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模拟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模拟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古诗鉴赏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龃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龊: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请结合具体字词品析本句所蕴含的情思。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①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古诗阅读
上元夜①
(唐)崔液
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
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
(2)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________的心理。
4.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頂,一览众山小。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加以概括。
(2)同样是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光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中的“漏断”“幽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颈联“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丁卯桥①村舍
许浑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低水槛②,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①丁卯桥:地名。
②紫蒲:紫色的蒲草;水槛:临水的栏杆。
(1)诗人描写了夜归时看到的明月、岩石、________、________、水槛、红叶、江船等景物,流露出之情。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歌的颔联(第二联)进行赏析。
9.阅读下面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③。
莫忘小桥
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②百舌儿:鸟名。
③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10.古诗阅读
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①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è):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1.下列对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 这是一首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包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这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不鼓舞和安慰。
D. 尾联“歧路”照应送别,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流露出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1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3.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晚秋
(宋)刘克庄
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
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
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
(1)这首诗写的是晚秋初冬的景象,可以从秋声作威、________、________等处看出。
(2)参照颈联“叶浮嫩绿”的注解,给“橙切香黄”写一条注解。
叶浮嫩绿:新酒的酒色像嫩绿的竹叶浮在上面那样鲜绿清亮。
橙切香黄:________。
(3)这首诗透露出诗人________的心情。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②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③冷。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②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
③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1)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2)苏轼以“孤鸿”自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个“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赴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
B.颈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
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尾联的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
D.该诗是一首送别诗,开合顿挫,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7.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光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中的“漏断”“幽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从页下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牛困人饥日已高”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过程,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D.“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19.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乙】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甲诗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形成了一个成语,它是“________”。
(2)甲、乙两诗均描写了洞庭湖之景。
试分析两诗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20.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①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疾”字是“飞快”的意思,既是指马蹄飞奔,也写出孟郊得到登科的消息之后的快乐心情;“春风得意”的拟人手法酣畅淋漓地写出诗人此时登科后的无限快意。
2.(1)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的秋景,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
【解析】【分析】(1)这首诗意境非常苍凉,语气非常悲壮。
当时的情况是唐王朝御敌出征的诗篇,大兵压境,敌众我寡,战争十分艰苦,但是唐王朝的将士们毫不畏惧,表现了一种为国效死,凛然无畏的精神。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的力量象黑云压迫过来,城似乎要被压跨了。
战士们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
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赞颂之情,同时形容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针对本题,要熟读诗歌,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联系作者的生平作答。
本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故答案为:(1)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的秋景,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中的重要语句作用的分析能力。
一般来说,句子的作用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
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总括全诗,领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奠定某种情感基调、切入主题;暗(照应)题目;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如果首联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3.(1)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
(意思相近即可)
(2)希望尽兴游玩
【解析】【分析】(1)后两句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
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
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
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据此理解与分析描述即可,注意语言不要准确、生动、形象。
(2)“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
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
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
(意思相近即可)
⑵希望尽兴游玩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绘诗句的画面,切忌翻译诗句的意思。
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准诗句中出现的意象,然后给意象加上合适的修饰语,最后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连词成句即可。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4.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解析】【分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人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人生道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光。
这两句诗给人巨大的鼓舞力量,千百年来激励那些前行的人们要看到“无限风光”,只有登临“险峰”“顶峰”。
也寓意成功是要百折不挠,充满信心才能达到的。
还启示我们,站位要高,眼界要宽,思考问题才更全面更正确。
故答案为: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5.(1)山林晴夜、雨后流急
(2)本诗通过雨后湍急的溪流侧面写出山雨的猛烈;《茅屋》除了“床头屋漏无干处”的侧面描写,还有通过描摹“雨脚如麻”的景象对雨的猛烈进行正面描写。
【解析】【分析】(1)本诗前两句描绘的是山间静夜图;后两句描绘的是清晨雨后图。
前者描绘了星月清辉、无云无雷的情形,后者描绘了溪流湍急的情形。
(2)两首诗都运用了侧面描写。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正面描写;而本诗没有。
这是两首诗歌在写法上最大的不同。
作答时要结合诗歌的具体诗句和所描绘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⑴山林晴夜、雨后流急
⑵本诗通过雨后湍急的溪流侧面写出山雨的猛烈;《茅屋》除了“床头屋漏无干处”的侧面描写,还有通过描摹“雨脚如麻”的景象对雨的猛烈进行正面描写。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赏析。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
考生要读懂诗歌,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同点。
6.(1)“漏断”:深夜;“幽人”:幽居之人。
(2)孤鸿挑遍了寒枝却不肯栖息,甘愿独宿荒冷沙洲,忍受寂寞寒冷,表现了词人被贬到黄州时孤独寂寞(孤高……)和坚守理想(不随波逐流……)高洁志趣(傲岸……)的感情。
【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要结合整句诗的意思,“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意思是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
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
壶。
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故答案为:⑴“漏断”:深夜;“幽人”:幽居之人。
⑵孤鸿挑遍了寒枝却不肯栖息,甘愿独宿荒冷沙洲,忍受寂寞寒冷,表现了词人被贬到黄州时孤独寂寞(孤高……)和坚守理想(不随波逐流……)高洁志趣(傲岸……)的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借助于诗句的理解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7.(1)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用“鸡鸣”和“犬吠”突出了乡村环境的宁静安谧。
(2)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的意思是:安静休息之时鸡报鸣时值正午,在广阔的地方听到狗吠也就到了黄昏。
“鸣”指鸡叫,“吠”指狗叫。
在一个村子里能听见鸡鸣狗吠说明了这个山村的宁静,“鸣”和“吠”正衬托了“静”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乡村环境的宁静安谧。
(2)“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的意思是:回来后说给大家听,都猜想是不是武陵源。
“武陵源”是指陶渊明所写“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这里把山村和世外桃源相比,写出了山村的风景优美、人们生活安适,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⑴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用“鸡鸣”和“犬吠”突出了乡村环境的宁静安谧。
⑵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解答;
⑵此题考查了句意赏析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8.(1)木桥、庭院(紫蒲);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2)走上木桥,吱吱作响,听到远处传来狗叫的声音,村中的庭院空空,人们都已入睡。
此联以动衬静,用桥轻微的响声和远处的狗叫声反衬夜的宁静。
【解析】【分析】(1)此题前有“明月、岩石、木桥”,后有“水槛、红叶、江船”,之间也就只有“庭空人散眠,紫蒲低水槛”了,仔细一找,也就找到“庭院、紫蒲”。
结合“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的意思“回家自有谋生之计,南湖一带有田二顷”分析,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2)结合“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的意思是“踏上桥板惊动犬吠,(村舍)庭院无人早已入眠”。
“桥响犬遥吠”写的是动。
“庭空人散眠”写的是静。
这里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用桥的响声和远处的狗叫声反衬夜的宁静。
故答案为:⑴木桥、庭院(紫蒲) ;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⑵走上木桥,吱吱作响,听到远处传来狗叫的声音,村中的庭院空空,人们都已入睡。
此联以动衬静,用桥轻微的响声和远处的狗叫声反衬夜的宁静。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写景诗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找出描写景物的词语体会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明确句意,体会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
9.(1)繁茂,生机盎然。
(2)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解析】【分析】(1)阅读诗歌,了解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每个字词,根据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发挥想像,从形、声、色多角度来描摹画面,突出诗中景物的画面感。
(2)本题抓住最后一句“莫忘小桥流水”理解作答。
“小桥流水”是古诗中常描写的乡村田园风光,表示安闲舒适的生活,理解这点即可体会作者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繁茂,生机盎然。
⑵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的意思是:是说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
其中“无限”一词修饰“绿阴”,可见桃李长得旺盛,俨然一片绿意葱葱的景象。
⑵此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莫忘小桥流水”的意思是:不要忘记以前小桥流水的惬意生活。
这是作者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对田园生活的怀恋之情。
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10.(1)清新;优美
(2)诗歌通过对芳草、绿水、啼鹃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雨后后溪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同时又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11.B
解析: B
【解析】【分析】颔联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抒发送别之情,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惜别中显出诗人阔达的胸襟。
所以B项中的“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的理解是不准确的。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赏析诗歌要注意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
12.(1)宦游人;乐观豁达
(2)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同时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气象雄伟,意境开阔。
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意思对即可】
13.(1)宦游:出外做官。
无为:无须,不必。
(2)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