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专题主干知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统治者漠视)
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统治者漠视)
重创:秦朝,焚书坑儒。(遭到打击)
正统: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融合:唐宋时期,儒、道、佛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高潮:宋明理学,新的儒学体系。
批判继承:明清,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出现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二、专题知识详解
1.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P4
(1)孔子思想和成就: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教育贡献: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局面);
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2)孟子思想: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②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
(3)荀子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内容。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诸子百家的代表和主张:
页 1 第乐、非命、节葬、节用。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
学“察类明故”牺牲精神。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2①阶级基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各阶层、各
集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当时诸侯割据,统治者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②社会基础:起,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士”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③人才基础:私学的兴盛,的形成;④其他因素: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等。3)百家争鸣的意义:(人教版必修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形成十院校《中国古代史》
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是我国学术文化《中国历史》先秦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张岂之主编的六卷本年中国古2019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外)都可以从先秦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先秦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启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示。页知识链接最后两句)(或见人民版教材7P9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 )原因(了解):(1①秦依法治国,却因暴政速亡;汉初实行黄老无为的方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解决不了王国势大、土地兼并等问题;②战国以来各家学派出现融合趋势,董仲舒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天人感应”,阳家等学说,创立新儒学,提出“大一统”、独尊儒术”的要求,以文化统一巩固政治统一。③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④儒家提倡仁政、倡导礼制,着眼于社会和统治的长治久安,适合国家正常发展的需)要。(而汉初经济恢复后,国家生活逐渐转入正轨。)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等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儒学神学化、宗教化。(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思想主张:天人感应,实行仁政;君权神授;三纲五常;3)表现:(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
太学建立的意义:①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
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一定改变大官富子嗣垄④使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机会,断××局面;⑤
进一步推动了入学的传播和发展。4)影响:(页 2 第
①结束了各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②汉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③有利于巩固专制集权、大一统;利减少暴政。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理学兴起的原因(了解)P13
①东汉末年以后,由于道教、佛教等思想的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②唐宋韩愈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③北宋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导致理学的产生。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或贡献:P14
①北宋周敦颐:构建了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②北宋邵雍:重新排列《周易》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③北宋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唯物主义的代表)
④北宋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认为天理的最高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核心也是“仁”。
⑤南宋朱熹:理气关系:理先于气,理不离气;
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审思明辨和格物致知。
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道掌握在儒家手里,儒家拥有敢于政治的天然权力、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四书》集注
(3)陆王心学:P15
①特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人教版:强调内心修养)
②意义:心学出现,标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③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心即理也;
本心体悟、发明本心
④王守仁(阳明)主张:灵明是天理、是本心、是良知;
灵明产生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即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主张修养的关键是“致良知”,并强调“知行合一”。
(4)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即理学的特点和评价:
发展特点:①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吸收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主张;(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即“三教合一”。)
②把儒家传统道德修养与对宇宙本原的探讨有机结合起来,(即将儒家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高度)使儒家思想深入到哲学层次,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③客观评价:(来自岳麓版教材:)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页 3 第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P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