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详解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历史必修3人民(浙江)版全程导学笔记讲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
第3课宋明理学[学习目标]1.儒学的困境(1)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2)唐末五代之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1)过程①唐代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②北宋:士大夫们强调要巩固中央集权,必须复兴儒学。
(2)影响: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思维点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
“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1.下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什么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儒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什么特点?提示①趋势:三教合一。
②特点:儒学的包容性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化。
二、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1.基础奠定(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3)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
2.形成:程颢、程颐找到并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三、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1.主张和成就(1)理气论:主张理先于气,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
(2)修养论:仁者境界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
②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
高二历史必修3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
高二历史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一、百家争鸣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X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X,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三、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4、主要内容: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末清初思想家1、“异端”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他还主X男女平等,歌颂农民起义。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学术上,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知识要点总结 (1)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思想1、百家争鸣及孔子和老子的思想(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3(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1)提出:①1905年,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②1905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①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重任人民要求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发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②实践:a、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b、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2、新三民主义(1)背景:①十月革命的影响;②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③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④孙中山的与时俱进精神(2)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3)内容(与旧三民主义相比的发展):①民族:增加了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平等的思想。
②民权: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给予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及权利),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③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4)历史作用①评价: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虽然在内容上仍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 知道诸子百家。
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 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4. 感受人类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用赞赏的态度认识思想传承的价值。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百家:学术流派多争鸣:争论辩论2、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①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③思想: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④阶级:士活跃起来,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3、派别和代表:其中儒、道、法家和墨影响深远4、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表现:1、道家:1)老子: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唯物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阶级属性: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相对的属于主观唯心主义2、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贡献:创立儒家学派。
主张:他的思想核心是“仁”。
政治主张:统治者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伦理观: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己复礼”,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被后世尊称为“至圣”。
其他:他整理《诗》《书》《礼》《易》《春秋》和《乐》后称为“六经”。
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阶级属性: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2)孟子:主张: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实行“仁政”。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地位:孟子有“亚圣”之称,代表作:《孟子》。
3)荀子:地位:战国儒家集大成者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详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详解一、专题主干知识:儒家思想的演化进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统治者无视〕承袭:战国时期,孟子开展〝暴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化讨论。
〔统治者无视〕重创:秦朝,焚书坑儒。
〔遭到打击〕正统:西汉,董仲舒〝免除百家,独尊儒术〞。
融合:唐宋时期,儒、道、佛三教末尾走向融合。
高潮:宋明理学,新的儒学体系。
批判承袭:明清,批判承袭传统儒学,出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思想。
二、专题知识详解1.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构成:P4〔1〕孔子思想和成就: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品德自觉的基础上树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教育贡献:开创现代公家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局面〕;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育先生,注重人的片面开展。
④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2〕孟子思想: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品德规范。
②倡议暴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
〔3〕荀子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②学习的最高目的是掌握〝礼〞。
③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髓,丰厚了早期儒家内容。
2.知道诸子百家,看法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局面构成的重要意义。
〔2〕百花怒放局面构成的缘由〔了解〕:①阶级基础:事先处于社会大革新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扑朔迷离,各阶级、各阶级、各集团都有自己的见地和主张;②社会基础:事先诸侯割据,统治者无法在文明上实行民主,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起,纷繁招徕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
③人才基础:私学的兴盛,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士〞的构成;④其他要素:经济的兴盛、科技的提初等。
〔3〕百花怒放的意义:人教版必修三: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构成了〝百花怒放〞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渐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明体系。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1)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家学派。
③基本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1)主要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1.图解孔子的思想2.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2)“无为”是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一定的合理性。
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备受冷落,法家却受推崇?儒家学说以“仁”和“礼”为核心,强调以德治国,这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法家主张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符合当时诸侯国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史料探究]材料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解析-教学文档
十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综述: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
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
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和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2、出现的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源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文化下移现象)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形成一些学者和思想流派,为学术繁荣创造了条件。
3、结果:道、儒、墨、法等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为什么却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但文化空前繁荣,主要是因为:(1)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这种社会变革使得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主张,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当时列国纷争,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仅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发展,而且也使得当时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去钳制思想,思想的空前活跃,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中获胜,纷纷重用有才学之人,一大批有识之士被网罗在诸侯门下,他们为各国的争霸斗争和社会改革出谋划策,这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大国争霸,社会动荡,也使民族融合加快,由于战争,导致了民族大迁徙,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了,各族之间的地域界线逐渐被打破,有利于各民族交流,丰富了华夏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2、分析秦用“法”、西汉先用“道”后用“儒”的原因。
说明其反映了什么历史原理。
秦用“法”的原因:从历史上看:秦曾用法家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六国的基础;法家韩非的思想对秦始皇影响深远。
从现实来看,秦统一后面临着中央集权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等迫切任务,法家思想适应了这种需要,因而倍受推崇。
汉先用“道”的原因:主观上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欲图长治久安;客观上由于长期战争,汉初经济贫困,景象残破。
后用“儒”的原因: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主义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
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必修三专题整合之1_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整合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脉络梳理★综合归纳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1)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
(2)荀子在天人关系上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这是唯物论思想,比孔子前进了一大步;荀子认为学习应该从读经开始,最高目标是把握“礼”;荀子在人性论上不同于孟子,提出了“性恶论”。
3、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大力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
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5、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三教合一,我国儒学发展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6、宋代: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理学。
(1)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2)朱熹提出“理气论”。
7、明朝: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他宜扬“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还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的标准,并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8、.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和唐甄四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主张及地位★易混易错点拨一、易混盘点1、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默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的表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精品ppt课件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②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a、于社会: 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b、于个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C、对待鬼神: “敬鬼神而远之”。
人本主义思想
你怎样理解他的“敬鬼神而远之”?
注重政治和人事,把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 优先位置,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D、中庸之道 ——选修《人物》P22(了解)
①中庸的含义:
a、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b、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 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②达到中庸的做法:
“和而不同”
③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a、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b、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2)教育方面:开创私学。
2、孟子: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著名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 奠基人,被尊为“亚圣”,有《孟子》为经典著 作。
2)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1)政治思想: 提出“仁”和“礼” :目的: A、“仁”的思想——核心 ①含义:“仁者爱人。”
三层内容:a、爱自己的亲人;b、爱他人;c、统治者实行“德治”
②方法: “忠恕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先生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 给别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③ “仁”的表现: 对于统治阶级: “为政以德”
—— 民本思想 “德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历史必修3人民(浙江)版全程导学笔记课件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学习总结
(2)解题技巧 ①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句,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 ②注意每段材料的出处(包括时间、国别、作者等信息)。 ③明确材料的主题及蕴含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判断。 ④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逐项分析备选项,作出 判断。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学习总结
内容索引
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 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 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
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
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
线索梳理 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
1.发展历程
时期
发展历程
春秋 创立和发展
战国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
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
例题 (2017·11月浙江选考)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 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 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 表达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时期 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
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 董仲舒糅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纳了董仲舒“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地位
魏晋 三教合一 隋唐 针对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的局面,儒学吸收佛道精神,三 时期 教合一。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形成盛唐的辉煌文化
答案
解题思路 一明考点:百家争鸣时期的儒家思想特点。 二抓关键:立足材料信息,读懂史料文言文的大意是得分关键,“避” 各执己见、不包容其他学派思想是材料大意。 三析选项:材料批评“立足于自家门派,各执己见,缺乏包容”的思想 现象,与A项“独立思考”,B项“学派相互竞争”的内容均不相符, 也与D项倡导“广泛学习研究,小心求证以获其知”的“格物致知”概 念不符,故此可知C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讲解: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
【课标要求】
1、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分析其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历史影响,探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董仲舒的新儒学及汉武帝推广儒学。
3、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4、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及思想内容。
【重点讲解】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
1)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论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背景
①经济领域:井田制崩溃
②政治领域:地主阶级产生壮大,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备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知识分子壮大,教育发展(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学在民间的私学创立)
3)表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解析
十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综述:中国的思想文化积厚流光||,积蓄深沉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可贵精神财产||。
同时 ||,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
春秋战国期间 ||,中国社会发生重要改革||。
各样思想派别纷繁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花怒放的场面 ||。
这期间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源泉 ||。
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魏晋隋唐期间佛教流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 ||,传统儒学遇到挑战 ||。
两宋期间.一种新的儒学系统——程朱理学形成||。
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课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入了传统儒学 ||,进一步牢固和突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明清之际 ||,以个性解放为中心||,反应社会需要的初期启发思潮悄悄滋生||。
进步思想家批评宋明理学||,倡议求实精神||,创始出思想活跃的新场面||。
一、“百花怒放”场面的形成1、含义:指春秋战国期间中国知识分子中不一样学派的浮现和各派别争芳斗艳的场面这一期间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交融的重要期间||,社会构造急巨变化||,矛盾异样尖利 ||,吞并战争接连不停||,文化思想空前活跃||。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和基础||。
2、出现的原由: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快速发展||。
(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源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医生兴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 ||,遇到统治者的重视 ||。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文化下移现象)私学流行||,教育相对普及 ||,形成一些学者和思想派别||,为学术繁华创建了条件||。
3、结果:道、儒、墨、法等学派相互诘难、批评||,形成“百花怒放”的场面;同时||,各家相互汲取、交融||,逐渐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专题主干知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统治者漠视)
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
(统治者漠视)
重创:秦朝,焚书坑儒。
(遭到打击)
正统: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融合:唐宋时期,儒、道、佛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高潮:宋明理学,新的儒学体系。
批判继承:明清,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出现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二、专题知识详解
1.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P4
(1)孔子思想和成就: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教育贡献: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局面);
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2)孟子思想: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②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
(3)荀子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内容。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诸子百家的代表和主张:
页 1 第乐、非命、节葬、节用。
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
学“察类明故”牺牲精神。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2①阶级基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各阶层、各
集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当时诸侯割据,统治者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②社会基础:起,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
“士”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③人才基础:私学的兴盛,的形成;④其他因素: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等。
3)百家争鸣的意义:(人教版必修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在这一时期形成十院校《中国古代史》
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
是我国学术文化《中国历史》先秦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张岂之主编的六卷本年中国古2019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外)都可以从先秦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先秦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启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
示。
页知识链接最后两句)(或见人民版教材7P9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 )原因(了解):(1①秦依法治国,却因暴政速亡;汉初实行黄老无为的方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解决不了王国势大、土地兼并等问题;②战国以来各家学派出现融合趋势,董仲舒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天人感应”,阳家等学说,创立新儒学,提出“大一统”、独尊儒术”的要求,以文化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③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④儒家提倡仁政、倡导礼制,着眼于社会和统治的长治久安,适合国家正常发展的需)要。
(而汉初经济恢复后,国家生活逐渐转入正轨。
)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等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儒学神学化、宗教化。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一统;思想主张:天人感应,实行仁政;君权神授;三纲五常;3)表现:(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
太学建立的意义:①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
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一定改变大官富子嗣垄④使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机会,断××局面;⑤
进一步推动了入学的传播和发展。
4)影响:(页 2 第
①结束了各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②汉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③有利于巩固专制集权、大一统;利减少暴政。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理学兴起的原因(了解)P13
①东汉末年以后,由于道教、佛教等思想的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②唐宋韩愈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③北宋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导致理学的产生。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或贡献:P14
①北宋周敦颐:构建了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②北宋邵雍:重新排列《周易》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③北宋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唯物主义的代表)
④北宋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认为天理的最高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核心也是“仁”。
⑤南宋朱熹:理气关系:理先于气,理不离气;
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审思明辨和格物致知。
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道掌握在儒家手里,儒家拥有敢于政治的天然权力、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四书》集注
(3)陆王心学:P15
①特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人教版:强调内心修养)
②意义:心学出现,标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③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心即理也;
本心体悟、发明本心
④王守仁(阳明)主张:灵明是天理、是本心、是良知;
灵明产生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即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主张修养的关键是“致良知”,并强调“知行合一”。
(4)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即理学的特点和评价:
发展特点:①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吸收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主张;(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即“三教合一”。
)
②把儒家传统道德修养与对宇宙本原的探讨有机结合起来,(即将儒家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高度)使儒家思想深入到哲学层次,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③客观评价:(来自岳麓版教材:)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页 3 第自然欲求。
产生了消极影响。
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P18
人名时间主张文章
李贽明朝①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即理存在百姓日《藏书》
中后常生活中。
《续藏书》
期②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不能以孔《焚书》
子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事之《续焚书》
至论”。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④文学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摹古文风。
黄宗羲明清①批判君主专制。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之际②提出君主平等的思想。
录》
③提出限制君权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以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④认为工商皆本。
顾炎武明清①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日知录》
之际②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即“以天下之权,奇之《天下郡国利天下之人”;病书》③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王夫之明清①政治观:主张“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船山遗书》
之际②哲学观:在“气一元论”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唐甄清初①批判专制君主:自秦以来,凡为天下帝王皆贼也。
《潜书》
②寄托贤君明主:天下之主在君,君之主在心。
6.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发展特点:①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理学、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
②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主要主张: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要求限制君权甚至实行“众治”;
反对理学和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束缚,最求个性解放;
反对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想和空谈,提倡唯物论和经世致用。
③明清之际思想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根本动摇其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2)明清之际思想活跃或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原因:
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阶层壮大,要求自由和精神解放。
②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和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③明朝后期政治黑暗,阶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等
页 4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