熟悉人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的。

增大音量,这是增大了声音的响度。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来交流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音色;响度;传递信息。

20.【解答】解: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人面朝南方站在阳光下,影子在身体右侧,光源一定在身体左侧,人面向南方,左侧是东,由此推断当时是早晨。

故答案为:光的直线传播;早晨。

21.【解答】解:由于大气分布不均匀,下部空气密度大,上部空气密度小,落日发出的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不断向下偏折,我们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所看到的落日位置比实际位置高,太阳实际在图中的乙位置,我们看到的“落日”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太阳的虚像。

故答案为:折射,乙。

四、作图题(共4分)
22.【解答】解:连接看到的飞机与观察窗,与水面的交点为入射点,从入射点到观察窗为折射光线,看到的飞机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为飞机的虚像;连接入射点、下面的飞机为入射光线,所以上面的为飞机的像,下面为实际飞机,如图所示:
23.【解答】解:(1)图中已经作出法线;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

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完成光路,如下图所示:
(2)对于凹透镜,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3)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五、实验题(24-25每空2分,26题每空1分,共20分)
24.【解答】解:
(1)为了更清晰地看到光路,应使水稍微浑浊一些,可以放入少量的牛奶,就能看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2)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是折射角,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是入射角;由图可知,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将增大。

故答案为:(1)在水中加入少许牛奶;能;(2)大于;增大。

25.【解答】解:(1)该实验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该实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玻璃板是透明的,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

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重合时,蜡烛B的位置便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

(3)无法让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可能是实验时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与物体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4)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蜡烛A靠近平面镜,像也靠近平面镜,像的大小不变。

(5)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时,撤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与玻璃板平行的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因为平面镜成虚像,虚像不能承接虚像。

故答案为:(1)大小;(2)确定像的位置;(3)玻璃板没有与水平面垂直;(4)靠近;
不变;(5)不能;虚。

26.【解答】解:(1)蝙蝠能发出超声波,也能听到超声波;
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水杯中的水越多,敲打时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所以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次声波;
(3)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约为20Hz,声音具有能量,将人的内脏振坏。

故答案为:(1)超声波;音调;(2)次声波;(3)20Hz;能量。

六、计算题(每题6分,共18分)
27.【解答】解:
(1)公共汽车从小林家门口的公车站到新世纪广场公车站的平均速度:
v1===36km/h;
36km/h=36×m/s=10m/s;
(2)假定此公共汽车的速度v2与v1相同,
由v=可得,从新世纪广场公车站乘坐公共汽车到园博园公车站需要的时间:
t2====2000s。

答:(1)公共汽车从小林家门口的公车站到新世纪广场公车站的平均速度v1是36km/h,合10m/s;
(2)新世纪广场到园博园的公交路线全长20km,则小林和同学从新世纪广场公车站乘坐公共汽车到园博园公车站需要用2000s的时间。

28.【解答】解:(1)火车的速度V==≈15.6m/s;
(2)通过整个铁路桥时间t==≈453s。

答:(1)这列火车的速度是15.6m/s;(2)通过整个铁路桥的时间为453s。

29.【解答】解:
(1)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
0.25s,
由v=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25s=85m;
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15s,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0.15s=51m;
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s′=s1﹣s2=85m﹣51m=34m;
(2)这34m共用了:t′=Δt﹣t1+t2=0.9s﹣0.25s+0.15s=0.8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v′===42.5m/s。

答:(1)汽车在两次接收信号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为34m;
(2)汽车的速度为42.5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