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晚疫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番茄抗病虫及抗逆性育种研究进展
![番茄抗病虫及抗逆性育种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93c92f00066f5335b8121c6.png)
番茄抗病虫及抗逆性育种研究进展番茄是全世界栽培最为普遍的果菜之一。
番茄育种目标主要集中在产量、品质和抗病虫上,由于番茄是病害种类最多的蔬菜作物之一。
国内外在大量搜集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较严重的40多番茄病害进行了大量的抗病资源筛选和利用研究。
根据1995年调查,几乎所有严重的番茄病害都可在番茄的近缘野生种中找到相应的抗源,其中近半数的抗病基因已经通过杂交转入到普通番茄中,同时抗逆性也是急于解决的一大问题。
一.番茄抗病虫育种研究进展番茄黄化曲叶病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一种毁灭性的病毒病,已成为世界番茄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近年来番茄黄化曲叶病在中国呈现逐年加重,自南向北迅速蔓延的趋势,已对中国番茄种植业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
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是培育抗病品种【1】。
国外育成的最新番茄品种许多都兼抗4--5种主要病害,国内的品种一般抗2~3种病害,与国外品种相比尚有一段差距。
我国的番茄抗黄化曲叶病研究相对较少,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以前在我国的危害不严重,随着白粉虱的危害加剧,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上海、江苏、云南、广西等地均有发生,我国有必要加快番茄抗TYLCV育种的进程【2】。
番茄叶霉病病菌分化快,已知的和已经被利用的抗病基因数量最多。
目前发现抗叶霉病基因已达24 个,被利用的在9个以上。
叶霉病是蔬菜中生理小种分化最激烈的病害,已知世界上叶霉病的生理小种分化至少有13 个【3】。
目前辽宁省农科院已育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抗叶霉病特性的辽杂系列品种。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出的中杂9号也具有抗叶霉病的特性,但是由于叶霉病新的生理小种不断出现,克制了已应用的抗性基因,致使抗病品种的抗性丧失,所以要想培育出一个适用于叶霉病严重发生地区的品种,至少应转入两个抗现在叶霉病生理小种的基因。
我国对番茄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起步较晚,鉴定结果表明我国番茄的枯萎病以生理小种1为主。
目前已发现的枯萎病的生理小种有3个,即生理小种1,2,3。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0c7db526c175f0e7cd13788.png)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业植物病理学总学时:70 ,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30学时课程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先修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适用专业: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农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在修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后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它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讲授水稻、小麦、棉花、油料作物、玉米、薯类、果树、蔬菜等主要作物的重要病害的症状识别、病原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并进行有关的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初步掌握上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初步具备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常见植物病害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讲授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教师提问与学生答疑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大田作物、果树、蔬菜等常见植物病害症状识别要点,掌握重要病害的病原鉴定、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等理论知识。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是配合理论讲授的内容,采用实验室病害症状和病原物形态的观察和病害田间调查等方式对各类作物重要病害进行诊断、鉴定或调查研究,旨在进一步加深和巩固理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诊断病害和研究病害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结构及安排(以典型病害为例,共40学时)第1-2讲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重点(任务和目标):主要介绍本门课程,了解课程性质及主要任务、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和参考资料目录等。
1.1 历史大事件1.2 课程性质及任务1.3 目的要求1.4 授课对象及要点1.5 教学方法1.6 课程考试1.7 相关参考资料第3-6讲第五章杂粮病害(4学时)具体病害学时分配:甘薯黑斑病(1学时),甘薯根腐病、甘薯贮藏期病害(0.5学时)、马铃薯晚疫病(1.5学时),马铃薯病毒病(1学时)。
冬季大棚番茄常见病虫害有哪些?怎样有效防治这些病虫害
![冬季大棚番茄常见病虫害有哪些?怎样有效防治这些病虫害](https://img.taocdn.com/s3/m/1a62574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9.png)
冬季大棚番茄常见病虫害有哪些?怎样有效防治这些病虫害番茄是一种喜温性蔬菜,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0~25℃,要求土壤相对湿度为65%~85%,空气相对湿度为50%~65%。
因此,在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秋、冬季温度较低时,需要利用大棚等栽培设施为番茄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大棚番茄是比较受欢迎的种植作物之一,管理简便、经济效益较高。
目前,冬季大棚番茄种植技术得到普及,大棚保温、保湿效果使番茄生长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变小,使人们可以在冬季享用到新鲜的番茄,但目前我国冬季大棚番茄种植仍然有很多制约因素,其中主要是病虫危害,因此需要不断提升番茄的病虫害防治水平,以提高番茄的品质,保障大棚番茄的产量。
一、冬季大棚番茄主要病虫害冬季大棚番茄的栽培若管理不当,特别是相同内低温持续时间过长、湿度过大等,容易滋生病虫害,严重时可能导致番茄绝收。
低温持续时间长、湿度大、通风不良等是冬季温室番茄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1、病害冬季大棚番茄容易发生的病害有番茄灰霉病、早疫病、晚疫病以及病毒病等。
(1)灰霉病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属真菌侵染所致。
番茄灰霉病主要对番茄的花、叶片、果实造成影响,严重时会蔓延到叶片和茎秆部位。
发病时染病部位有黄褐色斑状腐烂,湿度较大时还会有灰褐色霉斑。
因灰霉病直接危害番茄花和果实,对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因此应重点防治。
灰霉病病因多为棚内的光照条件差、湿度较大、温度较低,特别是当湿度达到90%以上而温度低于20℃时,易引发番茄灰霉病,因此在阴雨天要注意防范。
番茄灰霉病症状(2)早疫病早疫病为茄链格孢菌侵染所致,番茄早疫病会对叶、茎、花和果等多个部位造成危害。
发病初期叶片有圆形小黑点,然后不断扩散形成轮纹斑块,斑块边缘会有浅绿色或黄色晕环,中心呈同心轮纹状,因此也称“轮纹病”。
早疫病多发于重茬、低洼、通风不良、排水不畅的地块。
番茄早疫病症状(3)晚疫病晚疫病在番茄种植过程中主要危害对象为叶片和果实,会对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轻者减产,严重时会使番茄绝收。
番茄斑萎病毒
![番茄斑萎病毒](https://img.taocdn.com/s3/m/decb7a6e1ed9ad51f11df203.png)
番茄斑萎病毒(TSWV)是Tospovirus属中最重要的一种病毒,侵染82科900多种单、双子叶植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地区,对许多经济作物及庭院植物造成严重损失。
TSWV以其广泛的寄主范围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已被列为世界危害最大的十种植物病毒之一。
早在1919年,在澳大利亚首次发现了斑萎病,随后,发现了斑萎病的传毒介体西花蓟马,但番茄斑萎病毒最早由Samuel, Bald和Pittman于1930年首次正式报道。
至今,番茄斑萎病毒病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及大洋洲均有分布。
1984年,在我国南方花生病害调查时发现由番茄斑萎病毒(TSWV)引起新病害,随后陆续在番茄(四川)及甜菜(内蒙古)上发现。
1992年,姚革在四川烟叶上发现番茄斑萎病毒。
2000年,张仲凯等在研究云南烟草病毒病原中发现TSWV在云南烟区广泛分布,主要引起斑块状褪绿、黄化、坏死及灼烧状等症状,在局部地区可造成60%以上的严重损失。
2004年,丁铭在昆明地区栽培的马铃薯病株上分离鉴定出含有番茄斑萎病毒属番茄斑萎病毒和花生环斑病毒。
由于其危害性严重,经济损失日益加大,已被作为检疫性病害。
近年来,随着西花蓟马在我国部分地区的传播扩散,番茄斑萎病毒的发生情况也备受人们关注。
番茄斑萎病毒的致病机制主要由以下几点:一、番茄斑萎病毒侵染引起寄主细胞的质壁分离。
植物细胞在缺乏水份时, 可引起原生质体收缩,导致质壁分离,是植物细胞逆境生理反应的特有现象。
在对番茄斑萎病毒(TSWV)侵染的寄主植物大量的细胞病理观察中,发现在葫芦科和茄科寄主中,有的病毒株系与寄主组合出现普通的质壁分离现象。
在以往有关TSWV侵染寄主的细胞病理研究中亚细胞不同程度病变,叶绿体及细胞质内空泡化较明显,细胞质内出现形态多样的多膜体,部分细胞中线粒体和内质网膜增多,在细胞质内有成片分布的直径约80nm,,被膜的TSWV粒体,也有分布线粒体残体旁的TSWV粒体。
设施番茄主要病虫害识别与综合防治
![设施番茄主要病虫害识别与综合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8d892e9d19e8b8f67c1cb983.png)
番茄灰霉病
在高湿条件下,病菌可以为害花蕾及花瓣,果实发病主要在青果期 至成熟期,先侵染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后向果面和果梗发展,染病的果 皮变成灰白色、水浸状、软腐,中晚期病部长出灰色绒毛状霉层,后期 有时在病部产生黑褐色鼠粪状菌核。在气温较高的条件下,病菌还可以 在果实的表面形成环型的斑点(俗称“鬼斑。)花萼发病变为暗褐色, 随后干枯。
• 棚室栽培每667平方米每次喷撒5%百菌清粉剂1千克,隔9天喷撒1次,连续 防治3~4次;或用45%百菌清烟剂或10%速克灵烟剂200~250克分点熏烟。
番茄早疫病
• 用61.1%氢氧化铜干悬浮剂150.5~188克,加水75千克,释稀成400~500 倍液,叶面喷雾,于发病初期开始施药,以后每隔10天喷药1次,共喷4次。 常用农药还有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500倍液, 72.2%普力克800倍液,40%甲霜铜7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 剂400倍液。
主要防治药 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腐霉利(速克灵)、异 霜霉威、甲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剂
菌脲(扑海因)
嘧菌酯、克露
病害 名称
主要 为害 部位
番茄灰霉病
叶、花、果实
番茄叶霉病 番茄早疫病 番茄晚疫病
叶片
叶片、茎叶分 枝处
叶、茎、果实
叶片上水浸状不规
叶片和茎叶分枝
叶片正反面淡
则病斑,可见白色
叶片“V”字形病斑;
处圆形同心轮纹
番茄灰霉病
药剂防治
保护地栽培,每667平方米每次用6.5%甲硫·霉威粉剂(万菌灵、甲霉灵、抗 霉灵、抑霉泰)800~1000克直接喷粉,在早晨和傍晚喷施较好,避免晴天 中午喷药,第1次喷药在发病初期,以后间隔7天喷1次,共喷3次以上。 用旧苗床育苗要消毒,结合播种,每667平方米撒施50%福美双粉剂1~1.5 千克。定植前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淋苗,要求无病苗进棚。
用轮作方法有效控制番茄晚疫病的可行性初步研究
![用轮作方法有效控制番茄晚疫病的可行性初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603f4d2ce2f0066f5332209.png)
(ht h o ieas引起 的各种茄科蔬菜病 害严 重 Py pt rn sn) o h f t 制约着棚室蔬菜的收益 . 其中番茄晚疫病作为毁灭性 的世界病害 , 引起各 国学者 的高度重视 . 病原菌 生物 学特性 、 诱导抗病性、 组织学和细胞 学等方面已经取
得进一步进展 . 但在 目前 的生产 、 研究 中仍存在 急待 解决的问题 : 温度、 湿度是番茄晚疫 病发生的调 控因 子, 对于设施栽培防治番茄晚疫病大流行具有重大的 指导意义 , 但这一理论尚未在实践中应用 . 另外 , 由于 目 前生产上可应用的抗晚疫病 的番茄品种有限, 生产
供试菌株 : 致病疫霉 P y p t r fs n ht h oai ea s o h n t 供试寄主: 辣椒 ; 番茄
12方法 .
12 1 . . 分离供试菌株
在番茄植株 自然发病的病斑边
缘, 取带病组织分离得疫霉菌 , 经单孢分离得纯培养 菌株 , 根据形态鉴 定为致 病疫霉 , 为本 试验接 种菌
辣椒也参照番茄分级 .
茄 的致病疫霉在番茄和辣椒植株上 的致病性差异 , 以
达到用辣椒轮作有效控制番茄 晚疫病 的 目的 . 现将结
果 报道 于下 .
收稿 日期 :06 3一 1 20 —0 O 第一 作者 : 鲁海菊 (9 8 , , 17 一)女 云南 大理人 , 红河学 院讲 师 , 主要从事植物病害防治研究 .
培养直至产生大量的孢子囊 , 滤去菌丝配制成孢子悬 浮液 . ]把孢子囊悬浮液调致 5 7 0 个/l . ×15 m 备用 . 在 1。 2C冰箱 内处理 3rn 6rn 使之释放游 动孢子 , 0 i 一 0 i, a n 得到游动孢子悬 浮液 . 选择健康 的辣椒植株 1 5 0盆,
第七章 主要蔬菜作物无土栽培技术-番茄
![第七章 主要蔬菜作物无土栽培技术-番茄](https://img.taocdn.com/s3/m/d344b9df1eb91a37f1115cbc.png)
•蕨叶型:植株矮化,顶部枝叶丛生,叶片细长,严重时叶肉 组织退化,仅存线状的中肋,下部叶片边缘上卷,重者卷成 筒状,果实少而小。
b, 防治方法:
•种子处理:种子先用清水预浸3~5小时,然后用10%
➢在基质中按照每立方米基质混入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专用肥10-15 Kg作基 肥。定植后30 d左右第一次追肥,以后每隔10-20 d追肥1次,次数和间隔根 据生育期长短、植株长势和采收量确定。每次每立方米基质追肥量N 80-150 g,P2O5 30-50g,K2O 50-180g 。
5. 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生理性病害
喜光照,但对光照长短反应不敏感(光照14-16h为好 )。正 常生育要求光照强度2万Lx以上,光饱和点7万Lx,补偿点 3000Lx。光照弱则易造成植株徒长,叶色淡,叶片薄,花数 少,落花落果及果实发育不良。
具半耐旱性,根系吸水力较强,基质含水量以最大持水量 65%~85%为宜,空气相对湿度50%~65%;生长期长,吸 肥量大,生产1000kg番茄需要吸氮2.7~3.2kg,磷0.6~1.0kg ,钾4.9~5.1kg。钾肥有利于提高果实品质。
防止空洞果出现,应选择子房心室数多的品种,正确使用促进坐果激素。
避免苗期高温、弱光和苗龄过小定植。。
侵染性病害 (1) 叶霉病 a, 症状
番茄叶霉病是无土栽培番茄的重要病害,主要危害叶片, 一般中下部叶片先发病,并向上部叶发展。叶正面出现椭圆 形或不规则形浅黄色褪绿斑,很快在叶背面病斑上长出灰紫 色到黑褐色霉层;条件适宜时正面病斑上也长出霉层。严重 时全株叶片卷曲、干枯,果实发病多在果蒂附近或果面上呈 圆形黑色硬化凹陷病斑。
番茄种植社会实践报告
![番茄种植社会实践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dc235b7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f0.png)
一、前言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蔬菜种植已成为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番茄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深受消费者喜爱。
为了深入了解番茄种植技术,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番茄种植社会实践。
以下是本次社会实践的报告。
二、实践目的1. 了解番茄的生长习性及种植技术;2. 掌握番茄病虫害防治方法;3.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4. 培养热爱农业、关注农村发展的情感。
三、实践内容1. 调查研究我们首先对番茄的生长习性、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
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家,了解了番茄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适宜种植地区等。
2. 土壤准备根据番茄的生长习性,我们选择了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作为种植地。
在种植前,我们对土壤进行了深翻、施肥、消毒等处理,为番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 种植技术(1)播种:采用直播方式,将番茄种子均匀撒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薄土,保持土壤湿润。
(2)间苗:在番茄苗长出2-3片真叶时,进行间苗,保留强壮的苗子。
(3)搭架:当番茄苗长到30厘米左右时,进行搭架,促进番茄植株向上生长。
(4)施肥:根据番茄的生长阶段,适时施用氮、磷、钾等肥料,以满足植株生长需求。
(5)灌溉: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或积水。
4. 病虫害防治(1)病害防治:番茄易感染灰霉病、晚疫病等病害。
我们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
(2)虫害防治:番茄易受蚜虫、红蜘蛛等虫害侵害。
我们采用生物农药、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
四、实践成果通过本次番茄种植社会实践,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成功种植了1000株番茄,产量达到2000公斤;2. 掌握了番茄的种植技术,包括播种、间苗、搭架、施肥、灌溉等;3. 学会了番茄病虫害的防治方法,降低了病虫害对番茄产量的影响;4.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实践操作技能。
五、实践体会1. 番茄种植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农业活动,需要掌握一定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2. 病虫害防治是番茄种植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病虫害对产量的影响;3. 团队协作是完成番茄种植任务的关键,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4. 通过本次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了关注农村发展的情感。
番茄晚疫病及其抗病育种研究
![番茄晚疫病及其抗病育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066fe18a216147917112866.png)
Ab t a t T e r s ac r g e so o t aeb i h s s mmai e ,n ld n e c a a tra d r c f yo h sr c : h e e r h p o r s n t mao lt l t g wa u r d i cu i gt h r ce n a e o tp — z h Ph
种 变异加 快 , 导致番 茄 品种 抗性 丧失 , 重 了病 害 的 加
导 致 番茄晚 疫 病 的致 病 疫 霉 菌 为 真 菌 , 于鞭 属 毛菌亚 门 , 卵菌 纲 , 霜霉属 , 霉科 。菌 丝有分 枝 , 疫 无
色无 隔 , 多核 ; 囊 柄无 色 , 细 , 端膨 大形 成孢 子 孢 纤 顶 囊, 随着孢 囊柄 的伸 长 , 子囊 变 为侧 生 ; 子 囊 椭 孢 孢
is we e as s us e e r lo dic s d.
Ke o d : t a ;P y p toai etn( o td ay ei ac reig yw rs o t ht hhr fs s M n) eB r ;rs tnebedn m o o n a s
目前 , 茄 晚疫 病 ( ht hhr n s n) 世 番 P yo toaiet s 在 p f a
( . 苏省农业科学 院蔬 菜研究所 , 1江 江苏 南 京 2 0 1 ;2 10 4 .扬州大学农学 院园艺 系 , 江苏 扬 州 2 50 ) 20 9
摘 要 : 本文综述 了国 内外对番茄晚疫病菌特征 特性 、 生理小 种 以及 番茄抗 晚疫病 机制 、 性遗传 规律 、 抗 抗病 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并对 当前生产和研究 中存在 的问题 和今后研 究方向进 行讨论。 关键词 : 番茄 ;晚疫病菌 ;抗病育种 ;
茄科蔬菜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茄科蔬菜主要病虫害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64109193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89.png)
茄科蔬菜主要病虫害及防治茄科蔬菜包括茄子、辣椒、番茄等,这些蔬菜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本文将介绍茄科蔬菜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帮助菜农们更好地保护茄科蔬菜的生长。
一、主要病虫害1、猝倒病:猝倒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茄科蔬菜的苗期。
病菌侵染植株后,会导致苗株猝倒、萎缩,甚至死亡。
猝倒病的发生与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因素有关。
2、立枯病:立枯病也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植株生长后期。
病菌侵染后,会导致植株叶片枯萎、脱落,甚至全株死亡。
立枯病的发生与土壤湿度、酸碱度等因素有关。
3、病毒病:病毒病是一种病毒性病害,主要发生在茄科蔬菜的生长前期。
病毒侵染后,会导致植株叶片出现花斑、畸形、萎缩等症状,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和产量。
病毒病的发生与传毒昆虫、人为操作等因素有关。
4、蚜虫: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茄科蔬菜的叶片和果实。
蚜虫吸取植株汁液后,会导致叶片皱缩、果实畸形,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和产量。
蚜虫的发生与气候、季节等因素有关。
5、红蜘蛛:红蜘蛛是一种螨类害虫,主要危害茄科蔬菜的叶片和果实。
红蜘蛛刺吸植株汁液后,会导致叶片出现黄斑、萎缩、脱落等症状,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和产量。
红蜘蛛的发生与气候、季节等因素有关。
二、防治方法1、猝倒病:加强苗期管理,控制土壤湿度和温度,避免过度浇水或过度施肥。
在播种前,可以使用适量的生石灰或硫酸铜进行土壤消毒。
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适量的百菌清或甲基托布津进行喷洒防治。
2、立枯病:加强土壤管理,避免过度浇水或过度施肥。
在播种前,可以使用适量的生石灰或硫酸铜进行土壤消毒。
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适量的甲基托布津或氟硅唑进行喷洒防治。
3、病毒病: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和病株残体。
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适量的病毒灵或盐酸病毒唑进行喷洒防治。
同时,可以使用适量的昆虫生长调节剂等控制传毒昆虫的数量。
4、蚜虫:在蚜虫发生初期,可以使用适量的吡虫啉或啶虫脒进行喷洒防治。
番茄病虫害解析
![番茄病虫害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77b1f2770bf78a65295458.png)
番茄病虫害目录●夏疫病●晚疫病●叶霉病●番茄叶霉病●番茄巨芽病●番茄溃疡病●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番茄灰叶斑病●番茄灰斑病●番茄斑枯病●白粉病●青枯病●白粉虱●棉铃虫●美洲斑潜蝇●蚜虫●斜纹夜蛾简介英文名Tomatoearlyblight异名番茄轮纹病、番茄夏疫病。
病原茄链格孢Alternariasolani(EllisetMartin)JonesetGrout,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
危害番茄的主要病害。
常引起落叶、落果和断枝,因病减产30%以上,尤其大棚、温室中发病重。
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番茄苗期、成株期都可发病,为害叶片、茎、花、果等部位,以叶片和茎叶分枝处最易发病。
(1)叶部:叶片初期出现水渍状暗褐色病斑,扩大后近圆形,有同心轮纹,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晕环。
潮湿时病斑长出黑霉。
发病多以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发展。
严重时,多个病斑可联合成不规则形大斑,造成叶片早枯。
番茄早疫病病斑的轮纹表面生毛刺状物,别于番茄圆纹病。
叶柄病斑呈椭圆形,稍凹陷,暗褐色,有轮纹,不将茎包住。
(2)茎部:茎部发病,多在分枝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凹或不凹,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幼苗期茎基部发病,严重时病斑绕茎1周,引起腐烂。
(3)果实:青果发病多在花萼处或脐部形成黑褐色近圆凹陷病斑,后期从果蒂裂缝处或果柄处发病,在果蒂附近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暗褐色病斑,病斑凹陷,有同心轮纹,斑面着生黑色霉层,病果易开裂,提早变红。
病原物王连平对番茄早疫病菌研究结果:(1)形态: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呈放射状生长,菌丝发达,气生菌丝灰白色。
将其平铺于培养基上,菌落初为淡灰色,后转为青褐色、褐色,菌丝生长快,在25℃下培养7天,菌落直径一般在8厘米以上。
该病原菌在PDA等一般培养基上较难产孢,经诱导处理可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长不超过110微米,分生孢子单生,褐色,倒棍棒形至长椭圆形,大小(150~300)微米×(15~19)微米,一般有多个纵横隔膜,有长喙(一般不短于孢身长度),极少数孢子喙有分叉。
番茄的生物学特性及环境条件课件(共13张PPT)《蔬菜生产技术》
![番茄的生物学特性及环境条件课件(共13张PPT)《蔬菜生产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9464401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54.png)
番茄的生物学特性
1.根 根系发达
分布在30cm的耕作层
番茄的根系
番茄的生物学特性
2.茎 属合轴分枝 茎分枝力强 按照生长习性分为直立类
型和蔓生类型。
番茄的茎
番茄的生物学特性
3.叶 番茄叶为互生,单叶,羽
状深裂或全裂。
番茄的叶
番茄的生物学特性
4.花 花为完全花,总状花序,花
黄色。
番茄的花序
番茄的生物学特性
5.果实 多汁浆果 成熟果实呈红、粉红、黄、
橙黄、绿、白和黑色。
番茄的果实
番茄的生物学特性
6.种子 种子扁平,肾形,有胚乳,
表面有茸毛。平均千粒重 3.0~3.3g,种子使用年限为3~4 年。
番茄的种子
番茄生长发育周期
种子萌发到第 1片真叶出现
发芽期 7-9d
从真叶出现到 第1花序现大蕾
施磷、钾肥,不仅有利于增产增收,还能减轻病毒病等病害的发生。
小结
1.番茄的生物学特性 2.番茄生长发育周期 3.番茄对环境条件要求
开花期•25~30℃
结果盛期
•25~28℃/15~20 ℃ 番茄不同生长时期对温度要求不同
番茄对环境条件要求
2.光照 喜光 良好的光照条件
番茄对环境条件要求
3.水分 番茄需水量大 番茄不耐涝 种植番茄应深沟高畦
番茄对环境条件要求
4.土壤及矿质营养 土壤酸碱度以pH6~7为宜。 在番茄栽培中,增施有机肥作底肥,控制氮素化肥的施用和适当增
从第1花序现大 蕾到座果
开花着果期
幼苗期
60d从第1花序座果 到果实 Nhomakorabea收完毕结果期 40-50d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8530e2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a.png)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识别、发生、发展、流行规律、防治方法以及病害管理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研究对象:植物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和寄主植物。
3.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生活史、繁殖方式等。
- 植物病害的症状与诊断:研究植物病害在寄主上的外部表现(如斑点、腐烂、萎蔫等)和内部病理变化。
-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规律:探讨病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传播和流行机制。
- 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关系:研究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识别、侵入、防御等相互作用。
- 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
二、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通过对病原生物的形态、遗传特性等进行分类,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
- 植物病害的病理学:研究病害在植物体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 植物抗病性及其遗传改良:研究植物对病原生物的抗性机制,并通过遗传育种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 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研究病害在田间种群中的传播、流行规律和控制策略。
- 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方法,实现病害的有效控制。
2. 研究方法:- 观察法:使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观察病原生物和植物病害的症状。
- 实验法:包括病原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实验,以及植物抗病性鉴定等。
- 调查法:通过田间调查、采样、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病害的分布和流行情况。
-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DNA测序、基因表达分析等技术,研究病原生物的遗传特性和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
-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病原生物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大数据,揭示其生物学特性。
- 生态学方法:研究植物病害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病害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番茄的生物学特性和番茄的栽培技术
![番茄的生物学特性和番茄的栽培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da29befaf705cc17552709f8.png)
番茄的生物学特性和番茄的栽培技术番茄,原产南美热带高原原始森林中,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温室中栽培其寿命可长达2-3年。
所需环境条件:1、温度:番茄喜温,其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5℃,低于15℃时不能开花,或授粉受精不良,导致落花等生理性障碍发生;温度低于10℃,植株停止生长;低于5℃,时间一长会引起低温危害;-2~-1℃时,短时间内可受冻而死亡;温度高于30℃时,其同化作用显著降低;高于35℃时,生殖生长受到干扰和破坏;短时间的40℃高温也会产生生理性干扰,导致落花落果或果实发育不良。
2、光:番茄喜光而耐荫,其光补偿点为2000勒克斯,饱和点为70000勒克斯,光照不足发育不良,落花严重。
番茄是短日照植物,但要求不甚严格,其花芽分化期间基本要求短日照,多数品种在11-13小时的日照下开花较早,植株生长健壮,而以16小时的光照下生长最好。
3、水分:番茄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而且茎叶繁茂,蒸腾作用强,需水量较多,但又不需大量灌溉,特别是幼苗期和开花前期,水分过足则幼苗徒长,会影响结果。
结果期浇水量宜足,应维持土壤含水量的60%-80%为宜。
如土壤湿度过大,排水不良,会影响根系正常呼吸,严重时会烂根死秧。
另外结果期土壤忽干忽湿,特别是干旱后浇大水易发生大量裂果和诱发脐腐病。
番茄对空气湿度一般要求相对湿度50%左右为宜,空气湿度过大;不仅阻碍正常授粉,而且易感染病害。
4、土壤及营养:番茄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为获取高产,应选择耕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保肥保水能力强,透气性好的肥沃壤土。
一般砂壤土透气性良好,土温上升快,在低温季节栽培可促进早熟;粘壤土保肥能力强,能获得高产;微碱性土壤中幼苗生长缓慢,但植株长大后,长势良好,产量高,品质也较好。
番茄在生育过程中需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据研究每生产1000千克果实需消耗氮(N)2--3.54千克,五氧化二磷(P2O5)0.95--1千克,氧化钾(K2O)3.89—6.6千克,这些元素的73%左右存在于果实中,27%左右存在于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中。
番茄晚疫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番茄晚疫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f13418fec3a87c24028c42d.png)
4 、4 7 9℃等 的恒 温 培 养 箱 中 ,待 温 度 恒 定 放 入 ,
温度差在 0 . 2℃左右 ,每个处理 3次重 复 ,1 h后
维普资讯
第 2期
康立功等 :番茄晚疫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9 6
取出,在无菌操作情况下取菌落边缘菌丝块放人新
高温度 4 , 情况下茵丝仍可以生长, 3C 4c o c 孢子囊在 8 后所有的孢子释放完毕,同时提出了病原茵旁染后纯化方法。 h
关 键 词 : 晚 疫 病 ; 生 物特 性 ; 纯化
中图分类号:¥ 3 .1. 2 4 6 21 4
文献标识码:A
番茄 晚疫病 在世 界很多 国家都有 严重发 生 , 如美国 、加拿 大 、墨西哥 、法 国、瑞 士 、澳大利 亚 等 国家 均 有 报 道 。 而 我 国北 京 、 山西 、云 南 、
1 _ 高温致 死情 况 .】 2
将 培 养 1 右 的番 茄 晚疫 病 病 菌 培 养 皿 直 0d左
接 放 入 2 、3 、3 、3 、3 、3 、4 、4 、4 、 8 0 3 5 7 9 1 3 5
作者简介:康立功(9 7 ) 17 一 ,男 ,黑龙江人 ,硕士 , 习员 ,主 研 要从事蔬菜抗病育种工作。 通讯作者 E mallf2 0 @16 tm — i i_ 0 5 2 .o :j
的黑 麦培 养基 中培 养 3 4d ~ ,观察 菌落 生 长情 况 。 将培养 1 0d左右 的番茄 晚疫病 病菌培 养皿 放人 2 、3 8 0℃恒 温箱 中 1 ,取 出在无 菌 隋况 下取 菌落 周 边缘 菌 丝块 放 人新 的黑 麦 培养 基 中培养 3 4d ~ ,观 察 菌落 生 长 情况 。将 培 养 1 右 的番 茄 晚疫 病 0d左 病 菌培 养 皿 放人 3 5℃恒 温箱 中 1 ,在无 菌 操 作 周 情况 下取 菌落 边缘 菌丝 块放 人新 的黑麦 培养 基 中培 养 3 4d ~ ,观 察 菌落 生长情 况 。
番茄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番茄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0b0d1ca67ec102de3bd89e9.png)
Z i x u n t a i番茄,又名西红柿,俗称洋柿子,为一年生茄科草本植物的果实。
其色泽鲜红,营养丰富,既可作水果生食,又可烹调成鲜美菜肴,堪称菜中之果,深受人们喜爱。
但近几年保护地番茄的病害越来越严重,给番茄的品质、产量带来严重影响。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将番茄主要病害的防治介绍如下。
一、疫病1、危害特点发病适温为25~30℃。
浇水量大、地下水位高、通风不良时,发病率高。
幼苗至成株期均可发病,可危害叶、茎和果实,以危害茎基部为主。
若茎基部受害,呈暗绿色水渍状溢缩,秧苗萎蔫而枯死。
叶片受害,先形成水渍状暗绿色斑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淡褐色大斑。
幼苗受害,多发生于嫩尖尖状。
果实受害,形成水渍状暗绿色凹陷病斑,后病部皱缩软腐,表面出现白色霉状物。
2、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一是轮作倒茬;二是苗床消毒。
1m2苗床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g与细土10~15kg拌匀分别于播种前后撒施;三是药剂浸种。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72.2%普于力克水剂浸种30min后催芽。
(2)发病初期用25%瑞毒霉600倍液、40%乙磷铝250倍液、64%杀毒矾500倍液任意一种喷雾。
二、细菌性斑疹病番茄细菌性斑疹病又叫细菌性叶斑病、细菌性斑点病,近年来呈加重发生趋势,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可达50%。
1、危害特点温度25℃以下、相对湿度80%以上的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主要危害植株叶、茎、叶柄和果实。
叶片感病后,产生深褐色至黑色不规则斑点,直径2~4mm,斑点周围有或无黄色晕圈。
病斑易连成斑块,严重时可使一般茎杆变黑。
花蕾受害,在萼片上形成许多黑点,连片时,使萼片干枯,不能正常开花。
幼嫩果实初期的小斑点稍隆起,果实近成熟时病斑周围往往仍保持较长时间的绿色。
病斑附近果实略凹陷,病斑周围黑色,中间色浅并有轻微凹陷。
2、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加强检疫,防止带菌种子传入非疫区;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田,采用无病种苗;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整枝、打杈、采收等农事操作中要注意,避免病害的传播;在干旱地区采用滴灌或沟灌,尽可能避免喷灌。
番茄主要病虫害
![番茄主要病虫害](https://img.taocdn.com/s3/m/b151eced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22.png)
由丁香假单胞菌引起,导致番茄叶片上出现深褐野油菜黄单胞菌引起,导致番茄果实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病斑。
细菌性溃疡病
细菌性病害
番茄病毒病
由多种病毒引起,包括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等,导致番茄叶片出现花叶、黄化、坏死等症状。
番茄蕨叶病
由马铃薯卷叶病毒引起,导致番茄叶片出现卷曲、萎缩、蕨叶等症状。
综合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和水肥管理,提高番茄植株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科学管理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对番茄病虫害进行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
生物农药
植物免疫
使用生物农药,如Bt乳剂、农用抗生素等,对番茄病虫害进行防治。
通过植物免疫技术,提高番茄的抗病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03
生物防治
02
01
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如敌百虫、甲基托布津等。
化学农药
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施药时间,避免滥用农药。
病毒病
02
番茄虫害
生物学特性
蚜虫繁殖能力强,一年可发生多代。它们通常在蔬菜的叶背、芽和分枝处聚集,形成虫瘿,传播病毒病并影响光合作用。
分布与危害
蚜虫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害虫,分布广泛。它们通过刺吸植物汁液,对叶片、茎秆和果实造成损害,导致植物生长缓慢、黄叶和枯萎。
防治方法
采用黄板诱杀、人工清除有翅蚜、使用化学药剂等方法进行防治。
防治效果不理想
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对病虫害的发生和繁殖有着重要影响,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治。
环境因素影响
发展方向
选育具有抗病虫害性能的番茄品种是解决病虫害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
如何分辨番茄晚疫病是否已好
![如何分辨番茄晚疫病是否已好](https://img.taocdn.com/s3/m/a17326ca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da.png)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案述:某农场在种植番茄时,没有进行植物检疫,导致晚 疫病传入并迅速传播,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分析:该农场缺乏植物检疫意识,没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 施,导致晚疫病的传入和传播。
如何分辨番茄晚疫病是否已 好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31
目录
• 番茄晚疫病的识别 • 番茄晚疫病的防治 • 番茄晚疫病的预防与控制 • 番茄晚疫病的监测与预警 • 番茄晚疫病的案例分析 • 番茄晚疫病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番茄晚疫病的识别
症状识别
叶片症状
番茄晚疫病在叶片上的主要症状 是出现不规则的、水渍状的、褐 色或黑色斑点。这些斑点会逐渐
样本采集
采集具有疑似症状的叶片 或果实样本,进行实验室 检测。
预警系统
数据收集
预警发布
收集番茄生长环境的相关数据,如温 度、湿度、降雨量等。
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提醒农户采取防治措施。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预 测番茄晚疫病的发生风险。
05
番茄晚疫病的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
低番茄晚疫病的发病率。
物理防治
利用温度、湿度、光照等物理因素 ,创造不利于番茄晚疫病菌生长的 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 番茄晚疫病菌进行拮抗、竞争或寄 生,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发病初期治疗
可使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 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治疗,每隔7-10天 喷一次,连续喷2-3次。
番茄生物学特性
![番茄生物学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93677bc3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8f.png)
番茄茄科植物中的果菜类叫茄果类;主要包括西红柿、茄子、辣椒、酸浆等蔬菜;这类蔬菜在我国南北各地普遍栽培,成为主要夏秋蔬菜,因为:1、适应性强,可在各地无霜期内栽培;2、结果期长,产量较高;3、营养价值较高,果实中含有较丰富的糖类、有机酸、多种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等多种营养要素,辣椒中还含有辣椒素C40H58O3,可增进食欲;茄果类蔬菜都原产于热带,在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方面有不少共同点;1、要求温暖的气候条件,不耐霜冻,在我国北方都以夏季生产为主;这类蔬菜的生长期较长,为提早收获,延长结果期,提高产量多采用育苗移栽;2、要求较强的光照及良好的通风条件;3、根系比较发达,有一定的耐旱力;4、生长迅速,生长量大,生长及结果期长,要求较多而全面的营养;5、幼苗长到—4片真叶时,苗端开始分化花芽;6、有一些相同的病虫害,应试行—5年的轮作;关于番茄的两个传说:①十六世纪,英国女王伊丽沙白的丈夫,从南美带回了美丽的西红柿果实献给国王,女王高兴之极,从此被称为“爱情的苹果;”②电视剧便衣警察中周志明、石晓萌见面时,也是以西红柿为信物;西红柿又叫番茄、洋柿子、火柿子,17世纪或8世纪由意大利传入我国,在我国栽培历史200—300年,但大面积栽培执友80—100年的历史,华北地区灾0年代开始栽培,历史虽不长,但栽培面积大;西红柿喜温、喜光、半耐旱;其有以下特点:1适应性强最大的特点:可在全国南北各地无霜期北方下/4——下/10内栽培,在霜期内利用保护地设备也可生产,达到周年供应;2、产量高,经济效益高;ⅰ、春番茄:一般亩产7000—8000斤,低者4000斤以上,高着15000斤以上;最高者:太原市南郊孙家寨大队32675斤/亩;原苏联173160斤/亩;ⅱ、大棚春番茄:一般1万斤/亩,高者达3万斤;ⅲ、美国:一棵水培西红柿,生长期2年零一个月,结果5000多个,日本长1万2千多个果;西红柿单果最大记录:10斤/个;3营养价值高,外观美丽,品质优良:西红柿含可容性糖、有机酸、蛋白质、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果实园整、色泽鲜艳、酸甜多汁;4、食用方法多:熟食、水果生食、加工原料等,被誉为“果中美味,菜中佳肴”;一、生物学特性一、植物学特征1、根:番茄根系较强大,分布广而深,盛果期主根深入土壤达米以上,根展也能达米,大多根群在30—50厘米的耕作层中;根的再生能力很强,其在茎节上易生不定根;所以扦插繁殖容易成活;2、茎:半直立性匍匐茎;幼苗时可直立,中后期需要搭架;少数品种为直立茎;茎分枝力强,所以需整枝打杈;据茎的生长情况分为:自封顶类型一般早熟;无限生长类型一般中晚熟3、叶:番茄叶分子叶、真叶两种;真叶表面有茸毛,裂痕大,是耐旱性叶;早熟品种叶小,晚熟品种叶大,大田栽培叶深,设施叶小,低温叶发紫,高温下小叶内卷,叶茎上均有毛和分泌腺,能分泌有特殊气味的汁液,菜青虫恶之,虫害较少;4、花:两性花,每一花序的花数一般为5—8朵,多的20余朵;自花授粉;在不良环境下,特别是低温下,易形成畸形花,易形成畸形果或落掉;个别品种或有的品种在某些条件影响下可以异花授粉,天然杂交率4—10%;5、果实:从授粉到成熟需40—50天,果实形状多种多样;有圆球形的、扁园形、梨形、长园形、果实颜色多种多样;有红色的、粉红色、橙红色、黄色、绿色、白色等;6、种子:肾形;千粒重3—克,寿命4—5年,生产上多用1—2年的新种子;二、生长发育于周期:一般分为1、发芽期:从播种到第一片真叶出现破心;正常温度下需6—9天;2、幼苗期:由第一片真叶到现大蕾;播种后25—30天,幼苗具有-3片叶子,花芽分化,播种后30—40天开始分化第二花序,再经10天左右分化第三花序;正常温度下不经分苗一般45—50天;如进行保春季育苗,因分苗和温度低则需60—80天;3、开花座果期:第一花序现大蕾到第一个果实形成约15—30天;4、结果期:第一果实座住到采收完毕;40—60天;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温度:喜温,生长发育适温15—33℃,其中白天以22—26℃,夜间以15—18℃最为适宜;温度小于15℃,不能开花;温度小于10℃,生长不良;-1—-2℃冻死,但低温锻炼后没事;长时间5℃以下的低温植株停止生长,甚至能引起低温危害;种子发芽适温28—30℃,最低12℃左右;2、光照:喜光作物,一般情况下,我国各地光照条件基本能满足番茄的生长、发育;光饱和点为7万,一般3—万以上生长发育正常;3、水分:半耐旱,但因为番茄生长量大,产量高,耗水多,所以在生长期尤其是在结果期要保证水分的供给,并要求浇水均衡,否则易裂果;4、土壤: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一般土质都可以,但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壤土为最适,在—下均可,但以6—7为最理想;5、营养:据报道,每亩生产1万斤果实需吸收N 34斤,P2O510斤,K2O 52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对番茄 晚疫 病茵 的 生物 学特 性进行 了初 步研 究 , 试验 结果 表 明 : 茵 茵丝在 大 多数 培 养基 上 病
均能 良好 生长 , 中 R A 培养 基最 适 宜茵丝 生 长及 产孢 ; 照条件 不利 于茵丝 生长及 产孢 , 黑暗 其 s 光 而
条 件起到 促进 作 用 ; 丝对碳 源 的利 用 , 菌 以蔗 糖 最 好 , 露 糖 最 差 ; 氮 源 利 用 方 面 , 多数 氮 源 均 甘 在 大 促 进 茵丝 生长 , 孢 量 以氨基 丙酸 最 多 , 氨 酸 最 少 ; 丝 生 长和 产 孢 的 温度 范 围为 1 ~ 3 ℃ , 产 胱 茵 0 0 最 适 温度 2 ℃ , 宜 p 为 5 9 0 适 H ~ 。孢 子 囊 萌发 的 最 适 温 度 为 1 ℃ , 于 3 ℃ 不 能 萌 发 ; 照 抑 制 孢 5 高 5 光
(1 Co lgeofH or iu t e, . le tc lur She ya g A g iulur ni r iy, n n rc t alU ve st She a 10 61, i a; 2 ny ng 1 1 Ch n .Ve t b e Re e r h ge a l s a c I s iut Lionig A c e y ofAgrc lur lS i n e She y g 11 61, n tt e, a n ad m iu t a c e c s, n an 01 Chi ) na
子 囊的萌发 ,H 为 7时孢 子 囊萌发 率 最 高 ; 子 囊 在 各种 营养 物 质 中均 能 萌发 ; 子 囊的 致 死 温 P 孢 孢
度 为 5 ℃ ,0 i。 7 1 m n
关 键 词 : 茄 ;晚 疫 病 菌 ;生 物 学 特 性 番 中图分类 号 : 464 2 1 文 献标 识码 : ¥ 3 . 1 . 2 A
p t o e o l a e f l u e m a y k n s o a b h d a e . Th u r s s t e b s o r e ah g n c u dm k ul s n i d fc r o y r t s e s c o e wa h e t C s u c
.
up t e gr w t y e i m n po a gi m , a d t r g n r t d t e pr m o i g e f c . The h o h ofm c lu a d s rn u n he da k e e a e h o tn fe t
维普资讯
河南农 业科 学
番 茄 晚 疫 病 菌 生 物 学特 性 研 究
姜晓艳 , 。 李海 涛 , 张子君。 邹庆 道。 ,
( . 阳 农业 大 学 园 艺 学 院 , 宁 沈 阳 1 0 6 ;2 辽 宁省 农 业 科 学 院 蔬 菜 研 究 所 , 宁 沈 阳 1 0 6 ) 1沈 辽 111 . 辽 1 1 1
文 章 编 号 :1 0 0 4—3 6 (0 8 0 2 8 2 0 )8—0 9 ~0 01 4
Bi l g c lCh r c e itc f o o ia a a t rs is o
P o
o 现i f s n nTo t r n et so mao a
J ANG a — a , l a 。 ZHANG i u 。 Z I Xio y n LlHa— o , t Z— n , OU n — a 。 i Qig d o
Ab ta t sr c :Th t d fboo ia h r ce itc fPh tp t o a ifet n h we h tt emy e su yo ilgc lc a a t rsiso y o h h r n sa s s o d t a h —
c lum ou d g o b te n t e m o to ulu e m e a, b tR SA a he b s e T h i hth l ei c l r w e t ro h s fc t r di u w s t e ton e lg e d
to ft a ho e i n o he p t g n,t tmum e e a ur s 1 heop i t mp r t e wa .The s or n um a ld t r n t t 5℃ p a gi f ie o ge mi a 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