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的冬景》教案
第一篇:《江南的冬景》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词中毛泽东把北国风光写得那么的壮丽多姿,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么南国的冬天又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吧。
(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一)浏览课文;正音;作者介绍;解题 1.正音
煊羊肉(xuān)蛰居(zhé)乌桕(jiù)赭色(zhě)
槎桠(chá yā)给予(jǐ yǔ)剥花生米(bāo)剥削(bō)
拿出纱衫来着(zhuó)用不着(zháo)夹衣(jiá)夹克(jiā)
泊船(bó)湖泊(pō)月晕(yùn)晕头转向(yūn)搁笔(gē)搁不住(gé)2.介绍作者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中国现代作家。
1921年6月,与成仿吾、郭沫若等成立创造社。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影响很大。
1930年3月,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
1937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
散文以游记著称。
3.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对江南有明确的区域界定。
长江以南的江浙一带,除闽粤那些极南的气候异状之外的江南。
(二)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三)作者所描写的这些江南冬景仿佛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他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面?请试着为它们命名。
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时间为3分钟。
讨论过后,请2—3个小组代表回答,之后全班确定最佳答案。
之后教师也给出自己的命名:曝背谈天图(第2段)冬郊植
被图(第5段)寒村微雨图(第7段)江南雪景图(第8段)旱冬闲步图(第9段)
三、品味赏析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每幅图画描写了哪些景物?总体特征是什么?运用了何种手法?作者的感受如何?
(一)屋外曝背谈天 1.听朗读
2.简要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天气并不寒冷,屋外空地里的那老翁小孩,也许是祖孙俩,正逗玩得高兴,远处的白霜还没有全化去,一副和乐融融的气氛弥漫在画面里。
如此晴暖和煦的冬天,确实可爱。
3.所写景物特点:这幅图作者重点并不是在于冬景,而是在于冬景下其乐融融的老翁小孩曝背谈天的场景,也让人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乡下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起玩乐的温馨场景,这样就抓住了这幅图的重点就是“可爱”。
(三)午后冬郊图 1.所写之景:
白色的芦花、红叶、顶着白色桕子的乌桕树,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 2.景物特点:
色彩亮丽、蕴含生机(明丽而有生机)3.作者感受:
寒郊散步,是江南的冬日给予的特异的恩惠。
4.手法:
巧用色彩(善于着色)
(四)寒村微雨图 1.所写景物:
小桥、流水、三五人家、远阜、杂树、白雨、乌篷小船、酒客、昏灯 2.景物特点:
恬淡幽静、淡雅朦胧 3.作者感受:
悠闲、胸襟洒脱 4.手法
想象(因情造景)
作者借助想象的力量,浓淡适宜的点染,绘出了一幅情调悠闲的水墨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江南雪景图 1.所写景物:
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早梅怒
放 2景物特点:
高雅、宁静 3.作者感受:
闲适 4.手法
巧借诗句,避实就虚,引人想象,意境全出(1)“绿林客”出自李涉的《井栏砂宿遇夜客》
井栏砂宿遇夜客李涉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
’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
’涉赠一绝云。
”
(2)“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引用自白居易的《问刘十九》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新酿的米酒泛起绿色的泡沫,小火炉吐露着红色的火焰,在天空彤云密布大雪即将来临的时侯,我希望我的朋友能来和我共同把酒话古今。
写出了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引用刘长卿的《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苍茫的山峰看来是那么的遥远,柴门内的狗不停地叫着,似乎是在欢迎那风雪夜中归来的人。
天寒地冻,远山苍茫,显露出一股凄清、寂寥的韵味。
在一片寂静中,突听犬吠声声,仿佛是死寂中乍见活泼生机,倍觉亲切、温暖。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引用自齐己的《早梅》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写出了雪后冬晨的惊喜
(六)旱冬闲步图 1.景物及特点:
晴空高爽、日光洋溢 2.作者感受:快活逍遥
(七)总结归纳
感受过各幅画面过活,用一个最能代表画面特点的词归纳一下每一幅画。
曝背谈天图(可爱)江南冬景
冬郊植被图(生气)寒村微雨图(悠闲)江南雪景图(宁静)旱冬闲步图(逍遥)
四、探究提升
(一)闲适背后的郁达夫
1.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有过这样的论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我们可以联想到在《我心归去》中也有这样的批注。
舒伯特的歌曲或许在歌颂宫廷和爱情,但是韩少功在异国他乡听到舒伯特的歌曲,却能够想起“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这都是因为他有着一颗热切的归去之心。
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明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郁达夫的心境是怎样的?
明确:闲适(悠闲、快活、逍遥皆可)
2.通过阅读郁达夫的文章,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江南的冬景,我们不止进行了视觉上的观赏,也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散步,感受到了生活的满足。
可以说,在这篇文章中的郁达夫是闲适的,是快活的,是逍遥的,但是在惬意舒适的背后,我们是否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郁达夫呢?(PPT展示同时期的作品)
“恶人的世界,塞尽了我的去路。
” “碰壁,碰壁,再碰壁!”
“愁来无路,拿起笔来写写,只好写些愤世疾邪,怨天骂地的牢骚,放几句破坏一切,打倒一切的狂呓。
越是这样,越是找不到出路。
越找不到出路,越想破坏,越想反抗。
”
“烽火满天殍满地,儒生何处可逃秦。
”
“朝市而今虽不是秦,但杭州一隅,也绝不是世外的桃源。
” 这几段文字与《江南的冬景》相比,作者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明朗(文眼)1933年4月郁达夫举家移居杭州,修筑“风雨茅庐”,想在这里过隐士般的生活。
在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达夫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等,以山水力排心中苦闷,《江南的冬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写成的,在江南的冬景里,我们看到了一位逍遥在山水之间的名士,其实这位名士的逍遥不过是在现实中受阻之后为自己设计的一条解脱之路罢了。
(二)比较
1.文章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写的是和北方的冬景,拿北方的冬景与江南的冬景作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没有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 2.文章中还有比较的运用吗?目的分别是什么?
明确:通过比较(对比、类比),突出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特征,表达喜爱之情。
将江南的冬景与北方的夏夜相比,写出了那种“明朗的情调”;
闽粤等地的冬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将作者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
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
前面写过散步了,这里又在写了,这正反映了郁达夫散文的与众不同:笔随意转,他让结构随着情走,随着意走,文章到此,我们已经不知不觉的进入了郁达夫营造的那种优美的氛围中去,他带着我们到江南进行了一次情绪上的散步。
作者写到此,也抛开笔,到湖上散步去了。
写景达到了“忘情忘我的境地”。
“觉得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郁达夫的文章不拘于形,而重写意,写性灵,写他对自然的主观感受。
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三)画家刘海粟曾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
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从郁达夫散文中我们学习到散文的哪些写法? 1.引用诗句,避实就虚2.善于用色,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运用比较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4.不拘于形,行文节奏与所写意境相合。
五、课堂小结
郁达夫曾经说过“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做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自然的美,欣赏自然的美,并能运用所学到写作方法去写散文,写出有个性的散文。
六、作业设计
1.完成《三维设计》“基础巩固”部分
2.完成《三维设计》“文本层析”部分以及《课时跟踪检测》
七、板书设计
曝背谈天图(可爱)江
南冬景
冬郊植被图(生气)寒村微雨图(悠闲)江南雪景图(宁静)旱冬闲步图(逍遥)
明朗(文眼)
第二篇:《江南的冬景》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体会郁达夫的散文风格。
3.学习散文构文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
教学重点:
学习散文构文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的能力。
教学方法:
颂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词中诗人把北国风光写得那么的壮丽多姿,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么南国的冬天又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郁达夫笔下的“南国的冬景”吧。
(投影标题)《江南的冬景》
二、作者了解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沉沦》《迷羊》《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等;散文有集有《达夫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
郁达夫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诗体,1914年开始小说创作。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发起人之一。
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
终年49岁。
三、整体感知
(一)浏览课文;正音;解题
1.正音
煊羊肉(xuān)
蛰居(zhé)
乌桕(jiù)
赭色(zhě)
槎桠(chá yā)
给予(jǐ yǔ)剥花生米(bāo)
剥削(bō)
拿出纱衫来着(zhuó)用不着(zháo)
夹衣(jiá)
夹克(jiā)
泊船(bó)
湖泊(pō)
月晕(yùn)
晕头转向(yūn)
搁笔(gē)
搁不住(gé)
2.文章题目为《江南的冬景》,作者笔下的“江南”主要指哪些地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是指哪里。
明确:第2段:“大江以南”;第6段:“我们江浙”
第4段通过闽粤冬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明确的区域界定,指江浙地区,而不指中国极南地区闽粤地区。
(二)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快速浏览找出文眼。
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三)快速阅读课文,作者描写了哪些“江南的冬景”(写了几幅画面?),请同学们试着给它们各取个名。
明确:①第2段:曝背谈天图(可爱)
②第5段:午后冬郊图(生气)
③第7段:农村冬雨图(迷人)
④第8段:江南雪景图(美丽)
⑤第9段:旱冬闲步图(逍遥)
四、品味赏析
你最喜欢哪幅画?每一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回答的同学先朗读段落,再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第一组:午后冬郊图
1、所选意象: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带
点绿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2、意象特点:色彩亮丽,蕴含生机。
3、作者感受: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这里描绘的是一幅蕴含生机的明丽的画面。
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的,有红的,有赭色的,还有带点绿意的。
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亮丽起来,泛出生气。
第二组:农村冬雨图
1、所选意象:长桥、乌蓬小船、细雨、灯晕。
2、意象特点:淡雅朦胧。
3、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作者借助想象的力量,浓淡适宜的点染,绘出了一幅情调悠闲的水墨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第三组:江南雪景图
1、所选意象: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2、意象特点:高雅、宁静。
3、作者感受: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作者巧借诗句,避实就虚,写出了江南冬天的雪趣,营造一种审美的意境和情境。
五、方法点拨
1、我们都学过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了吧?大家还记得老舍是怎么写济南的雪景的吗?(投影文字:“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那么大家看,《江南的冬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在
描写雪景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明确:《济南的冬天》写的是实实在在的雪景,是进行的直接描写。
《江南的冬景》没有描写具体的雪景,是间接描写,也是一种虚写。
(2)那么这种虚写体现在哪里,从文章中找出来。
明确:是引用诗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写出了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乡村。
”(写出了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让人流连忘返。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写出了雪夜里,那种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写出了雪后冬晨的惊喜——早梅的绽放)
(3)这样写江南的雪景有什么好处呢?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有诗情画意的感觉,这样,就做到了通过简省洗练语句传达丰富的意象这一目的。
这就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好处。
所以,今后同学们如果遇到写景的作文,不妨借鉴一下这种写法,来增强自己作文的诗情画意美。
(4)课文为什么要提到北方的冬天?这是运用什么手法?文章中还有这种手法的运用吗?它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和北方的冬景相比较
北方的冬天:极寒冷——雪:深几尺;风:大若雷;人:躲两三个月
(5)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征?
温润晴暖优美
(6)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运用什么手法?文章中还有比较的运用吗?目的分别是什么?
1.和北方的冬景相比较。
北方的冬天-----极寒冷——雪:深几尺
风:大若雷
;人:躲两三个月蛰居
江南的冬天-----晴暖,湿润树叶:不脱尽
冷天:一两日
灰云落叶
晨霜太阳鸟雀泥地
老翁小孩:屋外曝背谈天
2.闽粤地区的冬景和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有什么区别?
闽粤地区的冬-----极和暖,无冬意——秋花:许多,品种多;着衣:不得不
至多
绝对
3.和北方的夏夜比较。
北方的夏夜-----明朗 4.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A.散步是一项非常悠闲的活动,在什么样的冬天才有情趣到郊外去散步呢?(晴和)
B.从文中也可以找到答案的。
第9小节。
作用:突出晴和;与下文形成了照应。
5.运用比较的手法也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手法。
郁达夫散文特点小结:
清新隽永,明丽而真挚,富有神韵;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画家刘海粟对此深有感触:“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是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五、课堂小结江南的冬景让我们回味不已。
当我们回头梳理这节课时,我们有许多需要汲取的知识。
1、文史知识、基础语音知识的等,我们要巩固落实;
2、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江南冬景,文中妙手偶得的诗句是我们积累的号素材;
3、娴熟的比较手法的运用,更能够突出江南冬景的美和神韵。
我们可以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注意学习和借鉴,提高写作技能。
4、对于散文的阅读,我们首先要立足文本,然后进行品读欣赏,感受作者在行文中流露出来的真实情感。
板书设计:
北国的冬景
曝背谈天图(可爱)
午后冬郊图(生气)
江南的冬景—→
寒村微雨图(迷人)
江南雪景图(美丽)
闽粤的冬景
旱冬闲步图(逍遥)
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
其中,在认知上,学生已经学习了“月是故乡明”专题的相关散文,对散文内容选择、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在情感上,通过学习《故都的秋》等课文,对故乡以及思乡之情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学生多属江南人,对江南的冬景已经有切身的感受,因此理解郁达夫笔下所描绘的江南的冬景并不困难。
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
其中,在认知上,学生已经学习了“月是故乡明”专题的相关散文,对散文内容选择、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在情感上,通过学习《故都的秋》等课文,对故乡以及思乡之情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学生多属江南人,对江南的冬景已经有切身的感受,因此理解郁达夫笔下所描绘的江南的冬景并不困难。
第三篇:《江南的冬景》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体验江南冬景明朗悠闲的情调,谛听天籁,欣赏自然之美2.学会观察并发现自然景物的美,学习作者的写景技巧,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只作适当点拨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欣赏体验江南冬景明朗悠闲的情调并体会其写作技巧,难点在写景小片段的指导教学设想:
以发现美、感受美、表述美为线索,培养学生解读文本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紧紧扣住一个“美”字,非常正确,极好同《故都的秋》,郁达夫的文笔很美,很自然相比于当时不少作家矫揉造作的文风,可算是清新自然的了教学设计,是由三个方面决定的:一,教材的特点;二,学生的情况;三,教师的实力】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
江南以优美的自然景色闻名于世,引无数文人墨客忘返,留下无数动人诗篇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江南风景秀丽,人杰地灵,身为江南人的你们对江南的冬天有怎样的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各自表述了自己心中的江南的冬天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同为江南人的郁达夫写的《江南的冬景》,看看郁达夫和我们的观点有无相同之处
【题图非常美,非常好江南水乡,烟雨朦胧,若周庄、西塘】
二、检查预习:字词正音
【好惜尚未深入巩固解“阜”字,宜引入古文字知识】
三、整体感知:
【思考题】1.文中哪些段落直接写江南的冬景?
2.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关键词【讨论后明确】
1.②⑤⑦⑧⑨直接写江南的冬景
2.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第3段末句),可爱、迷人、悠闲
【十多年前,人教版的语文课本就十分强调整体感知揣摩,对于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师,颇有意义】
四、发现美:
郁达夫是怎样来表现它的明朗的情调的?写了几幅画面?试着给每一段中的画面取个名
(可以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融合加以命名)
明确:第2段:曝背谈天图第5段:午后郊游图第7段:寒村微雨图第8段:江南雪景图第9段:旱冬闲步图
作者从五个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的冬景
【茅盾《风景谈》,六幅画面,非常清晰,故教学时常用此法《江南的冬景》却随意从容,漫步行去,难以严格划分】
五、品味美:
在这些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个画面?简要鉴赏并说说理由
(赏析角度: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作者感受如何?运用何种手法?)【学生俯身看书,静心读书,教室里,鸦雀无声,一幅美好风景也谁说上课必须热闹?】参考:
(一)曝背谈天图 1.指名朗读
2.赏析:太阳照,小鸟叫,哪像冬天?如此晴暖温和的天气倒像是在春天,更有屋外空地里的那老翁小孩,也许是祖孙俩,正逗玩得高兴,也许远处的白霜还没有全化去,但是一副和乐融融的气氛已经弥漫在画面里了如此晴暖和煦的冬天,确实可爱【教师的课堂语言,本身便是美的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该是美的教育】
(二)午后郊游图赏析
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带点绿意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2、景物特点:色彩亮丽,蕴含生机
这里描绘的是一幅蕴含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
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这样的冬景使人自然而然的联想起雪莱的诗句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此节可见作者对植物之熟悉,今人不及也】
(三)寒村微雨图
1.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2.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3.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设问】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悠闲的境界的?
明确:首先点出的是秋收之后农家休闲的季节,“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 门对长桥,窗临远阜”,抑扬顿挫,平平仄仄,很是好听下文有“得失俱亡,死生不问”,同此古典文学的功底也】加上许多“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做成的“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就构成了一幅冬日农村休闲的水墨画,这样的意境,足以给人悠闲的享受接着在想象“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这就够悠闲了,连死生都不问了【这几个动词,何等生动!此乃中国古代散文注重语言的优秀传统,应该告诉学生语文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告诉学生,读书应该读出语言文字之精妙处当然,前提是,我们自己感受到了吗?我们自己已经为之感动了吗?】
本幅画面的结尾引用唐五代诗人李涉的诗《井栏砂宿遇夜可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如今世上半是君”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而绿林豪客也个个都是草莽英雄,杀人如麻但是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极富诗意,就连性格彪悍的绿林豪客,此时也变得温文尔雅深夜造访的“绿林豪客”与诗人谈论诗词,颇为风雅朦胧悠远的意境、极其浓郁的诗意荡涤“绿林豪客”的心灵:原先的暴躁不安,如今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