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语文生命的咏唱_王崧舟_两小儿辩日_及诗意语文的教学伦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社, 2004.741. (王 崧 舟 , 杭 州 市 拱 宸 桥 小 学 , 特 级 教 师 ,
2008/4
31型课程[ M] .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1.3.


2008/4
教 苑 百 家 ! 王 崧 舟
江 苏 教 育 研 究 (实 践 版 )
《两 小儿辩日》之 后, 我们对 他的课 堂 创 作 又 一 次
充满了期待, 期待着他继续为我们带来莫名的惊
喜与激动。因为我最为钦佩的, 便是蕴藏在王崧
舟先生身上巨大的创造力。吕型伟先生说: “教育
是艺术,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王崧舟这种持续
多年的旺盛的创造力, 一次又一次地给当下的中

国 小 语 教 坛 注 入 新 的 活 力 , 让 已 经 是 “山 花 红 紫 苏
王崧舟不会失去工作, 即便失去了工作, 他 的 道 德 、他 的 学 识 、他 的 智 慧 已 经 把 他 造 就 成 了 一个“精 神的贵族”。思 想的高度独 立 , 精 神 的 绝 对自由, 从事着自己所钟情的事业, 其乐陶陶, 乐 此不疲, 从不勉强自己说违心的话, 做违心的事, “从 心 所 欲 , 不 逾 矩 ”, 我 想 这 便 是 他 所 追 求 的 诗 意的人生境界吧!
诚如海德格尔所言, 人充满劳绩, 但还诗意 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育科学出版社, 1984.175. [ 3] 戴 晖. 尼 采 的 查 拉 图 斯 特 拉 [ M] .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
2006.87. [ 4] 潘 新 和.语 文 : 表 现 与 存 在 ( 下 卷 ) [ M] .福 州 : 福 建 人 民 出
上 的 “佛 性 ”。也 难 怪 , 王 崧 舟 常 说 : “教 育 当 以 慈 悲 为 怀 ”( 这 是 一 个 极 为 严 肃 的 命 题 , 每 念 至 此 , 我都会内心一凛, 而相当多的人对此却置之一 哂, 可叹! ) , 甚至他还很认真地说, 如果失去了 工 作 , 他 将 是 一 个 “出 家 人 ”。
于语文教学研究的名教师, 往往都逃脱不了这样
几种宿命 : 要么是在纷 繁复杂的新 视 野 、新 思 潮 、
新 理 念 面 前 眼 花 缭 乱 无 所 适 从 , 以 至 最 终 “迷 失
了自我”; 要么 无视新观念 的 存 在 , “穿 新 鞋 走 老
路 ”; 要么以自己 对诸如 “现 代 ”、“后 现 代 ”、“结
王崧舟先生创造的这种景观并不是偶然 的 , 而 是 完 全 可 以 得 到 解 释 的 。王 崧 舟 先 生 是 被 公认的最具学养的小语名家之一, 但最令人惊 异的是, 在他的身上, 许多貌似难以统一的悖论 都 完 美 地 得 到 了 统 一 。比 如 , 他 是 最 具 传 统 观 念 的学人之一, 儒家思想在他身上根深蒂固, 儒家 诸 如 “温 、良 、恭 、俭 、让 ”等 伦 理 规 范 是 他 为 人 处 世的哲学, 笃行不悖; 他信奉佛教, 禅宗的智慧 给了他丰富的精神营养; 他对西方现代思想也 毫 不 排 斥 , 他 所 津 津 乐 道 并 给 他 的 “诗 意 语 文 ” 带来灵感的那首荷尔德林的诗便是明证, 在他 的课堂中, 我们也明显地能感受到强烈的现代 意 识 。更 可 贵 的 是 , 这 么 多 来 源 的 思 想 在 他 身 上 并 不 “暗 潮 汹 涌 ”、“此 消 彼 长 ”, 反 而 兼 收 并 蓄 、 相得益彰, 这或许得益于儒家思想本身所具有 的 兼 容 并 包 的 气 度 和 “折 其 两 端 而 用 其 中 ”的 人 生 智 慧 。 他 说 : “语 文 哲 学 的 诸 多 范 畴 , 如 : 工 具 与 人 文 、学 文 与 做 人 、继 承 与 发 展 、基 础 与 创 新 、 感 悟 与 理 解 、感 性 与 理 性 、自 主 与 引 导 、接 受 与 发 现 、吸 收 与 表 达 、文 面 与 文 里 、诵 读 体 验 与 默 读 精 思 、潜 心 会 文 与 广 泛 涉 猎 、尊 重 文 本 与 拓 展 资 源 、课 内 得 法 与 课 外 得 益 等 , 都 应 归 宗 于 中 庸 这 一 元 智 慧 。 ”[ 1] 也 正 是 因 为 他 对 这 一 智 慧 的 深 刻 体 认 和 身 体 力 行 , 才 有 了 他 “以 出 世 的 精 神 做 入 世 的 事 情 ”的 豪 迈 与 洒 脱 , 才 有 了 这 样 从 容 与 诗意的生命气象。
我完全理解 这种“复 杂 的 面 貌 ”, 教 育 本 身 就 被 视 为 一 种 复 杂 的 “文 化- 心 理 ”结 构 , 语 文 教 育 作 为 “人 文 中 的 人 文 ”学 科 , 如 不 呈 现 出 “复 杂 的
面貌”, 那反而 是不可思议 的 了 。 然 而 , 我 对 王 崧
舟和他的诗意语文却始终乐观, 尤其是在他推出



诗意的语文 生命的咏唱

!
—— —王崧舟、《两小儿辩日》及诗意语文的教学伦理



卢青云

这是一个语文教学研究空前繁荣的时代, 小 语的天空星光灿烂, 王崧舟无疑是其中闪亮而且 独特的一颗。因为, 即便是在当下的中国小语界 如日中天的时候, 王崧舟和他的诗意语文自始至 终 都 呈 现 着 一 种 复 杂 的 面 貌 : 一 方 面 , 从 2004 年 他 推 出 《一 夜 的 工 作 》, 并 大 张 旗 鼓 地 “扯 起 了 诗 意 语 文 这 面 大 旗 ”开 始 , 一 系 列 的 语 文 教 学 行 为 确立了他在全国小语界的地位, 并为他赢得了巨 大名声; 另一方面, 来自小语界内外的对他的争 议和批评一直持续不断, 有些还异常激烈和尖 锐。尤其是 在最近他 推出“新概念 作文”和 《两 小 儿辩日》的教 学之后 , 引起 “一片哗然 ”, 这 种 反 响 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甚至已经波及到教育 的边界之外。可以说, 这种矛盾在中国小语界是 罕 见 的 。原 先 对 王 崧 舟 和 他 的 诗 意 语 文 就 持 有 怀 疑的人, 现在更有了反对的理由; 而原先赞同王 崧舟和他的诗意语文尤其是他的课堂教学的人, 现在对诗意语文反而茫然了, 甚至惊呼: 这也是 “诗 意 语 文 ”?
构 ”、“解构”、“人本 ”、“文化”、“现象学 ”、“生 命 哲
学”、“接 受美学”等时 尚符号一鳞 半 爪 的 领 会 , 没
有多少实践成功的课例便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
反思更是教育人生的某种确证。
[ 2] [ 苏]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M] .杜殿坤译.北京: 教
正 是 在 对 “体 验 课 程 ”的 那 种 抽 身 而 出 的 观 照和反思中, 教师实现了某种职业人生和专业心 灵的超越和解放。
尽 管 王 崧 舟 先 生 是 “糊 里 糊 涂 走 向 教 师 岗 位”的, 但 他仿佛天 生同时具有 这两方面 的 才 能 。 他的血 液里流淌着 书法家的 基因 , “三字 ” 俱 佳 , 硬笔书法还曾出过字帖; 而他的口才也堪称一 流, 加上浑厚的中音, 底气十足, 极为耐听, 年轻 时曾在演讲竞赛中拔过头筹, 这便具备了成为一 名 优 秀 语 文 教 师 所 必 备 的 “能 教 ”素 质 。更 重 要 的 是, 多年以来, 他一直保持着博览的习惯, 多年的 阅 读 积 淀 构 建 起 了 一 座 巍 峨 的 精 神 大 厦 。更 可 贵 的 是 , 他 深 爱 着 语 文 教 育 , 他 曾 动 情 地 说 : “在 流 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 我为语文而来! ……我平 庸的生命, 因为语文而精彩! ”后来他更进一步地 指出, “我把我 的精神家园 建筑在语文 学 科 , 语 文 课 程 , 语 文 教 学 , 乃 至 整 个 语 文 教 育 上 ”, 以 至 戏 称自 己是“在语文 的家园安 身立命”, “我 回 头 看 , 做教师, 特别是做语文教师绝对是我的天命…… 一开始, 我跟语文谈恋爱, 后来语文跟我谈恋爱, 现在我跟语文紧紧地缠在一起, 想分也分不开 了”[2] 。就这样, 一个高贵、丰富而独特的精神生命 实现了向语文教育的虔诚皈依。
月 号
10
的所谓“主义”, 过早地“终结了自己”。当然, 每一 个有作为的教师都可以也应该提出自己的教学 主张, 为这个学科的建设作出自己的努力, 但我 以为教师首先需要警惕的便是过度地重复自己 和 窄 化 自 己 。那 些 以 行 走 的 姿 态 坚 韧 地 存 在 于 教 学实践中, 并时时以鲜活的课堂作品来证明自己 存 在 着 的 教 学 名 家 更 令 人 钦 佩 和 尊 敬 。王 崧 舟 先 生无疑是这 样的典范。从 《荷花》到《万 里 长 城 》, 从 《我 的 战 友 邱 少 云 》到 《草 船 借 箭 》, 从 《一 夜 的 工作》到《两小 儿辩日》, 无论 是在他提 出 “诗 意 语 文 ”教 学 思 想 之 前 还 是 之 后 , 我 们 很 难 在 他 的 课 堂作品中看到简单重复自己的痕迹, 而每一次新 课的推出, 都让人“眼前一亮”。同时, 这一系列的 作品, 也绝不是零散孤立的存在, 它们之间显明 地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透过这些课堂实例 便可勾画出王崧舟先生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 探 索 轨 迹 。因 为 他 时 时 是 凭 着 一 种 有 计 划 的 超 越 精神打量着自己, 并以超越的姿态憧憬着自己前 进的方向。
我一直以为,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其个人精神 气 质 乃 至 全 部 生 命 景 象 的 全 息 投 射 。这 也 正 印 证
了王崧舟那 句充满禅味 的偈语: “人如 其 课 , 课 如 其人”, “人即是课, 课即是人”。我以为, 一个优秀 的语文教师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才能: 一是 “教 学 技 能 ”, 这 既 包 括 传 统 的 “教 学 基 本 功 ”, 更 包 括 现 今 所 强 调 的 文 本 解 读 、课 堂 策 划 、对 话 机 智、媒 体运用等等 教学技能, 我 把它称为 “能 教 ”。 二 是 “教 学 思 想 ”, 这 主 要 指 教 师 的 教 育 观 、教 学 观、语文观 , 这决定了教 学的品格和 境界 , 我 把 它 称为“善教”。许 多教师经 过专业 的 师 范 学 习 , 又 在 教 学 实 践 中 “摸 爬 滚 打 ”多 年 , 都 有 很 强 的 “能 教 ”素 质 , 但 不 太 “善 教 ”, 教 学 缺 乏 灵 性 和 气 韵 ; 也有的教 师, 他有一颗 对教育、对学 生的 爱 心 , 工 作兢兢业业, 但由于底蕴并不丰厚, 课堂也显得 单薄而失去了动人的力量。

树高低”的小 语大观园 呈现出 了 新 的 景 观 。 我 相

信, 我们的期待绝不是盲目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 语文课程建设如火如荼,
(实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但由于语文学科基础建

设本身尚在成长之中, 并且一百多年来的成果并


不太让人满意, 使得语文教育在实践层面呈现出
令人尴尬的局面。许多语文教师, 包括一些执着
并 不 是 所 有 具 有 “能 教 ”潜 质 的 人 都 愿 意 走 上教育这条路, 即便走上这条路, 也常常慨叹 “误 入 尘 网 中 ”, 觉 得 自 己 的 大 材 屈 就 了 , 终 不 能 与 语 文 教 育 长 相 厮 守 。就 像 王 崧 舟 先 生 , 他 也 曾 坦 言 , 有 过 “弃 教 ”的 念 头 , 但 到 底 , 他 没 有 离 开 教育, 没有离开语文, 没有离开课堂。无论自己 的 境 遇 如 何 , 他 始 终 栖 居 在 语 文 的 家 园 之 中 。这 样的教育情结恐怕与他的儒家思想有密切的联 系— —— “得 天 下 英 才 而 教 育 之 ”是 人 生 多 大 的 幸 福! 王崧舟更把教育作为自己所理应担当的责 任 , 正 是 有 这 “庄 重 的 承 诺 , 道 义 的 担 当 ”, 才 “有 了 价 值 的 坚 守 以 及 浪 漫 的 追 寻 ”[ 3] 。 透 过 这 种 主 动 的 “担 当 ”, 我 们 似 乎 看 到 了 蕴 藏 在 王 崧 舟 身
王崧舟先生原则上并不反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性质但认为工具和人文绝不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而旗帜显明地提出语文的本质属性就是语文的言语性他无比赞同潘新和教授提出的言语生命的观念语文课的首务便是要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和语言素养而这并不是传统所谓为学生应生活之需的原始目的而是因为言语本身就是人生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8命的确证是与学生精神协同生长的凭借和根基但是在发展语文素养的维度上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警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