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测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测试题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以下两首格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登高》一诗押韵的字有个。

()
A.2 B.3 C.4 D.5
2.下列对两首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登岳阳楼》:以阔大之景引发社稷之思。

B.《登高》:以神奇瑰丽之景反衬悲凉之情。

C.《登岳阳楼》:以不幸的“无”和幸运的“有”相对比形成艺术张力。

D.《登高》:颈联以“萧萧”“滚滚”两组叠词营造如泣如诉的艺术效
果。

3.请概述《登岳阳楼》一诗末尾两联所表达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其二)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1)“江南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未老莫还乡”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杜甫《登岳阳楼》颔联描写突出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有什么用意?
答:
6.杜甫《登岳阳楼》颈、尾两联由“家事”写到“国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塞山下①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

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

③爨(cuàn):烧火做饭。

7.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颌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不同时间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8.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
赏析。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为咏洞庭湖的名句,其中“坼”和“浮”用得好,为什么?
(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涕泪之中,饱含着诗人怎样丰富的情感?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②在扬州。

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诗《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给杜甫,表达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诗作答。

②何逊是杜甫佩服的南朝梁代诗人,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是表示对裴迪和他的诗的推崇。

③“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

(1)请概括诗歌中含有哪些愁情。

(2)清人黄生评此诗“直而实曲,朴而实秀”,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倦夜【注】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此诗作于广德二年。

这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

(1)本诗是怎样以“倦夜”统摄全诗的?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①无风镜②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③,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

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③山水色:一作“山水翠”。

12.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从景物特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诗的不同。

13.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②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此诗为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而作。

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②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14.这两首诗都写登岳阳楼,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

试作简要分析。

15.在李诗的颈联、杜诗的首联中任选一联,对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6.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楚东南坼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B.亲朋无一字字:指书信
C.老病有孤舟老病:拖得时间长的疾病
D.戎马关山北关山:此处指北方边关
17.下列对《登岳阳楼》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诗人在若干年前就听说了洞庭湖名胜,今天终于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湖光山色的美景。

“昔闻”“今上”,写出了登楼的喜悦。

B.“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这两句诗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壮观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C.“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

与上联结合起来看,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诗人身世的孤危感。

D.“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站在岳阳楼上,想到北方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不禁涕泪交流。

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感情深沉。

18.(1)《登岳阳楼》中描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写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其二)
宋·陈与义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19.下列对杜甫的《登岳阳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今”对照,虚实交错,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颔联是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滔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D.尾联“戎马”,采用比喻手法,指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

20.两首诗均有一“浮”字,请从炼字角度分别赏析其妙处。

二、情景默写
21.完成下列古诗文默写。

(1)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____________”,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三、小阅读-课内
22.阅读《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①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②坼(chè):分裂。

下列对《登岳阳楼》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此诗为登楼抒怀之作。

首联“昔闻”“今上”对举,扩大了诗歌的时空领域,写出自己对洞庭湖向往已久。

B.颔联写洞庭浩瀚无边,波浪掀天,诗人借助想象,把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

C.颈联写出了诗人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漂泊天涯,极其凄凉落寞的可悲处境。

这是诗歌意旨所在。

D.尾联写诗人倚靠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外敌入侵,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老泪纵横。

E.登楼、登高容易引发诗人的悲怀,《登岳阳楼》与《登高》在情感脉络上高度相似,由首至尾地表达出作者的满怀强烈的哀伤。

参考答案
1.D 2.B
3.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关心百姓疾苦,自己却报国无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4.(1)①景色明丽;②生活悠闲;③人物美好。

(2)对江南的留恋与赞美之情,有家难归的惆怅凄苦之情。

5.突出了洞庭湖水势浩渺、无边无际、宽广阔大的特点。

诗人触景生情,从而引出下文的诸多情感。

6.家事凄凉落寞,国事令人心酸,(或:个人孤独飘零,国家战乱不停)表达了作者满腔悲愤之情。

7.BC
8.①“水似蓝”,表现出水深莫测,以及西塞山势的峻峭,由于山间葱茏的林木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呈现出蔚蓝的颜色;②“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茌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缠绕山间,倒映水中,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③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
飞絮,形象写出其缈茫起伏之态,且巧妙的倒映在水中;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江水更湿幽深,山峰逐显高耸,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对比强烈,塑造出一种开阔奇特的艺术境界。

9.(1)“坼”字,诗人用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2)“戎马关山北”五字,体现出诗人胸中装有黎民社稷,无比宽广的襟怀。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10.(1)①老去之愁,②失意之愁,③思乡之愁,④忆友之愁,⑤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

(2)前两联围绕“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始终出以谈话的口吻,语言浅白质朴;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感情深挚而婉曲,推心置腹,荡气回肠。

所以说“直而实曲,朴而实秀”。

11.(1)写景紧扣“夜”字,写情扣住“倦”字。

前六句写景勾画出一幅清凉月夜图。

透过这幅图,我们看出诗人一夜不曾合眼,含蓄地道出了“倦”意。

(2)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安的担忧,对报国无门的感伤,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前六句是借景抒情,通过写夜里的景物表现“倦”,后两句直抒胸臆,指明“倦夜”的原因,“万事干戈里”使得“空悲清夜徂”。

12.①景物特点: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

②艺术手法:杜诗用虚实结合、夸张的手法,突出洞庭湖的壮阔(答寓情于景、衬托或对比,可酌请给分),而刘诗则设喻巧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平静秀美。

13.《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喜爱)和赞美之情(或对大自然的热爱)。

14.李诗是诗人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而作,诗人所表达的是快乐、喜悦的心情。

大雁高飞,带走了我心中的忧愁和苦闷,好月出山,仿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大雁多情,君山有意,愁去喜来,令诗人喜出望外。

杜甫晚年漂泊荆湘一带,登岳阳楼而作此诗,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漂泊流离、凄凉落寞的感情。

没有亲朋的援助,既“老”且“病”,心中无限辛酸,眼望万里关山,天下动荡不安,诗人不禁声泪俱下,悲愤满腔。

15.李诗颈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想象奇特,在云间“连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杜诗首联运用对比手法,抒写人世沧桑的感慨。

此联叙事,看似平常,却有深意。

诗人年轻时,国家昌盛,久闻洞庭大名,心向往却未能一游,十分遗憾。

而今,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已到暮年,此时登楼,不禁感慨万千。

16.C 17.A
18.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9.D
20.“乾坤日夜浮”中“浮”字具有动感,仿佛日月都随洞庭水一起漂浮起落,呈现出雄浑壮阔的图景;“夕帆和雁正浮空”中“浮”字巧妙地把船帆、大雁、湖水交织一起,似乎帆与大雁均得进于空中,写出洞庭湖水清幽宁静的美感。

21.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22.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