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平有个张家大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牟平有个张家大院
烟台牟平张家大院,是民国时期闻名于上海滩和济南等地商界的染料大王、富商张颜山的旧宅,位于牟平区师范东路的邵家塂。
旧宅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存东西两个大院。
西院又称上院,为东西相连的两座二进式四合院;东院又称下院,为东西相连的两座三进式四合院。
两院皆坐北朝南,占地3280多平方米,计有房屋110间。
两院的建筑风格、结构、样式完全相同,硬山阴阳合瓦顶、梁架结构。
专家认为整个建筑包涵中西风格,融汇南北精华,气势宏伟,做工精细,代表了民国初期胶东民居建筑的最高水平,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现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游览于建筑群中,你会感受到鲁商的儒雅和智慧,感受到鲁商文化中的人文情怀,更感受到宅院主人的诚信创业又平淡恬和面对财富的精神境界。
根据牟平县志及有关资料记载:张颜山,原名叫张宗桂,取“燕山五桂”之义号燕山。
后因经营颜料发迹而改号为颜山。
张颜山生于1861年,逝于1941年。
其祖籍是养马岛张家庄,父辈迁出海岛到了牟平城郊的邵家塂村。
1876年张颜山15岁时,经保人承保到烟台的“泰生东”杂货铺学做生意。
期间他下街(看行情)、打杂甚至劈柴做饭、打水扫地、放铺盖、倒便壶什么都做过。
由于他处处用心好学,手脚勤快,办事利索,受到东家赏识,仅五年就当上了掌柜并吃了份子。
那时,烟台有许多外国人办的洋行,多与当地商铺有生意往来。
“泰生东”杂货铺就销售德国浮德洋行的染料。
由于常跑洋行,张颜山与洋行的青年管理人员克劳克交上了朋友。
当时德国法律规定,在国外居住的人,凡符合服兵役条件的,都必须按规定回国服兵役。
这一年,克劳克要回国服兵役,行前两人见面,克建议张自己办个商号,专营德国的“狮马牌”染料,并可以先提货销售后再付款。
张没有想背东家自立,而有意于由“泰生东”承接专营。
于是张与东家商量,东家觉得德国人靠不住,不愿承担风险,
索性将“泰生东”转让给张。
张颜山接手“泰生东”后,又筹资兴建两幢楼房,正式开设“泰生东”染料庄。
从此,他西走蓬莱、黄县,东奔文登、荣成,在胶东广大地区以及山东腹地大力推销德国染料,靠胆略和诚信创出了“泰生东”染料庄的牌子,逐步取得了浮德洋行染料在山东的专卖权。
从此他迅速扩张生意,在烟台设立“泰生东”总号,又在济南、青岛、上海、哈尔滨等地设立分号,还在许多地方设立代销处,生意呈兴旺发达之象。
特别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形势所迫,德浮洋行在烟台、青岛、济南等地的染料全部移交给“泰生东”经销,议定战后再付还本息。
一战期间,德国染料来源断绝,价格猛涨,“泰生东”由此发了大财。
张颜山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商。
之后,张颜山又把生意从染料扩充到棉花、绸缎、缫丝、面粉、钱庄银号等领域。
1921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央信托公司,张颜山还是发起人之一。
张的经商事迹在上海、济南等地的地方中志中都有所记载。
张颜山农民出身,受传统商业文化的影响,经商不忘土地之本。
致富后,在家乡买地建房,成为当时牟平首户。
前面说的张家大院,就是在他事业兴旺时建造的,可是他并没有回乡居住过。
张颜山腰缠万贯,却生活俭朴,为富好仁,热心公益,乐善好施。
在烟台城市建设的初始时,他筹资修建了当时烟台东口的一段石板公路,捐款建立县中学,修建了牟平恤养院,建立村小学并包下学生教师全部费用,在村西头建旅馆,供贫穷行人免费食宿,资助烟台张裕公司扩充酿酒厂,同时还为当地兴办慈善事业,慷慨解囊,等等。
当地民间有许多传说,叙述着这位富商的传奇经历和故事。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