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高集镇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高集镇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好莱坞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在全世界上映后迅速成为一部“现象级”电影,引发了人们探讨科幻电影乃至理论物理学的热潮。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肖恩·卡罗尔说,《星际穿越》上映后,就连在扑克牌桌旁边玩牌的陌生人都会过去找他询问有关虫洞和相对论的问题。
观众对于其中涉及的有关物理学的疑问显然远远超过了对电影自身剧情的关注,这并不奇怪,因为这可能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部基本忠实地展现宇宙中各种奇妙的天体现象的电影,想要理解这部电影需要大量的物理学知识。
与好莱坞经常塑造出各种各样的超级英雄不同,在《星际穿越》中,最后是几位理论物理学家拯救了全人类。
其实,电影中运用的主要的情节与场最,例如地球上发生了无法挽救的灾难而含人类必须移民外星,驾驶飞船穿越虫洞、进入黑洞、探索地外行星,以及在极端情况下人性的改变……这些桥段在之前的很多科幻电影中早都被运用过多次,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星际穿越》成为一部让所有人都开始讨论理论物理的电影呢?这就必须提到为这部电影设置物理学背景、使电影中几乎所有场景都有物理学的支持、使情节合乎科学原理的人——加州理工学院的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
科幻作品中常有“软科幻”和“硬科幻”之分,“软科幻”通常涉及的科学理论比较少,只是需要设置一个幻想的场景即可,而“硬科幻”则更需要有实在的科学理论作氖支撑,并且让科学理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从这个角度说,《星际穿越》因为有了来自各个领域专家的支持,硬到不能再硬。
据理论物理学家约翰·普雷斯基回忆,索恩为了设置电影中的科学场景,在加州理工学院召集过一些科学家进行研讨,与会者包括物理学家、太空生物学家、行星学家和心理学家。
正因为有如此多的科学家的参与,才让《星际穿越》在物理学的约束之下不仅视觉效果惊人,描述宇宙中各种极端罕见的场景也更为准确。
“黑洞”“虫洞”等物理学名词早已被大众熟知,并且进入了流行文化,《星际穿越》利用电影手法,希望尽量真实地展现这些场景。
因此,电影中既包含了切实的科学发现和成熟的科学理论,也有基于目前理论所做的合理猜想和推测。
《星球大战》,《阿凡达》等科幻电影,即使抽取出其中的科幻内容,仍然可以形成独立的、完整的故事;与此不同的是,导演诺兰希望《星际穿越》的故事可以自然地从科学理论中浮现出来,这使《星际穿越》完全无法与宇宙学理论和各种天体分隔开。
为此,索恩还特地写了一本书《〈星际穿越〉中的科学》,讲述电影中的各种场景以及其中涉及的科学原理。
(节选《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1.下列有关《星际穿越》成为“现象级”电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诺兰执导的《星际穿越》可能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部基本忠实地展现宇宙中各种奇妙的天体现象的电影。
B.《星际穿越》引发了一场观影热潮,人们开始探讨科幻电影,为了能够理解这部电影,人们甚至专门去学习理论物理学。
C.人们发现,观众对于《星际穿越》中涉及的有关物理学的疑问已经远远超过了对电影剧情本身的关注。
D.《星际穿越》这部电影上映后,就连在扑克牌桌旁边玩牌的人都开始向有关专家请教虫洞和相对论的问题。
2.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星际穿越》中拯救全人类的是几位理论物理学家,而非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塑造的各种各样的超级英雄。
B.《星际穿越》既包含了切实的科学发现和成熟的科学理论,也有基于剧情需要所做的大胆猜想和推测。
C.科幻电影可以分为“软科幻”和“硬科幻”,其中科幻场景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即为“硬科幻”。
D.《星际穿越》上映掀起的热潮,使得“黑洞”“虫洞”等物理学名词进入了流行文化,进而被大众熟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星际穿越》视觉效果惊人,描述宇宙中各种极端罕见的场景更为准确,这与诸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
B.《星际穿越》中“移民外星,驾驶飞船穿越虫洞、探索地外行星”等桥段,观众在之前的科幻电影中早已见过,并无太多新奇之处。
C.相对于《星际穿越》而言,《星球大战》《阿凡达》等影片涉及科学理论较少,即使脱离科幻内容仍可形成独立完整的故事。
D.有了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撰写的《〈星际穿越〉中的科学》作为支撑,使《星际穿越》这部电影蕴含大量科学理论成为可能。
参考答案:
略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墨法三家在大致相同的时代,从不同的社会地基上破土而出,均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其各自的理论本位是不同的。
脱胎于殷周家族血缘社会的儒家,因为要守护当时主流社会贵族阶层世代传承的家族利益,所以需要倡导以血亲关系为根据的差等有别的仁爱观,需要尊崇祖宗制定、世代承袭的礼仪制度;也需要提倡祖宗崇拜、先圣崇拜;在社会治理上坚持德主刑辅,用人上主张亲亲尊尊;儒家认可有条件的天命观,对鬼神的存在未置可否,也无非是要表明家族传承的天意神圣,并使人们对先祖的灵魂保持某种敬畏。
其所有观念无不反映着儒家从社稷本位出发,在时代变革中有所损益的家族传承意念。
墨家以下层民众为本位,因为小生产者没有稍微雄厚的物质财富可供享用,也没有世袭的利益需要守护,更多关注的是现实社会的生存与交往,因而要反对奢靡、节用节葬,意在保障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生活;社会交往活动中,小生产者只能在对他人利益的维护中才能避免伤害,最终保护自身的利益,所以要破除等级,无差别地兼爱,利人利他;频繁战争的最终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只有反对战争才能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所以要倡导“非攻”;墨家宣扬鬼神的存在,认为天的意志不可违逆,是要用某种方式保证人们对兼爱原则的信奉和实行;社会治理上主张崇尚教化,尚贤使能,则反映着下层民众对家族出身的漠视,表达着他们对素质提升的关注和对个人能力的看重;墨家把大禹打扮成摩顶放踵、苦行救世的圣人,要人们崇奉效法,正表达了对兼爱精神的打造和推崇。
法家代表正在成长的权势阶层的利益追求,韩非构建了以君主个人权势为本位的“法、势、术”相结合的政治学说。
在韩非看来,人的本性都是利己的,君主就要利用人们的利已之心,以物质利益为诱饵,以隐秘的权术为手段,监督臣属和天下人遵照所颁布的法规行事;他反对先圣崇拜,不信鬼神,推崇权势与暴力,就是为了保证君主个人权势意志的伸张。
儒、墨、法三家的理论本位不同,决定了三家在思想体系的诸多逻辑节点上具有不同的理念在道德观、天命观、圣人观、生活观、人才观和鬼神观诸多多问题上具有不同的见解,也决定了它们对爱、德、贤、圣等概念赋予了不同的意蕴和内涵。
(摘编自冯立鳖《儒法墨观念差异的根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反映世袭贵族阶层的理念,守护家族利益,注重血缘关系,尊崇祖制礼仪,强调平等仁爱。
B. 墨家维护他人利益,主张节用,倡导非攻,崇尚教化,尚贤使能,这些都表现出对兼爱的信奉。
C. 法家认为人有利己之心,治国应诱以利益,施以权术,让所有人都推崇权势和暴力,遵循法规。
D. 儒、墨、法三家的社会治理观有所不同:儒家注重家族社稷,墨家关心下层民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理论本位出发分析儒、墨、法三家的思想,指出理论本位的不同是三家形成不同观念的缘由,也是三家划分的根本依据。
B. 文章先提出儒、墨、法三家理论本位不同的观点,然后概括性说明三家思想体系的不同理念,最后强调理论本位的决定性作用。
C. 文章从道德观、天命观、圣人观、生活观、人才观和鬼神观等方面阐述儒、墨、法三家所持的不同见解,说明它们理论本位的不同。
D. 第三段以墨家圣人大禹为例,来说明墨家对素质提升的关注和个人能力的看重,表达了当时社会众多小生产者的利益诉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墨、法三家的理论本位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思想体系具有不同的理念,也使其各自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
B. 儒家对鬼神的存在不置可否,墨家宜扬鬼神的存在,法家不信鬼神,由此可见,在鬼神观上,儒、墨、法三家各持己见。
C. 儒家为传承贵族阶层的家族利益,墨家为表达对兼爱的推崇,都提倡崇拜先圣,而法家为保证君主的权势反对崇拜先圣。
D. 儒、墨、法三家不仅在道德观、圣人观、人才观等诸多方面有不同的见解,而且对爱、德、贤、圣等概念内涵的理解也不同。
参考答案:
1. D
2. D
3. A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词句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根据原文第二段“倡导以血亲炎系为根据的差等有别的仁爱观”可知,选项中强调平等仁爱”说法不当。
B项根据第三段“崇尚教化,尚贤使能,则反映着下层民众对家族出身的漠视,表达着他们对素质提升的关注和对个人能力的看重”可知,选项中“崇尚教化,尚贤使能,这些都表现出对兼爱的信奉”说法不当。
C项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他反对先圣崇拜,不信鬼神,推崇权势与暴力”可知,选项中“让所有人都推崇权势和暴力”说法不当。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D项根据原文第三段“墨家把大禹打扮成摩顶放踵、苦行救世的圣人,要人们崇奉效法,正表达了对兼爱精神的打造和推崇”可知,选项中“第三段以墨家圣人大禹为例,来说明墨家对素质提升的关注和个人能力的看重”说法错误。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偷换对象,根据原文第一段内容“儒、墨、法二冢在大致相同的时代,从不同的社会地基上破土而出,均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可知,选项中“也使其各自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说法不当。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14分)
看望
德国海·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
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
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
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
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
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
真好,不是吗?”
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
“那就是我的床。
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
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
“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
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
这是一块奶油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
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
别让他们看到你。
”
“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
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
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
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
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
“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
”他感到脑袋在痛。
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
“这真是太好了。
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
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
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
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怕妈妈再说什么,培德赶紧把“妈妈”扶出了房间。
母子俩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
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
“不了,就这样吧,儿子。
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
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
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
“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奶油蛋糕,气味芳香。
可是他一点也不饿。
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
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
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
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
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
”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
A.小说的第三段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使读者知晓培德的母亲来自乡村,生活不宽裕,为下文写培德的担心做铺垫。
B.培德的本性还是善良的,对母亲也是依恋的。
在车站对母亲的“建议”及“喉咙哽咽”都是证明。
C.母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良无私的女人,她兴高采烈、满怀喜悦地来,却心灰意冷、满怀愤怒地走。
D.齐姆森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而齐姆森又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所以培德最不愿意让齐姆森见到母亲。
E.“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说明培德看到齐姆森没有介意母亲的“乡土味”而逐渐平静,为保持住友谊而欣慰。
培德对母亲没有愧疚感。
13.请结合上下文,说明文中两个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4分)
(1)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2)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14.请结合小说中有关奶油蛋糕的情节,简要分析培德的心理变化过程。
(4分)
15.分析齐姆森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4分)、
参考答案:
12C E(C“心灰意冷、满怀愤怒地走”错;E“培德对母亲没有愧疚感”错;“说明培德看到齐姆森没有介意母亲的“乡土味”而逐渐平静,为保持住友谊而欣慰”也不准确。
)
13(1)句心理描写,表现了培德的紧张不安,怕母亲丢了自己的面子的心理。
(2)句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母亲为自己来看望儿子,却让他因此丢面子而窘迫。
(答“自己来看望儿子,儿子却因担心母亲丢面子而让他离开。
母亲有些心凉气恼”也得分。
)(每点2分,手法1分,心理1分。
合情合理,自圆其说即可)
14、拒绝吃蛋糕,希望母亲早点儿离开。
回房间看到蛋糕,自责羞愧。
与齐姆森一起吃蛋糕,明白亲情可贵,内心转向平静。
(意思答对即可)
15①推动情节发展:怕齐姆森瞧不起母亲,培德才要母亲赶紧离开;齐姆森责备培德、跟培德分吃蛋糕,让培德轻松一些,并明白亲情可贵等等。
②反衬培德的虚荣:作者用齐姆森的仁厚、善解人意来衬托培德的虚荣、自私,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③作者通过两个形象的对比,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抛弃虚荣,珍惜亲情。
(意思对即可,对一点得1分,对二点得3分,对三点得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
”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
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
今返而御。
”吴子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
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①。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
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
两和懈怠,不信李悝。
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
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
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
”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
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10.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与士期十日期:约定
B. 会天疾风会:适逢
C. 犯风而罢虞人犯:冒着
D. 顾反为女杀彘顾:照顾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攻原得卫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 敌人旦暮且至击汝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为鼓以与百姓为戍使工以药淬之
D. 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乃不知有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
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 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 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
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 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
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
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
”
(2)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参考答案:
10. D 11. B 12. D
13. (1)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
老友说:好啊。
(2)现在你欺骗孩子,这是教孩子欺骗人,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D项,“顾”,结合“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反为女杀彘”分析,译为顾返、返回。
句意: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个猪吃。
故选D。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助词,用在因果复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条件;定语后置的标志。
B项,副词,将、将要。
C项,连词,表目的;介词,用。
D项,连词,于是;副词,竟然。
故选B。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D项,结合文本内容“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
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
’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分析可知,该人于是贿赂这个官吏,才得以顺利过关,“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出”,外出;“故人”,老友、旧交;“而”,连词,表承接;“之”,代词,他;“诺”,答应、允许。
(2)“欺”,欺骗;“之”,代词,代指孩子;“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判断句);“而”,连词,表承接;“其”,代词,他的;“以”,用、用来……的方法;“教”,教育。
【点睛】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时,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
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因。
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文士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
”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已经粮食枯竭,力量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
”文公说:“我和武士约期十天,还不离开的话,那就失掉了我的信用。
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
”于是收兵离去。
原国人听到后说:“君主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怎好不归顺呢?”就向晋文公投降了。
卫国人听到后说:“君主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怎么能不跟从他呢?”随后投降了晋文公。
孔子听到后记下来说:“攻打原国而得到卫国,靠的是信用。
”
晋文公问箕郑说:“怎样救济饥荒?”箕郑回答说:“守信用。
”文公说:“怎样守信用呢?”箕郑说:“在名位、政事、道义上都要守信用:名位上守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好的坏的不会混杂,各种政事不会懈怠;政事上守信用,就不会错过天时季节,百姓不会三心二意;道义上守信用,亲近的入就会努力工作,疏远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
”
吴起出门,碰到了老朋友,就留人家一起吃饭。
老朋友说:“好吧。
”吴起说:“我等您来吃饭。
”老朋友到晚上还没来,吴起不吃饭等候着他。
第二天早上,派人去请老朋友。
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魏文侯和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
第二天,正巧碰上天刮大风,近侍劝阻文侯不要再去,文侯不听,说:“不可因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我不能那样处身行事。
”于是亲自驾车前去,冒风告诉守山人打猎的事作罢。
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泣。
孩子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个猪吃。
”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
妻子阻止说:“不过是和小孩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
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作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诲。
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
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进行教育的方法。
”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楚厉王遇到军情警报,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
他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了军鼓,民众都非常惊慌。
厉王派人安抚大家说:“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了鼓。
”于是民众都松懈了下来。
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厉王击鼓,民众却不去备战。
于是他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