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志明教授的研究域和成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志明教授的研究領域和成就
支志明教授是國際著名及具影響力的化學家。

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無機(涵蓋金屬有機)化學和光化學。

其中他在釕-配體多重鍵、金屬催化有機反應、功能磷光(三線態)發光、光化學、電子轉移和原子轉移及生物無機化學有原創性和獨創性的貢獻。

展望其獲獎項目「金屬配合物中多重鍵的反應性研究」的應用前景和下一步的研究計劃時,支教授表示,他希望可以更好地掌握金屬催化劑和高選擇性原子轉移技術,掌握如何控制氧氣的化學反應,即「綠色氧化」技術。

「傳統的化工產品氧化技術,產生很多不必要的副產品和重金屬離子,造成環境污染。

我希望可以利用微量金屬催化劑,有選擇性利用空氣中的氧氣進行有機氧化,合成有機化合物,和有選擇性地活化碳氫鍵。

」支教授說。

以下扼要地簡介了支教授的科研和學術成就:
•支教授最著名的研究是金屬釕-配體多重鍵配合物和氧化化學。

他在這方面的研究備受國內外推崇,其中包括沃爾夫獎獲得者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Harry B. Gray教授和諾貝爾獎獲得者史丹福大學的H. Taube教授。

•支教授開拓了一系列在工業上有競爭力的、可用於藥物合成和精細化學品合成的仿生物化學反應。

•支教授是開拓磷光金屬化合物研究的先驅,他在這個領域為很多國際著名化學家追隨。

中國內地和香港、台灣三地多所大學在磷光金屬化合物方面的研究都是源與支教授的課題組。

•在論文被引用方面,根據ISI Web of Knowledge的統計,在1996到2006年間,支教授在全世界化學家中排第135位,是世界上前0.02%的化學家。

根據另一個數據,支教授目前的H-index是57,可與世界著名化學家媲美。

支教授是ISI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之一,多次在國際權威化學會議包括IUPAC國際配位化學會議作大會報告。

•支教授在2003年獲得亞洲化學聯合會Foundation Lectureship;2005年接受國際著名雜誌《化學通訊》專訪﹔2006年獲Pfizer Lectureship、美國加州
大學柏克萊分校Seaborg Lectureship和第三世界科學院化學獎。

•支教授帶領香港無機化學和光化學研究成為世界卓越領域,成功地證明無機化學和合成化學在化學生物學和化學-工程-物理交叉學科發展的重要
性。

•支教授推動香港發展化學生物學,他和理工大學陳滋新教授共同主持的香港藥物開發和合成分子科技研究院,被確認為「卓越研究領域」,獲教育資助委員會撥款4800萬港元資助。

支教授的課題組發現了多個具有高抗癌活性的金配合物,可比順鉑(Cisplatin)藥物的抗癌活性高出百倍,並能夠戰勝對多種藥物(包括順鉑藥物)有抗藥性的癌細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