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的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的解读
“生物科学与社会”是高中生物学课程的3个选修模块之一,该模块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适于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专业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
1.学生学习本模块的目的和意义
迅速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地运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而且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意识。
生物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物质生产的效率。
例如,粮食新品种的发现和培育,使粮食产量显著增长。
再如,由于病毒学、细菌学和酶学取得了决定性的进步,生物工艺学出现了飞跃,可以利用培养细菌、酵母和细胞,控制其新陈代谢和生物合成能力,从而合成特定的物质,使得药物、食品等的生产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效率极大提高。
但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产生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等问题,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甚至还会带来人际关系的淡漠,伦理道德水准的下降等负面作用。
因此,人们不再盲目地崇拜科学技术,不再相信科学技术的进步能自动地解决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问题,而是认为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受到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的互动关系。
旨在提高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
该标准认为,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并在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和工作做准备时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生物教育应强调对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全面理解,这不仅包括理解生物科学思想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还要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甚至了解生物科学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设置本模块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应用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和技术;帮助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
惟有如此,才能够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利益问题,以及意识到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对社会承担的责任;才能帮助学生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事件和问题时,能运用生物学相关的原理和科学方法做出判断和决策。
2.本模块内容要求说明
本模块下设4个主题,分别是“生物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与工业”、“生物科学与健康”和“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每个主题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各个主题的要求如下。
2.1“生物科学与农业”主题
农业是人类最早从事的一种劳动。
纵观历史,在初始阶段,人类主要是通过游猎和采
集野果,在自然界中寻找动物和植物作为食物。
经过几千年的狩猎和采集后,人类学会了
种植植物和圈养动物,以提供稳定的食物和供养更多的人口。
同时,逐渐形成了耕作、灌溉、施肥等促使作物生长的作物栽培技术,以及捕获、驯化、育种和饲养等动物养殖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着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方面发展出越来越先进的技术。
通过本
主题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理解:人类通过繁殖控制、现代生物技术育种、植物病虫害
防治、动物疫病控制等技术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人们又不断地探索和采用与环境更为和谐的农业生产技术──绿色农业;设施农业是多种
技术的集约使用,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标准》认为,认识和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对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因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还使直接从事
农业生产的人口迅速减少,并改变着社会的分工和人们的生活。
该标准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讨论和参观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例如,通过调查当地作物害虫的控制措施和效果,帮助学生了解植物
害虫的控制原理和技术;通过参观设施农业,我们可以了解生产过程的设计过程,了解现
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关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带来的影响。
2.2“生物科学与工业”主题
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中的早期应用主要集中在酿造行业,旨在利用微生物发酵获得食
品和原材料等产品。
随着大规模纯细菌培养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抗生素行业的推动下,
出现了大量的发酵行业和酶制剂行业。
发酵技术和酶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
制革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
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使人类能够将一种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
另一种生物体,改变生命形式,产生现代生物技术,并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材料开采、能源等行业,推动了一系列新的产业集群的发展。
此外,生物科技在仿生产业也取得了巨
大成功。
本课题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理解: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各种食品,并发展
大规模生产技术;酶具有高催化能力和高特异性。
酶经过固定化等技术处理后,已广泛应
用于工业生产;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工程菌的发酵可以生产多种人类蛋白质药物和疫苗。
由于学生可能对生物科学和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比较陌生,因此,《标准》建议教师
应结合生活中使用到的生物科学和技术产品进行教学,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引导学生关注相关技术在本地工业中的利用。
2.3“生物科学与健康”主题
生物科学和技术在人类保健和健康事业中有着最直接的利用,迅速发展的生物科学和
技术使得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不断发展出新的技术和手段。
考虑到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有关疾病预防方面的内容已经有相当的了解,为此,着重介绍生物科学和技术在疾
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一些应用。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希望学生能理解:避孕的原理和方法;
基因诊断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它能提供与疾病有关的基因以及这些基因预示可能存在
的危险等方面丰富的信息;随着对免疫系统认识的深入人体组织和器官的移植变得越来越
普遍,不为免疫系统排斥的新型耐用材料也不断地被开发出来;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生
殖技术解决了不孕问题,但也引起伦理上的讨论;基因治疗能改进许多疾病的治疗途径,
并处在不断地发展成熟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原因,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抗药性的增强。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利用
多种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科技发展在人类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作用,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因素对生物科技发展的制约,从而为学生今后理解和参与社会决
策打下基础。
2.4“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主题
环境保护是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虑到学生对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有相当的
了解,本课程从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应用出发,重点讨论个人行为、社会生产活动和环境保
护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希望学生了解:生物污染的类型和危害;生物净化原
理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投入能量、矿物质和水,为合成新产品(如树木、花卉和谷物)提供足够的能量,并充分回收旧残留物(如落叶和
生活垃圾)。
当投入资源不足或平衡被人类行为和技术破坏时,生态和环境就会失去平衡,导致循环终止、浪费和土地荒漠化。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
并注意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标准》希望教师更多地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或典型的案例出发,引导学生从相关
的生物学原理出发,深入思考个人行为和社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思考生物科学
和技术在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以及技术的不当使用所造成的后果,探讨人类社会如
何与自然环境更为和谐地发展。
模块的3个主要功能
3.1突出生物技术教育
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一方面,生物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生
物技术的进步。
另一方面,生物技术的突破为生物科学提供了新的问题和研究手段,促进
了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
因此,生物技术应成为生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课程中占
有一定的地位。
因此,本课程侧重于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健康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如“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和疫苗的生产原理”、“器
官移植”、“生物净化的原理和方法”等。
,为了拓宽学生对生物技术的视野,加强课程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2强调人文精神培养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已经充分暴露出来,如环境危机、生态灾难、人口
问题、战争等。
这些社会问题和人类危机使人们怀疑只有通过科学技术才能解决所有问题
的观点。
归根结底,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是由社会价值的缺失和偏见造成的。
这主要是因为,与科学技术的惊人发展相比,人类在道德和认知上总是毫无准备,也就是说,当人类
不知道如何支配自己,不知道自己应该承担多少社会责任时,他们就被赋予了更多支配自
然的权力。
因此,生物教育不仅要强调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还要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参与社会价值观的调整,促进公众对科学的认识,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
因此,本课程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绿色食品生产”、“生物技术伦理问题”、“有利于环境的消费行为”、“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等,
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教育的个人价值,为学生今后理解和参与社会决策打下基础。
3.3具有可选择性
为了满足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高中生物课程力求成为一门多元化、选择性的
课程。
本模块实现了两个层次的课程选择性。
首先,模块中的每一个内容标准都不是一个
知识点,而是一个广泛的内容主题,如“关注动物疾病的控制”、“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简介”等。
这个以大纲为导向的内容标准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教材
编写者或教师可以根据内容标准选择不同的教材或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以满足标准的要求。
这将有利于教材的多样化和教师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
第二,本模块的内容要求有一
个选择空间。
例如,在完成规定的36学时的前提下,城市学生可以少选或不选“生物科
学与农业”主题的内容,农村学生可以少选或不选“生物科学与工业”主题的内容。
这也
为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空间,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求。
4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建议
该标准建议教师应将学生的有效学习置于所有教学工作的中心
高中化学
,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形成观念。
同时,应进行个性化教学,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
4.1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创设有效学习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标准希望教师注意改变以往的灌输方式,从概念到概念,从技术到技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实例出发,注重将一些生物科技问题置于社会背景下,启发
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生物科技与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经
济效益观念,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付诸实践。
4.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形成深刻理解
同时,该标准建议教师也应将学生视为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积
极参与者,如引导学生“调查当地主要作物害虫的预防措施和效果”、“讨论生殖技术的
伦理问题”、“模拟环境事件或资源利用计划的决策”以及其他相关的调查、讨论和探索
活动,并要求学生在问题和主题的研究和学习中进行合作。
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理解相关概念,丰富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的感性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学会通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了解生物科技的正负效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参与相关社会决策打下基础。
4.3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工具,积极评价学生的进步
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标准希望教师能够使用多种教学评估方法和工具来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
在学习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在选择评价方法和设计评价工具时,要注重学生运用科学概念和过程解释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意愿和能力,注重学生理性思维和决策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