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23年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威海市2023年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在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平台举办现场会,部长姜大明宣布,我国进行的首次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稳定产气,取得历史性突破。
这是中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可燃冰试采,创造了连续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两项世界纪录。
这次试采,整合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内的两家海洋地质调查单位,并联合系统内勘探技术所、油气调查中心、水环中心,探矿工程所和测试中心等直属单位优势专业力量,构建起以中国地质调查局为核心层,以中石油、北京大学为紧密层,以其他科研院所和第三方服务商为协作层的体系,创新制定了科学的技术路线和详细的试采工程实施方案,优化形成了四种防砂方案和两种人工举升方式,选定全球最先进的第七代半潜式钻井平台,连续奋战18个月,终于实现我国海域可燃冰试开采成功。
(摘编自于德福、陈惠玲《南海深处的冰与火》)
材料二: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目前公认最佳的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主要存在于冻土地区和海洋环境。
就其储量而言,约是剩余天然气储量的128倍,其有机碳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碳含量的2倍,仅海底探查到的分布量,就可供人类使用1000 年。
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难度巨大:一是其赋存于尚未石化的海底砂层中,赋存空间犹如用砂构筑的蜂巢,开采时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为天然气和水后,“蜂巢壁”极可能坍塌并被带走,进而堵塞采气管道;二是只要温度、压力条件一变,天然气水合物即挥发成气体进入大气,瞬间变成环境杀手。
因此,至今鲜有国家尝试。
结合各国开采领域专利的申请情况,形成下图:
材料三:
中国对可燃冰的研究相对较晚,从1985年国内第一次出现可燃冰的概念,都是在进行早期科研信息搜集和研究。
直到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后,我国的研究才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
2002年正式启动为期10年的专项研究,在我国海域开展可燃冰综合调查与评价工作,并用国家科技计划等给予支持,持续开展探测关键技术等研究。
2007年,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下,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联合国內外先进调查勘探力量,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实施了我国首次可燃冰钻探,成功获取实物样品,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计划在海底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的国家。
2011年,可燃冰勘查与试采专项工作启动。
2013、2015年先后3次组织实施钻探,发现两个超千亿方级矿藏,并精准锁定了试采目标。
2016年成述可然冰工程技术中心,创新研发了试采关键技术和装备体系。
2017年首次可燃冰试采作业成功,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试采未对周边大气和海洋环境造成影响。
在2017年首次试采中,有大量国产化装备成功投入应用。
首先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双井架半潜式钻并平台一“蓝鲸一号”,其次是大量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工具,如完井防砂工艺,完井与测试系统集成装备。
但是,试采中采用的装备都是通用海工装备,要想实现商业化开采还必须要有专业化可燃冰开采装备。
(摘编自新华社《直击我国海城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成功试采》)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清洁能源,又名可燃冰,它虽能解决人类能源短缺问题,但开采技术不稳定时,会造成环境污染。
B.就申请国分布来看,可燃冰开采专利的主要申请量集中在中国、美国和日本,而在申请量上,中国具备绝对的优势。
C.从申请趋势来看,可燃冰开采专利申请量在2013 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以后,除
2017年之外,总体增长趋势平稳。
D.结合专利逐年申请量中的全球申请量和中国申请量的对比,可知中国的申请量并非来源于历史的累积,而是后来居上。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南海进行的试采,创造了连续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两项世界纪录,也为泥质粉砂型可燃冰开采提供了技术经验。
B.自我国开展可燃冰的研究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科研信息搜集研究综合调查与评价和勘查与试采三个国家专项。
C.可燃冰虽然已经成功完成试采作业,但还不能成为我国可充分利用的能源,这是因为我国对其尚米进人商业化开采阶段。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可燃冰研究已经领先于世界,几十年的可燃冰研究历史,也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3.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2017年可燃冰试采作业能够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静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
身后楼梯有小小声音,一个男小孩子手脚齐用的爬着楼梯,“小姨,小姨,婆婆睡了,我上来一会儿好不好?”女孩便走过去,把小孩援上晒楼。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
他们是逃难来的,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五岁大的北生。
胡胡涂涂坐了十四天小小篷船,船到了这里以后,应当换轮船了,一打听各处,才知道武昌城还被围着,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到此地以后,一家人就找寻了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
爸爸是一个武昌军部的军事代表。
哥哥也是个北京军官,二哥在上海教书。
几个人住此已经有四十天了。
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
过一会,从里边有桃花树的小庵堂里,出来了一个小尼姑,手上提了一个篮子,越过大坪向河边走来。
这小尼姑走到河边,慢慢的卷起衣袖,各处望了一会,又望了一阵天上的风筝,才从容不迫的,从提篮里取出
一大束青菜,一一的拿到流水里乱摇乱摆。
因此一来,河水便发亮的滑动不止。
小尼姑把菜洗好了,又用一段木杵,捣衣裳,捣了几下,又把它放在水中去拖摆几下,于是再提起来用力捣着。
小尼姑在水边玩厌了,便提了篮子,走回去了。
小尼姑走后,女孩岳珉望到河中水面上,有几片菜叶浮着,想起这小尼姑的快乐,想起河里的水,远处的花,天上的云,以及屋里母亲的病,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
她记起了早上喜鹊,在晒楼上叫了许久,心想每天这时候送信的都来送信,不如下去看看,抱着北生下楼。
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
母亲像是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女孩岳珉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
病人不说什么,想到刚才咳出的血,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
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
”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
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脸,女孩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还梦到三毛老表来接我们,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爸爸莫非已动身了!”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卜课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
女孩岳珉便站到房门边去,装成快乐的声音:“姐姐,大嫂,先前有一个风筝断了线,线头搭在瓦上曳过去,隔壁那个妇人,用竹竿捞不着,打破了许多瓦,真好笑!”
女孩岳珉拉了姐姐往厨房那边走去,低声的说:“姐姐,看样子,妈又吐了!” 姐姐说:“怎么办?北京应当来信了!”小孩走过姐姐身边来,把两只手围抱着他母亲,“娘,娘,大婆又咯咯的吐了,她收到枕头下!”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
“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北生拍着手叫着。
女孩岳珉抬起来了头,果然从天井里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
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
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
...的一项是()
A.作品写了“楼上”与“楼下”两个不同的世界。
“楼上”的世界,自由,灵动,充满生机,有生命感;“楼下”的世界,单调,沉重,充满苦难,给人压抑感。
B.小说对小尼姑望风筝、洗青菜、捣衣裳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小尼姑的天真和欢乐,女孩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逐渐地趋于平静。
C.“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脸,女孩就勉强笑着”,体现岳珉为了安慰母亲而强装快乐;“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体现岳珉面对死亡阴影的无奈。
D.结尾处写到这里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
这里通过父亲的死与急切的期待的强烈对比,表明岳珉等人的等待是徒劳的,由此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2.文中多处写到“风筝”这个意象,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3.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以“静”为题的好处。
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典型人物,作为文艺场域的核心叙事载体,往往是作品是否能切中人心,成为经典的重要“法门”。
典型人物未必一定要积极正派,很多性格复杂甚至形象负面的典型人物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迹。
鲁迅笔下的阿Q,《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这些典型人物常常是我们自身性格缺陷或精神缺失的浓缩展示,震撼与可笑之余,也为我们的人生敲响了鞭策的警钟。
但典型的意义,不只在惩恶,更在扬善。
为世道人心注入温暖的正能量,指出积极的方向,这更是塑造典型人物的价值和使命。
典型人物也不一定要“高大上”,很多平凡的小人物往往有着更为典型的价值光辉。
来自身边的感动,常会引发更深的敬意。
每年中国的“感动人物”评选都不乏平凡人的身影,我们从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中感受到爱的温情和奉献的可贵。
典型人物的塑造,切忌千篇一律,许多作家苦恼于没有生动的事例和创新的写法。
事实上,要写好典型人物的故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简单。
最重要的,还是要真正深入生活,要有认真观察生活的慧眼和发自心底的感动。
只有动过真情,才可能融情于笔端,让读者感受到深切的触动;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找到生动鲜活的人物素材,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故事细节。
(节选自《典型诚可贵》,有删改)
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典型人物的特点。
2.作者举阿Q和范进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3.在塑造典型人物时,如何避免千篇一律的现象?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淹,字季文,上谷居庸人也。
好文学,有气尚。
任宋以为员外郎。
皇兴中,降北魏。
太和中立明大后崩,齐遣其散骑常侍裴昭明等采市,欲以期服行事,主客不许,昭明执志不移高祖敕尚书李冲选一学识者更与论执,冲奏道淹。
淹言:“吉凶不同,礼
有成数,玄冠
..不吊,童孺共闻。
昔季孙将行,请遭丧之礼,千载之下,犹共称之。
卿不能式遵成事,方谓议出何典,行人何其异哉!”既而敕送衣给昭明等,明旦引昭明等入,皆令文武尽哀。
高祖以淹清贫,赐绢百匹。
十六年,齐遣主书邢宗庆等来朝聘问
..,高祖敕淹引宗庆。
宗庆语淹言:“南北连和既久,而比弃信绝好,为利而动,岂是大国善邻之义?”淹言:“夫为王者不拘小节中原有菽工采者获多岂眷眷守尾生之信且齐先主历事宋朝荷恩积世当应便尔欺夺”宗庆
及从者皆相顾失色。
銮舆行幸,王肃多为扈从
..,敕淹将引,有古迹,皆知之。
肃言:“淹才词便为难有,圣朝宜应叙进。
”高祖言:“若因此进淹,恐辱卿转甚。
”肃言:“臣屈己达人,正可显臣之美。
”
时迁都,高祖以淹家无行资,敕给事力,并赐假,日与家累相随。
行次灵丘,属齐萧鸾遣使,敕驿马征淹。
车驾济淮,淹于路左请见,高祖伫驾而进之。
淹曰:“萧鸾悖虐,幽明同弃,陛下俯应人神,按剑江淡,然敌不可小,蜂虿有毒,而况国乎?深愿圣明保万全之策。
”诏曰:“此前车之辙,得不慎乎!”淹曰:“伏闻发洛已来,诸有谏者,解官夺职,恐非圣明纳下之义,惟宽宥之。
”
高祖幸徐州,敕淹主舟楫,将泛泗入河,溯流还洛。
军次碥破,淹以黄河峻急,虑有倾危,乃上疏陈谏。
高祖敕淹曰:“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
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而黄河急峻,人皆难涉。
我因此行乘流,所以开百姓之心。
知卿至诚,而今者不得相纳。
”敕赐骅骝马一匹、衣冠一袭。
除羽林监,领主客令,加威远将军。
于时宫殿初构,经始务广,兵民运材,日有万计,伊洛流渐①, 苦于厉涉,淹遂启求,敕都水造浮航。
高祖赏纳之。
(选自《魏书·成淹传》,有删改)
(注)①流澌:江河解冻时流动的冰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为/王者不拘小节/中原有菽工/采者获多/岂眷眷守尾生之信/且齐先主历事宋朝/荷恩积世/当应便尔欺夺/
B.夫为/王者不拘小节/中原有菽/工采者获多/岂眷眷守尾生之信/且齐先主历事/宋朝荷恩积世/当应便尔欺夺/
C.夫为王者/不拘小节/中原有菽工/采者获多/岂眷眷守尾生之信/且齐先主历事/宋朝荷恩积世/当应便尔欺夺/
D.夫为王者/不拘小节/中原有菽/工采者获多/岂眷眷守尾生之信/且齐先主历事宋朝/荷恩积世/当应便尔欺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冠,以黑色帛为冠衣,是华夏衣冠中首服的一种,文中指大臣上朝时戴的帽子。
B.聘问,是指古代各诸侯国之间相互聘请对方官员担任职务的一种人才交流的制度。
C.扈从,是指古代天子巡视地方时跟从护卫的人员,后也指官员出行时跟随的人员。
D.羽林,是中国古代侍卫皇帝的禁军,从汉代开始建立。
其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淹学识渊博,受人称赞。
齐派来的使者想穿朝服吊唁文明太后,成淹用季孙的典故将其说服;王肃认为成淹有文才,应该给他升官。
B.成淹家境贫寒,皇上顾念。
迁都时,皇帝念及成淹家贫,缺少搬家的费用,赏赐他一些劳力,并给他假期陪伴家人。
C.成淹为国分忧,敢于直谏。
皇帝准备渡淮征战之时,成淹劝他不要轻视敌人,并劝皇帝不要渡过泗水,防止翻船。
D.成淹体恤民情,为民减负。
皇帝建造宫殿运送材料,伊、洛两河解冻时流动冰块,运夫十分艰难,他就上奏请建浮桥,减轻运夫负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北连和既久,而比弃信绝好,为利而动,岂是大国善邻之义?
(2)而黄河急峻,人皆难涉。
我因此行乘流,所以开百姓之心。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岳阳城下①
杜甫
江国②逾千里,山城仅③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注释)①此诗是杜前晚年于离乱中乘舟从湖北到阳时所作。
②江国:江河纵横的地方。
③仅:几乎,将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大处着眼,写出江国之大、山城之高,气势磅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颔联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紧承首联,以外界的大而冷,衬托出舟内的窄小孤寒。
C.因环境所迫留滞异地,使我才华难以发挥;时事艰难危险,却无法减少我的胆气。
D.诗人借豪景抒豪情,又以岸风夕浪、舟雪寒灯相辅,气韵流转顿挫,富有节奏感。
2.诗的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按要求选择。
(1)学校迎来校庆,为欢迎返校的校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A.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
B.为报罗浮云影道,早随明月引归舟。
C.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D.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下列各项中存在逻辑错误且错误类型相同的两项是
A.《风景谈》是茅盾的小说。
B.坐在主席台上的是校长和校领导。
C.东方明珠和南京路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D.《红烛》这首诗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序诗。
7.《主持人大赛》是中央电视台精心打造的一项重大赛事,假如你是参赛选手,请从以下三个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
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50字以内。
(1)假如你是《朗读者》的主持人,本期嘉宾是中国女排总教练一—郎平,她将以“青春”为主题进行朗读,请你为郎平的出场写一段主持稿。
(2)元宵佳节,作为央视元宵喜乐会的主持人在节目现场你将与海外华侨直播连线,请写一段主持稿,引出海外分会场的直播。
(3)作为《最美中国人》的主持人,该节目的其中一位获奖者一一钟南山将上台领奖。
请你为这位84岁高龄仍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的“最美逆行者”写一段颁奖词。
8.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①小吃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能承载着你的经历、记忆或情感。
请你介绍一种北京小吃,与朋友共同分享。
②不久前,《红楼梦》被网友称为读不下去的名著,这让作家王蒙难以理解:“如果连这点累劲儿都没有,我们的精神生活就完蛋了,我们就都变成了懒汉、傻子。
”你是否
同意王蒙的观点?请结合《红楼梦》相关内容阐述理由。
要求观点鲜明,自圆其说。
③请以“家”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1)过去我们常说“以天下为已任”,这是一种崇高的情怀,但是如果你明白好社会从何而来,就知道更可靠的说法应该是“以已任为天下”。
(2)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钟升起,但你能决定自已几点钟起床。
上面这两句话都出自时评作家熊培云。
在这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你对他的这些话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4.A
5.D
6.①实施国家计划,统筹各方力量集中研究和解决可燃冰的开发;②利用长期研究和技术的积累,攻克关键技术和难点;③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精神,自主研发开发技术。
【解析】
【分析】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它虽能解决人类能源短缺问题”错误,材料二“就其储量而言,约是剩余天然气储量的458倍,其有机碳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碳含量的5倍,仅海底探查到的分布量,就可供人类使用4000 年。
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难度巨大”,可知储存量丰富,但是开采难度巨大,解决人类能源短缺问题未知。
故选A。
5.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D项,“中国可燃冰研究已经领先于世界”错误,原文相关信息“这是中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可燃冰试采,创造了连续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两项世界纪录”“……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计划在海底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的国家”,但是并没有证明“中国可燃冰研究已经领先于世界”。
故选D。
6.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
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
“中国对可燃冰的研究相对较晚,从4985年国内第一次出现可燃冰的概念,都是在进行早期科研信息搜集和研究。
直到4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后,我国的研究才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
5005年正式启动为期40年的专项研究,在我国海域开展可燃冰综合调查与评价工作,并用国家科技计划等给予支持,持续开展探测关键技术等研究。
5007年,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下,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联合国內外先进调查勘探力量,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实施了我国首次可燃冰钻探,成功获取实物样品”,即实施国家计划,统筹各方力量集中研究和解决可燃冰的开发;“5044年,可燃冰勘查与试采专项工作启动。
5046、5045年先后6次组织实施钻探,发现两个超千亿方级矿藏,并精准锁定了试采目标。
5046年成述可然冰工程技术中心,创新研发了试采关键技术和装备体系。
5047年首次可燃冰试采作业成功,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试采未对周边大气和海洋环境造成影响”,即利用长期研究和技术的积累,攻克关键技术和难点;“在5047年首次试采中,有大量国产化装备成功投入应用”,即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精神,自主研发开发技术。
【点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4.寻找所需信息。
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5.整合得出结论。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6.构建文本意义。
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