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男人养精,肾精丰实决定男人阳刚之气!(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中药】男人养精,肾精丰实决定男人阳刚之气!(一)
这是对癌症治愈率达到70-90%的珍稀中药材——“桑黄”。

我们人类可是说是大自然的精灵,而为这个精灵保驾护航的除了中草药这个植物药之外,还有矿物药、动物药和菌用药,其中药用菌就是被现代人遗忘了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健康的使者,请珍惜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健康奢侈品吧!!……
肝肾同源——保护好我们健康的基石之二
【中医中药】男人养精,肾精丰实决定男人阳刚之气!(一)
《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这句话说的是人类生命之初的形成过程“先成精”,这里的“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精、气、神之一,即人身之'三宝'——生命的起源是“精”,生命的动力是“气”,生命的显现是“神”。

“精”构成生命之体的始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的来源,有先、后天之分。

先天之精是受之于父母,是“生命之根”。

后天之精是来自被称为水谷精微的饮食中的营养物质。

有了营养物质的不断补充,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同时“精”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广义而讲,精、血、津液皆为之精,分布于人体各个部分;狭义之精,则专指藏于肾中之精。

精原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先天之精又称“元精”,藏之于肾;后天之精则主要指由脾胃所化生之水谷之精,敷布贮藏于五脏六腑。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髓生肝。

”吴昆注曰:“髓生肝,即肾生肝,水生木也。

”肾藏精,肝藏血,精聚为髓,精髓化生为血(精血同源),由于肝肾同源于精血,故称“乙癸同源”。

肝肾母子相生,精血同源;经气互通,八脉共隶;同居下焦,共寄相火均是“同源于精血”的体现。

由此可见,“精”对于生命和健康的意义多么的重要!
一、男女性别由社会分工而定。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经过对男女两字的甲骨文研究发现,标志人的性别的男女两字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劳动出现男女分工之后形成的,也就是说男女性别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而并非因为其生育的器官。

男,其甲骨文写法为,由一个田和一个力字组成。

田就是由荒地开采出来的可用作种粮食的土地;力字的象形为一个犁子,表示犁地、耕作;男,音通难,即困难的、对生命安全风险高的事性。

所以,男就是从事耕地的人,也即到野外从事困难的、对生命风险高的事情的、重体力活的人。

因此,男人也以大来表示,大字的甲骨文为,其象为挑着重担而行的人。

自古就有词“大人”、“大男人”等,其实就是表示对承担重担的男人的尊称。

所以,大,其本意指承担重担的男人。

女,其甲骨文为,由一个跪着的人和一个交叉开放的圈组成,这种跪象(在没有发明凳子之时)在古代指坐,现在日本人仍保持这种坐姿;这个交叉开放的圈表示什么呢?由丝字的丝即可看出,丝,甲骨文为,所以这个交叉开放的圈表示制丝做线,代指织布做衣等家务活。

因此,女字的本意指在家里坐着干纺线、织布、做衣等轻体力无风险的家务活的人。

这种社会劳动的分工,其实是对女人的保护,因为她们承担着生儿育女延续人类的社会大任,即使从生理的角度看也不易到野外干风险大的重体力活。

社会劳动的分工造就了男女,强化了男女的性别区分和男人阳刚(在野外劳动受日照多而成)、女人阴柔(在家里纺织受日照少而成)的性别特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男人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注定男人要具有更多的“精、气、神”从事体力劳动和承担更多的责任!相对于女人来说,男人对精的依赖程度更强。

《女宗双修宝笺》就指出:“男子以精为本,女子以血为本。

”男子的生理特点主要是生精与排精,大凡欲生育,肾精必先强
盛,精气溢泻,才能有子。

而男子第二性征发育、天癸之至竭、性欲,也都与肾精有着密切的关系。

肾精衰竭,男性不但会出现性功能障碍,而且也无法延续子嗣。

所以对于男人来说,保持肾精的充盛是很有必要的。

精充气则足,气足神则旺;精亏气则虚,气虚神则少。

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能解读男人肾精不足的信号,如此才能防患于未然,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探源中医之精气神。

精气神,作为人类生命的要素,其观点很早就出现在先秦著作中。

《老子》、《庄子》、《管子》、《孟子》、《黄帝内经》等,皆论及精气神,并阐述了“养气”、“存精”、“守神”等养生之道。

汉魏以来,精气神学说在医家和道家的著作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从生理、病理及形神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剖析,而道学则从炼养角度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

尤其内丹学广泛吸取儒、道、佛及中医学、天文学等有关理论,结合炼养实践,深人地阐发了精气神学说,使其日臻完善,成为中华气功学传统理论之精华。

精、气、神的概念之精,是构成生命之体的始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有“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之说。

1、精
所谓精,在中医学中有三种不同的概念: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泛指人体中的一切有用部分,既包括无形而动之精气,也包括有形之精,如先天之精、后天水谷之精等;专指肾中所藏之精,即肾精。

人体生命的维持,必须依靠后天之精来滋养,平时五脏六腑的精气充盈,则归藏于肾,当生殖机能发育成熟时,它又能发育成生殖之精。

在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中,精不断地消耗,也不断得到“水谷之精”的滋生和补充。

精是富有生命力的,它不但具有生殖和生长发育的能力,并能抵抗不良因素的刺激而免于疾病,因此,精的盛衰是人体生老病死的最基本的内在根据,它包含人体的血和津液。

(1)血
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水谷精微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

故《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

”这里所说的“气”,主要是指水谷中的精专之气,即营气;这里所取的汁,即津液。

二者皆水谷之精微,入于脉中,变化为红色的液体,即为血液。

由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血液化生的基本物质,所以饮食营养的优劣,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者血液的化生,因此,长期饮食营养摄入不良,或脾胃运化功能的长期失调,均可导致血液生成不足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血的功能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营养(因含有营气),二是滋润(因含有津液)。

全身各部分(内脏、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无一不是在血液地濡养作用下发挥其生理功能的。

另外,在无论何种原因形成的血虚或运行失常的情况下,均可见到不同程度的神智方面的症状。

正如《灵枢·营卫生气》中所说“血者,神气也。

”故血液又是神智活动的物质基础。

(2)津液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体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

在机体内,除血液之外,其它所有正常的液体都属于津液的范畴。

因其液质和分布部位以及具体功能的不同,有“津”与“液”之分。

津:质稀而清,随着三焦的气化,渗透浸润于肌肤腠理之间,以温养肌肉,充润皮肤;液:质稠而浊,也是由三焦布散,而流行浸润到关节、脑髓、空窍以润滑关节,补益脑髓。

润泽耳、目、口、鼻等空窍。

总之,津液本属一体,都是饮食物化生,分布在表的叫津,分布在里的叫液。

津与液在环流周身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散的,故在临床上常津液并称,并不予严格区分。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是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吸收饮食水谷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的。

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水谷,小肠泌别清浊,吸收饮食物中的大部分营养物质和水分,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将其中的水分重新吸收,将残渣形成粪便而
排出体外。

津液的疏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完成的。

脾气散精,一方面将津液上疏于肺,由肺将津液疏布全身而灌溉脏腑、形体和诸窍;另一方面,又可将津液直接向四周散布至全身。

肺主行水,接受脾传输的津液后,一方面通过宣发作用将津液疏布至人体上部和体表,另一方面通过肃降作用将津液疏布至肾和膀胱以及人体的下部。

肾则对津液起主宰作用,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是胃、脾、肺以及小肠生理功能的动力,推动着津液的疏布;由肺下疏至肾的津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清者蒸腾,经三焦上疏于肺而至全身,浊者化为尿液注入膀胱,肝主疏泄,使气机条达,促进津液的疏布环流。

三焦为“决渎之官”,是津液在体内流注、疏布的通道。

津液的排泄与其疏布一样,也要依赖于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最终以汗、呼气、尿、粪等形式排出体外。

津液的功能则可概括为滋润和濡养作用;化生血液;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运载全身之气等五个作用。

2、气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充养人体的一种无形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功能,故有“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人之生,气之聚也”(《庄子·知北游》)之说。

气的含义涉及面较为广泛,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指体内流动着的,富有营养的细微的精密物质(如营气、卫气等);一是指脏腑功能活动的能力。

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源、构成万物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

人的生命活动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气的升降出人就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

气也源于先天而养于后天。

先天之气称为“元气”,存于丹田;后天之气则指呼吸之气与水谷之气,两者相传于胸中而称为“宗气”。

元气启动了生命活动,为后天之气的摄入奠定了基础,而后天之气又不断培补先天元气,故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除元气、宗气外,根据气在人体内分布的部位、作用、性质不同,还
有管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名。

气功特别强调元气的培育,故说:“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其主要来源有二: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

先天之精气先身而生,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购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后天之精包括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自然界的清气。

自然界的清气,又称天气,它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进入人体,与体内之气不断交换,实行吐故纳新,参与人体气的生成,水谷精气,又俗称精微,是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人体的气,从本源来看,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结合而成。

有赖于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其中肾、脾胃和肺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生气之源。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种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作用;温煦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

由于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不同,又有多种多样,不同名称的气,如聚在上焦的叫做“宗气”,聚在中焦的叫做“元气(原气)”,宣发在肌肤腠理的叫做“卫气”,运行在脉中的叫做“营气”。

现分述如下:
(1)元气
元气是人体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根源于肾的气,包括元阴、元阳之气。

元气由肾精化生,赖三焦循行全身。

元气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繁殖,激发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命门(一般认为即指肾)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元气中含命门之水火,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所以只有元气之中水火阴阳平衡,则气化充和,寒温适度,脏腑功能才能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反之,元气中之阴阳失衡,则可能导致病变。

(2)宗气
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聚于胸
中,贯注于心肺。

其向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向下注于丹田(下气海),并注于足阳明之气街(相当于腹股沟部位)而下行于足;其贯入心者,经心脏入脉,在脉中推动血液的运行。

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走息道而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有关。

(3)营气
营气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

因其富于营养,故称为。

由于营气行于脉中,化生为血,营气与血可分而不可离,故常称“营血”。

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在外者属于阳,在内者属于阴,故又称为“营阴”。

营气乃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通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而循行于全身,贯五脏而络六腑。

营气注入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营气循经脉流注全身,为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

(4)卫气
卫,有“卫护”,“保卫”之意。

卫气是行于脉外之气,与行于脉内的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为“卫阳”。

卫气也来源于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因其性慓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故《素问·痹论》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卫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温养、调节、防御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的维持有赖于卫气的温煦作用;卫气司汗孔之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能维持体温相对恒定,调和气血,从而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平衡;肌肤腠理是机体防御外邪的首要屏障,卫气温养肌肤腠理,司汗孔开合,使肌肤柔润,肌肉壮实,腠理致密,构成一道预防外邪入侵的防线,使外邪不能侵入人体。

综上所述,元气为先天之精所化生,营气、卫气由中气(脾胃之气)所生,营气、卫气与自然之气相合既是“宗气”。

元气、宗气、营卫之气与各脏器功能(又名脏气)的总和,叫做“正气”或叫“真气”。

总之,精气是维持脏腑正常生理和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但它们的生成转化又是脏腑生理功能综合活动的结果。

这两个方面(即物质
与机能)是互为消长相互促进的。

例如人体的各项机能活动,必须要消耗一定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而这些物质的生成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

这样不断的彼长此消,彼消此长,并经常地保持其相对的平衡,正是人体不断发育成长的必要条件。

3、神。

神是脏腑机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

它包括人的感觉、听觉、视觉、动作、思维等一系列的精神活动。

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括,“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故神在体外则成为生命的象征,在体内则成为生命的主宰,所以《淮南子·原道训》说:“神者,生之制也。

”人的生命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其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是在种的主宰下进行的。

而狭义之神又专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畜。

神藏心中,故“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后世又发展有“脑为元神之府”说。

从气功学角度,神也有先天、后天之别,先天之神称为“元神”。

与生俱来,为人之先天元性;后天之神则于出生后感受外景事物而逐渐形成发展,敞又称为“识神”。

“欲神”。

两者作用不同,元神不受精神意识支配而主宰人的生命活动:识神则主要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两者对立统一、相互为用,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

气功锻炼就是通过收敛识神而解放元神,以发挥元神的潜在作用,故说:“炼神者,炼元神,非思虑欲念之神。


古代医学家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精、气、血、津液充足,脏腑机能活动正常,人的精神、意识、知觉、运动就旺盛。

反之,物质缺乏,机能活动衰退,人的精神就会表现为萎靡不振。

因此,精、气、神三者可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三者之间又具有相互滋生的关系。

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互化;精气生神,精气养神,而神则统权精与气。

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精、气、神的关系精气神三者一体,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传习录》)。

精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气由精所化,反之而精又有赖于气化生成,所以概言之,“精气只是一物,言气则精在其中矣”(《真诠》)。

精气充盈则神旺,神又主宰精的化生、气的运动,故张介宾说:“精之与气,本自互生。

精气既足,神自旺矣。

虽神自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类经》)。

正因三者之中神为之主,故气功修炼强调“调心”。

如张伯端《青华秘文》力偶“神为主”。

“气为用”。

“精从气”。

并说:“金丹之通,始终以神而用精气者也。

”因精为之基础,故固肾强精为“筑基”之要。

因气能化神,气能生精,故又以养气力本,正如李东垣所说:“气子乃神之祖,精力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代以成精,积精以金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脾胃论·省言箴》)。

马丹阳也十分重视养气,故强调说:“学道者无他务,在养气而已”《丹阳真人语录》)。

由此可见,精气神三者名而为三,实而为一,散了真子有“大药三般精气神,天然子母互相亲”之说。

精气神学说在气功学中的运用。

精气神学说虽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但与丹道相比,则后者所载更为详备,故张介宾说:“精气神唯道家言之独详。

“汉末《太平经》以精气神为“三一”。

晋·葛洪《抱朴子》提出“三一之道”为内修之要,后来经施肩吾、晋道成等人具体化为“存三守一”之道,而成为内丹本的练功要则。

“存三”。

指意守精、气、神所会聚的上、中、下三个丹田部位;“一”。

即指肾或下丹田,“肾中生气,心中生神,神气交而为精,精气住而还下。

于是上存其神,中存其代,下存真精,三存既毕,则守其一在于丹田”(《道枢,修真指要篇》)。

道家炼养,以精气神三者为本,故精气神又有“三宝”。

“三
奇”。

“三业”之称。

其实,一切气功锻炼方法,都是以“宝精、爱气、啬神”为原则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固养精气神,以求健康长寿。

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倡导的全真教炼养派,其宗旨就是通过气功锻炼以达“全精、全气、全神,故名“全真”。

内丹术以精气神为内炼成丹的药物,有“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心印妙经》)之说。

内丹术派别虽多,但其中心都离不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紫清指玄集》说:“能固其精,宝其气,全其神,三田精满,五脏气盈,然后谓之丹成。

”因此所谓炼成“内丹”。

也就是人体精气神的充盈,正如《黄庭内景经》所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

”精气神有先天、后天之别,但先后天两方面可以相互转化,故内丹术虽强调炼无精、元气、元神之先天“三元”。

但实际上皆从后天精气神入手。

固精节欲以聚无精,调息服气以培元气,收敛识神似现元神。

只有如此,才能渐见先天“三元”。

故《还真集》说:“非先天不能生后天,非后天不能成先天”。

若练功至先天三元尽现,则又能更使后天的神全、气足、精固,故刘一明《修真辨难》说:“炼先天之精,而交感之精自不泄漏;炼先天之气,而呼吸之气自然调和;炼先天之神,而思虑之神自然静定。

”内丹理论认为,人出生之前,先天精气神相互团聚,是一种“三元合一”的状态,内孕强大的生命力;出生后,后天的精气神是由团聚状态解体而一分为三,它意味着耗散。

内丹本的锻炼要则,就是使精气神由后天的耗散状态,复归为“三元合一”的先天团聚状态,此即所谓“返本还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