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吕东灿 生物油萃取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化工进展

合集下载

简述离子液体萃取分离烃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简述离子液体萃取分离烃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简述离子液体萃取分离烃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摘要:高效化分离溶剂,对油品实现组分分离较为重要。

离子液体是近几年所兴起一种新型溶剂,所具备性质可经阴阳离子的结构设计实现有效调节,其所具备优势致使离子液体备受化工相关领域所广泛关注。

因而,对离子液体萃取分离烃类化合物进行综合分析,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离子液体;化合物;烃类;萃取分离;前言:石油化工相关领域当中,溶剂的萃取分离科学技术运用的相对广泛,凭借离子液体自身结构所具备低蒸汽压、热稳定性、可设计性各项优势,以至于其备受烃类化合物的分离领域所广泛关注。

故做好离子液体萃取分离烃类化合物的相关研究进展总结分析较为必要。

1.简述烃类化合物烃类化合物,其从属氢原子、氧、碳所构成一种化合物,烃来源大部分是天然气(甲烷、丙烷、乙烷),石油(烃各种混合物,如沥青、石蜡、润滑油、柴油、煤油、汽油等),煤(以芳香烃为主)等[1]。

1.离子液体实施烃类化合物萃取分离2.1在分离芳烃与饱和烃层面芳烃工业化生产方式以有机溶剂下实施液液萃取为主,结合极性差异,自芳烃与饱和烃当中将芳烃有效分离出来。

有机溶剂常用的以砜类、甘醇类、糠醛为主。

有机溶剂毒性及挥发性强,且离子液体自身具备一定化学及物理性质,近几年各领域对其关注倍增。

离子液体所含阴阳离子多变性的结构及其元素,结构构成不同,其极大地影响着芳烃与饱和烃实际分离萃取过程的选择性。

常压及30℃温度环境,通过分析咪唑基多种离子液体的官能团及侧链实际长度针对于正庚烷、甲苯具体分配系数及其选择性层面影响可了解到,咪唑环内部甲基的官能团增加,庚烷实际溶解度下降,并不会影响甲苯实际溶解度[2];取代基侧链相应长度增加,则两者实际溶解度会提升,但萃取实际选择性下降。

酸酯类型阴离子,氟化和烷基侧链增加,均会促使离子液体内部庚烷实际溶解度增加,甲苯实际选择性会下降。

阴阳离子更大体积离子液体,其整个体系会有极具松散性网状结构逐步形成,可以和更多芳烃产生作用。

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莱菔子油工艺

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莱菔子油工艺

第4 期
余丹丹等: 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 CO2 萃取莱菔子油工艺
· 547·
温鼓风干燥箱由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高速万能粉碎机( FW100 型) 由天津市 泰 斯 特 仪 器 有 限公司 GC / MSD 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由美国 Agilent 公司提供. 提供; Agilent 5975 inert1. 3 1.3.1 方法 工艺流程
[2 ] [3 ] [4 ] [1 ]
、 化
学工业 、 材料制备 、 生物医药、 食品等领域, 尤其在 油 脂 提取 中 得到较 好 的 应 用 . 响 应 面 分析 法 (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 ) 是 一 种优化 反 应 条 件 和加工工 艺参 数 的 有 效 2. 1
结果与分析
萃取压力对萃取得率的影响 100 min 萃取时间、 40 目粉碎粒度的条件下, 在 45 ℃ 萃取温度、 萃取压力对莱菔 子 油 萃 取 得 率 的影响 见图 1. 由图 1 可知, 当压力从 20 MPa 增大到 35 MPa 时, 萃 取 得 率 迅 速 上 升, 从 13. 41% 增 至 19. 90% ; 当 压力从 30 MPa 增大到 35 MPa 时, 萃取得率没有明显升高. 这是因为随着压力的增大, 流体密度增大, 溶解 CO2 密度达到一定值, 能力增强; 而达到一定压力后, 压力对密度的影响不明显, 萃取得率的提 升 也 变 得 平 CO2 选择性降低, 缓. 压力太大, 容易将杂质和色素 萃 取 出 来, 从 而影响 莱菔 子 油 的品质. 同 时 由于 对 设 备 的耐压性、 密封性要求很高, 使得设备的投资及操作费 用 大大增 加, 反 而影响经 济 效 益. 综 合 考 虑, 萃取压 力宜选择 35 MPa.

我国研制出完全可控的新型量子模拟器

我国研制出完全可控的新型量子模拟器

油水分离新技术渗透速率提高5个数量级近日,记者从长沙理工大学获悉,重庆大学教授孙立东、湖南省百人计划专家贾传坤、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韩拯共同主导,联合新加坡科技局化学与工程研究院等国际团队,开发了一种“渗透阳极氧化法”,可在孔径10—100微米、厚度1—5毫米的多孔钛三维微通道内,实现超亲水涂层的全覆盖,使水滴在多孔钛的渗透速率提高5个数量级。

油水乳液经微通道过滤获得的高纯水相,总有机碳含量降至25ppm以下,油水分离效率达99.9%以上。

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子刊iScience。

油水分离,是一种将油水混合物分离,以实现废油回收利用、污水净化排放的绿色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餐饮废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石油化工工业等领域。

传统分离方法仅局限于油滴尺寸较大的情况,当油滴尺寸小至几十微米以下时,则几乎失去分离效果。

为实现对水中微米级油滴(油水乳液)的高效分离,需获得有高孔隙率和超浸润性、具良好化学和机械稳定性的材料。

多孔钛则是一类理想过滤材料,不过,其不具备超浸润性,对油水乳液没有分离效果。

同时,受其微通道尺寸限制,很难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超浸润改性。

该研究团队开发的渗透阳极氧化法,可在多孔钛三维微通道内制备和调控超亲水纳米管涂层,最终实现油水乳液的高效分离。

该方法突破了传统油水分离技术瓶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基于该技术的小试原型机已研制成功。

(《科技日报》)我国研制出完全可控的新型量子模拟器记者日前从中国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成员李传锋与国外研究小组合作,成功研制出光子频率和相位均可调控的量子模拟器,通过编程控制即可实现任意的相位消相干过程。

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

经典计算机的基本单元是比特,其值可以是0或1。

环境干扰导致比特的值由0变为1、1变为0时,就会出错。

而量子计算机的基本单元是量子比特,可以处于0和1的叠加状态。

环境干扰下即使0和1能够保持不变,量子比特依然会出错,这是因为环境可以导致0和1之间的相位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整个量子比特导致出错,这个过程就是相位消相干,如何克服它是量子计算机研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一种湿生物质水热液化提取不同类型生物原油的分离系统及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湿生物质水热液化提取不同类型生物原油的分离系统及方法[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0630699.8(22)申请日 2018.06.19(71)申请人 西安交通大学地址 710049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72)发明人 徐东海 柳亮 郭树炜 何震 王树众 景泽峰 (74)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代理人 田洲(51)Int.Cl.C10G 1/02(2006.01)C10G 1/04(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湿生物质水热液化提取不同类型生物原油的分离系统及方法(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湿生物质水热液化提取不同类型生物油的分离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反应装置,反应装置依次连接固液分离装置、气液分离装置,气液分离装置液相出口连接第一离心机入口,第一离心机非油相出口连接第二离心机的入口,第二离心机溶剂相出口连接蒸馏塔的第一入口,蒸馏塔设置水溶性油出口、非水溶性油出口、溶剂出口。

相比于其他水热液化分离系统,本发明系统产物分离彻底,油相产量和品质高,可以广泛应用于湿生物质水热液化分离生物油。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CN 108865207 A 2018.11.23C N 108865207A1.一种湿生物质水热液化提取不同类型生物原油的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装置、固液分离装置和气液分离装置,反应装置依次连接固液分离装置、气液分离装置,气液分离装置液相出口连接第一离心机(6)入口,第一离心机(6)非油相出口连接第二离心机(17)的入口,第二离心机(17)溶剂相出口连接蒸馏塔(12)的第一入口,蒸馏塔(12)设置水溶性油出口、非水溶性油出口、溶剂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湿生物质水热液化提取不同类型生物原油的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蒸馏塔(12)水溶性油出口连接澄清池(14),溶剂出口连接流体接触塔(23)入口,非水溶性油出口连接储油罐(15)。

一种钻井液用两性离子烷基糖苷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钻井液用两性离子烷基糖苷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钻井液用两性离子烷基糖苷的制备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司西强,魏军,王中华,甄剑武,万龙,吕跃滨
申请号:CN201310523154.4
申请日:20131029
公开号:CN104140452A
公开日:
20141112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钻井液用两性离子烷基糖苷的制备方法,属油田化学钻井液处理剂技术领域。

步骤如下:(1)将阳离子烷基糖苷水溶液用中和剂调节pH值至8~10;(2)在(1)所述的水溶液中加入甲醛水溶液和亚硫酸氢钠,阳离子烷基糖苷、甲醛与亚硫酸氢钠摩尔比为1∶0.5~
2.0∶0.5~2.0;(3)将上述阳离子烷基糖苷、甲醛与亚硫酸氢钠的混合液在温度80~110℃、常压下反应2~8h,得到两性离子烷基糖苷水溶液;(4)将两性离子烷基糖苷水溶液减压蒸馏脱水,得到粘稠状两性离子烷基糖苷产品。

其抗温性能优良,页岩抑制性能优异。

在钻井液中加量为3%
时,160℃老化16h,钻井液流变性和降滤失性能较好;页岩一次回收率>98%,相对回收率>99%。

申请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地址:100728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胡伟华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燃料油在离子液体中进行溶剂萃取和化学氧化脱的研究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燃料油在离子液体中进行溶剂萃取和化学氧化脱的研究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1.5
2.0
2.5
3.0
time(h)
DBT in C16H34 : C4MIMPF6=2: 1
氧化劑: H2O2 30% , AcOH
微波加熱
16
第16页
C8MIMPF6在不同溫度下對脫硫效率影響
1100
1000
900
800
700
sulfur(ppm)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0.0
contact
oxidized
with C4MIMPF6 /
83.0
12.4
4.1
AcOH
oxidized
with C8MIMPF6 /
84.3
12.2
3.2
AcOH
oxidized
with C4MIMPF6 /
86.0
11.4
2.4
TFA
oxidized
with C8MIMPF6 /
89.9
8.9
➢ (包括菌種壽命、酵素活性、產量等原因 )
8
第8页
液體/液體萃取脫硫法 在液體/液體萃取過程中, 是利用溶質和溶劑之間
親和性不同, 以達到萃取分離目标 , 此技術可 以有效地移除柴油餾份硫份和芳香烴 。
極性化合物 oil phase
高極性溶劑 organic phase
9
第9页
吸附劑脫硫法 吸附劑脫硫製程是在油品中加入吸附劑, 並利用吸
DBT in C16H34 : 有機溶劑=2: 1
氧化劑: H2O2 30% , AcOH
微波加熱 70℃
14
第14页

萃取蒸馏脱除油品中硫的过程模拟与优化

萃取蒸馏脱除油品中硫的过程模拟与优化

2016年第35卷第8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553·化 工 进 展萃取蒸馏脱除油品中硫的过程模拟与优化张清珍,代成娜,韩敬莉,雷志刚(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摘要:汽车尾气严重污染环境,为了生产满足环保法规的硫含量低于10μg/g 的汽油,提出了在传统的萃取蒸馏中以有机溶剂+离子液体(IL )为复合萃取剂的脱硫法。

以与真实催化裂化(FCC )汽油组成及物性相近的模型油为模拟汽油,利用COSMO-RS 模型计算了30种常见IL 对环己烷-噻吩的选择性和溶解能力,筛选出用于萃取蒸馏脱硫添加剂的最佳离子液体为[EMIM][BF 4]。

通过Aspen Plus 软件以N -甲酰吗啉(NFM )+[EMIM][BF 4]为复合萃取剂进行了汽油脱硫的工艺流程模拟与优化。

优化结果为萃取剂由NFM (质量分数98%)和[EMIM][BF 4](质量分数2%)构成,萃取蒸馏塔质量回流比R =0.4,剂油质量比S/F =1,采出率为70%。

模拟结果表明:萃取蒸馏可高效地脱除苯并噻吩、硫醚及噻吩类硫化物,上述硫化物总量可从1581μg/g 降低至5.37μg/g ,脱硫率达98.1%,质量收率为70%,体积收率为75%。

此外,通过对比计算值与文献中实验值,验证了COSMO-RS 预测IL 热力学性质、UNIFAC 预测有机硫化物-烃类汽液相平衡的准确性和模拟工艺流程的可靠性。

关键词:萃取蒸馏;离子液体;脱硫;模拟;优化中图分类号:TE 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6)08–2553–08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16.08.40Desulfurization of oil products by extractive distillation :simulation andoptimizationZHANG Qingzhen ,DAI Chengna ,HAN Jingli ,LEI Zhigang(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hemical Resource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 :Automobile exhaust leads to serious pollution ,a mixture of organic solvent and ionic liquid (IL )was proposed as the mixed extractant to produce clean gasoline whose sulfur content below 10μg/g. The composition and property of model gasoline neared real FCC gasoline during the simulation. The selectivity and solubility of 30 kinds of normal ILs to cyclohexane-thiophene system were calculated by COSMO-RS model ,and [EMIM][BF 4] might be the most suitable IL as entrainer with N -formylmorphol (NFM ). Then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extractive distillation process were carried out by Aspen Plus ,which used NFM and [EMIM][BF 4] as mixed extractant. The optimizedresults showed the extractant was composed of NFM (98wt%) and [EMIM][BF 4](2wt%),reflux mass ratio was 0.4 for extractive distillation column ,recovery ratio was 70% and the mass flow ratio of solvent to feed was 1. The method of extractive distillation could remove benzothiophene ,thioether and thiophenes effectively ,and the content of these sulfides could be decreased from 1581μg/g to 5.37μg/g in model gasoline ,desulfurization efficiency was 98.1%,the distillate could reach up to mass yield 70% and volume yield 75%. Moreover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COSMO-RS model in化的研究。

生物油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生物油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生物油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陈尔旺;陈明强;王君;刘少敏;王华
【期刊名称】《广州化工》
【年(卷),期】2011(39)3
【摘要】生物质是唯一可储存的、能实现CO2零排放的清洁可再生资源.通过快速热解将其转化为液态生物油是生物质利用的一种高效途径.生物油通过精制改性可制备生物柴油,而从中分离出高价值化学品是实现生物油快速商业化的方法.生物油的分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用蒸馏、萃取、柱层析、分子蒸馏和超临界萃取方法分离生物油的研究进展及生物油中不同组分的化学用途.总结了生物油分离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生物油分离研究的发展方向.
【总页数】4页(P3-5,45)
【作者】陈尔旺;陈明强;王君;刘少敏;王华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安徽淮
南,232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生物油性质及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 [J], 方丽娜;陈宇;刘娅;丁冉冉;吴玉龙;杨明德
2.生物油萃取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J], 吕东灿;刘运权;王夺;袁亮
3.生物油分离精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J], 李允超;王贤华;杨海平;张世红;陈汉平
4.生物油热解木质素的分离与利用研究进展 [J], 白甜甜;任学勇;张忠涛;王文亮;常建民
5.生物油组分分离与化学品提取的研究进展 [J], 耿风华;张睿;刘海燕;孟祥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油的分离及其产品应用

生物油的分离及其产品应用

生物油的分离及其产品应用吕东灿;刘运权;王夺;叶跃元【期刊名称】《林产化学与工业》【年(卷),期】2013(33)4【摘要】在分析生物油理化性质的基础上,综述了从生物油中获得酚类、酸类、糖类、醛类和酯类产品的现有分离方法及其优缺点,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并简要介绍了分离得到的产品在化学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食品业等方面的应用,展望了生物油产品分离研究的发展方向.综述了从生物油中分离化学品的方法及其应用,总结了分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挑战,展望了生物油产品分离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Bio-oil is a renewable,environmentally-friendly energy source.The recovery of chemicals from it had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s and certain progress was also achieved over the past decades.In this paper,various methods for separation of chemicals from bio-oil were reviewed.Phenols can be extracted with organic solvents after alkalization-acidification treatment; acetic acid can be separated via reactive extraction; sugars can be recovered with organic solvents; and aldehydes can be separated by forming Schiff-base.The chemicals extracted from bio-oil can be used in agricultural,food or chemical industry,for instance,they are used as nitrogen slow-releasing organic fertilizer,flavoring additives,de-icer agent and phenolic resins.The main challenges for separations were summarized,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were pointed out,too.【总页数】7页(P137-143)【作者】吕东灿;刘运权;王夺;叶跃元【作者单位】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福建厦门361102;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福建厦门361102;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福建厦门361102;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福建厦门361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5;TK6【相关文献】1.基于分子蒸馏技术的生物油分离与提取研究 [J], 雷玲;徐辉2.生物油典型含氧化合物在分子蒸馏过程中的分离特性研究 [J], 刘翊希;戴贡鑫;张兴;王凯歌;王树荣3.ZSM-5沸石膜用于生物油的脱水分离及其再生过程研究 [J], 马珊宏;叶枫;王燕鸿;郎雪梅;樊栓狮;李刚4.生物油组分分离与化学品提取的研究进展 [J], 耿风华;张睿;刘海燕;孟祥海5.麦秸秆液化生物油的分离与分析 [J], 杨华美;堵锡华;李成义;陈艳;李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离子液体萃取分离烃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离子液体萃取分离烃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离子液体萃取分离烃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倪清;来锦波;彭东岳;管翠诗;龙军【期刊名称】《化工进展》【年(卷),期】2022(41)2【摘要】溶剂萃取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领域,为石油石化产品的分离和提纯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离子液体的结构可设计性、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极低的蒸气压等优点,使其在烃类化合物分离领域受到了研究者广泛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离子液体的性质及分类,根据分离目标不同,归纳了离子液体在芳烃-饱和烃分离、脱硫脱氮、烯烃-烷烃分离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探讨了离子液体在油品分离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文中指出:阳离子烷基侧链和极性是影响其对芳烃萃取效果的关键因素,然而对实际体系芳烃-饱和烃分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离子液体对杂原子含硫含氮化合物均表现出较强的分离能力,但是碱性氮化物和非碱性氮化物不易通过一种离子液体同时脱除;氢键碱性是影响离子液体分离烯烃的关键因素,然而大部分离子液体对烯烃选择性仍然不高。

根据不同的分离任务,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离子液体结构与分离效果的关系,进而设计出兼具高效分离能力和低环境影响的新型离子液体,对提升油品中关键组分的高附加值转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9页(P619-627)【作者】倪清;来锦波;彭东岳;管翠诗;龙军【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重油加工研究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028.3【相关文献】1.离子液体萃取分离结构相似化合物研究进展2.离子液体结合超声辅助和双水相萃取提取分离柑橘果皮中黄酮类化合物3.离子液体萃取分离煤焦油中酚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4.咪唑类氟硼酸盐型离子液体萃取烃类和噻吩类化合物的选择性5.功能离子液体在镧锕系离子萃取分离中的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31卷第7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1425・化工进展生物油萃取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吕东灿,刘运权,王 夺,袁 亮(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摘 要:综述了国内外采用萃取技术分离生物油的研究进展,包括水萃取、有机溶剂萃取、络合萃取、超临界萃取、柱层析萃取等,总结了这些萃取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指出可通过对生物质热解过程本身进行改进,如对原料进行预处理、引入催化剂进行催化热解、对热解蒸汽进行分级冷凝等,以获得富含目的产物组成的生物油,为萃取分离提供便利。

最后,建议尝试一些新的萃取分离方法,如微波萃取和超声波萃取等,考察对生物油萃取分离的有效性。

关键词:生物油;萃取;分离;生物质中图分类号:TK 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2)07–1425–07Research progress in separation of bio-oils by extraction methodsLÜ Dongcan,LIU Yunquan,WANG Duo,YUAN Liang(School of Energy Research,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Fujian,China)Abstract:The recent progress in separation of bio-oils by extraction worldwide was reviewed,and specifically,the extraction with water,extraction with organic solvents,reactive extraction,supercritical extraction,and extraction-column chromatography were discussed. The advantages and drawbacks of aforementioned extraction methods were summarized. Improvements in biomass fast pyrolysis itself,such as pre-treatment of feedstocks,pryolysis with catalysts,or multi-stage condensation of pyrolysis-vapor should be attempted to obtain bio-oils rich in target components to facilitate separation of bio-oils by extraction. New extraction methods,such as microwave extraction and ultrasonic extraction may be investigated to examine their effectiveness for bio-oils separation.Key words:bio-oil; extraction; separation;biomass近年来,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日益紧张以及由化石燃料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逐日凸显,开发新的可再生能源以及保护环境成为当代科学家甚至每个人关注的焦点。

生物质作为一种大有前途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源,在探索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生物质具有来源广泛、CO2零排放、环境友好、价廉易得、可再生性强等优点,目前主要可以通过糖化学平台和热化学平台实现其能量及形式的转化。

根据反应条件不同,热化学转化平台又分为快速热解、慢速热解、高压液化、高温气化、催化液化等。

其中快速热解以其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热转化效率高、投资小成为较有前景的生物质利用途径之一。

生物油是生物质在无氧或者缺氧条件下、采用中等温度(450~550 ℃)、极高升温速率(500~1000 ℃/s)、极短留时间(1~2 s)、经快速冷却浓缩得到的暗棕色黏稠液体[1]。

生物油的产率受热解温度、加热速率、停留时间和进料颗粒大小等操作参数的影响[2],生物油的组成与性质也与所采用的原料有收稿日期:2012-02-01;修改稿日期:2012-03-20。

第一作者:吕东灿(1988—),女,博士研究生。

E-mail lvdongcan0118@ 。

联系人:刘运权,博士,教授。

长期从事生物质热化学转化的研究。

E-mail yq_liu@。

化 工 进 展 2012年第31卷・1426・ 图 1 典型生物油的化学组成表1 典型的生物油和重油的理化性质比较 物理性质 生物油 重油含水量(质量分数)/% 20~30 0.1 pH 值 2.5 — 密度/g ·cm ―31.2 0.94 元素组成(质量分数)/% C 54~58 85 H 5.5~7.0 11 O 35~40 1.0 N 0~0.2 0.3 灰分(质量分数)/% 0~0.2 0.1 高位热值/MJ ·kg―116~19 40 50℃黏度/cP 40~100 180 颗粒物含量(质量分数)/% 0.2~1.0 1.0 蒸馏残渣(质量分数)/%>501.0关。

图 1给出了典型的热解生物油的组成[2];表1是生物油与重油的理化性质比较[3]。

由图1可见,快速热解所得的生物油中主要含有水、羧酸、呋喃、醛类和酚类等化合物,因此生物油具有黏度高、热值低、可燃性差、腐蚀性强等缺点(表1),限制了其作为运输燃料直接使用。

王贤华[4]综述了提高生物油稳定性的方法,另外,生物油经过催化裂解[5-6]、催化加氢[7]、催化酯化[8]、水蒸气重整[9]等精制后可进一步转化为烃类或其它含氧燃料,具有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潜力。

但目前这些精制过程一般需要消耗大量的氢气或能量,导致其成本太高,从而降低了其商业化的可行性。

因此,就目前来说,对生物油进行提质改性,然后用作运输燃料替代品并不是一种最理想的选择。

作者认为,生物油的产业化关键在于短期内能够利用它制造出高附加值的产品,而通过分离技术从中提取高附加值化学品则是生物油高效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10]。

至今,人们对生物油的分离已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陶书伟等[11]、王景华等[12]、陈尔旺等[13]、武景丽等[14]综述了热解生物油的分离方法,Cooney 等[15]对藻类生物油的萃取分离进行了详细的评述。

然而,迄今专门关于热解生物油萃取分离方面的综述还几乎没有,为此本文拟对热解生物油萃取分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加以分析。

萃取又称溶剂萃取,亦称抽提,是一种用液态萃取剂处理与之不互溶的双组分或多组分溶液,实现组分分离的传质过程。

萃取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单元操作,其原理是利用化合物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或分配系数的差异,使化合物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将绝大部分目标化合物提取分离出来。

分配定律是萃取方法的主要理论依据。

萃取分离的优点是常温操作,节省能源,操作方便,不会对生物油成分有较大影响。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分离目标要求的提高,萃取技术不再局限于萃取单元操作,往往是多种单元操作的联合使用[16]。

目前,对于快速热解生物油的萃取,其萃取剂的选择主要有水、二氯甲烷、环己烷、乙酸乙酯和三辛胺(TOA )等。

下文对各种萃取技术做一详细评述。

1 水萃取水作为一种极性溶剂能够溶解很多极性小分子,是分离生物油最简单的方法。

Bennett 等 [17]以水为萃取剂结合左旋葡聚糖水解过程萃取松木热解生物油中的左旋葡聚糖,并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研究了萃取温度、水油比等对萃取效率的影响。

左旋葡聚糖被转化为左旋葡聚糖乙酰化醛腈衍生物后,进行GC-FID 检测得到其浓度。

酸浓度则用强碱弱酸滴定模型得到。

实验结果表明,在34 ℃,加入水的质量分数为62%的条件下,得到的水相中左旋葡聚糖含量为87 g/L ,约占原生物油总量的7.8%(质量分数,下同)。

Song 等[18]通过加盐(3%)或把相应的水溶性盐溶液(浓度为10%)加到稻壳热解产生的生物油中,实现了生物油的分相。

上层为40%~80%水相,下层为20%~60%油相。

使用的盐可以为LiCl 、CaCl 2、FeCl 3、(NH 4)2SO 4、K 2CO 3和Fe(NO 3)3等。

结果表明,萃取后上层含有大量的水、乙酸和其它水溶性化合物,其密度较低,同时黏度和热值也较低,高沸点物质达65%;下层则含水量较少、第7期吕东灿等:生物油萃取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1427・但木质素类热解化合物较多,故黏度和热值也相对较高。

两相的性质和分配比例取决于加入盐的种类和质量。

Chen等[19]根据盐溶液对生物油分相的影响解释了生物油分相的3个可能原因为:盐溶液增加了生物油系统离子强度;盐溶液通过破坏整个生物油的网状结构打破了其平衡体系;某些金属离子能够与生物油中的酚类形成化合物,影响了相分离平衡。

直接用水萃取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前期几乎不需要能量,主要用于将生物油中的水溶性和水不溶性物质的分开,形成两相系统。

不过,得到的水溶相和水不溶相是两类不同的混合物,故仅靠水萃取达不到获得纯度较高的单一化合物的目的,一般需要结合其它手段再去精制以提取有价值化合物。

由于回收水溶性物质需要通过旋转蒸发或者减压蒸馏等手段除去其中的水分,也即需要有能量输入,因此,将水或盐离子溶液萃取与其它分离方式结合是分离提取生物油中有用成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

2 有机溶剂萃取有机溶剂萃取是利用相似相溶的原理,根据所选择有机溶剂极性的不同提取性质相似的化合物。

常用的强极性溶剂为用于重油提取的甲醇、丙酮、乙酸乙酯和四氢呋喃等;弱极性溶剂为用于轻油提取的乙醚、正己烷、戊烷、二氯甲烷和氯仿等。

Garcia-Pereza等[20]通过萃取将真空热解得到的生物油成功地分为6个组分,并利用GC-MS、DTG、GPC等检测技术对生物油成分进行分析。

实验中用到的有机溶剂包括甲苯、甲醇、二乙醚、二氯甲烷等,具体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

组分分析表明:生物油主要由8类物质(挥发性非极性化合物、挥发性极性化合物、木质素单体、中等挥发度极性化合物、糖类、可萃取的衍生化合物、大相对分子质量非极性化合物、大相对分子质量极性化合物)组成。

Moens等[21]利用水和有机溶剂从纤维素热解所得的生物油中获得了纯度较高的左旋葡聚糖。

其方法是:将纤维素热解生物油稀释在水中,加入Ca(OH)2固体粉末调节pH=12,混合物通过与MIBK 共沸蒸馏除去水分,固体通过蒸发回收MIBK后碾碎成为粉末状,在索式提取器中用乙酸乙酯萃取后即得到高纯度的白色晶体——左旋葡聚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