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资源的整合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法探索新课程NEW CURRICULUM
一、小学生习作的现状及原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小学阶段习作的总目标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这是我国教育研究者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关于习作教学的先进理念。
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完全透彻理解并实施该目标,只是简单应付了事,甚至对学生习作这个“老大难”问题已经“放弃治疗”。
现将小学生习作的问题现象及原因归结如下:员援学生的习作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无疑是习作教学的基础。
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语文习作的兴趣趋于一般,有的甚至缺乏习作兴趣,更有甚者已经把习作视为“恶魔”,一提到习作,就感到苦恼和恐惧。
这些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生活过于单一乏味,只是穿梭于学校与家里,课余活动简单,对生活的感悟不够深刻,阅读量较少,没有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脑子里没有习作的素材和语言的积累,致使习作的苦恼,也就失去了习作的兴趣。
2.学生的习作语句不够流畅
目前很多学生的习作基本上都在凑字数,像是“记流水账”,语言过于口语化,字词运用有误,甚至有的牵强附会,让人读起来云里雾里,更别说修辞手法的应用,几乎少之又少。
诸如记叙文一类的习作内容过于简单通俗,乱编乱造,没有真情实感,甚至抄袭。
部分学生的习作往往是错字病句连篇,不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3.学生的习作内容平淡肤浅
现在很多学生的习作内容比较平淡乏味,没有新意,给人的印象不深刻,通常学生都惯用口语化的词句来写作,内容和感情苍白无力。
记叙文中人物的刻画不够丰满,事件的叙写没有明确的目的,多是泛泛而谈。
作文素材多来自于生活,但是现在的学生很少留心观察生活,教师和家长没有给予及时的指导,即使参与了社会实践,也没有很好地积累下来,一到写作的时候,就忘记了所有的经历与体验,只能又聊起平淡无味的琐事来。
对于学生习作中的这些问题始终是令人纠结的,那么怎样从平时入手,真正让学生做到“吾手写吾心”呢?这就需要教师从习作资源的整合入手,为学生的习作铺设道路。
二、整合资源,为习作铺设道路
1.引导学生多阅读,注意语言的积累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是新课标在小学第二学段就已经提出的习作要求,而广泛的阅读是语言积累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的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首先我们要重视教材的阅读。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文章,所以教师对学生学习课文、分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与写法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如,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的《七律·长征》一诗,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中夸张和比喻这两个修辞手法的领悟,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且尝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充满了人间子爱父、父爱子的美好情感,高尔基在给儿子的信中充满了对儿子的想念,告诉儿子“给”永远比“拿”快乐,希望儿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让所有人都需要的人。
在教学中,我结合前文,反复引导学生读好这封信,继而直接提问:假如你就是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爸爸的来信,你会怎样给爸爸回信呢?一篇课堂小习作,就在课文学习的满腔热情中水到渠成地完成了。
其实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教科书这个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对课文反复诵读,体会情感,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让学生多读多背,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不失为语文习作训练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其次,我们要重视学校书香校园的建设,上好每一节阅读指导课,乘着校园读书节的东风,为学生推荐较好的阅读刊物与书籍,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让学生在班内进行图书“漂流”,相互阅读,在阅读中拓展学生的视角,在阅读中学习习作方法,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激发学生多观察,注意素材的积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写作源源不断的素材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教学中,我们要贴近学生生活的本身,积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将学生的课内外活动、校内外生活等在习作中放大,教师和家长共同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生活中、大自然中寻求材料,创造材料,把思想的火花随时在脑中或在笔记上记录下来,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与习作的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是习作的基础,习作是表达生活的途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文教学体系把观察作为作文教学的基础,认为观察作文能够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这三者是科学的作文教学的“支柱”。
为此,学校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班队活动、大课间活动等,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父母可以带学生多参加旅游、野炊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印象深刻,便可成为习作中的素材,随时可以拿来写作。
从主观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习作环境,注入新鲜的素材血液,唤醒学生的习作欲望,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资源的整合策略
葛燕芳
(江苏省宜兴市善卷实验小学)
摘要:学生习作兴趣不浓,习作中语句不够流畅、内容平淡肤浅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广大语文教师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多阅读,注意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多观察,注意素材的积累;提倡学生多分享,注意习作的交流,从这些方面多角度地对学生的习作资源进行整合,适时开发学生身边的习作资源,挖掘并发挥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习作问题;语言积累;留心观察;分享交流
60--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法探索
新课程
NEW CURRICULUM
立意,引发真情实感,在快乐中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真善美化为文字呈现出来。
3.提倡学生多分享,注意习作的交流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更为明确了对学生习作的要求。
作文是学生表达的一个工具,如同讲话一样,学生的想法都在作文中得到一定的体现。
那么这样的表达需
要有人知道,需要一定的反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就提出:“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习作,分享自己的想法、思路和快乐与不快乐,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了学生在习作中不说假话,不说空话,并逐渐养成学生在习作中说真事、讲真话的良好习作习惯,自觉抵制习作的抄袭行为。
由此,想要得到赏识的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初动力,而优秀习作的朗读、上黑板报以及在网络、报刊上公开发表的欲望则成为他们被赏识的途径。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
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现在我们提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这是学生习作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相互的习作交流中,斟词酌句,取长补短,促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合作,感受到了
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享受到了习作带来的不可言喻的快乐。
所以,学生之间习作的交流分享,老师与学生的探讨交流,对学生能够继续愉快地习作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习作教学需要我
们适时地整合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勤于动笔,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习作中的拦路虎,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让他们在习作中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感。
参考文献:
[1]王平.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式的建构特征[J ].当代教育科学,2004(22).[2]贺梦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D ].上海
师范大学,2012.
•编辑鲁翠红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直接影响着课堂上教与学的质量,教师随时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及时进行调控,对于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是很有好处的。
一、多鼓励,缓和紧张的情绪
情绪紧张使思维受到压抑,不能让学生正常发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以鼓励来消除学生紧张的情绪,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常用方法如下:(1)尽量使语言缓和。
学生情绪紧张的主要原因是问题回答不上来,
这时,多以鼓励“别慌,好好想想。
”“别急,你一定能回答。
”等亲切的语言来稳定学生的情绪,再辅以启发,学生往往能给出满意的回答。
如果学生还不能回答,则可用“坐下去再仔细想想。
”“先坐下,想好了再回答。
”等话语给学生一个台阶,使他们不致影响继续听课。
(2)以身示范。
学生看到老师板着面孔,皱着眉头,不用说,十之八九会卡壳,因此遇到上述情况教师要注意放松,以鼓励的目光、亲切的笑脸对待,学生自然就
不紧张了。
(3)以适当的形式活跃气氛。
每遇公开课,面对众多的听课老师,学生容易紧张。
教师可提前进教室,
与学生交谈,让学生唱唱歌、猜猜谜,以利于活跃气氛,
消除紧张心理。
二、多表扬,消除对立的情绪
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情绪是互为影响的,教师心平气和,则学生情绪坦然;教师情绪饱满,
则学生劲头十足,这就形成了统一和谐的教学气氛,但由于学生年龄小,上课难免分散注意力,甚至做小动作,此时如果简单的呵斥批评,学生便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与老师产生对立情绪,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发现学生上课越轨,教师要尽力克服,可用“目光暗示、走近提醒、指名答题”等方法予以“警告”。
若万一情绪“失控”而导致学生出现对立的情绪,则要想方设法去淡化这种情绪,可让其朗读、答题、演板,千方百计找机会从正面引导,多用表扬鼓励,
让其感到老师可亲可敬,消除对立的情绪。
三、多评比,激发竞争的情绪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效的。
可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语言激发。
提问后以“看谁
回答得多”“看谁举手快”等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发言后再以“看谁的解法多”“看谁的不同意见多”
等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争先。
(2)活动激发。
为让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可举行“我会解答”活动,让学生互出一道题,让学生相互解答,相互评判,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分层激发。
学生是参差不齐的,让同一层次的学生回答同一问题,其他同学参与评比。
这样可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思维空前活跃,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多关注,克服两种情绪
优生是学校的希望,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
对优生的过多关注会引发优生的自满情绪。
因此,对他们需时时提醒,避免忘乎所以。
自卑是学困生转化的关键所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于学困生,需运用正面鼓励,使其由自卑向自信转化,如,他们答对了题以“很不错、很不简单、
你真棒”进行鼓励和表扬;指名回答时,常以“相信你能行、别慌,你一定会回答”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如果难以回答,则以适当点拨让其正确回答,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有些问题点拨后仍不能回答的,可让其先坐下,待别人回答后再点他回答,答对再予以表扬;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实时予以表扬,长此以往就给了学困生进步的巨大动力。
参考文献:
赵艺.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卞动探究的策略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编辑鲁翠红
灵活使用教法,
服务课堂教学鄢吉明
(湖北省郧西湖北口中学)
61--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