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七年级下浙教版4.5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文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学科(浙教版)七年级第二册第四章第五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的第三课时。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之一,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本节安排在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再进一步理解地震的成因,易发生地震与火山的地区分布情况极其相似等知识。
这种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学生在思维中形成概念的过程,从而为认识知识创设了良好的心境。
学好本节课,可以为第6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的教学埋下伏笔,并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防灾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树立物质是处于不断运动的,以及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地震的成因
(2)、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并能够对照地图说出全球地震的分布特点。
(3)、了解地震的危害,初步掌握抗震自救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
(2)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物质是处于不断运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防灾、减灾意识。
(3)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地震的成因、分布及其掌握一些抗震自救的基本方法。
四、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地震现象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并不会陌生,学生平时在
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中已经接触过有关地震的报道和一些地震,但比较肤浅。
对于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之一,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安排在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再进一步理解火山、地震的成因,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分布与火山分布的情况极其相似等知识。
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讨论、读图归纳出这些系统性的知识,因为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五、学法点拨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因此,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如抗震自救的游戏等
(2)合作学习
合作也是新课程的一种学习方式。
通过合作,学生们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一个个设想的诞生,一个个动作的完成,一次次成功创新的体验,无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孩子们的笑脸正显示他们分享合作创新的喜悦。
如:地震的活动及其分布这一部分内容。
六、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日本神户大地震的录象,采用惊心触目的地震情景引入新课,目的是要引起学生探究地震的兴趣,使学生的兴趣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二)新课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由录象、操作实验,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位感受地震发生的成因,地震的相关名词,世界及中国的相关地震带,目的是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学会用模拟实验理解抽象知识的能力,也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抗灾意识及乡土教育。
通过以上知识的储备,学生对地震有了大致的了解,明白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并且自己的家乡温州也刚好处于地震带之上,但又由于目前人类对于地壳内部结构了解不深刻,导致地震的预报就成了一个国际性的难题,很多时候,地震都是突然袭击人类,因此,学生就必须懂得观察地震前兆及地震来临时的自救方法,体现科学学以致用的本质。
对于地震前兆采用学生课前查资料,目的可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并可以丰富课堂内容。
对于自救方法,应该强调使
用性,所以我采用FLASH动画游戏课件及现场逃生演习,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取知识,使学生掌握避震的方法,增强生存本领,使学生在玩中学,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
(三)课堂升华
在《真心英雄》的歌曲中结束整个课堂,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实现自己心中美好的梦。
七、教学文档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收集地震的资料片。
3、用一次性筷子模拟地震的产生原因。
教学路径
(一)成功之处
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
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看录像通过积极的思考,逐步产生悬念: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灾害如此之大,能否预报,能否自救呢?在教学中,通过层层递进,逐渐解答了学生心中的这些疑问。
②自始自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自始自终足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通过课件的播放,观察现象,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自然的推导出地震的成因等知识。
我还较充分地运用了“讨论”手段,进行小组、同桌之间的讨论。
在讨论中,让同学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在观察到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形成结论。
③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情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很方便的在这方面创造一种氛围,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从而让他们产生解决矛盾的冲动。
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离学生的现实较远,学生没有这种体验。
而多媒体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很方便的创造了一种地震的氛围,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学生能高屋见瓴地观察地震现象,从而知道这种现象是由于地壳变动引起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离学生的现实较远,学生没有这种体验。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收集资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在课前要求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资料如;地震前兆,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丰富课堂的内容。
(二)、不足之处
①教材处理不够大胆,使学生动手探究的时间受到限制。
要使学生比较充分地进行探究,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仍考虑环节之间的过渡,花去了不少时间。
由于是在区级开课,更是小心翼翼,也不敢尝试大环节教学。
②高估学生。
原以为七年级的学生应该具有速记的能力,在设计让学生观看中国地震带录象的时候,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在观看时,能有目的的记忆,所以在教学的环节中,加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边看边记录,组际间参与比赛,但在课堂过程中,发现学生远远还不具有这种速记能力,导致出现一种情况是学生为了记而忘了认真观看中国地震带,并出现有些学生因为记不下而完全放弃,顾此失彼,还不如就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的看一下了解中国地震带就足够了。
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该事先多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看看是否要求太高了。
③对处理学生提问的反思
当前的科学课,在课的开始阶段往往都比较重视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先让学生提出自己对某个事物想研究某方面的问题。
如:这堂课中教师提问“关于地震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意见就有很多种:“我想知道地震是怎么产生的?”、“我想知道地震的震级是什么?”、“我想知道地震的前兆是什么?”等等许多问题。
当然在有限的课堂内我们无法解答
学生所有的问题,只能选取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解决。
在选取过程中,往往出现的较多的是选取我们教师自己已准备好的问题进行研究。
很多时候向学生提问“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也好象只是形式上显得课堂比较开放,但究其实质却提供给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大。
如果这样的方式长期以往,无疑对学生真正的提问的兴趣会大大减弱,挫伤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