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资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资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中学语文教师的7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
四首诗歌皆借自然之景抒发了真挚的感情,学生在领略景物之美的同时可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诗作者李白借扬州晚春的景色,运用比兴、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好友王昌龄的同情与担忧。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他们对古诗并不陌生,但对古诗深层内涵的理解还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对于古诗语言的分析和感受力仍有欠缺。
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和语言直观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了解和学情的把握。
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握内容。
2.通过合作与交流,把握比兴、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感受诗人对好友的同情与担忧。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品析语言,学习比兴、拟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五、说教学方法
在教法上:老师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因此我主要采用了自学法、情境法、朗读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法上: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为了发挥学生主体性,我主要会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此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上课开始,我会采用图片导入,展示李白的图片,请学生猜测图中人物,并提问学生:说起李白你们会想起哪些诗句?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引出课题。
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对课堂的好奇心,形成了阅读期待。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快速的感知文本,把握文本主要内容。
因此,本课伊始我将从朗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首先,我会给播放名家范读,划分朗读节奏。
接着引导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诗题的含义和作者的介绍。
读毕,我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反馈。
解诗题,帮助理解“左迁”意为贬官,在师生共同补充中明确这首诗是王昌龄由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尉时,李白在扬州写的,这也是诗的写作背景。
然后,借助资料引导学生认识王昌龄,了解王昌龄与诗人李白的友情。
最后,通过指名读、齐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将古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环节三:析读课文,质疑问难
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首诗中,李白是怎样向友人表达情谊的?我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内容:
内容一: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当学生找到汇报这一内容时,我会提问:这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很快能找到“杨花”和“子规”两种景物。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杨花”的特点,我会运用多媒体播放“杨花”飞舞的视频,由此学生可体会“杨花”的特点是漂泊不定。
同时播放“子规”啼叫的声音,感受“子规”啼叫的凄凉。
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这两种景物和王昌龄之间的联系,结合写作背景,学生可很快明白王昌龄像“杨花”一样漂泊不定,“子规”啼叫则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悲惨遭遇的同情,顺势体会比兴这一手法的表达效果。
最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运用比兴的诗句,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内容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当学生找到这一内容时,我会引导学生说出这句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如果你是李白,你的“愁心”里会担心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可体会到诗人李白对好友王昌龄的担心与同情。
随后抓住“明月”这一意象,提问学生诗人同情担忧的是王昌龄,为什么要把愁心寄给明月呢?学生联系实际可发现此时李白远在扬州,与王昌龄相
隔千里,相见无望,只有月亮千里与共,只能借“明月”传达自己对好友的关怀。
在学生理解“明月”这一意象后,我会指导学生读出诗人对王昌龄的这份深情。
环节四:品读课文,品情学法
在这个环节,我会将学生分为男女两队进行比赛,鼓励学生背诵关于“明月”的诗句并说出诗句中的“明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里我会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内容趋于完善。
最后布置作业:发挥想象,如果你是王昌龄收到李白这首诗,请你替王昌龄写一封回信并在朗读声中结束本课。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部微型教案,这是我本节课的板书,图文结合,力图带给各位评委老师清晰直观的感受,同时,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
结束语: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问我可以擦掉板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