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 培优测试提优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培优测试提优卷一、选择题
1.一辆汽车以速度v1行驶了2
3
的路程,接着以速度v2=20km/h跑完了其余的
1
3
的路程,
如果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40km/h,则v1的值为()。
A.32 km/h B.50 km/h C.60 km/h D.80 km/h
2.小军在操场。
上测量了一位同学沿直线骑车的路程和时间,获得如下图数据,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车的运动先快后慢B.车的运动先慢后快
C.车的运动先变慢后变快D.车的运动快慢始终不变
3.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8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0~8s内,甲乙两同学运动的路程相等
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4.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 t 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 m
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B.030s
C.甲的运动速度为10m/s
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
5.某队伍接到命令后出发某地抗灾,途中得知有新任务,要求通讯兵告知,已知队伍长 6千米,队伍移动速度为 5 千米每时,通讯兵由队尾移动至队头再返回的过程中,共用时 30 分钟,则传令兵的速度为()
A.18km/h B.20km/h C.24km/h D.25km/h
6.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
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
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变)()
A.28.33米/秒B.13.60米/秒C.14.78米/秒D.14.17米/秒
7.某商场的自动扶梯在0.5分钟内,可以把站在扶梯上的顾客送到二楼.如果扶梯不动,人走上去需要1.5分钟,那么,当人沿着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去,需要的时间是
A.2分钟B.1分钟C.3/8分钟D.0.5分钟
8.甲、乙两辆汽车沿平直路面同向运动,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乙车比甲车速度快
B.甲乙两辆汽车速度相等
C.5s内乙车通过的路程是60m
D.甲、乙两辆汽车3s后相距10m
9.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物体运动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丙所示。
则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A.0~2s内物体不受摩擦力的作用B.2~4s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2N C.2~4s内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D.4~6s内物体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10.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论述错误的是()
A.以自动扶梯的地板为参照物,图中的人是静止的
B.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机是静止的
C.起伏的连山向船尾跑去,所选参照物是船
D.运动员始终处在转播屏幕上是以跑道为参照物
二、选择题
11.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
关于这一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声音由振动产生的
B.空气可以传声
C.固体可以传声
D.固体传声的速度大于空气传声的速度
12.中秋佳节,人们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锣、鼓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唢呐的声音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人们通过音色来分辨锣、鼓、唢呐的声音
C.唢呐做成喇叭形状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D.锣、鼓、唢呐的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3.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当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却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4.一般说来,大礼堂的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像蜂窝状似的,这样做是为了()A.减弱声音的反射
B.增强声音的响度
C.提高声音的音调
D.为了美观、好看
15.下面一些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人的心跳声和呼吸声,听诊器能起到改变这些声音音色的作用B.用B超检查病人内脏时,是利用了次声波传播时能量损失小的特点
C.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为阻断噪声的传播
D.利用超声波探测金属内部存在的缺陷,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6.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
C.在同一宇宙飞船的太空舱内,两名宇航员不可以直接对话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
17.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C.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D.八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
同
18.如图所示,下列应用能说明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倒车雷达
C.医生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
D.超声波清洗机
19.国庆节前夕,同学们在操场上齐声高歌,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深情表白伟大祖国。
演唱中涉及到下列声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A.歌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听众的耳中
B.唱歌时声带振动的幅度越大,歌声的响度越大
C.“齐声高歌”指的是音调高
D.老师能通过音色分辨出是哪位同学在唱歌
20.警犬训练时,训犬员常使用如图所示的训犬笛发出超声波来对警犬发号施令。
关于犬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均匀的向训犬笛的进气口吹气时,将调节杆适当旋出并固定后,训犬笛发出的指令声音色发生了变化
B.某次训犬笛发出25000Hz的声音,警犬能根据发出的指令声行动,说明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C.利用犬笛向警犬发出指令时,如果吹得太大力,周围的行人就会听到犬笛发出的声音D.吹犬笛时,发出的声音即使人耳听不到,犬笛也是声源
三、选择题
21.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
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甲、乙两房间的“水雾”都在内表面
B.甲、乙两房间的“水雾”都在外表面
C.甲房间“水雾”在外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内表面
D.甲房间“水雾”在内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外表面
22.自然界中,水能以多种不同的状态呈现,其中呈固态的水是()
A.小雪花B.薄雾C.露珠D.水蒸气
23.如图所示是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已知海波的熔化温度是48℃,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波在AB段处于固态B.海波在BC段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C.海波在BC段为固液共存的状态D.海波在CD段吸收热量
24.小明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
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25.夏季,小李打开冰箱的冷冻室看见一股“白气”向下飘出,联想到了烧开水时壶嘴里向上冒“白气”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股“白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两股“白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C.两股“白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两股“白气”形成的过程都要放热
26.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学生喜爱,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有关诗句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阻路”——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27.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80℃
B.甲物质在4-6min内可能没有吸热
C.乙物质的沸点可能是60℃
D.乙物质在6-10min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28.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则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
B.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纸的着火点较高,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
C.纸锅里的水加热到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则水将不会沸腾D.纸锅里的水烧干后,继续加热会使纸锅燃烧
29.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实验步骤是()
a.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b.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
c.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最小分度,选择适当的温度计;
d.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e.读出温度计的示数,记录读数。
A.abcde B.abced C.cadeb D.acdeb
30.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洗热水澡时的适宜水温约40℃
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约37℃
C.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40℃
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
四、选择题
31.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其实验探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
B.实验时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C.做多次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
D.在像的位置放光屏,在光屏上可以看到正立等大的像
32.小明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为了探究像与物之间的关系,在对蜡烛A 和B的选择中,合理的是()
A.长度和粗细均相同B.长度和粗细均不相同
C.长度不同,粗细相同D.长度相同,粗细不同
33.晚上,小明在自己的家庭实验室探究“光的反射现象”,他把一小平面镜放在白纸上,用手电筒正对白纸和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他父亲在远离桌子的地方观察,下列对他父亲观察到的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A.白纸看上去很暗,因为电筒光在白纸上发生了漫反射
B.白纸看上去很亮,因为电筒光在白纸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C.镜子看上去很暗,因为电筒光在镜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D.镜子看上去很暗,因为电筒光在镜子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34.如图所示,一束激光沿直线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现在向水槽中缓慢地注水,水面逐渐升高(未到水槽口),则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的折射角不断增大B.光的折射角不断减小
C.光斑从O点不断的向左移动D.光斑跳到O点左侧某一点后保持不动35.下列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A.B.
C.D.
36.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湖光倒影
B.狗的影子
C.筷子“弯折”
D.雨后彩虹
37.如图所示,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倒影B.水面“折”枝
C.手影D.镜中花
38.如图所示,盛有水的水池底部有一射灯S,当水面在a处时,光从水中射向池内壁,在P处有一个光斑。
现将池内的水放掉一部分,则当水面由a处降到b的过程中,池壁上的光斑将()
A.向下移动B.向上移动C.静止不动D.向上向下都有可能39.如图,让一束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在右边的屏上出现彩色光带.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各种色光通过棱镜左界面时偏折程度相同
B.各种色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程相同
C.各种色光在玻璃中的传播时间相同
D.各种色光在玻璃中都沿直线传播
40.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
A.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在水面处“折断”了
B.月光下,人在地面上的影子
C.平静的河面映出桥的“倒影”
D.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形成圆形光斑
五、选择题
41.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及光屏处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由此可以判断,他所使用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8cm B.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
C.一定大于20cm D.一定在10cm到16cm之间
42.如图所示,点光源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图中未画出凸透镜的位置),当点光源位于A 点处,像成在B点;当点光源位于B点处,像成在C点。
己知AB=5cm,BC=10cm。
则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为()
A.lcm B.5cm C.30cm D.60cm
43.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焦距是10cm,蜡烛放在A处,位于C处的光屏(图中未画出)上得到了清晰的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B 处,移动光屏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关于光屏移动的方向和移动距离L屏与蜡烛移动距离L烛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向右移动光屏,L屏<L烛
B.向左移动光屏,L屏<L烛
C.向左移动光屏,L屏>L烛
D.向右移动光屏,L屏>L烛
44.如图所示,白板上画有两个黑色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板前(图乙),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明显发生了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B.下方箭头是凸透镜形成的虚像
C.下方箭头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照相机
D.把玻璃杯移得离白板更远一点,观察到下方的箭头比移动前变得更大
45.如图,正午时,太阳光直射在水平地面,取一圆形薄透镜正对阳光,在距透镜20cm 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其直径与透镜直径相等,透镜的焦距是
A.10cm B.20cm
C.30cm D.40cm
46.小明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他把自己的近视眼镜给水透镜“戴上”时,如图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①将光屏靠近“水透镜”②将蜡烛远离“水透镜”③对“水透镜”注水④将光屏和蜡烛同时靠近“水透镜”
A.①和②都行B.②和③都行
C.①和③都行D.②和④都行
47.学习了透镜知识后,李华同学回家认真研究爷爷的老花镜,并得出以下结论。
你认为他的这些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老花镜能在阳光下点燃白纸 B.老花镜可以用来做放大镜
C.老花镜是一种凹透镜 D.爷爷是个远视眼
48.有一次,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的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一起,外形如图所示完全一样,小明要想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用手摸镜片时,中间薄边缘厚的是近视镜
B.拿着镜片看字,把字放大的是老花镜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在镜片另一侧能呈现一个大光斑的是近视镜
D.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在镜片另一侧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镜
49.由中国著名演员吴京自导自演的3D电影《战狼2》引发了观众强烈的爱国主义共鸣,3D电影具有三维立体视觉效果,拍摄时,将两个摄像头按照人两眼间的距离放置,同时拍摄,制成胶片;放映时,两个放映机在银幕上呈现两个略有差异的画面,观看者带上特殊眼镜后,就和直接用双眼看到物体的效果一样。
关于3D电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银幕上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B.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C.拍摄时,两镜头中心间的距离约为6cm
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的镜头焦距
5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16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③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8cm<f<15cm
④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靠近透镜
A.只有①和③B.只有②和④C.只有②和③D.只有①和④51.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52.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若物体在光屏上所成的像距离该透镜的距离大于30cm,则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A.13cm B.8cm
C.25cm D.35cm
5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2厘米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则当物体距该透镜8厘米时,所成的像可能是
A.倒立缩小的像 B.倒立等大的像 C.倒立放大的像 D.正立等大的虚像
54.如图,该经过凸透镜的光线会折射到点()
A.左侧f 处B.左侧 2f 处C.右侧f 处D.右侧 2f 处
55.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上成一清晰的像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A .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B .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C .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D .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详解】
全程平均速度
121212
321233
v v s s v s s t v v v v ===++ 代入数据,得 11320km/h 40km/h 220km/h v v ⨯=
+⨯ 解得
v 1=80km/h
故D 正确,ABC 错误。
故选D 。
2.D
解析:D
【详解】
第 1 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
11120m 20m/s 1s
s v t =
== 第 2 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
22230m 20m/s 1.5s
s v t ==
= 第 3 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 33340m 20m/s 2s s v t =
== 第 4 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
44425m 20m/s 1.25s
s v t =
== 第 5 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 55545m 20m/s 2.25s s v t =
== 由此可见,小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相等,匀速直线运动是指任意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等,图中时间间隔不同,运动的距离不同,平均速度相等,因此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值为 20m/s 。
故ABC 错误,D 正确。
故选D 。
3.D
解析:D
【详解】
A .由图可知,甲同学是在4s 时才开始行走,他比乙同学晚出发4s ,故A 正确,A 不符合题意;
B .由图像可知,4s ∼8s 内,两同学同时出发,甲和乙的图像都是一条斜线,表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 正确,B 不符合题意;
C .0s ∼8s 内,甲乙通过的路程都是5m ,则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故C 正确,C 不符合题意;
D .由图像可知,甲乙两个同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甲同学从4s 开始行走,到8s 末行走了5m ,用时4s ,则甲的速度
5m 1.25m/s 4s
s v t ===甲甲甲 乙同学从0s 开始行走,到8s 末行走了5m ,用时8s ,则乙的速度 5m 0.625m/s 8s s v t =
==乙乙乙 故D 错误,D 符合题意。
故选D 。
4.C
解析:C
【详解】
A .在路程时间图像中,图像的交点代表相遇,所以由图可知在30s 时相遇,所以相遇时乙的路程为100m ,甲的路程为
400m -100m 300m S ==甲
故A 错误;
B .由图可知0到10s 内乙路程为零,说明乙静止,故B 错误;
C .甲的速度为
300m 10m/s 30s
s v t =
==甲甲甲 故C 正确; D .由图可知0到10s 内乙静止,从第10s 开始以才运动,而甲从第0s 开始运动,故D 错误。
故选C 。
5.D
解析:D
【详解】
设通讯兵的速度为v ,队伍长s 队伍=6km ,传令兵由队尾移动至队头所用时间
1s t v v -队伍队伍
=, 通讯兵再由队头移动至队尾的过程中所用时间
2s t v v =
+队伍队伍
, 共用时30 分钟,即 1212
t t h +=, 则
1h 2
s s v v v v +=+-队伍队伍队伍队伍 解得
v =25km/h
或﹣1km/h ,但﹣1km/h 应舍去。
故选D 。
6.D
解析:D
【分析】
【详解】
第一个三角形图案表示超声波从测速仪上发出,距离测速仪越来越远,所以图线斜向上,到汽车时,时间刚好是0.16s ,然后再返回,波与测速仪的距离越来越近,故其图线斜向下,由此可计算出测速仪到汽车的距离为
s 1=0.16s×340m/s
同理,第二个三角形可表示,测速仪到汽车的距离为
s2=0.12s×340m/s
故两次汽车前进了
Δs=s1-s2=0.16s×340m/s-0.12s×340m/s=13.6m 中间间隔的时间是从0.16s时刻到1.12s时刻,故时间为
Δt=1.12s-0.16s=0.96s
故汽车的速度为
v=Δ13.6m
Δ0.96s
s
t
=14.17m/s
故选D。
7.C
解析:C
【详解】
设扶梯长为s,则扶梯的速度v1=s/30,人的速度v2=s/90,
由 v=s/t得:t=s/(v1 +v2)=22.5s=3/8min.故选C.
8.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像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运动的路程比乙长,所以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选项AB说法错误;从图像可知,乙车在5s内乙车通过的路程是60m;选项C说法正确;甲车的速度是v甲=60m/3s=20m/s,乙车的速度是v乙=60m/5s=12m/s;甲、乙两辆汽车3s 后相距S=3s×(20m/s-12m/s)=24m.选项D说法错误.故选C.
考点:速度
9.D
解析:D
【详解】
A.由图丙的v一t图象可以知道,在0 ~ 2s内,物体速度为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由于有相对运动趋势,所以受静摩擦力,故A错误;
BC.2 ~ 4s内时,物体处于加速状态,由图乙的F- t图象可知在2 ~ 4s内,推力F = 3N,此时物体加速处于非平衡状态,故拉力与摩擦力不是平衡力大于3N,故BC错误;
D.4 ~ 6s由图丙可知,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物体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故D正确。
故选D。
10.D
解析:D
【详解】
A.以自动扶梯的地板为参照物,图中的人相对于扶梯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机相对于加油机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以船为参照物,起伏的连山相对于船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运动员相对于屏幕位置没有变化,终处在转播屏幕上,是以屏幕为参照物,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二、选择题
11.D
【详解】
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由于远方敌人的马蹄声,通过地面能较快地传递过来,比空气传声还要快,即固体传声的速度大于空气传声的速度。
故选D。
解析:D
【详解】
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由于远方敌人的马蹄声,通过地面能较快地传递过来,比空气传声还要快,即固体传声的速度大于空气传声的速度。
故选D。
12.B
【详解】
A.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锣、鼓、唢呐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锣鼓是由物体本身振动产生声音,而唢呐是由空气振动产生声音,故A错误;
B.通过音色可以分析不同发声体发
解析:B
【详解】
A.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锣、鼓、唢呐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锣鼓是由物体本身振动产生声音,而唢呐是由空气振动产生声音,故A错误;
B.通过音色可以分析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故B正确;
C.唢呐做成喇叭形状,可以减弱声音的散失,让声音传得更远,故C错误;
D.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D错误。
故选B。
13.D
【详解】
敲鼓时,鼓面的纸屑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真空罩中响铃的手机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用相同的力度以快慢不同的速度划过木梳齿,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同,说明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用手
解析:D。